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趙承熙

(2007年美國惡性校園槍擊案嫌疑人)

鎖定
趙承熙(Seung-Hui Cho,1984年1月18日—2007年4月16日),出生於1984年1月18日,是2007年美國惡性校園槍擊案的嫌疑人
中文名
趙承熙
外文名
Seung-Hui Cho
國    籍
美國
國    籍
韓國 [1] 
出生日期
1984年1月18日
死亡時間
2007年4月16日

趙承熙人物簡介

趙承熙 趙承熙
美國移民部門的記錄顯示1992年9月2日,趙承熙從底特律首次進入美國。他上一次更新綠卡的時間是在2003年10月27日。他仍然保留着韓國國籍。趙承熙的父母是一對在華盛頓經營幹洗生意的韓國移民,他的姐姐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並就職於美國國務院。
在他父母所居住的森特雷維爾社區,當地居民回憶説,趙承熙是個奇怪的年輕人。一名叫做克雷格·科恩斯的鄰居説,數年前,他看到趙承熙站在他父母的房子前。
當科恩斯向趙承熙問好時,趙轉開頭和身子。科恩斯説:“他就好像是一直在跟他自己談話一樣。”住在趙家隔壁的阿卜杜爾·沙什也説,在很多年時間裏,趙承熙似乎都沒有任何朋友。

趙承熙驚天慘案

2007年4月16日當地時間7點15分(北京時間19點15分),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大學發生了美國曆史上最嚴重的惡性校園槍擊案,槍擊造成33人死亡,槍手本人開槍飲彈自盡,槍擊案疑犯為23歲的韓籍青年趙承熙。有關當局還無法確定到底是什麼使得趙承熙爆發並製造了16日的校園槍擊慘劇。
與他相識多年的人都説,趙承熙不管是憤怒、沮喪或是心煩,都從來沒有任何表情。他通常都輕聲説話,並且完全拒絕對老師和同學敞開心扉。弗吉尼亞理工大學發言人拉里·辛克爾説,趙承熙是個“獨來獨往的人”,學校很難找到關於他的信息。

趙承熙事件背景

趙承熙連續購買槍支

2007年2月9日,趙承熙從弗吉尼亞理工大學附近布萊克伯格的一家當鋪購買了一支5.5毫米口徑瓦爾特P22手槍。3月16日,他又從弗吉尼亞羅諾克市的一家槍械店用信用卡支付了285美元,買了第二支槍,這次是一支9毫米的Glock19。
在購買這些槍械時,趙承熙使用的證件是他的駕駛執照。根據弗吉尼亞州的法律,每個月買一支槍是合法的。
那支Glock槍在16日發生的兩起槍擊案中都被使用了。在整個槍擊事件中,趙承熙裝了好幾次子彈。
在趙承熙的一隻手臂上,文着“Ismale Ax”幾個字,雖然調查人員有諸多推測,但是沒有人知道確切的含義。“以賽瑪利”(Ishmael),他手臂上也有紅色Ishmael Ax的文身。“以賽瑪利”在英文中有“被遺棄的人、社會公敵”之意。當然,這個詞對於趙承熙意味着什麼,我們還不得而知。
槍擊事件後,有關當局在趙承熙的宿舍裏找到了兩份共6頁筆記。這些筆記並不是自殺信,也沒有任何關於為什麼他要這麼做的線索。
在這些筆記中充滿了各種對“有錢的孩子”、“放蕩的人”和“欺詐的吹牛者”的詛咒,甚至寫出了他覺得令他沮喪的人的名字。兩名政府官員説,趙承熙曾接受精神健康問題的治療。
寫死亡詩歌嚇跑同學
弗吉尼亞理工大學英語系老師尼基·喬萬尼早在2005年秋季教授詩歌課時就注意到了趙承熙,並有所警惕。
當時趙承熙在上課時給同班同學拍照,並寫到了死亡。喬萬尼説:“孩子們總是寫一些跟謀殺和自殺有關的東西。但是趙承熙的作品中有某種東西引起了我們所有人的密切留意。我們都對那感到很不舒服。”幾天後,喬萬尼發現原先聽課的70個學生只剩下了7個,她問那些學生為什麼沒來,他們回答説因為害怕趙承熙所以不敢來上課了。
喬萬尼説:“當我意識到我的學生被嚇到時,我知道我必須做點什麼。”於是喬萬尼找到趙承熙,告訴他應當改變他寫的詩的類型,否則就別再上她的課。喬萬尼説,趙承熙拒絕放棄這門課,並且説:“你不能強迫我。”

