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跟毛澤東學詩詞

鎖定
《跟毛澤東學詩詞》由2009年9月西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劉先銀 [1] 
中文名
跟毛澤東學詩詞
作    者
劉先銀、蔣焱蘭
出版時間
2009年9月
出版社
西苑出版社
頁    數
258 頁
ISBN
9787802105713
定    價
35 元
開    本
16 開

跟毛澤東學詩詞內容簡介

閲讀本書不僅可以從創作背景、詩意賞析、典故出處、註釋等詳盡資料中欣賞毛澤東詩詞“湖海蕩波瀾,全無斧鑿痕”之美,而且還可以欣賞毛澤東手書真跡及歷史珍貴圖片。

跟毛澤東學詩詞圖書目錄

第一部分 1935年以前 五古 井贊(1906)
兒歌 應舞獅(1902)
五古 詠指甲花(1906)
雜言詩 耕田樂(1907)
七絕 呈父親(1910)
七絕 詠蛙(1910)
五言詩 登高泛海(1913)
五言排律 湘江漫遊聯句(1914)
四言詩 題《明恥篇》(1914)
五古 挽易昌陶(1915)
五律 朱張渡(1915)
雜言詩 游泳啓事(1915)
雜言詩 意志之鍛鍊(1915)
七古 游泳(1916)
七律 遊學即景(1917)
王言詩 雲封橋鎖(1917)
七絕 呈劉翰林聯句(1917)
七古 送縱宇一郎東行(1918)
雜言詩 河出潼關(1918)
歸國謠(1919)
五言詩 大沽觀海(1919)
祭母文(1919)
新體詩 頌趙女士的人格(1919~)
虞美人 枕上(1921)
賀新郎 別友(1923)
沁園春 長沙(1925)
西江月 秋收起義(1927)
菩薩蠻 黃鶴樓(1927)
四言韻語 紅四軍司令部佈告(1927)
西江月 井岡山(1928)
清平樂 蔣桂戰爭(1929)
採桑子 重陽(1929)
如夢令 元旦(1930)
減字木蘭花 廣昌路上(1930)
蝶戀花 從汀州向長沙(1930)
漁家傲 反第一次大“圍剿”(1931)
漁家傲 反第二次大“圍剿”(1931)
……
第二部分 1936~1949
第三部分 新中國成立後

跟毛澤東學詩詞作者簡介

劉先銀,理學碩士,編審。中國林業文聯常務理事,中國劍光書畫院藝術委員會副主席,中國藝術家聯盟網傳媒總監,中國書畫名家網顧問,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1999年任《今日中國》大型專題電視片的宣傳總策劃。曾組織策劃了“紀念全民義務植樹十五週年座談會”及著名畫家聯袂繪製巨幅畫卷《同心描繪秀美山川》《四時花香萬壑鳥鳴》《春風百匯》《萬壑同源》《祖國萬歲》等重大社會活動。 主編、策劃、編輯出版有《北京藝術交流中心書畫集》《2005中國名家書畫》《2006中國名家書畫》《温正瑞書聖教序》《中國名花專著系列》《中國書法經典》《綠竹神氣》《唐太宗温泉銘與文懷沙湯泉賦》《北京古樹神韻》《中華鳳凰圖典》《劉先銀書畫作品》等圖書、叢書。

