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跳動的綠色心臟

鎖定
面對大熊保護的機遇與挑戰,WWF(世界自然基金會)以全景觀視野,啓動了“跳動的綠色心臟—WWF 中國長江上游大熊貓分佈區整體景觀保護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項目”。
中文名
跳動的綠色心臟
主    辦
世界自然基金會
目    的
保護大熊貓
項目模塊
國家政策模塊

跳動的綠色心臟項目背景

在中國版圖上,該項目將大熊貓已有棲息地和潛在棲息地整合起來,從景觀水平上對森林、草地、濕地、湖泊等功能性生態系統及其相關地主要物種加以整體保護,這一整合區域恰似一顆綠色心臟,構築這顆跳動的綠色心臟,我們堅信,大熊貓的未來一定會更加生機勃勃。

跳動的綠色心臟項目目標

到2030年,綜合治理引起大熊貓棲息地破壞、退化、喪失和破碎化的威脅因素,有效降低和/或消除大規模人類活動因素對大熊貓種羣生存和繁衍的影響。
提升和優化已有的大熊貓自然保護區,擴大潛在的大熊貓棲息地,建立必要的生態保護走廊帶,將秦嶺岷山邛崍、涼山-相嶺山系連接為一個有機整體,在景觀水平上加以綜合保護,提高大熊貓種羣數量並維持在一個安全水平,實現種羣間能夠自由往來。
在自然保護區周邊社區建立以替代生計和替代能源為支撐的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體系,培育合理的生態補償機制和恢復機制,加強宣傳教育與政策引導,為大熊貓保護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和羣眾支持。
在景觀水平上,對區域內的森林、草地、濕地和湖泊等多種功能性生態類型及其相關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如金絲猴朱䴉等從整體上得到效保護,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跳動的綠色心臟項目模塊