趙承熙暴力劇本

喬萬尼只有求助於英語系主任露西·羅伊。羅伊決定自己給趙承熙進行一對一的授課。不過即使是在這些一對一的授課中,趙承熙也始終拒絕摘下墨鏡。羅伊要求趙承熙去進行心理諮詢,並表示她願意陪着他一起走進心理諮詢中心。趙承熙説他會考慮一下。
此時,羅伊開始確定,人們應該對趙承熙有所注意,她不斷對校方官員發出請求,要求他們“看看這個年輕人”。學校的官員對她的警告做出了迴應,並感到同情,但是表示,由於趙承熙沒有作出直接的威脅,因此他們對他無能為力。除了詩歌之外,趙承熙還寫了一部小説和2個劇本。
英語系學生斯蒂芬尼·德里説:“他的文章、劇本都極為病態和怪異。”當同學們在評論完他的作品後,問他是否還有什麼意見,他總是聳聳肩,什麼也不説。
另一名曾與趙承熙同選一門課的前弗吉尼亞理工大學學生伊安·麥克法蘭説:“趙的劇本就像是來自噩夢……那些劇本充斥着扭曲的、令人毛骨悚然的暴力……當學生們在課堂上對他的劇本作出評論時,我們都非常小心的措辭,以防他崩潰。”

趙承熙“沉默”

所有曾經與趙承熙有過接觸的人對他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沉默”。
同為英語系四年級的韓國學生保羅·金説,趙承熙在學校裏是如此內向,以至於他只知道在英語系裏有趙這個韓裔學生存在,但是直到他們在課堂上見面,他才知道趙承熙是男是女。
保羅·金説:“他從來不説一句話。即使教授問問題,也不説話。他看起來總是身體和精神都很差,好像他很壓抑一樣。”在2005年趙承熙上過的英國文學課上,當第一天老師要求學生們在一張紙上寫下他們的名字時,趙承熙只寫了個問號。
曾與趙承熙同修這門課的夏洛特·彼得森説:“就連老師也在笑他,沒人弄得懂他。”

趙承熙作案動機

槍擊事件的目擊者説,兇手趙承熙在整個射殺過程中時表情非常鎮靜,“完全清楚自己在做什麼”。美國《華盛頓郵報》在報道中將其稱為“沉默的殺手”,那麼究竟是什麼令趙承熙對他的老師和同學們開槍?在周圍人的印象中,他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趙承熙8歲時跟隨父母從韓國移居到美國。在鄰居們的眼中,他一直是沉默寡言的孩子。讀大學時,趙承熙總是戴個帽子,坐在後排,很少在課堂上發言,也幾乎不與人交談。他的同班同學回憶説,在英國文學入門開課第一天,大家都圍坐在一起介紹自己,但趙承熙卻獨自坐在一旁一言不發。老師發現他在簽名冊上只寫了一個問號,於是問他“是叫問號嗎?”趙承熙還是不回答。
寫作課教授露辛達·羅伊説,兩年前趙承熙寫了很多表現憤怒和暴力情緒的詩歌,令她十分擔心,於是叫他不要參加集體課,另外對他進行輔導,還勸説他去做心理諮詢。但顯然這些方法都沒有奏效。
趙承熙曾寫過兩個劇本,有十幾歲孩子討論殺害老師的情節,還有男孩與其繼父大打出手的描寫。
犯罪學教授 蘇桑·古德尼:很明顯他時不時承受着某種困擾或者折磨,很明顯他需要發泄出來,這些劇本是他抒發內心世界的一種途徑,因為他無法對其他人敞開心扉。
警方還沒有找到準確線索來了解趙承熙的作案動機。校方也表示,因為趙承熙總是獨來獨往,所以很難蒐集他的信息。

