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念奴嬌·崑崙

鎖定
《念奴嬌·崑崙》是毛澤東的詞作,作於1935年冬天。此詞上闋借景抒情,下闋緣情發議。詞從當時世界性的大沖突出發,藉助崑崙山脈的高大形象,抒發了詞人徹底改造舊世界,埋葬帝國主義,實現人類永久和平的偉大抱負。全詞雄奇瑰麗,視野開闊,想象新穎,集中體現了革命現實主義革命浪漫主義兩種創作方法的結合。
作品名稱
念奴嬌·崑崙
作    者
毛澤東
創作年代
1935年10月
作品出處
毛澤東詩詞
文學體裁

念奴嬌·崑崙作品原文

念奴嬌·崑崙
橫空出世,莽崑崙,閲盡人間春色。飛起玉龍三百萬,攪得周天寒徹。夏日消溶,江河橫溢,人或為魚鱉。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説 [1] 
而今我謂崑崙,不要這高,不要這多雪。安得倚天抽寶劍,把汝裁為三截?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 [1] 

念奴嬌·崑崙註釋譯文

念奴嬌·崑崙詞句註釋

⑴念奴嬌:詞牌名。又名“百字令”“酹江月”等。崑崙:即崑崙山,又稱崑崙虛、崑崙丘或玉山。
⑵橫空出世:橫空,橫在空中;出世,超出人世。形容山的高大和險峻。
⑶莽:莽莽,狀高大。《小爾雅》:莽,大也。後世引申有魯莽、莽撞、猛健諸義。
⑷閲盡人間春色:閲盡,看足、看盡、看遍。人間春色,不止指大地春光,而且指人世衰盛。
⑸飛起玉龍三百萬:玉龍,白色的龍。三百萬是形容其多。
⑹攪得:鬧得、搞得。今語的“搞”,早期白話作品中都作“攪”。周天寒徹:滿天冷透。
⑺消溶:積雪消融、融化。
⑻江河橫溢:長江黃河都發源於崑崙山脈,所以崑崙山積雪消融,江河水量大增,都會氾濫起來。橫溢:就是橫流,即氾濫。
⑼人或為魚鱉:江河橫濫,洪水成災,人也許為魚鱉所食。《左傳·昭公元年》:“微禹,吾其魚乎!”
⑽千秋:千年。功罪:崑崙山給長江黃河輸送的水源給人民帶來了許多好處,孕育了中華民族的文化,這是功;造成洪水氾濫,因而給人民帶來災禍,這是罪。在這裏,罪是實寫,功是虛寫。
⑾誰人:何人。曾與:曾給、曾為。《詩詞曲語詞彙釋》:“與,為也,給也。”
⑿安得:怎得、哪得。倚天抽寶劍:傳楚宋玉作《大言賦》:“方地為車,圓天為蓋。長劍耿介,倚天之外。”倚天,形容寶劍極長和帶劍的人極高大。
⒀遺(wèi):贈與。
⒁還東國:首次發表時原作“留中國”,1963年版《毛主席詩詞》改為“還東國”。
⒂環球:一作寰球,整個地球。 [1]  [2-3] 

念奴嬌·崑崙白話譯文

莽莽蒼蒼的崑崙山,縱橫高聳地出現在這世界上,他是那麼歷史悠久,他看盡了人間的春去春來。突然間,大雪紛飛,就像三百萬條玉龍在歡騰,攪得整個宇宙都寒冷透徹。夏天,冰雪被大陽曬化,一時,長江、黃河水大漲,有人被淹死,千年萬代的功過,誰來評説?
而今讓我來説説這崑崙山:不要這麼高,不要這麼多雪。如何能背靠那藍天抽出我的寶劍,把你栽斷成為三截?一截送給歐洲,一截贈給美國,一截還給東方諸國。世界太平,全球都同樣地涼或熱。 [4] 

