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沈約

鎖定
沈約(公元441年~公元513年),字休文,吳興郡武康縣(今浙江省德清縣)人。是南朝梁開國功臣,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劉宋建威將軍沈林子之孫、劉宋淮南太守沈璞之子。
出身吳興沈氏。少時孤貧,篤志好學。南朝宋時期,起家奉朝請,遷郢州外兵參軍。南齊建立後,任徵虜記室、太子家令、著作郎、國子祭酒。梁武帝蕭衍即位,授尚書僕射,冊封建昌縣侯,歷任左僕射、中書令、尚書令、左光祿大夫、侍中、太子少傅。天監十二年(公元513年),去世,享年七十三歲,諡號為隱。
作為南朝文壇領袖,沈約學問淵博,精通音律,與周顒等創四聲八病之説,要求以平、上、去、入四聲相互調節的方法應用於詩文,避免八病,這為當時韻文創作開闢了新境界。其詩與王融諸人的詩皆注重聲律、對仗,時號“永明體”,是從比較自由的古體詩走向格律嚴整的近體詩的一個重要過渡階段。著有《晉書》《宋書》《齊紀》《梁武帝本紀》等史書,其中《宋書》入二十四史。 [1] 
(概述圖參考資料) [2] 
別    名
沈隱侯
字休文
所處時代
南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吳興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
出生日期
441年
逝世日期
513年
主要成就
永明體”詩人代表,創四聲八病之説
主要作品
宋書
本    名
沈約
官    職
左光祿大夫、太子少傅、侍中
封    爵
建昌縣開國侯
諡    號
隱侯
家世信息
吳興沈氏

沈約人物生平

沈約篤志好學

沈約出身江東大族吳興沈氏,左眼有兩個瞳孔,腰上有顆紫色的痣,聰明過人。 [3]  他的父親沈璞在元嘉三十年(公元453年)被誅殺,沈約當時年紀還小,偷偷跑掉了,後來趕上朝廷大赦天下,才免於流亡。但也成為了孤兒,家庭貧窮。
沈約專心好學,日夜兼讀不知疲倦。他的母親擔心他用功過度而生病,經常把油燈的油少放些好讓他早些睡覺。沈約白天讀的書,晚上就能背下來,於是對不少典籍都很熟悉,會寫文章。 [4] 

沈約由宋入齊

沈約 沈約
沈約剛做官時任奉朝請。濟陽蔡興宗聽説他很有才華而十分看重他。蔡興宗擔任郢州刺史後,任命沈約當安西外兵參軍,兼任記室。蔡興宗曾對他的幾個兒子説:“記室沈約人才德性都堪作老師和表率,你們要好好地待他,向他學習。” [5]  後來蔡興宗任荊州刺史,又讓沈約擔任徵西記室參軍,併兼任厥西縣令。蔡興宗死後,沈約任安西晉安王法曹參軍轉外兵參軍,兼任記室。後進京任尚書度支郎。 [6] 
齊朝初年,沈約任徵虜記室,兼任襄陽縣令。侍奉齊朝的文惠太子蕭長懋。文惠太子入主東宮後,沈約擔任步兵校尉,主管文書記載,在永福省值班,校訂四部圖書。當時東宮人才濟濟,而沈約尤其受到賞識與親睞。每逢值班去見太子,總是談到太陽落山才出來。 [7]  當時王侯到東宮,有時不能進宮,沈約總是勸説太子,替王侯傳話。太子説:“我平生很懶,很晚才起牀,這你是知道的,和你交談討論後,就忘記睡覺,如果你要我早點起牀,可以時常早些進宮中來。”於是提拔沈約為太子家令,後來又讓他兼任著作郎,歷任中書郎、本邑中正、司徒右長史黃門侍郎 [8]  當時竟陵王也在招徠有才華的人,沈約同蘭陵的蕭琛、琅笽的王融、陳郡的謝朓、南鄉的範雲、樂安的任昉等人都在竟陵王門下交遊,時稱網得天下才子。不久,沈約又兼任尚書左丞,後來又任御史中丞,轉車騎長史。 [9] 
隆昌元年(494年),沈約被任命為吏部郎,出任寧朔將軍、東陽太守。齊明帝即位後,提封他為輔國將軍,徵辟為五兵尚書,升任國子祭酒。齊明帝死後,宰相當權執政,尚書令徐孝嗣讓沈約撰寫遺詔,提升他為左衞將軍,不久又加封通直散騎常侍 [10] 
永元二年(500年),因母親年老,沈約上書請求免去職位,朝廷改任他為冠軍將軍司徒左長史徵虜將軍、南清河太守。 [11] 
蕭衍在竟陵王的西邸時,與沈約頗有交情。永元三年(501年),蕭衍起兵攻佔建康城後,任命沈約為驃騎司馬,原來所任的冠軍將軍、徵虜將軍等職仍然保留。 [12] 