跟毛澤東學詩詞作品賞析

緊扣時代脈搏,以最近的視點反映中國革命鬥爭生活
中國古代現實主義文學創作淵源流長,從我國西周時期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到唐代杜甫、白居易的現實主義創作及宋代陸游、辛棄疾等愛國主義詩詞作品,都從很深的層面上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反映當時的政治面貌或人民的疾苦。但是,都沒有把筆深入到社會革命和鬥爭的浪尖上去表現推動社會向前發展力量的最高形式——革命鬥爭。如:曾經涉及軍事鬥爭題材的曹操只有《蒿里行》寫出了戰爭的影子。辛棄疾的《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寫出了幻想中的戰鬥場面,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憑弔古戰場。而毛澤東的詩詞則向浪花一樣時時以最貼近的距離隨社會革命的浪濤而跳躍。同時又像一面中國革命史的鏡子,真實而藝術地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從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開始近半個世紀的鬥爭歷程。
如第一次大革命前夕,中國革命形勢風起雲湧,工人運動一浪高過一浪,此時,毛澤東創作的《沁園春·長沙》發出了“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時代強音和“到中流擊水”的鬥爭渴望。二七年大革命失敗前夕,毛澤東寫下了《菩薩蠻·黃鶴樓》對即將出現的革命危機作出了預言。
一九二七年到一九三一年是中國土地革命時期,工農革命蓬勃發展,共產黨利用軍閥戰爭的機會,不斷壯大革命勢力,中國革命又出現了新的高潮,在這期間,毛澤東相繼創作了《西江月·井岡山》《清平樂·蔣桂戰爭》《採桑子·重陽》《如夢令·元旦》《減字木蘭花·廣昌路上》等作品,全面反映了這一期間欣欣向榮、不斷勝利的革命形勢。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期間,毛澤東寫出了《漁家傲·反第二次大圍剿》《菩薩蠻·大柏地》《清平樂·會昌》,表現了人民武裝力量反擊反革命圍剿並不斷勝利的戰鬥場景。
長征期間,毛澤東創作了《憶秦娥·婁山關》《十六字令》《七律·長征》《清平樂·六盤山》等作品,反映了長征艱苦卓絕的鬥爭經歷和共產黨領導下的紅軍英勇無畏的英雄氣概。
抗戰前夕的《沁園春·雪》在抗日高潮即將到來之際,以其最先進的歷史觀點評古論今,指出人民是真正的風流人物、是歷史的主人,這首詞又以其至高無上的藝術價值,被評論家稱為“千古絕唱”。《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更是直接向全國人民發出將革命進行到底的號令。
1949年建國後,五十年代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高潮時期,六十年代反對國際反華勢力時期,都有不少作為時代強音的詩詞作品產生。
另外,毛澤東的詩詞中,也有一些是懷念友人或朋友贈答之作,如:《浣溪沙·和柳亞子先生》《七律·答友人》等,但所寄之情也決非單純的個人情感,而是時代精神的提煉,具有濃厚的時代氣息。
包藴寰宇的胸懷,突兀磅礴的氣勢,浪漫主義情懷
讀毛澤東詩詞的最鮮明體驗就是感覺毛澤東詩詞的境界博大開闊、氣勢恢宏、摧山撼嶽。往往是看似不經意的輕描淡寫,卻能展示縱橫萬里的境界,發出吞吐山河、雷霆萬鈞的氣勢。
如:《沁園春·雪》“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這段詞以“千里”“萬里”極輕鬆的概括北國萬里山河冰封大地瑞雪紛飛的景象,又用一個“望”字把雄偉的長城、滔滔的黃河、綿延的山脈、突兀的高原盡收筆端,用如此輕鬆簡潔的筆觸,描繪出如此博大壯美的境界,確實是前無古人。再如,下闋對歷史名帝的評價,用了一個“惜”“略輸”和“稍遜”“只識”對功赫一代、名垂千古的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做了極恰切又帶有傲視意味的評價。又用“俱往矣”把這些曾受人崇拜的歷史英雄,送回歷史,指出真正的“風流人物”在當代。這種評價歷史人物的態度,在以前史學家和文學家中是從所未見的。
