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趙永恆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研究員)

鎖定
趙永恆,男,1964年2月生於河北省張北縣。曾任國家重大科學工程LAMOST項目總經理,中國天文學會常務理事,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第5委員會科學組織委員,世界數據中心天文學科中心主任。
現任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研究員、博士生導師,LAMOST運行與發展中心常務副主任,國家天文台興隆觀測基地首席科學家,北京天文學會理事長。 [1] 
中文名
趙永恆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出生日期
1964年2月
畢業院校
武漢海軍工程學院
南京大學
主要成就
第三屆中國科學院傑出青年
出生地
河北省張北縣
職    稱
研究員

趙永恆人物簡介

趙永恆 趙永恆
趙永恆,男,1964年2月出生,博士學位。
1980年9月-1984年7月 武漢海軍工程學院,獲理學學士學位
1984年9月-1987年7月 南京大學,獲理學碩士學位;
1987年9月-1990年7月 南京大學,獲理學博士學位;
1990年8月-1992年10月 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台,從事博士後研究;
1992年12月-1996年9月 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台,任副研究員;
1996年10月-迄今 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台(現為國家天文台),任研究員 [2] 
1998年第三屆中國科學院傑出青年; [3] 

趙永恆社會兼職

1.中國天文學會常務理事。
2.北京天文學會理事長。
3.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第5委員會科學組織委員。 [5] 
4.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天文學名詞審定委員會第九、十、十一屆主任委員。 [6] 

趙永恆科學研究

趙永恆理論研究

趙永恆 趙永恆
趙永恆從事天文學和天體物理研究,主要包括活動天體的理論研究、高能天體的觀測分析、多波段觀測、數據分析技術、天文信息技術以及LAMOST項目的科學研究和工程管理等工作。 [2] 

趙永恆科研巡天

LAMOST LAMOST
2012年9月,我國自主研製的LAMOST(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正式巡天。
國家天文台研究員、LAMOST運行和發展中心常務副主任、興隆基地首席科學家趙永恆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説:“我們現在最大的心願就是它能獲取更多、更好的光譜,供天文學家研究。”
不解之緣
從1995年加盟LAMOST研製團隊,成為LAMOST工程指揮部成員,到出任LAMOST項目第三任總經理,再到擔任LAMOST運行和發展中心常務副主任,趙永恆與LAMOST結下了不解之緣。
1995年,經國家科委和兩院院士評審,LAMOST成為天文大項目。同年6月,中國科學院成立LAMOST項目委員會,時任北京天文台(現國家天文台)台長李啓斌擔任項目總經理,蘇洪鈞、褚耀泉、崔向羣、趙永恆為委員會成員。
當時,趙永恆正在德國馬普地外物理所做訪問學者,從事高能天文衞星的數據分析研究。此前,他曾首次利用國內2.16米光學望遠鏡發現了一顆新的類星體。
不過,2.16米光學望遠鏡一次只能拍攝一個天體,天文學家希望能有更大口徑的望遠鏡拍攝更多的類星體。當獲知LAMOST建成以後,將成為世界上口徑最大的大視場望遠鏡和光譜獲取率最高的望遠鏡之後,趙永恆欣然加入到LAMOST建設團隊,並於1996年初回國,成為LAMOST項目工程指揮部裏最年輕的成員。
建設管理
2001年9月,LAMOST項目正式開工,2003年,趙永恆出任LAMOST項目第三任總經理。
此時的趙永恆已從科學家轉變成了工程管理人員。“LAMOST的技術有很多創新點,工程要求精益求精。”作為總經理,作為項目的法人代表,趙永恆要盯緊三大塊:經費、工期和質量。
趙永恆稱自己為“救火隊員”,他要對整個項目的運作、人事、財務等方方面面負責。無論哪裏出了問題,他都要想辦法解決,“做科學研究可以自由探索,但工程建設需要很強的團隊協作精神。”他説。
經過項目組的共同努力,2008年10月,LAMOST順利落成,2009年6月,通過國家驗收。之後,LAMOST進入調試階段,2011年10月,開始先導巡天。
寂寞堅守
這些年來,為了LAMOST儘早開始巡天觀測,趙永恆常年駐紮在興隆基地。他白天要忙基地和項目大小事情,晚上則要緊張地投入到LAMOST望遠鏡的觀測和調試工作之中。
在LAMOST項目的建設過程中,整個項目組在技術研發方面碩果累累。LAMOST研究團隊榮獲“2010年度中國科學院先進集體”榮譽稱號。2011年,趙永恆榮獲“中國科學院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趙永恆仍堅守在LAMOST觀測運行第一線。
趙永恆説,從2011年10月開始先導巡天到今年上半年,LAMOST已獲得50萬條光譜,大概有20多個科研課題正在用此開展研究。
“建設望遠鏡,我們全心全意地投入了,產出高質量的數據,我們也需要潛心去研究和工作。”趙永恆説,他希望作為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LAMOST能將中國天文觀測研究推到一個更高的層次,產生世界級的研究成果,培養出更多的天文科技人才,同時展開更廣泛的國際天文合作。 [4] 

趙永恆代表論著

趙永恆 趙永恆
1、Feedback of Active Galactic Nuclei in Seyfert 2 Galaxies, Zhang, En-Peng; Bian, Wei-Hao; Hu, Chen; Mao, Wei-Ming; Luo, A.-Li; Zhao, Yong-Heng,
2、Support vector machines and kd-tree for separating quasars from large survey data bases, Gao, Dan; Zhang, Yan-Xia; Zhao, Yong-Heng,
3、Candidate Milky Way satellites in the Galactic halo, Liu, C.; Hu, J.; Newberg, H.; Zhao, Y.,
4、Kernel regression for determining photometric redshifts from Sloan broad-band photometry, Wang, D.; Zhang, Y. X.; Liu, C.; Zhao, Y. H.,
5、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spin frequencies and kHz QPOs of neutron stars in LMXBs, Yin, H. X.; Zhang, C. M.; Zhao, Y. H.; Lei, Y. J.; Qu, J. L.; Song, L. M.; Zhang, F.,
6、A Comptonization Model for the Prompt Optical and Infrared Emission of GRB 041219A, Zheng, Zheng; Lu, Ye; Zhao, Yong-Heng,
7、[Fe/H] derived from the light curves of RR Lyrae stars in the Galactic halo, Wu, C.; Qiu, Y. L.; Deng, J. S.; Hu, J. Y.; Zhao, Y. H.,
8、The blueshift of the [OIII] emission line in narrow-line Seyfert 1 galaxies,Bian, Weihao; Yuan, Qirong; Zhao, Yongheng, 2005MNRAS.
9、Spectral Properties, Generation Order Parameters, and Luminosities for Spin-powered X-Ray Pulsars, Wang, Wei; Zhao, Yongheng, ApJ,
10、Classification in Multidimensional Parameter Space: Methods and Examples, Zhang, Yanxia; Zhao, Yongheng, PASP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