念奴嬌·崑崙創作背景

這首詞作於1935年,首次發表於1957年1月號《詩刊》上。1935年9月,當中央紅軍走完了長征最後一段行程,即將到達陝北時,毛澤東曾登上崑崙山支脈岷山峯頂,遠望青海一帶蒼茫的崑崙山脈,生髮感慨。到達陝北後,紅軍取得了直羅鎮戰役的勝利,鞏固了陝甘根據地。毛澤東後來評價此役:“長征一完結,新局面就開始。直羅鎮一仗,中央紅軍同西北紅軍兄弟般的團結,粉碎了賣國賊蔣介石向着陝甘邊區的‘圍剿’,給黨中央把全國革命大本營放在西北的任務,舉行了一次奠基禮。”黨中央把全國革命大本營安放在西北,由此,引起了全國革命形勢的重大變化。《念奴嬌·崑崙》經歷了一個較長的醖釀過程,其構思應起於“夏日登岷山遠望”之時,其寫成應在到達陝北之後。 [4]  [5] 

念奴嬌·崑崙作品鑑賞

念奴嬌·崑崙整體賞析

此詞分上下兩闋,上闋借景抒情,下闋緣情發議。它從當時世界性的大沖突出發,藉助崑崙山脈的高大形象,抒發了詩人徹底改造舊世界,埋葬帝國主義,實現人類永久和平的偉大抱負。在毛澤東諸多的詩詞傑作中,《崑崙》詞以厚重的歷史感、思想視野的開放性以及想象的新穎雄奇性,佔有着特殊的藝術地位。詞的上闋作者以誇張、比喻、擬人的手法,濃墨重彩,描繪了崑崙山光影交錯的多角度、多層面的藝術形象。既突出了它“數學上的崇高”和“力學上的崇高”,也突出了它的高寒、多雪所產生的巨大破壞力。在正與反的強烈對照中,自然引發出一個促人深思的問題:對於此中的歷史功過,究竟應當如何評説?
“橫空出世,莽崑崙,閲盡人間春色。”一起筆,巍巍崑崙奔來眼底,以其壯美的雄姿,造成強大的心理震撼。“橫空出世”,以天地為上下標線極狀其高。“莽”,以視覺印象的迷茫無際極狀其廣。“閲盡”則有兩重意思:一是以人世滄桑為參照物突出崑崙的古老,一是以崑崙作為特定窗口來收視人類創造力的偉大。通過這一雙向映照,實現了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賦予了崑崙山以歷史巨人的崇高地位。人類歷史中所包容的異質性的深邃內涵,由於這一變形化處理而變得格外鮮明和尖鋭,強烈喚起讀者對人類生存空間及人類歷史命運的關注。
“飛起玉龍三百萬,攪得周天寒徹。”運用比喻和誇張的手法,描繪了崑崙山披冰蓋雪,千里蜿蜒的氣勢,和這種巨大的自然力帶給人類生存環境的嚴重的負面影響。這種巨大自然力的負面影響,到了夏天的時候就會變得更加酷烈。
“夏日消溶,江河橫溢,人或為魚鱉。”詩人憂國憂民的心情,也因此顯得更為急切了。崑崙山是一個如此奇特的存在,它既是力的極致,又是災的根源。對於這樣一種矛盾的現象,必然引出一個不容迴避的問題:“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説?”這是對以崑崙山為代表的自然力的深層屬性的探索,也是對以崑崙山為見證的人類歷史的深層內藴的探索。詩人站在時代的制高點上,以人民羣眾的生活疾苦作為集中的關注點,要求做出公正的評判,充分體現了無產階級革命家敢於向歷史挑戰的勇氣,以及對全人類命運的自覺的責任心和崇高的使命感。
詞的下闋,是作者對上闋中提出的問題,通過雄奇的想象所做出的美學回答。而今我謂崑崙”,是對“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説?”的強勁對接。“而今是對“千秋”的接榫,“我”是對“誰”的接榫。“當詩人説着我的時候,同時也在指着人類和世界。”(別林斯基語)因此,這句詞中所説的“謂”,就自然擴化成作為無產階級自覺代表的詩人和作為人類歷史文化象徵的崑崙山之間的直接對話。“不要這高,不要這多雪。”是氣吞山河的宣告也是對大山的指令,帶有不容違拗的威嚴性,充分顯示出無產階級革命家主宰沉浮的偉力和自信。