趙承熙心理世界

背景
發生在科羅拉多州哥倫比納(Columbine)高中的校園屠殺案,顯然是趙承熙行為的一個範本。
趙承熙在寄給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長達1800字的宣言中,向當時的兩個殺手哈里斯(Eric Harris)和克萊伯德(Dylan Klebold)表示敬意。通過遺留的文本和視頻錄像來表達對社會的不滿,也應該是直接受到了1999年這起兇殺案的啓發,哈里斯和克萊伯德同樣留下了大量的文字和錄像,埋下線索,讓人們揣摩他們的心理。儘管有人在趙承熙的視頻中看到了他模仿韓國影片《老男孩》的痕跡,並且他的宣言類似郵包炸彈殺手希奧多·卡欽斯基(Theodore Kaczynski)的言辭。但兩起校園屠殺案的諸多相似點,不可避免讓人憶起往日慘案。
心理偶像
1999年4月20日,兩個18歲少年哈里斯和克萊伯德帶着半自動武器、鳥槍和一批爆炸物衝進校園,殺死了12名學生和1位老師,然後飲彈自盡。這是當時美國曆史上最大的校園槍擊案
儘管存在年齡差距,23歲的趙承熙依然與他的模仿對象有許多相似點。特別是克萊伯德,在生活中也表現得十分害羞和孤僻。克萊伯德把一個女孩子想像成他的女友,但現實生活中,他甚至從未與她説過話。而據趙承熙室友的説法,趙也有一個幻想中的名叫吉莉(Jelly)的超模女友。他們都沉迷於暴力遊戲,哈里斯和克萊伯德迷戀當時流行的《毀滅公爵》(Duke),而趙承熙則愛好《反恐精英》(Counter-Strike)。他們很少流露情感,但顯然,受到的不公和侮辱在內心不斷滋生憤怒,哈里斯和克萊伯德在屠殺過程中不斷嚎叫、狂笑和辱罵,趙承熙在他留下的視頻中亦宣泄了這種情緒。
不曾確定的精神問題
隨着對趙承熙屠殺動機的深入探究,他可能存在的精神問題被揪了出來。在CNN的一檔節目中,紐約的精神治療醫師薩爾茨(Gail Saltz)認為,“有許多徵兆表明趙存在精神方面的障礙”,而神經外科醫生古普塔(Sanjay Gupta)則懷疑趙有可能受到過腦部的撞擊。諸如此類的判斷遍及各類媒體。
幾乎所有的報道都轉述了喬瓦尼(Nikki Giovanni)的證詞,她在得知嫌犯是一名亞裔男子後,第一個反應就是,“這一定是趙乾的”。作為英語系的教授,喬瓦尼曾在2005年秋擔任趙承熙的詩歌課老師。喬瓦尼記得趙承熙總是戴着一副墨鏡,棒球帽拉得很低,“看起來像是躲在墨鏡後哭泣”。趙在班上沉默寡言,從不參與討論,但是他以另一種方式參與課堂活動———用手機在課桌下偷拍女生的大腿。女生們因此開始拒絕來上課。喬瓦尼對此無能為力,她給當時的英語系主任羅伊(Lucinda Roy)寫信,後者最後決定將趙承熙調離那個班級。
羅伊應該是最早警覺到趙承熙的心理問題的老師。她先後向學生管理部門、校長辦公室以及校警報告,但校方的答覆是,如果趙沒有公開威脅他人,他們也無可奈何。羅伊於是決定對趙承熙進行單獨輔導。一開始,羅伊只能從趙那裏得到片言隻語的回答,“與他説話就像與一個洞交談,就像這個人不存在一樣。”她感到很緊張,因此與助手約定了一個暗語,如果她提到一位死去的教授的名字,助手就該求援。後來趙逐漸向她袒露心聲,告訴她自己很孤獨,一個朋友都沒有。羅伊認為,趙似乎有雙重人格,“他非常自大,有時令人討厭,但同時又有很深的不安全感”。輔導在10月到12月間進行了三次。槍擊案發生後,羅伊深感遺憾,她覺得,如果後來繼續這種輔導,也許就不會有後面的悲劇。
趙承熙留下的劇本是被用來聚焦他的心理精神問題的關鍵文本。這兩份充滿了暴力和猥褻的劇本是他在一次寫作課上提交的作業,案發後,被他的同學麥克法蘭(Ian MacFarlane)在網上張貼出來,被網民們和心理學家反覆剖析。這兩篇題為《理查德·麥克比夫》和《布朗斯通先生》的劇本,充分顯露了他內心的憤怒和扭曲。麥克法蘭説,他們同學之間曾認真討論過,趙承熙是否會成為校園殺手。
2005年12月,趙承熙又一次被認為可能有精神問題,他因尾隨和騷擾兩名女生而被送到一傢俬立健康醫院做精神健康評估,但醫生無法確診他存在精神問題,最後也不了了之。趙也被懷疑曾在小時候被診斷有自閉症,這是他的一位長輩Kim Yang-soon在接受《華盛頓郵報》採訪時表述的證據。但是,這位長者證詞的準確性有待核實。
不太像是自閉症患者
一個“孤獨者”,是大多數人對趙承熙的評價。從中學到大學,他一直很少與同學交談,也不在課堂發言。上高中英語課時,每當老師找學生朗讀課文,趙總是低頭不語。老師告訴他,如果不讀課文就要被評不及格,他才開始用“低沉、古怪”的語調朗讀課文,“就像嘴裏含着什麼東西”。他因此受到同學的嘲笑,這使得他的沉默變本加厲,變成一個“從不説話的人”。他的大學室友奧斯特(Joe Aust)説,起先,他們嘗試與他説話,但只得到隻言片語的回答,到後來,趙就乾脆不再説話。奧斯特説,他有時進入寢室,會發現趙坐在桌子前,目光呆滯,盯着空氣。“他總是相當相當地安靜,有點怪異”,但是,儘管奧斯特認為他很奇怪,卻從不覺得他對別人有什麼威脅。