沈約積極勸進

沈約與八詠樓 沈約與八詠樓
當時蕭衍功業已成,天意人願都歸屬於他,沈約曾試探性地給蕭衍提及代齊的話題,蕭衍沒有做聲。過了幾天,沈約又進言説:“現在與過去不一樣,不能指望用淳樸的風氣來期許萬物,士大夫攀龍附鳳,都是希望取得一點點功勞,以保住自己的福祿。如今幼小孩童、放牧的老百姓都知道齊朝的天下已經完了,沒有人不説天下應當歸您主宰的。天象和人事都表現出改朝換代的跡象,特別是永元以來,這種跡象更加明顯。巫師預言説:‘行中水,作天子。’這就像寫在白紙上的黑字一樣明白清楚。上天的意志不能違背,民眾的心情不能不顧及。如果是天命決定了的,雖説想謙讓推脱,也是不可能的。”蕭衍説:“讓我再想一想。” [13] 
沈約繼續進言道:“您最初在樊、沔一帶帶兵起義時就應該考慮好,現在帝王的大業已完成,何必再思考呢。過去周武王討伐商紂王,剛進入皇宮時,民眾便説這是我們的君王。周武王不違背民眾的意願,立即正位也沒有再去細想。您自從到了京城,氣運就已經發生了變化,和周武王相比,只是快與慢不一樣罷了。如果不早日把帝王的大業定下來,順應天神與人民的願望,假如有一個人反對,就會損害您的威望與名聲。況且人心不像鐵和石頭一樣一成不變,世上的事情也不能保證不發生變化,怎麼能像建安時的魏武帝那樣把人臣的名分留給自己的子孫呢?如果皇帝回到首都,公與卿都在各自的官位上,那麼君王與臣子的名分就定下來了,不再會產生其他的想法。君王在上很賢明,臣子們在下面很忠誠,怎麼還會有人敢和您一起作亂呢?”蕭衍認同了沈約的看法。 [14] 
沈約離開後,蕭衍召見範雲並告訴他沈約的意見,範雲的回答也和沈約的觀點基本一致。蕭衍説:“看來聰明人的看法無意中一致了,你明天早晨和沈約一起再來。”範雲出來告訴沈約,沈約説:“你一定要等我一起去。”範雲答應了他的要求。 [15]  而第二天沈約偷偷在範雲的前面進宮去見蕭衍,蕭衍讓他先籌劃有關事項,沈約從懷中取出早就寫好的詔書和官員設置情況的文書,蕭衍看後基本沒有改動。過了一會兒範雲到了,到宮殿門前沒法進去,在壽光閣外面來回走動,口中不停地説“怪事”。沈約出來後,範雲問他説:“結果怎麼樣?”沈約把手抬起來指向左邊,範雲笑着説:“沒有辜負我們的希望。” [16]  過了一會,蕭衍便召見範雲並對他説:“平時和沈約待在一起,沒有發現他有什麼不同於別人的地方。今天他的才能和智慧發揮得淋漓盡致,真算得上見解高明的人。”範雲説:“您重新認識了沈約,也和沈約現在重新認識了您是一樣啊。”蕭衍説:“我從發兵起義到現在已經三年了,有功的臣子和將領,確實有他們的功勞,然而完成帝王大業,功在你和沈約兩位。” [17] 

沈約榮寵一時

沈約雕像 沈約雕像
梁台建立後,沈約擔任散騎常侍吏部尚書,還兼任右僕射。蕭衍祭天登上帝位後,沈約被任命為尚書僕射,封為建昌縣侯,食邑千户。沈約接到詔書的當天,右僕射範雲等二十多人都來拜望祝賀,當官的和老百姓都以此為榮耀,感到很光彩。很快,沈約又被提升為尚書左僕射,仍然任散騎常侍。不久又兼任領軍,加侍中官職。 [18] 
天監二年(503年),沈約的母親去世,皇帝親自前往憑弔。因沈約年老體衰,不能悲傷過度,所以皇帝派中書舍人幫沈約謝絕賓客來訪。朝廷舉用沈約任鎮軍將軍丹陽尹,可以設置輔佐的員吏。 [19]  服喪完畢,沈約被提升為侍中、右光祿大夫,領太子詹事、揚州大中正關尚書八條事,後又被提升為尚書令,仍兼任原來的侍中太子詹事,揚州大中正等職。沈約多次上書請求辭官後,改任尚書左僕射、中書令前將軍,可以設置輔佐的員吏,仍兼任侍中,不久又提升為尚書令,兼太子少傅 [20] 
天監九年(510年),沈約改任左光祿大夫,仍兼任侍中、太子少傅,賜給演奏樂曲的樂隊一部。 [21] 