“安得倚天抽寶劍,將汝裁為三截。“詩人藉助想象的力量,對高寒多崑崙山重新進行工程性的精心裁製。在這舉重若輕地扭轉乾坤的“抽”“裁”二字之中,形象地表達了通過革命鬥爭去理想地改造世界的遠大志向。戰國時楚國的宋玉作《大言賦》,其中有“方地為車,圓天為蓋,長劍耿介,倚天之外”。宋玉想象着把整個天地化成一輛大車,以大地為車,以圓天為車蓋,在這樣的大車上,有柄長劍,它的一頭自然要延伸到天的外頭。李白在《大獵賦》裏説“於是擢倚天之劍,彎落月之弓,崑崙叱兮可倒,宇宙噫兮增雄。”李白想象抽出倚天劍來,只要呵斥一聲便使崑崙山轟然倒下。李白的另一首詩《臨江王節士歌》寫自己的抱負,“白日當天心,照之可以事明主。壯士憤,雄風生。安得倚天劍,跨海斬長鯨”。宋代詞人辛棄疾水龍吟·過南劍雙溪樓》:“舉頭西北浮雲,倚天萬里須長劍。”辛棄疾説需要倚天之劍來撥開雲霧見青天。這些詩人的豐富想象顯然影響了毛澤東並給了他創作的靈感。但是不同的是,古人筆下是“劍倚天”,而在毛澤東筆下則是“人倚天”,更加凸顯人的高大形象。如此高大的巨人自然威猛無比,能夠倚天抽劍,把崑崙山截為三段。
“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詩人繼續發揮雄奇的想象,對裁下的三截大山做出了不偏不倚的處理,讓崑崙山所藴藏的巨大能量在經過興利除弊的改造後,為全人類共同造福。在《紀念白求恩》一文中,毛澤東曾明確表示:“我們要和一切資本主義國家的無產階級聯合起來……才能打倒帝國主義,解放我們的民族和人民,解放世界的民族和人民。”這段話,可以幫助人們具體理解這三句詞中博大精深的理性內涵;這三句詞,可以看成是這段話中所強調的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精神的藝術註腳。“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同此涼熱”的“太平世界”,是人類理想社會的代名詞,中國古代賢哲把它表述為“世界大同”,現代無產階級革命理論家把它表述為“解放全人類”,即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共產主義社會。這是詩人對人類明天的衷心祝願,也是對本詞宏大主旨的畫龍點睛。無疑,這一主旨的廣闊和重大是曠世罕見的。它的無與倫比的廣闊性,在於它對人類歷史的全息包容;它的無與倫比的重大性,在於它對人類解放的總體啓示。在人類面臨二戰浩劫的前夕,毛澤東以自己雄奇瑰麗的詩篇,表達出一個明確的方向:惟有徹底變革舊世界的社會結構,才能真正剷除戰爭的根源,全人類才能獲得徹底的解放。
《念奴嬌·崑崙》的思想輻射力和美學輻射力,猶如光芒萬丈的燈塔,遠射至國門之外。美國東方學學者特里爾在他的《毛澤東傳》中特別引用了這首詞,並對它的世界性意義進行了深刻的揭示:“長征結束時毛甚而面對羣山又發靈感,將它視作超出中國自身革命之外的世界和平的象徵。”毛澤東此詞的思想內涵之所以能表現得如此強烈鮮明,是與它的藝術手段無法分開的。這一藝術手段的獨特性,集中體現在革命現實主義和革命浪漫主義兩種創作方法的結合上。毛澤東將現實主義的實貌寫真浪漫主義的雄奇想象、象徵暗示以及熱烈奔放的直抒胸臆,在“為了革命”和“表現革命”的前提下,融合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實現對生活的最廣闊、最深刻、最生動的概括。他所展現的以崑崙山為聚焦點的歷史畫卷,既是現實的,又是超現實的;既是真實的,又是理想的。它來自現實生活,又變形於現實生活並高出於現實生活。它的現實性以對生活的針對性和指導性而具有“史詩”的品格。它的超現實性造成了廣闊無垠的藝術想象空間,可望而不可即,清晰可睹而又撲朔迷離,以其不可抗拒的美學魅力,吸引和啓示人們穿透時空的迷霧,放眼璀璨的未來。“不用説這裏絲毫沒有舊式詩人的那種靡靡之音,而使蘇東坡、辛棄疾的豪氣也望塵卻步。這裏使用着浪漫主義的極誇大了的手法把現實主義的主題襯托得非常生動,深刻動人。真可以説是古今的絕唱。我們如果要在文藝創作上追求怎樣才能使革命的現實主義和革命的浪漫主義結合,毛澤東的詩詞就是我們絕好的典範。”(郭沫若《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這一評價是恰如其分的。 [5]  [6] 