就這樣,他孤獨地生活在一個6人寢室,孤獨地生活在弗吉尼亞理工大學26000個學生中。他獨自在餐廳吃飯,每天晚上9點早早就寢。早起,常在天亮前就醒來,然後一直坐在他的電腦前。從不與室友打招呼。
趙承熙的語言障礙、冷漠和拙於社交很容易讓人認為他是一個自閉症(即孤獨症)患者。據美國自閉症學會的估計,僅在美國地區,就有超過百萬人遭受自閉症相關的疾病之苦。他們躲藏在自己的世界裏,很少與人交往,存在嚴重的社交障礙。
然而,華東師範大學心理學教授、自閉症專家徐光興認為,就他的判斷來看,趙不太像是自閉症患者,因為自閉症患者通常在3歲前就發病,他們很少與人交流,模仿能力很弱,因而像趙承熙這樣能順利進入大學深造是很困難的事。徐告訴筆者,“自閉症患者一個很大的特點是老實,問什麼答什麼,不會説謊,這一點也不像趙承熙的情況”。而且,自閉症患者的小腦會有病變,如果能對死者進行解剖,很容易作出判定。況且,“尚沒有自閉症患者大規模殺人的案例”。
抑鬱症
另外據《芝加哥論壇報》披露,趙承熙可能曾服用某種抗抑鬱藥物,讓人將他的低落寡言與抑鬱症聯繫起來。但是徐光興認為,抑鬱症患者的表現通常是內髮型,他們會選擇自殺,卻不會攻擊別人。趙冷靜、周密的作案過程不像是有精神疾患,他存在某種心理問題的可能性更大一些,他既有暴力行為又最後選擇自殺,有可能是攻擊型人格障礙
藥物的效用也引起專家的關注。此前多起校園殺案的兇手,像哈里斯和克萊伯德,都曾被發現有服用精神藥物的歷史。也曾有科學研究表明,長期服用抗抑鬱藥物如百憂解會增加青年人自殺的傾向。全民健心計劃、華夏心理公益行動發起人尹璞告訴筆者,在美國,很多人會服用抗抑鬱藥物,但長期服用後容易產生依賴性,一旦停藥,會引起意想不到的心理反應。而且,通常情況下,醫生無法監控患者的實際服藥情況,像這類藥物“如果和酒精配合使用,後果就很危險”。
一個典型的長期累積問題
但是,尹璞認為,簡單地將校園殺手的形成歸結為某種心理精神疾病或藥物的作用都是片面的,“不能拿零星的症狀分析來代替臨牀診斷”,趙“肯定是有心理問題的,他的抗壓能力比較弱”,但這個事件更值得關注的是社會和家庭的問題。趙的家庭移民到美國後,沒有及時調整好心態,平時又疏於和孩子的交流,最終釀成慘劇。趙承熙策劃了那麼久,作案時又極為冷靜,“説明不是一時衝動,他在殺人時的心態可以説是心平氣和的,非常冷血”,失戀也好,仇富也好,都只是對他刺激的一個方面。尹判定説,他的情況,屬於一個典型的長期累積問題,“用中國人的話説,他已經看透了”。
如果他們選擇去死,別人也要死
白宮司法委員會在1999年曾將暴力青年分為三類:患有精神疾病;在青少年時代有長期的破壞性行為;心理正常,但是存在情緒的困擾,抑鬱,與人羣疏離,沒有智力和能力問題,但是對所取得的成就不滿意,並常感到來自他人的不公。趙承熙是否存在精神障礙,可能屬於一個死無對證的問題,但是他長期處於心理壓抑的狀態,並時刻感受到來自社會、他人的欺辱和不平,最終選擇將這種情緒宣泄出來,是非常明顯的事實。
一份關於校園殺手的研究指出,這些殺手都是男性,並且98%曾經歷過重大挫傷、失敗或委屈,其中有一半曾被戀人拋棄過。
曾參與對哥倫比納高中案件調查的研究槍手心理學的專家福斯勒(Dwayne Fuselier)説,我們中大多數人都體驗過這些情緒,會感到生氣,會去踢垃圾罐,喝酒,然後就搞定了。但是對於某些人,這些情緒淤積在心裏,散不掉。這些人中的大多數會去尋求幫助,其中的一些會變得更糟,選擇自殺。
但是對於一小部分人來説,僅僅自殺是不夠的,他們會選擇一種“報復性的自殺”,比如在愛人的婚禮照片前自殺,讓照片濺滿血和腦漿,而另有些人,採取更極端的報復,去斃掉女朋友或敵對的上司。但對於極為少數的人來説,這些還不夠平息他們的憤怒。他們堅持認為,生活就是地獄,這並非他們的錯,如果他們選擇去死,別人也要。
國內精神病專家眼中的美國校園槍擊案主角
弗吉尼亞理工大學槍擊案發生後,兇殺趙承熙一時間成為心理學家和精神病專家關注的對象。多數心理學家認為趙承熙有心理方面的問題,但是精神病專家更傾向於認為趙承熙是一名精神病患者。江蘇無錫市精神衞生中心的劉錫偉教授甚至將此案與15年前轟動一時的盧剛槍擊案相提並論。兩種看法儘管存在一些重疊的中間地帶,但是在根本問題上卻是涇渭分明。鑑於很多惡性行事案件在認識上均呈現出“精神病專家vs心理學家”的局面,本報現將兩種觀點予以發表,請讀者明察(心理學家的觀點:《“他人就是地獄”》)。
偶然、公開、殘酷、特立獨行、情感冷漠、濫殺無辜……這些正是劉錫偉總結出的“瘋劫”特點。他認為,這些特點適用於馬加爵,適用於邱興華,適用於楊佳,同樣也適用於趙承熙。