沈約憂懼而死

沈約雖長期擔任宰相職位,但他自己卻對御史台的工作有興趣,不少人也都認為他適合在御史台任職,但梁武帝始終不取用他,於是沈約請求辭職,又得不到梁武帝的同意。沈約與徐勉向來很好,便給徐勉寫信向他訴説。徐勉在梁武帝面前為他求情,請求按三司的標準讓沈約告老還鄉,梁武帝沒有同意,只是給沈約增加了鼓樂的種類和樂隊人員。 [22]  不久加封特進,仍任光祿、侍中、少傅等職。 [23] 
沈約塑像 沈約塑像
梁武帝對大臣張稷心存舊怨。張稷死後,梁武帝同沈約談起此事,沈約説:“尚書左僕射出任邊境州郡的刺史,這是過去的事,何必要再提它呢?”梁武帝認為沈約在庇護親家,便很氣憤地説:“你説這種話,還算是忠臣嗎?”接着便起駕回宮。沈約很恐慌,竟沒注意到皇帝已起身回宮,仍然呆坐在那裏。 [24]  回到家後,沈約仍心神不定,未至牀邊便坐下,以致坐空而摔倒在地上,並因此而得病。病中夢見齊和帝蕭寶融用劍割斷了他的舌頭。請來巫師察看的結果竟跟他夢中所見相一致,於是沈約請道士向上天奏赤章,説梁武帝蕭衍禪代之事並不是自己的主意。梁武帝派御醫徐奘去給沈約看病,回宮後徐奘將這些情況全都告訴了梁武帝。 [25] 
在此之前,沈約曾陪同梁武帝宴遊,正趕上豫州獻上時令貢品栗子,直徑達一寸半,梁武帝對此感到很新奇,問沈約説:“史書上關於栗子的典故有多少呢?”並和沈約一起將所記憶之事各自分條寫下,結果沈約所知的比高祖少三件事。出宮後沈約對人説:“皇帝很要面子,護短,如不讓着他他就會羞愧而死。”梁武帝認為他的言論太不恭敬,要懲治他。經徐勉懇切地勸諫,梁武帝才罷休。而這次聽説了赤章的事,梁武帝特別生氣,多次派使者譴責沈約,沈約恐懼而死。 [26] 
天監十二年(513年),沈約於任上去世,終年七十三歲。詔贈本官,賜錢五萬,布百匹。 [27]  有司將沈約的諡號定為“文”,梁武帝説:“沈約的才情,還沒全部表達出來,應該用‘隱’字”,於是改諡號為“隱”。 [28] 

沈約主要影響

沈約政治

永元三年(公元501年),蕭衍攻下建康,但對稱帝一事猶豫不決,沈約此時抓住時機力勸蕭衍稱帝。蕭衍堅定了決心之後,沈約又連夜幫助蕭衍起草詔書。而在梁朝建立後,在關於齊和帝的處置問題上,沈約又主張殺掉齊和帝以絕後患。可以説,沈約助梁武帝蕭衍成就帝業,是南朝梁的開國功臣之一。 [29] 

沈約史學

《宋書》 《宋書》
在史學研究上,沈約博物洽聞,於晉、宋、齊、梁四代之史皆有撰述,所撰《宋書》更成傳世之作。在沈約編纂《宋書》之前,南朝宋人何承天山謙之、蘇寶生、徐爰等已相繼編纂《宋書》。其中,徐爰以何承天、蘇寶生編纂的《宋書》可謂集《宋書》編纂之大成。徐爰所修《宋書》雖流行於當時,但沈約指出其存在諸多問題,多非實錄,難以取信。針對徐爰《宋書》存在的種種不足,沈約在兼採眾家關於《宋書》編纂成就的基礎上,製成新史。從齊永明五年(487年)春天,他奉詔修撰《宋書》,於次年二月完成了紀傳部分70卷,隨後又耗時多年精心編纂《宋書》諸志,最終刊成《宋書》100卷。
沈約對於如何編纂一部新《宋書》,有着全局的觀念和全面的思考。他首先重新確定了全書記載的範圍,將“非關後代”的晉史人物一併刊除。在此基礎上,對徐爰所纂《宋書》中臧質、魯爽、王僧達等人物傳記重加改寫,刪改因本朝人寫本朝事而造成的曲筆諱飾;在史料的取捨上趨於客觀,力求對於劉宋歷史的撰寫達於“實錄”。同時,沈約還就徐爰舊本所缺的內容,補撰了自永光以來14年間的史事,從而使得劉宋一代之史臻於完備。
沈約撰成《宋書》“八志”是其重大功績,“八志”共30卷,分別為《律曆志》3卷、《禮志》5卷、《樂志》4卷、《天文志》4卷、《符瑞志》3卷、《五行志》5卷、《州郡志》4卷、《百官志》2卷。沈約承繼前代史家重"通"的編纂理念,歷經多年,著成八篇典志,於典制記載溯源秦漢,尤詳魏晉,彌補了《三國志》、《後漢書》缺載典制的缺陷。
沈約開創了“因事附見”的編纂方法。所謂“因事附見”的編纂方法,即記載某人或某事的過程,因牽涉其他人或事,而為之附帶記載,以省去為之重新立傳。從《宋書》的記載來看,這種“因事附見”的編纂方法極為普遍,如《劉道規傳》附帶敍述劉遵履歷,《廬陵王義真傳》附帶記載段宏履歷,《何承天傳》附帶敍述謝元履歷,《何尚之傳》附帶敍述孟覬履歷,《謝靈運傳》附帶敍述荀雍、羊璿之、何長瑜三人履歷等。這種方法對後來史家的歷史撰述產生了深遠影響,如蕭子顯撰寫《南齊書》便承繼了這種編纂方法。
此外,沈約還在《宋書》之中,灌注了他對門閥士族與寒門庶族地位升降、佛教在南朝的傳播與儒家倫理之間的張力、南北民族矛盾與融合等現實問題的深沉思考,提高了《宋書》的質量,使之在中古時期產生的多部斷代體正史中佔據着比較重要的地位。 [30] 