念奴嬌·崑崙名家點評

中國作家協會原會員周振甫毛澤東詩詞欣賞》:作者批語:“主題思想是反對帝國主義,不是別的。改一句:‘一截留中國’改為‘一截還東國’。忘記了日本人是不對的。這樣,英、美日都涉及了。別的解釋不合實際。”當時,正是紅軍北上抗日的時候可是毛澤東同志還想到“日本人民”,可見作者認為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也使日本人民受難,所以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也要解放日本人民,顯出作者的博大胸懷和階級觀點。 [7] 
中國井岡山幹部學院教授汪建新《大同理想:環球同此涼熱》:“崑崙”是個大題目,古來詩詞,雖多涉及,如陶淵明《讀〈山海經〉》,但大多是根據《山海經》《穆天子傳》裏所描繪的西王母和穆天子等神話衍生的,所寫的只是想象中的崑崙。毛澤東以“崑崙”為題,將其作為吟詠對象,這在中國詩詞史上還是第一次,而且寫得異常出色,氣魄之大、筆力之雄、意境之深,可謂前無古人。在諸多詠山的作品中,《念奴嬌·崑崙》顯得尤為含蓄深沉,人們對其藝術性讚不絕口,對其主題意旨的解讀卻莫衷一是。只有準確把握毛澤東的深邃思想,才能真正領略《念奴嬌·崑崙》的藝術魅力。 [8] 
湘潭大學毛澤東思想研究中心教授龍劍宇《毛澤東詩歌風景線》:毛澤東一生寫過三首《念奴嬌》。此詞牌出於唐代……一般都是用此調寫豪放,典型的古有蘇軾,今則為毛澤東他的三篇《念奴嬌》,其中兩篇是寫山的,即崑崙山和井岡山,後者藝術性比前者差許多,無法相比,而另一首不是寫山的,倒是氣魄頗大,可與這首《崑崙》媲美。從內容看,都是寫關涉中國和世界的大事,區別在《崑崙》借山來抒發理想,《鳥兒問答》則是借莊子的一則寓言來諷刺世界的反華勢力。語言形式上,前者大雅,後者大“俗”,而都可稱道。兩詞都是獨創性極強,藝高膽大,超越古人。 [4] 
哈佛大學政治學與國際事務教授羅斯·特里爾《毛澤東傳》:長征結束時,毛澤東甚至面對羣山大發靈感,將它視作超出中國自身命之外的世界和平象徵……毛澤東是一位探險家,在一次又一次的戰役中,在他的國家的廣袤土地上,他看到了約在20多年前從書上得知的山巒廟宇……他把壯麗的山河視作生身之地,視作冶煉自己新的革命方式的熔爐。 [9] 

念奴嬌·崑崙作者簡介

毛澤東像 毛澤東像
毛澤東(1893—1976),字潤之,筆名子任。湖南湘潭人。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工詩詞。著有《毛澤東詩詞》《毛澤東文集》等。 [10] 
參考資料
  • 1.    杜改運 杜曉華.毛澤東詩詞注音讀本[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20:116-120
  • 2.    公木.毛澤東詩詞鑑賞[M].長春:長春出版社,1994.6:112-114
  • 3.    何禾編.博大的胸襟——毛澤東的詩詞[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2:35-37
  • 4.    龍劍宇.毛澤東詩歌風景線[M].南京: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21:159-164
  • 5.    吳正裕.毛澤東詩詞全編鑑賞[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7:128-135
  • 6.    汪建新.品讀詩人毛澤東[M].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2020:307-311
  • 7.    周振甫.毛澤東詩詞欣賞[M].北京:中華書局,2019:62-65
  • 8.    汪建新. 大同理想:環球同此涼熱 ——《念奴嬌·崑崙》解析[J]. 黨史文苑,2021(5):37-40
  • 9.    羅斯·特里爾.毛澤東傳[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131
  • 10.    李朝全.詩歌百年經典(1917—2015)[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6: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