弗吉尼亞理工大學槍擊案案發之時,無錫市精神衞生中心主任醫師劉錫偉教授正在美國紐約州小女兒處。在此之前,他先去洛杉磯拜會了自己28年前在湖南醫學院進修時的老師——一位已經年近八旬的華裔精神病專家,將自己帶來的關於盧剛的資料交由對方。
美國此行,劉錫偉原本想實現一個願望,就15年前轟動一時的盧剛殺人案與美國的同行達成共識。1991年,美國愛荷華大學物理系留學生盧剛槍殺了包括自己導師和同門師弟林華在內的四人,然後開槍自殺。
這場轟動了整個華人圈的悲劇,後來被歸咎為盧剛本人的狹隘、自私和冷酷。儘管美國人對盧剛事件表示出足夠的寬容,受害人的家屬甚至寫信安慰盧剛的親人,但不可否認,此事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華人在美國的聲譽。
然而劉錫偉——以及不少同樣從事精神病工作的人士——卻認為,悲劇產生的真正原因,在於盧剛是一名精神病患者,他本人,也是這種人類尚無法完全認識的疾病的受害者。
劉錫偉未來得及完成他的使命,因為短短兩個月後,一出影響更大的校園悲劇上演了。韓國籍學生趙承熙無故槍殺了32名弗吉尼亞理工大學師生,然後開槍自殺。事發後,關於兇手的國籍問題,一度引起軒然大波,最後證實作案者非中國人之後,劉錫偉和其他華裔人士一樣,也鬆了一口氣。不過,他承認,自己仍然不輕易出門——很多美國人分不清韓國人、日本人、中國人。據他瞭解,在弗吉尼亞州,已經有很多韓國人搬家離開。
就像歷來關注的每起不同導常的殺人案一樣,劉錫偉開始研究這起美國有史以來最大的校園槍擊案。隨着事件的進展,他很快發現,真相正在像自己判斷的那樣浮現。
“我不能百分之百地肯定趙承熙是一名精神病人,我只能説,趙承熙的身上具備了‘瘋劫’的大多特點。”經歷了邱興華案風波之後,劉錫偉講話已經分外謹慎。因為為邱興華申請司法精神鑑定,劉錫偉除了被眾多網民謾罵,亦被學術對手們指責為“有病推定”和“泛精神病化”。
不過,劉錫偉初衷不改,他仍將精神病人殺人現象稱為“瘋劫”——一個即使在精神病學圈內也受到質疑的觀點。
不存在的太空女友
劉錫偉堅定自己的判斷,是從趙承熙的室友出面澄清“女友”一事開始。槍擊案爆發之初,美國媒體除了將兇手臆斷為華人之外,還犯了一個想當然的錯誤——將趙承熙殺人的原因歸為感情因素。確切地説,認為趙承熙是因為與女朋友埃米麗吵架而動了殺機。
但趙承熙的室友卻出面説:趙承熙根本就沒有女朋友。而被趙承熙第一個槍殺的埃米麗的室友也澄清:從沒聽説過埃米麗講過趙承熙這個人,趙承熙不可能是她的男朋友。
事實上,趙承熙只有一個想像中的女朋友。趙承熙的室友考克説,大學二年級時,趙承熙曾向他講過,自己有一個叫JELLY的女朋友,是一個超級模特,她住在太空,以太空船代步。趙承熙講得很認真,他説女友將他稱作“SPANKY”,因此,他曾用過“JELLY SPANKY”這個名字。
沒有人見過“JELLY”,實際上,這個人並不存在。劉錫偉説,在精神病學上,這是典型的“鍾情妄想”症狀。劉錫偉曾也有這樣一個病人,他鍾情於一個“女明星”,叫“鍾月娥”,他每年都要去一個固定的地點去等這個人,但是從來沒有等到過。後來劉錫偉發現,這個女明星其實並不存在,“鍾月娥”其實是“忠於我”的諧音,是這個病人想像出來的一個“忠於”他的女孩。
劉錫偉仔細研究了趙承熙作案過程:早晨7:00駕車跑到女生宿舍,與大一女生埃米麗發生爭吵。爭吵過程中,男同學克拉克聽到爭吵聲出來勸架,結果趙承熙拔出槍將二人先後槍殺。9:01,他用“ISHMAAL”的名字給NBC寄了一個郵包,裏面有27個視頻文件,43張照片和一封只有1800字卻寫了23頁的信。然後駕車到大學校園,將門鎖上,向學生開槍射擊,前後射出一百多發子彈,最後開槍自殺。整個過程,趙承熙均從容不迫地完成。並曾在槍殺之餘向一名韓國留學生以“HELLO”問候。
偶然、公開、殘酷、特立獨行、情感冷漠、濫殺無辜……這些正是劉錫偉總結出的“瘋劫”特點。他認為,這些特點適用於馬加爵,適用於邱興華,同樣也適用於趙承熙。
“我不叫趙承熙,我是‘問號’”
趙承熙似乎是一個天生的新聞製造者,除了駭人聽聞的槍擊行為本身,他寄給NBC電視台的的一個包裹,同樣引發了一場熱議。因為播出暴露趙承熙殺人動機的視頻錄像,NBC電視台曾備受美國公眾指責。
但人們不得不承認,那段錄像除了帶來震驚和恐怖,也讓人感到荒誕和莫名其妙。無論是警方還是公眾,均無法從中獲取趙承熙真實的作案動機。
然而劉錫偉從中有了新的收穫。他認為,從趙承熙的這些話中可以清楚發現,他在作案前有強烈的“被控制感”———精神分裂症病人又一典型症狀。比如:“你以為我願意做這件事麼,你以為我夢想我這樣的死去麼?一百萬年來我一直不願做這件事。”“顯然,他是認為自己是被驅趕着、不得不去殺人。”劉錫偉説。