沈約文學

沈約是永明體的倡導者之一,其文學主張和創作實踐領導了時代的風氣。
辭賦
沈約畫像 沈約畫像
沈約的辭賦作品,由於六朝文獻的嚴重散失,其中大部分已經佚去,現在所能看到的,只有從唐代歐陽詢所編的類書《藝文類聚》中輯出的十篇辭賦的片斷,和《梁書·沈約傳》所收錄的《郊居賦》一篇全文了。雖然總共只有十一篇,且其中十篇是殘篇,但是通過仔細研讀、細緻分析,從這為數不多的沈約現存辭賦作品中,可以看出,沈約的辭賦,既有對楚辭的繼承、對前代詠鳥傳統的延續,也有對潘岳閒居賦》和謝靈運山居賦》的借鑑,更有自己的創新之處,從而形成了其辭賦的獨特之美。韻律之美是沈約辭賦最鮮明的特點,講究押韻,追求對偶工整,善於運用雙聲疊韻、行文講究平仄等使沈約辭賦形成了一種聲律的和諧,讀起來回環往復、朗朗上口。
沈約不僅倡導聲律論,而且身體力行,創作出具有聲律之美的辭賦作品,努力踐行着自己的理論。沈約的這種創作實踐,不僅使自己的作品具備獨特的聲律之美,深受世人的喜愛,而且為後世律賦的產生與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另外,沈約提倡的文章“三易”説理論,不僅開創了當時的文學創作新潮,在一定程度上糾正了當時文壇寫作用典過多、語言晦澀難懂的弊病,而且對於引領“易用事”、“易識字”、“易誦讀”的正確文學發展方向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31] 
詩歌
在“永明體”詩人中,沈約佔有重要地位。沈約作詩,不僅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數量眾多,而且寫作手法高超,藝術上別具特色。首先,感情真摯、婉轉動人是沈約詩歌最顯著的特色。鍾嶸評其詩“不閒於經綸,而長於清怨。”這裏“長於清怨”的意思應指沈約詩歌善於感嘆世人身世遭遇的不幸,其中也暗含了一些對社會、時代不滿的成分。不僅如此,沈約詩中還藴藏了詩人個體豐富的思想感情,這種感情有時是比較坦率地表露,尤其突出表現在其與朋友交往、送別、懷念、詠懷類的詩歌中,但是這樣袒露的詩歌畢竟是少數,沈約詩歌中更多的不是袒露胸襟的強烈感情的抒發和外顯,而是經過壓抑的深沉感情的含蓄表現。其次,沈約詩歌已有較為成熟的意象。
其詩中,意象的巧妙使用使得其詩意脈表現言有盡而意無窮。並且由於沈約自身內斂而含蓄的個性特徵,使其詩歌中意象所能承載的意脈空間更為深沉而內化,不再是一看到底的直白表現,這一點在其時間意象中表現的尤為明顯。再次,沈約詩歌善引典故,尤精對偶。沈約學識淵博,其詩中巧妙地運用了各種典故,並將其呈現為工整的對偶。 [32] 