毛澤東在他的作品中,不做歷史名人的崇拜者,讚美當代英雄,是因為他站在歷史發展的最高點,運用的是最新的唯物史觀,這就使他的評古具有前人所沒有的大“氣”,這一特點就是帝王詩人曹操,和以氣魄宏大而著稱的蘇軾也無法向其背。
與其博大境界和相輔相成的是毛詩詞的磅礴的氣勢。在毛澤東詩詞中,氣勢宏大的句子比比皆是,如“千村霹靂開新宇,萬里東風掃殘雲”、“四海翻騰雲水怒,五洲震盪風雷激”這些寫景的詩句顯示了驚天動地,吞吐風雲的氣勢,形象地概括了時代激變的特徵。
再如,毛澤東對內心情感的抒發,也帶有氣貫長虹的特色。《沁園春·長沙》中,“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雖是問天,卻顯示他主宰世界的雄心壯志,非常有氣魄。《念奴嬌·崑崙》中“安得倚天抽寶劍,把汝裁為三截”,更是用奇特的想象,表現他戰勝自然的氣概。
毛澤東詩詞境界和氣勢還有另外一種表現,即具有轉動乾坤、撥動歷史,藐視一切困難和強權的氣魄。如《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把地球寫成“小小環球”,把強大的國際反華勢力寫成“有幾隻蒼蠅碰壁”,《七律·長征》把紅軍長征中艱難的跋涉寫成“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在毛澤東的筆下,世界小得可以運於掌心,強暴勢力變得不堪一擊,戰勝困難變得輕而一舉,視若遊戲。此種氣魄比蘇軾的“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還有過之。
意境靜中寓動,景物色彩明麗寓意深刻,場面波瀾壯闊
毛澤東詩詞在意境的創造和場面的描寫上極具特色。它的意境靜中寓動。
如《沁園春·長沙》中“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詞的首句就創造一種空曠寂寥,寒涼的意境,接着寫出詞人橘子洲頭望江流的情景,三句詞寫的是靜態,卻藴蓄着詞人內心的世界的澎湃激盪。
再如《清平樂·六盤山》“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描繪了一幅秋高氣爽,白雲淡淡,飛雁漸漸消逝在南天的畫面,這是一個空曠,高遠的意境,一個“望”字卻把詞人急切盼望長征勝利革命成功的強烈願望揭示出來,反映了詞人內心世界的不平靜。
在毛詩詞中,我們決找不到“人閒桂花落”這類純悠閒的意境。毛澤東詩詞描繪的景物也別具一格。
一是景物描寫色彩明麗,在毛詩詞中單是表示色彩的詞語就多次用到,如“萬山紅遍”“漫江碧透”“白浪滔天”“ 紅裝素裹等,有時還選用色彩鮮明的事物。如“蒼山”“殘陽”“稻菽”“黃花”“楊柳”“紅雨”“青山”等,這些詞語和事物的選用,使毛澤東詩詞的意境新美如畫,讀來悦目爽心。
毛澤東詩詞景物描寫的第二個特點是具有鮮明的象徵性。可以説,毛詩詞中除部分是為抒情而寫景外,許多是直接用景物來象徵一定的政治含義。如“高天滾滾寒流急,大地微微暖風吹”“白雲山頭雲欲立,萬木霜天紅爛漫”“鐘山風雨起蒼黃”等,每種自然景物都是當時特定的政治形勢和政治勢力的象徵,這樣就使景物描寫具有深刻的寓意。
毛澤東詩詞的場景描寫常常是視點極為高遠,場面闊大恢宏、氣勢磅礴。如《減字木蘭花·廣昌路上》“風捲紅旗過大關,十萬工農下吉安”。《從汀洲向長江》“百萬工農齊踴躍,席捲江西直搗湘和鄂”。《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幹,不周天下紅旗亂”。《漁家傲·反第二次大圍剿》“贛水蒼茫閩山碧,橫掃千軍如卷席”。這些場面都具有宏大、壯闊、磅礴的特徵。這一特徵也反映毛澤東的偉大胸襟和強烈的鬥爭願望,也正是這種胸懷,使毛澤東詩詞藝術境界和氣勢無人企及。