中國精神衞生法草案主持起草者、著名精神病專家劉協和教授認同劉錫偉的這一觀點,“被控制感是精神分裂症病人的一種常見症狀。”劉協和説。作為領域內最權威的專家之一,他主持做過兩千餘個司法精神鑑定案例。
劉錫偉注意到,趙承熙在視頻宣言中多次使用的過的一個詞:“YOU”。
“這個詞在英語裏有兩種意思,你或你們。國內媒體翻譯為‘你們’,但在我看來,這個‘YOU’其實是‘你’的意思,他不是泛指社會,而是趙頭腦中一個具體的對象。是一個人,他一直在控制着趙承熙,讓他恐懼,讓他緊張,最終讓他去殺人。”
通過這段錄像,以及其他被人們忽視過的細節,劉錫偉還看出趙承熙身上另一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狀:人格解體。
包裹的署名並不是“趙承熙”,而是“ISHMAELAX”,這個詞的意思一度讓人迷惑不解。劉錫偉後來發現,後兩個與前面斷開的字母AX是“斧頭”的意思,而ISHMAEL是指伊斯蘭教先知亞伯拉罕的長子,趙承熙身上文着“ISMAIL”的字樣,其意跟ISHMAEL一樣,只不過前者是ISMAIL在基督教中的譯法。
劉錫偉認為,在槍擊案發前,真正的“趙承熙”其實已經不存在了,存在的是“ISMAIL”———一個被“YOU”所迫害、欺壓的對象。ISMAIL正是在“YOU”的威逼、恐嚇和控制之下,才不得不去殺人。
在公開的另一段視頻錄像中,趙承熙説:“我要像摩西一樣分開大海,引導我的人們。”(《舊約》中的《出埃及記》記載,摩西分開紅海的海水,帶領以色列百姓逃離埃及。)“總體看來,趙承熙的精神症狀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劉錫偉説,“他把自己當成了‘聖者’,想去拯救整個受苦的人類,這意味着他除了‘人格解體’,還存在‘誇大妄想’。”
或許趙承熙早就不把自己視為“趙承熙”了。趙承熙的室友安迪説,趙承熙曾經給他打手機,並堅持自稱“問號”。安迪當時提醒過他,但是趙承熙回答説:“我不叫趙承熙,我是‘問號’。”此外,同學還證實説,文學課開課第一天,趙承熙在簽名冊上寫的也是一個問號。老師問,“你是叫問號嗎?”他一言不發。
還有一次,感恩節假期時,趙承熙打電話給室友考克,深信自己正在北卡州跟俄羅斯總理普京在一起度假。説兩人是一起在莫斯科長大的好友。
從趙承熙的宣言中,劉錫偉能深切體會這個人的痛苦。他認為,趙承熙在文中質問別人是否知道往其臉上吐口水的感覺、向喉嚨裏硬塞垃圾的感覺,以及從兩耳之間切割喉嚨的感覺。這些顯然不是他文學性的比喻,而是他真實的感受。問題是,從來沒有人對他做過這樣的事,這僅僅來自他的錯覺和妄想。“在精神病學上,這樣的錯覺被稱為‘內感性不適’。”劉錫偉説,“但從中可以看出,他當時在痛苦中掙扎。”
由於趙承熙槍擊時使用的是一種爆炸性子彈,他自盡時對準了自己的太陽穴開槍,大腦被完全破壞,驗屍官曾表示無法通過屍體解剖弄清趙承熙的腦部異常———精神病人常有的一種病理現象。
不過,劉錫偉與劉協和皆認為,即便無法進行解剖,仍可以根據趙承熙生前留下的資料對他進行缺席司法精神鑑定。
邱興華案槍聲響過之後,這兩名精神病專家均曾提出過這樣的建議。
國內另一名司法精神病學權威楊德森教授同樣在關注趙承熙案,不過他認為,以他瞭解的情況,尚不能斷定趙承熙患有精神分裂症。他認為,人類對精神病的認識還相當有限,在正常人和精神病人之間,並沒有找到一個清晰的界限,而中間的一段灰色地帶,恰恰是爭議最多之處。
“不過,這並不是一些沒有精神病學常識的所謂專家可以妄加揣測的理由。”楊德森説。
可以避免的悲劇
“你有億萬次機會……”這是趙承熙宣言中的第一句話。劉錫偉認為,綜觀趙承熙作案前後,其實其精神病症狀早有了先兆,但是,由於周圍人們對精神病認識的不足,導致錯過對趙承熙的救助機會。
在作案之前,除了上文所述中將自己命名為“?”、寫荒謬劇本、幻想太空女友外,趙承熙已經證實的怪異行為還有:對別人的問候不予理睬,在宿舍內放火,無故跟蹤女同學,在桌下偷拍女生雙腿,自稱與俄羅斯總統普京一起度假等。
劉協和認為,僅憑在宿舍放火和桌下偷拍兩個跡象,即可高度懷疑其為精神分裂症。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報道,趙承熙的作品、奇怪的癖性和單調的回答曾引發他的英語老師的警覺,一位教師曾威脅説,如果他不離開她的教室,她就辭職。另一位教師還為她的助手設計了一個密語,以暗示她致電警方。
不過,校方對這些並未引起重視。文學系系主任羅伊曾向校方反映過趙承熙的問題,不過學校官員只是表示同情,並未採取什麼措施。
趙承熙的家人顯然也早有對趙承熙的擔心。據他的室友稱,每次開學,都是父母親自驅車將趙承熙送到學校,然後懇請室友們幫忙照顧他。不過,他們並沒有解釋這樣做的原因。