沈約音韻

沈約聲律論的核心是“四聲八病”説,“四聲”是按照漢字讀音四個聲調的特點,以漢字的平聲為格律中的平,以漢字中的上、去、入三聲作為格律中的仄,在詩歌創作中有意識地將平聲仄聲交錯使用,以構成聲音的抑揚錯落之美;“八病”則是列出作詩時力求不犯的八種病犯,即平頭、上尾、蜂腰、鶴膝、大韻、小韻、旁鈕、正鈕等八種聲病(“八病”具體為何,説法不一。)
“四聲八病”是沈約聲律理論的核心,也是最早的較為系統的聲律論,從創作實踐到理論的產生,在中國詩歌史上是一次巨大的進步,以此為指導綱領,永明文人在創作上有了更為積極的嘗試和探索。形成了“永明體”,為律詩的形成奠定了基礎,開創了中國“近體詩”發展的時代。 [33] 

沈約藏書

沈約塑像 沈約塑像
沈約喜歡書籍,收集圖書達兩萬卷,當時京城沒有人能和他相比, [34]  是南朝中國藏書第一大家。沈約不僅好藏書,亦致力藏書的利用。史乘記載,沈約注意識拔篤學之士,並在圖書資料方面,盡其家藏以提供方便。如同時代的王筠,即得到沈約多次贈書,成為藏書界之美談。儘管史乘所載,仍顯粗略,但沈約的藏書理念,在隻言片語中闡發得還是比較清晰的。首先,沈約繼承了東漢文學家蔡邕關於圖書藏用的理念,不獨藏書之私藏,且致力於藏書為人才所用,為社會所用。其次,提出了藏書“遇賢者與之”的思想。沈約鑑於古往今來藏書家子孫失書、散書的教訓,提出了“凡書多與人”,“遇賢者與之為高”的思想。 [35] 

沈約思想

沈約的思想比較複雜,佛、道思想對他深有影響,沈約致力於弘揚佛法,他既積極參與事佛禮佛活動,又通過撰寫諸如《形神論》、《神不滅論》等崇佛之文,將其對“空有之説”的伏膺和體悟,具體落實為對範縝“神滅論”的賣力圍剿。而在建武年間,因為齊明帝篤信道術,沈約也開始熱衷於道教,期間,他寫了很多體現仙道思想的作品。
雖然如此,但沈約思想中佔據主導地位的還是儒家思想。但他並不是一個傳統的儒士,他的儒家思想中摻雜着濃厚的道、佛思想。沈約是以儒學為本,而又佛、道兼修,三家思想兼容幷蓄,從而形成了沈約獨特的思想。 [36-37] 

沈約歷史評價

南朝宋大臣蔡興宗:沈記室人倫師表,宜善師之。 [5] 
梁武帝蕭衍:生平與沈休文羣居,不覺有異人處;今日才智縱橫,可謂明識。 [17] 
南朝文學批評家鍾嶸《詩品》:觀休文眾制,五言最優。詳其文體,察其餘論,固知憲章鮑明遠也。所以不閒於經綸,而長於清怨。永明相王愛文,王元長等皆宗附之。約於時謝朓未遒,江淹才盡,範雲名級故微,故約稱獨步。雖文不至其工麗,亦一時之選也。 [32] 
《梁書》:①約歷仕三代,該悉舊章,博物洽聞,當世取則。謝玄暉善為詩,任彥升工於文章,約兼而有之,然不能過也。自負高才,昧於榮利,乘時藉勢,頗累清談。及居端揆,稍弘止足。每進一官,輒殷勤請退,而終不能去,論者方之山濤。用事十餘年,未嘗有所薦達,政之得失,唯唯而已。②昔木德將謝,昏嗣流虐,惵惵黔黎,命懸晷漏。高祖義拯橫潰,志寧區夏,謀謨帷幄,實寄良、平。至於範雲、沈約,參預締構,贊成帝業;加雲以機警明贍,濟務益時,約高才博洽,名亞遷、董,俱屬興運,蓋一代之英偉焉。③高祖旁求儒雅,文學之盛,煥乎俱集,其在位者則沈約、江淹、任防,並以文章妙絕當時。 [32] 
魏徵《隋書》:①宋、齊之世,下逮梁初,靈運高致之奇,延年錯綜之美,謝玄暉之藻麗,沈休文之富溢,輝煥斌蔚,辭義可觀。②暨永明、天監之際,太和、天保之間,洛陽、江左,文雅尤盛。於時作者,濟陽江淹、吳郡沈約、樂安任昉、濟陰温子升、河間邢子才、鉅鹿魏伯起等,並學窮書圃,思極人文,縟彩鬱於雲霞,逸響振於金石。英華秀髮,波瀾浩蕩,筆有餘力,詞無竭源。方諸張、蔡、曹、王,亦各一時之選也。 [32] 
元代文論家陳繹曾《詩譜》:沈約佳處靳削可愛,自拘聲病,氣骨茶然。唐諸家聲律皆出此。 [32] 
清初詩論家陳祚明:休文詩體,全宗康樂,以命意為先,以煉氣為主;辭隨意遠,態以氣流,故華而不浮,雋而不靡。......大抵多發天懷,取自然為詣極;......驟而詠之,渢渢可愛;細而味之,悠悠不窮。......他人雖麗不華,休文雖淡有旨,故應高出時手,卓然大家。 [32] 
清代詩人沈德潛:①《説詩晬語》:“隱侯短章,略存古體。②《古詩源》:家令詩,較之鮑謝,性情聲色,俱遜一格矣。然在蕭梁之代,亦推大家。以邊幅尚闊,詞氣尚厚,能存古詩一脈也。 [32] 