積極浪漫主義的表現手法
毛澤東詩詞在內容上是現實主義的,在藝術上卻繼承了我國古代屈原、李白等積極浪漫主義的傳統,創造出比前人更加奇特的藝術風格。
毛澤東詩詞把豐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大膽的誇張、歷史故事、神話傳説融合在一起,創造出一個個極具特色的藝術形象,展示了作家豐富的情感和姿態萬千的內心世界。
如:《菩薩蠻·黃鶴樓》“茫茫九派流中國,沉沉一線穿南北,煙雨莽蒼蒼,龜蛇鎖大江。黃鶴知何去,剩有遊人處,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詞人用縱橫交錯的河流,貫穿南北的交通來比寓當時中國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大好形勢。用煙雨莽蒼蒼、龜蛇鎖大江形象喻示着國民黨反動派製造的極其危險的反共反革命的政治形勢。用神話傳説中的鶴去樓空表現出詞人對國民黨政府已由過去的革命政府變為反動政府的慨嘆。詞中沒有一處是直接描寫當時的政治形勢,而是把強烈的政治情感寄託到自然景物的描寫上,通過聯想,借景抒情,表現出詞人對大革命前途的憂慮。
再如《漁家傲·反第二次大圍剿》“白雲山頭雲欲立、白雲山下呼聲急,枯木朽竹齊努力”。這幾句詞想象奇特,在作者筆下,白雲也怒不可遏要衝下高山,草木也奮勇殺敵。《念奴嬌·崑崙》“安得倚天抽寶劍”,比李白的“推倒黃鶴樓、捶碎鸚鵡洲”更加奇想突出。《十六字令三首》中,用“離天三尺三”誇飾山之高,給人一種“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之感。“刺破青天鍔未殘,天欲墜,賴以掛其間”,更是集比喻、誇張、擬人之功。用神奇的想象力,對中國共產黨中流砥柱的偉大形象作了準確的藝術概括。
恰當的運用典故
毛詩詞曾多次引用典故,包括歷史故事、民間傳説、神話故事等。大大增加了作品的內涵。
如“宜將乘勇追窮寇,不於沽名學霸王”“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飛起玉龍三百萬,攪得周天寒徹”。
毛詩詞的用典非常有特色,他不走賈島、辛棄疾等 古代作家用典艱深晦澀之路,而是開創了用典故增強生動性、形象性的風格。
如:《七律·答友人》“九夷山上白雲飛,帝子乘風下翠微,斑竹一支千滴淚,紅霞萬朵百重衣”。這四句詩雖然用典,但是描繪出一幅仙女下臨人間、色彩繽紛的圖畫。古代湘妃滴淚成斑竹的歷史傳説,展示了湘妃和斑竹的形象,典故里既有傳説中的仙女,又有青翠的竹子,詩句並沒有因用典而破壞形象,相反,更加顯示了詩的畫面清新、色彩鮮明、形象生動。
《清平樂·蔣桂戰爭》“一枕黃梁再見”借用民間故事傳説,增強了諷刺意味。
毛詩詞中也常化用古人詩句賦於新意,起到了意想不到的表達作用。如《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正西風落葉下長安”,就是化用唐代詩人賈島的“秋風生渭水,落葉滿長安”的詩句。形容了當時國際反華勢力的末日來臨。“秋風”“落葉”也形象生動,使人能產生聯想。
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可上九天攬月”也是化用李白詩“欲上青天攬明月”。這些化用都創造出了新的形象和境界。
詼諧幽默也是毛詩詞較明顯的特徵。毛澤東在他的文章裏和平時談話中就有許多幽默之處。這也許是毛澤東的個性特徵的一方面。在他詩詞裏更是多有表現。
念奴嬌·鳥兒問答》“炮火連天,彈痕遍地,嚇倒蓬間雀。怎麼得了,哎呀,我要飛躍”這幾句詞用最幽默的語言諷刺了當時某國際勢力膽小怯懦的形象。《漁家傲· 反第二次大圍剿》“有人泣,為營步步嗟何及”用極幽默的筆調描繪了敵人失敗的醜態,諷刺了敵人的愚蠢。像這樣的詩句詞句還有很多,形成了毛澤東詩詞幽默的藝術風格。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