劉錫偉認為,極有可能的情況是,當時校方和趙承熙的家人儘管感覺到趙承熙的怪異,但並沒有意識到他是精神分裂症病人。“由於缺乏精神衞生知識,即便是平常一起生活的家人,也未必能發現身邊的精神病人。”
2005年底,警方曾接到趙承熙室友的求助電話,指在他身上發現自殘的跡象。當局後來安排趙承熙到精神醫院接受檢查,不過,院方只讓他留住一晚,隔天就放他回家。沒人知道,他過後有沒有再接受治療。
有室友證實,就在作案當天,趙承熙還服用抗抑鬱的藥。精神病學界公認,抑鬱症儘管也屬於精神病,但跟精神分裂症有明顯的不同,治療抑鬱症的藥物,對精神分裂症並沒有效果。
劉錫偉認為,那名醫生可能並沒有診斷出趙承熙的真實病情。
不過,劉錫偉和劉協和均認為,最重要的問題在於:趙承熙本人並不認為他自己有精神問題。
事實上,在接到文學系老師對趙承熙問題的反映後,弗吉尼亞理工大學校方認為,由於趙承熙的行為沒有形成切實的損害,因此校方也無能為力。
無法調和的悖論
由於可能對他人及社會造成損害,精神病問題亦被視作公共衞生問題。不過常見的情況是,精神病人並不認為自己患有精神病,拒絕甚至牴觸治療,這成為全球精神衞生工作面臨的一個普遍難題。
作為世界衞生組織精神衞生方面的專家顧問,劉協和曾多次去美國與同行們交流,他發現,在美國這樣注重人權的國家,各州的精神衞生法律也充分保護了精神病人的權利。但這樣一來,勢必影響到對精神病人的強制性救治。“如果精神病人本人拒絕救助,那麼對此誰都無能為力。”
在精神衞生防治與尊重人權之間,似乎形成一個無法調和的悖論。劉協和介紹説,在美國,精神病專家和律師們曾就此問題多次爭論,結果最後勝出者總是後者。美國的相關法律所體現出的精神是:寧可承擔精神病帶來的社會風險,亦不可以犧牲人權為代價換取前者防治工作的進步。
劉協和曾是中國精神衞生法草案的原起草者,世界衞生組織官員曾就此問題徵求劉協和的意見,他的回答是:我們“原則上”需要經過患者本人和家屬的同意。結果得到對方讚許。
儘管此次槍擊案影響巨大,但劉協和不認為能改變美國的相關立法。
假如趙承熙沒有在此次槍擊案中自殺,而是被警方抓獲,會是什麼樣的結果?劉協和認為,按美國的法律,律師或家人會為其提起司法精神鑑定,然後鑑定專家和律師會在法庭上與控方展開激烈辯論,至於最後結果,難以料及。“可以肯定的是,他會得到司法精神鑑定的權利。”
劉錫偉注意到,在充滿悲傷的弗吉尼亞理工大學校園,師生們把趙承熙也視作了一個遇難者。據韓國《朝鮮日報》報道,4月21日,學校中心廣場展開悼念活動,人們擺放了33塊花崗岩,分別代表在這場悲劇中死去的33個人,其中代表趙承熙的那塊排在第四位。
上週五,美國總統布什發表的每週電台致詞中,承認“槍手是一個精神嚴重受困擾的年輕人”。他繼續説:“我們的社會繼續在如何處理精神病患的問題上掙扎。這些病患可能對自己及他人構成威脅。”
精神病專家VS心理學專家
趙承熙槍擊案發生之後,美國精神病學協會和司法精神病學協會曾專門建立了一個網上平台,就趙承熙展開熱烈討論。“多數精神病學專家都認為趙承熙是一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劉錫偉説。
不過,劉錫偉承認,這種討論採取的是會員制方式,僅主要限於精神病專家之間的交流。公眾仍未看到精神病專家公開出面談論趙承熙的情況。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一些心理學家則紛紛對此發表評論,傾向性的意見認為:趙承熙性格孤僻、心理扭曲是導致這起槍擊案的主要原因。
精神病學專家沉默,心理學專家活躍,這是惡性刑事案件發生後的常見現象。對此,劉協和教授解釋説,心理學與精神病學儘管有相通之處,但又有本質的不同,通常而言,前者研究的是正常人的心理,後者涉及的則是病人的心理。精神病學家通常具備心理學知識,而心理學專家卻未必具有精神病學知識。
劉錫偉認為,由於精神病屬隱私範疇(精神病仍被認為是一種帶有歧視色彩的疾病),又向來重事實和證據,因此事情明瞭之前,鮮有精神病學專家發表評論。而心理學家往往重在邏輯分析,對一些犯罪現象進行解讀,一些解讀表面上亦能自圓其説,因此更受媒體的青睞,其觀點也更有市場。
但是,劉錫偉並不認同“性格説”對趙承熙案的解釋。“性格孤僻和存在心理問題的人很多,但並不意味着他們會去殺人。”
劉錫偉則像在邱興華案中一樣,再次不厭其煩地解釋變態人格與精神疾病的區別:變態人格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如同一棵長歪了的樹。而精神病人的性情變化是相對短暫的……
一個被國際精神病學界普遍接受的數字是,我們的社會中,大約有百分之一的人可能患精神疾病。劉錫偉認為,其中大約千分之三有肇事行為。這樣的 “危險”病人,劉錫偉的視野裏現在還有兩個,他很希望有關方面能夠對此重視,但是,他很清楚,即便是成了“名人”,其聲音仍然微弱得很。