沈約軼事典故

沈約不計前嫌

沈約小時候貧窮無靠,曾向族人乞討,討得幾百斛米,但卻被族人侮辱,他將米全部倒在地上離家出走。到後來富貴顯赫後,不因此事記恨,反而因此被同郡的人傳頌。 [38] 

沈約懷舊之情

有一次沈約陪蕭衍宴遊,席中有一位女樂師是齊朝文惠太子的宮人。蕭衍問她認不認識在座的人,她説:“只認識沈家令。”沈約聽後頓生懷舊之念,伏在座位上哭,蕭衍也感到悲傷,為此中止了酒宴。 [39] 

沈約沈約瘦腰

沈約晚年,多次上書請求辭官,但皇帝不同意。於是在給好友徐勉的書信中説:“我每過一段時間,腰帶就要縮緊幾個孔,用手握胳膊,臂圍大概每個月要瘦半分。按這樣推算,怎能支撐得很久呢?” [40]  由此有了“沈約瘦腰”的典故。

沈約人際關係

吳興沈氏世系表(沈約一系)
關係
姓名
簡介
祖父
南朝宋徵虜將軍。
父親
南朝宋淮南太守,於元嘉末年被誅。
母親
謝氏
出身陳郡謝氏
兒子
字士規,襲爵,位至司徒右長史。
沈趨
字孝鯉,亦知名,位至黃門郎。
孫子
沈寔
沈旋長子。
沈旋次子,字仲師。官至起部尚書。
(以上參考資料) [41-42] 

沈約主要作品

著有《晉書》一百一十卷,《宋書》一百卷,《齊紀》二十卷,《高祖紀》十四卷,《邇言》十卷,《諡例》十卷,《宋文章志》三十卷,文集一百卷,並撰有《四聲譜》。大部分已佚,今存《宋書》100卷,文集9卷。明人由張溥在《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中輯有《沈隱侯集》。另有《高松賦》、《麗人賦》賦兩篇,詩歌《悼亡詩》等。 [43-44] 

沈約後世紀念

沈約雕像 沈約雕像
1996年,為了紀念沈約,浙江義烏上溪鎮沈宅村的村民自發籌資在村南面一處原有古建築的基礎上將其擴大提升成了沈約公園。 [45] 
2017年5月27日,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新安鎮舍北村舉行了“‘迎端午、詩朗誦’新安鎮第一屆‘沈約杯’詩歌節”活動。 [46] 
2018年6月,沈約雕像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新安鎮舍北村落成揭幕,各界羣眾以及沈約後人近500人到場緬懷。 [47] 

