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超強颱風鸚鵡

鎖定
超強颱風"鸚鵡"(英語:Typhoon Nuri,國際編號:1420聯合颱風警報中心20W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Paeng)為2014年太平洋颱風季第二十個被命名的風暴。"鸚鵡"(馬來語:Nuri)一名是由馬來西亞提供,是指一種身上有藍色冠羽的鸚鵡 [1] 
超強颱風"鸚鵡"是2014年西北太平洋颱風季的最強颱風之一,亦是2014年全球的最強風暴之一。“鸚鵡”轉化後形成的超強温帶氣旋,亦是北太平洋乃至全球史上最強温帶氣旋之一。 [1-2] 
中文名
超強颱風"鸚鵡"
外文名
Super Typhoon Nuri
最大風速
68米/秒(中央氣象台,2分鐘平均風速)
最低氣壓
900百帕(中央氣象台)
影響地區
關島,北马里亞納羣島,日本
生成日期
2014年10月28日
轉化日期
2014年11月07日(轉化為温帶氣旋)
強度排名
2014年全球最強颱風之一

超強颱風鸚鵡發展過程

超強颱風鸚鵡初步形成,並開始發展

2014年10月28日,一個龐大的低壓區在關島東南方海面上生成。中午12時,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NRL)給予擾動編號96W。下午2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對其在24小時內形成為熱帶氣旋的機會給予“LOW”的評級。同時,日本氣象廳將其評為低壓區。由於該熱帶擾動環流較大,整合較為緩慢,因此發展十分緩慢。
超強颱風鸚鵡路徑(含後期温帶氣旋) 超強颱風鸚鵡路徑(含後期温帶氣旋)
10月30日下午2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對其評級提升為“MEDIUM”。下午5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對其發佈熱帶氣旋形成警報(TCFA),並對其評級提升為“HIGH”。隨後,熱帶擾動觸發了CISK機制(第二類條件不穩定機制),開始明顯發展,系統整合初見成效。下午8時,日本氣象廳將其升格為熱帶低壓。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發佈熱帶氣旋形成警報(TCFA)。 [2] 
隨着系統的明顯發展,10月31日上午8時,日本氣象廳對其發出烈風警報(Gale Warning)。同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升格為熱帶低壓,並給予編號20W。下午2時,日本氣象廳將其升格為熱帶風暴,並命名為"鸚鵡"。下午8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升格為熱帶風暴。
10月31日夜,熱帶風暴“鸚鵡”在較為良好的環境下開始構建風眼結構,中心附近風力繼續增強,不久便出現了暴風日本氣象廳不久便發佈了暴風警報(Storm Warning)。11月1日上午8時,日本氣象廳將其升格為強熱帶風暴中央氣象台將其升格為強熱帶風暴。下午8時,日本氣象廳將其升格為颱風。中央氣象台亦將其升格為颱風級。 [1] 

超強颱風鸚鵡爆發增強,達到巔峯

開始爆發增強的超強颱風鸚鵡 開始爆發增強的超強颱風鸚鵡
颱風“鸚鵡”繼續隨着引導氣流和自身內力向北偏東方向緩慢移動。北方南下的冷空氣東移入海,位於太平洋上的副熱帶高壓受到打擊,出現東退趨勢。此時颱風“鸚鵡”已經移動至副熱帶高壓最西端,高空引導氣流的方向由北變成了東北,在加上其內力,颱風“鸚鵡”的移動方向開始偏向東北前進。在台風“鸚鵡”的西面有一塊高海温區域,海水温度超過了29℃,為其提供了良好的能量輸入北方南下的弱冷空氣為其打通了良好的高空極向急流,帶來了較強的輻散。同時颱風“鸚鵡"的高空赤向急流依舊強盛,帶來了很好的輻合。在十分優越的環境下,颱風"鸚鵡"開始急劇增強,其高層風眼迅速清空。在中心附近強烈下沉氣流的作用下,颱風"鸚鵡"形成了一個細小的風眼,並在風眼中迅速形成了一片晴空區(下沉幹區) [2] 
巔峯時期的超強颱風鸚鵡
巔峯時期的超強颱風鸚鵡(4張)
11月2日上午2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升格為一級颱風。上午8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直接升格為三級颱風。中央氣象台將其升格為強颱風級。下午2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升格為四級颱風,中央氣象台升格超強颱風級。 [1] 
11月2日下午8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升格為五級超級颱風,並預測其巔峯強度將會達到145節。中央氣象台上調強度為65米/秒(17級以上),氣壓905百帕。日本氣象廳將"鸚鵡"升格為最高級別的"猛烈颱風",認為其中心附近最大風力達到了110節(十分鐘平均風速),中心最低氣壓910百帕。
11月3日上午2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認為其中心最大風力達到了155節(一分鐘平均風速),最低氣壓907百帕,並預測其將會衝擊170節的驚人強度(事實上最終並未達到)。同時,中央氣象台將其強度上調到68米/秒(17級以上),氣壓900百帕。因此,在中央氣象台眼中,超強颱風"鸚鵡"與超強颱風"黃蜂"和超強颱風"黑格比"並列2014年全球最強熱帶氣旋。 [1]  [3] 
11月3日凌晨,在維持巔峯形態幾個小時之後,系統開始受到幹空氣的影響,冷空氣從西北象限入侵,再加上所處地區海水錶面温度有所下降,海洋能夠提供的能量不足,導致“鸚鵡”的強度開始緩慢減弱,"鸚鵡"的第一次巔峯宣告結束。 [2] 

