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跗,漢語二級字 [4]  ,讀作跗(fū),腳背,足上:跗骨。跗面(腳面)。 [1]  [3] 
中文名
拼    音
部    首
外文名
instep
釋    義
腳背
出    處
莊子·秋水

基本信息

【fu】
跗1
〈名〉
(1)腳背 [instep]
蹶泥則沒足滅跗。――《莊子·秋水
(2)又如:跗注(古代的一種長兵服)
(3)足[foot]。如:跗面(腳面);跗蹋(以足踏地);雙跗(雙腳)
(4)物體的足部。通“” [leg]
朱跗黃實,蓄殖果木,不如三土以十分之六。――《管子·地員》
(5)又如:鼓跗(鼓架)
(6)泛指條狀物的末端 [end]。如:劍跗(劍的握手處)
(7)花萼 [calyx]
銜素蕊於青跗。――南朝齊·沈約《郊居賦》
(8)又如:跗萼(花萼與子房。亦指花朵);跗萼聯芳(比喻兄弟均貴顯榮耀)
另見 fú
fūgǔ
[tarsus tarsal bones]指與蹠骨相關的一塊骨或軟骨
跗2
〈名〉
手足伏地。同“
匐,《説文》:“伏地也。”或作跗。――《集韻
另見 fū
fū ㄈㄨˉ
腳背,足上:~骨。~面(腳面)。
人體部位名。指足背。
《靈樞·經脈》:“肝足厥陰之脈……上循足跗上廉。”
《醫宗金鑑》:“跗者,足背也。”

古籍解釋

【酉集中】【足字部】跗 ·康熙筆畫:12 ·部外筆畫:5
廣韻》甫無切《集韻》《韻會》風無切,𠀤音膚。足趾也。《玉篇》足上也。《儀禮·士喪禮》乃屨綦結於跗連絇。《注》跗,足上也。《疏》謂足背也。《莊子·秋水篇》蹶泥則沒足滅跗。《音義》跗,足跗也。
又《左傳·成十六年》有𩎟韋之跗注。《跓》跗注,戎服,若袴而屬於跗,與袴連。
又人名。《史記·扁鵲倉公傳》醫有兪跗。《注》黃帝時將也。
又《廣韻》《集韻》《韻會》𠀤符遇切,音附。義同。
又與拊通。《詩·小雅》鄂不韡韡。《箋》不音夫,當作拊。《音義》拊亦作跗。 [2] 
清代陳昌治刻本《説文解字》
【卷六】【木部】柎
闌足也。從木付聲。甫無切
清代段玉裁《説文解字注》
(柎)闌足也。柎蒙上文木?言之。闌字恐有誤。韻會本闌作鄂。柎跗正俗字也。凡器之足皆曰柎。小雅。鄂不??。傳雲。鄂猶鄂鄂然。言外發也。箋雲。承華者曰鄂。不當作柎。柎、鄂足也。鄂足得華之光明則??然盛。古聲不柎同。箋意鄂承華者也。柎又在鄂之下。以華與鄂喻兄弟相依。郭璞雲。江東呼草木子房為柎。草木子房如石橊房、蓮房之類。與花下鄂一理也。從木。付聲。甫無切。四部。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