沈約史料索引

梁書·卷第十三·列傳第七》 [48] 
南史·卷五十七·列傳第四十七》 [49] 
參考資料
  • 1.    湖州文人雅士  .人民網[引用日期2020-03-22]
  • 2.    義烏:駱賓王和倪仁吉  .金華新聞網[引用日期2018-09-19]
  • 3.    《梁書·卷第十三·列傳第七》:約左目重瞳子,腰有紫志,聰明過人。
  • 4.    《梁書·卷第十三·列傳第七》:璞元嘉末被誅,約幼潛竄,會赦免。既而流寓孤貧,篤志好學,晝夜不倦。母恐其以勞生疾,常遣減油滅火。而晝之所讀,夜輒誦之,遂博通羣籍,能屬文。
  • 5.    《梁書·卷第十三·列傳第七》:起家奉朝請。濟陽蔡興宗聞其才而善之;興宗為郢州刺史,引為安西外兵參軍,兼記室。興宗嘗謂其諸子曰:"沈記室人倫師表,宜善事之。"
  • 6.    《梁書·卷第十三·列傳第七》:及為荊州,又為徵西記室參軍,帶關西令。興宗卒,始為安西晉安王法曹參軍,轉外兵,併兼記室。入為尚書度支郎。
  • 7.    《梁書·卷第十三·列傳第七》:齊初為徵虜記室,帶襄陽令,所奉之王,齊文惠太子也。太子入居東宮,為步兵校尉,管書記,直永壽省,校四部圖書。時東宮多士,約特被親遇,每直入見,影斜方出。
  • 8.    《梁書·卷第十三·列傳第七》:當時王侯到宮,或不得進,約每以為言。太子曰:“吾生平懶起,是卿所悉,得卿談論,然後忘寢。卿欲我夙興,可恆早入。”遷太子家令,後以本官兼著作郎,遷中書郎,本邑中正,司徒右長史,黃門侍郎。
  • 9.    《梁書·卷第十三·列傳第七》:時竟陵王亦招士,約與蘭陵蕭琛、琅邪王融、陳郡謝朓、南鄉範雲、樂安任昉等皆遊焉,當世號為得人。俄兼尚書左丞,尋為御史中丞,轉車騎長史。
  • 10.    《梁書·卷第十三·列傳第七》:隆昌元年,除吏部郎,出為寧朔將軍、東陽太守。明帝即位,進號輔國將軍,徵為五兵尚書,遷國子祭酒。明帝崩,政歸冢宰,尚書令徐孝嗣使約撰定遺詔。遷左衞將軍,尋加通直散騎常侍。
  • 11.    《梁書·卷第十三·列傳第七》:永元二年,以母老表求解職,改授冠軍將軍、司徒左長史,徵虜將軍、南清河太守。
  • 12.    《梁書·卷第十三·列傳第七》:高祖在西邸,與約遊舊,建康城平,引為驃騎司馬,將軍如故。
  • 13.    《梁書·卷第十三·列傳第七》:時高祖勳業既就,天人允屬,約嘗扣其端,高祖默而不應。佗日又進曰:“今與古異,不可以淳風期萬物。士大夫攀龍附鳳者,皆望有尺寸之功,以保其福祿。今童兒牧豎,悉知齊祚已終,莫不雲明公其人也。天文人事,表革運之徵,永元以來,尤為彰著。讖雲‘行中水,作天子’,此又歷然在記。天心不可違,人情不可失,苟是歷數所至,雖欲謙光,亦不可得已。”高祖曰:“吾方思之。”
  • 14.    《梁書·卷第十三·列傳第七》:對曰:“公初杖兵樊、沔,此時應思,今王業已就,何所復思。昔武王伐紂,始入,民便曰吾君,武王不違民意,亦無所思。公自至京邑,已移氣序,比於周武,遲速不同。若不早定大業,稽天人之望,脱有一人立異,便損威德。且人非金玉,時事難保。豈可以建安之封,遺之子孫?若天子還都,公卿在位,則君臣分定,無復異心。君明於上,臣忠於下,豈復有人方更同公作賊。”高祖然之。
  • 15.    《梁書·卷第十三·列傳第七》:約出,高祖召範雲告之,雲對略同約旨。高祖曰:“智者乃爾暗同,卿明早將休文更來。”雲出語約,約曰:“卿必待我。”
  • 16.    《梁書·卷第十三·列傳第七》:雲許諾,而約先期入,高祖命草其事。約乃出懷中詔書並諸選置,高祖初無所改。俄而云自外來,至殿門不得入,徘徊壽光閣外,但云“咄咄”。約出,問曰:“何以見處?”約舉手向左,雲笑曰:“不乖所望。”
  • 17.    《梁書·卷第十三·列傳第七》:有頃,高祖召範雲謂曰:“生平與沈休文羣居,不覺有異人處;今日才智縱橫,可謂明識。”雲曰:“公今知約,不異約今知公。”高祖曰:“我起兵於今三年矣,功臣諸將,實有其勞,然成帝業者,乃卿二人也。”
  • 18.    《梁書·卷第十三·列傳第七》:梁台建,為散騎常侍、吏部尚書,兼右僕射。高祖受禪,為尚書僕射,封建昌縣侯,邑千户,常侍如故。又拜約母謝為建昌國太夫人。奉策之日,右僕射範雲等二十餘人鹹來致拜,朝野以為榮。俄遷尚書左僕射,常侍如故。尋兼領軍,加侍中。
  • 19.    《梁書·卷第十三·列傳第七》:天監二年,遭母憂,輿駕親出臨吊,以約年衰,不宜致毀,遣中書舍人斷客節哭。起為鎮軍將軍、丹陽尹,置佐史。
  • 20.    《梁書·卷第十三·列傳第七》:服闋,遷侍中、右光祿大夫,領太子詹事,揚州大中正,關尚書八條事,遷尚書令,侍中、詹事、中正如故。累表陳讓,改授尚書左僕射、領中書令、前將軍,置佐史,侍中如故。尋遷尚書令,領太子少傅。
  • 21.    《梁書·卷第十三·列傳第七》:九年,轉左光祿大夫,侍中、少傅如故,給鼓吹一部。