超強颱風鸚鵡開始減弱,逐漸變性

超強颱風鸚鵡衞星雲圖 超強颱風鸚鵡衞星雲圖
11月4日上午8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降格為四級颱風。11月5日上午2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降格為三級颱風。隨着“鸚鵡”繼續向東北方向移動,其已經靠近西風槽,垂直風切變急速增強。同時,其高層風眼填塞,但低層風眼仍然存在,整體結構依然完整。下午2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降格為二級颱風。下午8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降格為一級颱風。 [1] 
11月6日上午8時,受到西風槽內的強勁的垂直風切變影響,“鸚鵡”的核心深對流被迅速切離,冷空氣侵入颱風核心區域,一道鋒面在“鸚鵡”的北側形成,“鸚鵡”開始逐漸轉化為温帶氣旋。日本氣象廳將其降格為強熱帶風暴。同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降格為熱帶風暴,並對其發出最後的警報(Final Warning)。 [1] 
1月7日上午8時,日本氣象廳認為“鸚鵡”已轉化為一股温帶氣旋 [4] 

超強颱風鸚鵡變性為温帶氣旋,發展成“白令炸彈”

變性為温帶氣旋的超強颱風鸚鵡 變性為温帶氣旋的超強颱風鸚鵡
2014年11月7日,颱風“鸚鵡”變性為一股温帶氣旋。
變性為温帶氣旋之後,11月8日,温帶氣旋“鸚鵡”再度爆發增強,中心附近出現了一個明顯的暖隔離區,24小時內氣壓下降了64百帕,成為了一股“炸彈低氣壓”(日本稱呼)。“鸚鵡”再度增強至颱風程度的風力,七級風圈半徑急劇膨脹至3380千米,氣壓更是急劇下降至920hPa,成為北太平洋史上最強的温帶氣旋之一,也是全球有記錄以來的體積最大的風暴之一,故另有“白令炸彈”和“核爆低氣壓”之稱。“鸚鵡”繼而接近加拿大美國,影響200萬居民,並帶來比常年更低的氣温和更早的暴風雪。在申雅島,曾一度測得110千米/時的持續風速以及156千米/時的陣風風速。在美國空軍的報告中,申雅島只有受到輕微的損害。在温帶氣旋“鸚鵡”中心外100多千米的白令島浮標站氣壓低至930.1百帕。11月12日,超強温帶氣旋鸚鵡退化成一道高空槽,宣告消散。温帶氣旋“鸚鵡”在消散前,其龐大的環流曾導致位於北美上空的極地渦旋大規模南下。11月中旬,一股強大的寒潮南下,北美出現大範圍沙塵和極寒天氣,部分地區的氣温甚至打破歷史最低記錄。 [2] 

超強颱風鸚鵡強度總結

巔峯時期的超強颱風鸚鵡
巔峯時期的超強颱風鸚鵡(8張)
其温帶氣旋時期七級風圈達3380千米,是全球史上最大的風暴之一,面積相當於同年颱風季威馬遜的十倍。
其後,於日本氣象廳發佈的最佳路徑中,日本氣象廳將“鸚鵡”的風速調升至110節。 [4] 
鸚鵡
鸚鵡(6張)
其後,在中國氣象局發佈的最佳路徑中,中國氣象局將“鸚鵡”的風速調升至68米/秒(17級以上),氣壓下調至900百帕。 [5] 
其後,在香港天文台發佈的最佳路徑中,香港天文台將“鸚鵡”的風速大幅度上調至250千米/時,超越“黃蜂”,與“黑格比”持平。 [2] 

超強颱風鸚鵡強度比較

下面是同年的幾個熱帶氣旋接近中心最高風速比較。
熱帶氣旋
日本氣象廳
中國台灣地區中央氣象局
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
香港天文台
中國中央氣象台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
鸚鵡
10分鐘平均:205km/h
10分鐘平均:200km/h
10分鐘平均:205km/h
10分鐘平均:250km/h
2分鐘平均: 245km/h
1分鐘平均: 285km/h
黃蜂
10分鐘平均:215km/h
10分鐘平均:210km/h
10分鐘平均:215km/h
10分鐘平均:240km/h
2分鐘平均: 245km/h
1分鐘平均: 285km/h
黑格比
10分鐘平均:215km/h
10分鐘平均:210km/h
10分鐘平均:215km/h
10分鐘平均:250km/h
2分鐘平均: 245km/h
1分鐘平均: 285km/h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