趙承熙遇難者名單

羅斯-阿拉曼蒂:20歲,英文與商業信息技術專業學生;
克里斯多佛-詹姆士:35歲,德語教師;
布賴恩-布魯姆:學生;
賴安-克拉克:22歲,生物英語與心理專業學生;
喬斯林-庫特勒-諾瓦克:加拿大蒙特利爾市法語教授;
丹尼爾-佩雷茲:21歲,秘魯人,國際關係專業學生;
凱文-格拉塔:45歲,教授,長期研究肌肉與反射現象;
凱特林-哈曼隆:19歲,紐約人,法語與國際關係專業學生;
傑萊米-赫伯瑞特:學生;
米歇爾-希爾:18歲,大一新生;
艾米莉-希舍爾:19歲,動物學和家禽科學系大一年級學生;
傑瑞特-賴恩:來自弗吉尼亞州,土木工程系四年級學生;
馬特-普特:政治科學與領導專業一年級學生;
亨利-李:計算機工程專業學生;
列維·利佈雷斯:76歲,以色列籍學者;
G.V.洛甘內森:51歲,印度籍環境工程專業教授;
勞恩-麥肯:20歲,國際關係學院學生;
丹尼爾-尼爾:22歲,國際關係學院學生;
朱安-奧瑞特:26歲,土木工程專業
伊 利-皮特森:學生;
朱麗-皮裏特:學生;
瑪麗-凱瑞:學生;
瑞瑪-薩馬哈:一年級學生;
馬克辛-特納:大四學生;
尼克-懷特:20歲,國際關係專業學生;
艾琳-彼得森:18歲;
帕塔希-魯姆巴特盧恩:34歲,博士生;
奧斯汀-克勞迪;
邁克爾-波勒:23歲,生物科學專業大四畢業生;
萊斯麗·謝爾曼:大二學生;
瓦里德·沙蘭:32歲,城市工程學博士生;
米納爾·潘查勒:建築科學專業學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