  • 22.    《梁書·卷第十三·列傳第七》:初,約久處端揆,有志台司,論者鹹謂為宜,而帝終不用,乃求外出,又不見許。與徐勉素善,遂以書陳情於勉。勉為言於高祖,請三司之儀,弗許,但加鼓吹而已。
  • 23.    《梁書·卷第十三·列傳第七》:尋加特進,光祿、侍中、少傅如故。
  • 24.    《梁書·卷第十三·列傳第七》:初,高祖有憾於張稷,及稷卒,因與約言之。約曰:“尚書左僕射出作邊州刺史,已往之事,何足復論。”帝以為婚家相為,大怒曰:“卿言如此,是忠臣邪!”
  • 25.    《梁書·卷第十三·列傳第七》:及還,未至牀,而憑空頓於户下。因病,夢齊和帝以劍斷其舌。召巫視之,巫言如夢。乃呼道士奏赤章於天,稱禪代之事,不由己出。高祖遣上省醫徐奘視約疾,還具以狀聞。
  • 26.    《梁書·卷第十三·列傳第七》:先此,約嘗侍宴,值豫州獻慄,徑寸半,帝奇之,問曰:“慄事多少?”與約各疏所憶,少帝三事。出謂人曰:“此公護前,不讓即羞死。”帝以其言不遜,欲抵其罪,徐勉固諫乃止。及聞赤章事,大怒,中使譴責者數焉,約懼遂卒。
  • 27.    《梁書·卷第十三·列傳第七》:十二年,卒官,時年七十三。詔贈本官,賻錢五萬,布百匹。
  • 28.    《梁書·卷第十三·列傳第七》:有司諡曰文,帝曰:“懷情不盡曰隱。”故改為隱雲。
  • 29.    温玲賢. 士庶之隔與沈約之死[D]. 延安大學, 2013.
  • 30.    張峯. “名亞遷董”:沈約歷史著述的境界[J]. 學術研究, 2015(2):113-118.
  • 31.    王巍潔. 沈約辭賦研究[D]. 中國海洋大學, 2014.
  • 32.    張慶寧. 沈約詩歌發展歷程述論[D]. 復旦大學, 2009.
  • 33.    李娟. 論沈約的聲律理論與“永明體”詩歌[J]. 太原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4(1):67-71.
  • 34.    《梁書·卷第十三·列傳第七》:好墳籍,聚書至二萬卷,京師莫比。
  • 35.    祝玉芳, 沈曉豔. 六朝時期湖州藏書史考論[J]. 湖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7, 5(2):88-90.
  • 36.    劉石泉. 論沈約在道、佛外衣下的儒家思想[J]. 廣東第二師範學院學報, 1998(4):62-64.
  • 37.    唐燮軍. 詩人之外的沈約:對沈約思想與生平的文化考察[J]. 文學遺產, 2006(4):37-45.
  • 38.    《梁書·卷第十三·列傳第七》:少時孤貧,丐於宗黨,得米數百斛,為宗人所侮,覆米而去。及貴,不以為憾,用為郡部傳。
  • 39.    《梁書·卷第十三·列傳第七》:嘗侍宴,有妓師是齊文惠宮人。帝問識座中客不?曰:“惟識沈家令。”約伏座流涕,帝亦悲焉,為之罷酒。
  • 40.    《梁書·卷第十三·列傳第七》:與徐勉素善,遂以書陳情於勉曰:“百日數旬,革帶常應移孔;以手握臂,率計月小半分。以此推算,豈能支久?”
  • 41.    《梁書·卷第十三·列傳第七》:祖林子,宋徵虜將軍。父璞,淮南太守。璞元嘉末被誅。
  • 42.    《南史·卷五十七·列傳第四十七》:子旋,字士規,襲爵,位司徒右長史,太子僕。以母憂去官。因蔬食辟穀,服除,猶絕粳粱。終於南康內史,諡曰恭。集註《邇言》,行於世。旋弟趨,字孝鯉,亦知名,位黃門郎。旋卒,子寔嗣。寔弟眾。
  • 43.    《梁書·卷第十三·列傳第七》:所著《晉書》百一十卷,《宋書》百卷,《齊紀》二十卷,《高祖紀》十四卷,《邇言》十卷,《諡例》十卷,《宋文章志》三十卷,文集一百卷:皆行於世。又撰《四聲譜》。
  • 44.    《南史·卷五十七·列傳第四十七》:其所撰國史為《齊紀》二十卷。天監中,又撰《梁武紀》十四卷,又撰《邇言》十卷,《諡例》十卷,《文章志》三十卷,文集一百卷,皆行於世。又撰《四聲譜》。
  • 45.    義烏沈宅村文化禮堂: 文武之鄉 正名遠揚   .浙江省文化廳[引用日期2018-09-19]
  • 46.    外國人眼中的湖州德清 快拍快播告訴你  .浙江在線[引用日期2018-09-19]
  • 47.    碧艾香蒲 龍舟競渡  .光明網[引用日期2018-09-19]
  • 48.    梁書·卷十三·列傳第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06-30]
  • 49.    南史·卷五十七·列傳第四十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06-30]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