國家政策模塊
回顧和評估國家相關政策法規和重大項目性政策對大熊貓及棲息地保護的影響,從政策層面為相關法規和保護工程的制定、修改和完善提供有益建議。
研究和評估道路、大壩、採礦對大熊貓及棲息地保護的影響,為生物多樣性及環評體系的建立提供參考指標,評估重大項目建設對大熊貓及棲息地保護的影響。
研究秦嶺、岷山山系大熊貓及其棲息地保護現狀及空缺需求,深入瞭解大熊貓種羣的隔離和棲息地破碎程度,為進一步優化已有棲息地的有效保護、擴大保護潛在大熊貓棲息地、建立必要的生態保護走廊帶提供建議。
評估WWF在秦嶺和岷山山系實施的大熊貓監測和巡護項目,總結經驗,並將這一體系標準化,為相關部門開展大熊貓監測和保護提供參考。
編寫第三次全國大熊貓調查報告的英文簡化版,促進國際社會和公眾廣泛瞭解大熊貓的生存狀況,推動全社會對大熊貓保護的廣泛參與。
開展宣傳和教育,增強公眾對大熊貓及棲息地的保護和參與意識。
秦嶺山系模塊
在秦嶺地區開展以大熊貓等珍稀野生動物為核心的景觀保護,包括森林可持續經營濕地生態系統以及中草藥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進一步推進大熊貓及其棲息地保護的網絡化建設,通過巡護監測工作,掌握其動態變化,為保護工作提供科學依據。
對秦嶺既有生態保護走廊帶的保護和管理進行評估,並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計劃,綜合考慮生態保護走廊帶區域的保護工作和社區的發展,發揮生態保護走廊帶連接不同熊貓種羣間的重要作用。
在秦嶺景觀保護的自然保護區中,有針對性的開展機構能力建設和工作人員能力建設。
協助相關部門開展大熊貓及其棲息地保護的研究工作,例如公路、大壩等基礎設施以及不可持續的森林經營方式(外來物種)對棲息地造成的影響;
在秦嶺優先工作區域內開展森林可持續試點經營,制定詳細的行動方案,並推動林業部門的能力建設活動,以實現森林生態、社會和社會經濟功能之間的協調。
在國家林權制度改革的政策下,積極探索與相關自然保護區、林場、社區的合作,對試點社區的資源情況進行調查,共同編制切實可行的社區集體林管理計劃。
協助當地林業部門推廣高保護價值森林的概念,制定適合秦嶺地區的高保護價值森林管理指南,在典型的區域開展試點工作。
繼續關注濕地生態系統保護,關注朱䴉等相關物種的保護以及該地區綠色大米等特色農業的推廣,從而兼顧物種保護和可持續的農業發展。
在優先工作社區繼續推廣可替代生計,改善秦嶺大熊貓棲息地周邊社區羣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引導社區開展環境友好型產業。
引導社區開展中草藥試點種植,提高經濟收入和社區的保護意識。同時,還將支持中草藥認證,協助建立市場渠道,促進秦嶺地區的中草藥資源可持續利用和保護。
汲取生態旅遊工作的成功經驗,將之進行推廣,並協助編制秦嶺生態旅遊的總體規劃,通過行之有效的手段對生態脆弱區進行保護,緩解旅遊對自然資源帶來的壓力。
在社區開展自然保護的教育,提高社區的人們對於自然資源合理和可持續利用的認識和濕地生態系統保護,使社區人們自覺參與到保護工作中來,促進人對自然合理和可持續利用的認識。
岷山山系模塊
繼續支持岷山地區27個自然保護區開展聯合巡護、監測和反盜獵行動,為大熊貓及其棲息地的管理提供準確和科學的依據,使數據採集、數據收集和處理以及系統管理實現標準化,逐步完善岷山大熊貓信息數據庫,同時減少非法活動對大熊貓生存的干擾,實現大熊貓棲息地有效管理。
繼續推動土地嶺生態保護走廊帶天然植被恢復,加強周邊地區的巡護,並推進四川省及茂縣政府開展土地嶺下穿公路隧道建設早日實現。
繼續推動岷山地區大熊貓保護區及森工企業人員能力建設,加強對大熊貓棲息地的有效管理,針對保護區管理人員和巡護人員的不同需求,提供自然保護區有效管理、資源管理、項目管理、資金籌措、巡護監測技術規程、數據庫使用、地理信息系統、動植物識別、生態攝影等培訓。
繼續向岷山山系的合作伙伴推廣森林認證,提高保護區和林場森林可持續管理能力,制定詳細的管理計劃,實現生物多樣性保護與自然資源合理利用協調發展,改善當地經濟落後現狀。
配合當前國家的集體林林權改革,積極探索林權改革模式,在岷山地區大熊貓棲息地周邊社區進行集體林管理試點項目,尋找兼顧社區利用自然資源可持續發展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有效途徑,為將來推廣集體林管理提供可借鑑的依據。
向合作伙伴推薦高保護價值森林概念和標準,協助合作伙伴制定岷山地區高保護價值森林標準,制定管理計劃,並對選出的高保護價值森林管理進行監測。
繼續推廣岷山項目中成功的生計替代和能源替代項目,減少大熊貓棲息地周邊社區對自然資源的依賴,改善當地百姓生產生活水平,同時繼續與“家樂福”等商業合作伙伴為這些社區生產的農副產品開拓銷售渠道,並提高社區百姓的生產經營能力,實現社區可持續經濟發展。
宣傳可持續利用的概念,引導社區開展中草藥試點種植,提高經濟收入和社區對於中草藥資源保護的意識,並自覺參與到中草藥資源野外種羣的監測工作中。WWF還將支持中草藥認證,協助建立市場渠道等方式,促進岷山地區的中草藥資源可持續利用和保護。
在岷山試點地區嘗試將大熊貓保護納入旅遊計劃制定和管理綜合範疇,同時以其他環保組織在省級層次影響旅遊計劃的制定、實施和開展,減少大眾旅遊對大熊貓棲息地的不利影響,並推動在大熊貓棲息地及周邊社區開展具有地方及民族特色的生態旅遊,同時將成功的生態旅遊試點的經驗在岷山地區推廣。
在岷山繼續發揮自然保護區的宣傳教育功能,利用現有設施,開展面向不同目標羣體的環境教育和宣傳活動,提高社區對於自然資源合理和可持續利用的認識和對岷山地區高保護價值森林,使社區的人們自覺參與到保護工作中來,促進人對自然資源的合理和可持續利用的認識。
邛崍山系模塊
擴大潛在棲息地的保護,開展棲息地空缺區域研究與評估,建立必要地生態保護走廊帶,連接相互隔離的大熊貓種羣。
系統評估在當前經濟高速發展的形勢下大熊貓生存所面臨的威脅因素,並提出綜合治理的建議。
選擇具有高度保護價值的森林區域加以重點保護,評估氣候變化對邛崍山山系大熊貓棲息地的影響。
保護大熊貓已有和潛在棲息地的濕地系統、相關物種及水資源。
開展大熊貓保護管理人員的培訓,並推廣到自然保護區基層。
開展大熊貓管理和保護政策研究,完善大熊貓保護網絡體系,建立大熊貓及其棲息地保護的長期數據信息系統;
開展替代生計、替代性能源和生態旅遊等項目,實現可持續性發展;
加大宣傳和教育,倡導生態文化,生態文明,鼓勵各個利益部門和公眾積極參與大熊貓的保護,引導國家和地方政策有利於對大熊貓及其他相關物種的整體保護。
涼山-相嶺山系模塊
推動社區經濟發展(如生態豬木耳類、中藥材經濟林木等)。
開展生態移民。
對社區羣眾進行技能培訓,使剩餘勞動力轉移。
發展替代能源。
現在正在依靠實施的“天保工程”和“退耕還林還草工程”,來對於地方的領導幹部和自然保護區員工進行保護管理和理念培訓。
新建、擴建自然保護區(如在雷波、峨邊老君山、金口河、甘洛鹽源、蒼溝、三合等區域)
對森工職工開展生態旅遊培訓,發展種養殖業。
進行自然保護區本底調查和專項調查。
建立生態恢復示範。
通過影響和促進修建高速公路的高架橋和涵洞,建立必要的生態保護廊道帶。
加大巡護力度,開展監測工作。
加強執法力度,爭取建立建全自然保護區執法機構。
開展社區宣傳教育。
主動開展與政府溝通,開發自養項目。
建立大熊貓及其他野生動物保護的聯防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