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赫爾伯特西蒙

鎖定
赫爾伯特西蒙,1916年6月15日生於美國威斯康星州密爾沃基市,經濟學家 [1] 
中文名
赫爾伯特西蒙
出生日期
1916年6月15日
百度名片
赫爾伯特·西蒙
西蒙的父親是於1903年獲得工程專業畢業文憑後由德國移居美國的,他是一位電氣工程師、專利法律師、當地的學術界和社會事務界的活躍的領導人。西蒙的母親是典型的第三代美國人,是一位極有才華的鋼琴家。在父母的薰陶下,西蒙從童年就與書籍和其它智力活動結了緣,並顯示出極強的獨立學習能力
西蒙在密爾沃基公立學校接受了很好的基礎教育,他讀了許多書,尤其是經濟學和心理學方面的書。
1933~1936年,西蒙就讀於芝加哥大學政治系並獲得文學學士學位。在芝加哥大學期間,西蒙獲得了大量的經濟學和政治學方面的基礎知識,並相當熟練地掌握了高等數學、符號邏輯和數理統計等重要技能。
在西蒙大學畢業後的1937年12月,他與政治系秘書多諾西婭結婚,這對夫妻在他的研究領域裏相互合作,有大量的論文發表。
西蒙在1939~1942年擔任了加利福里亞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的主任,從事地方政府研究工作,並完成了關於管理決策制定的博士論文,該論文後來成為他的經典着作《管理行為》(1947年)的基礎。1942年西蒙擔任了伊利諾斯理工學院政治系教師,並於1943年獲得芝加哥大學的哲學博士學位。在1946~1950年期間他曾任多個政府部門或協會的顧問。
1949年西蒙應邀來到卡內基—梅隆大學,先是任行政學與心理學教授(1949~1955),後來任計算機科學與心理學教授終生。西蒙作為該大學工業管理研究生院的創辦人之一,開創了組織行為和管理科學兩大學術領域的研究,承擔了組織理論家、管理科學家和商學院行政管理者的工作,他指導並幫助該研究生院成為美國最好的商學院之一。
西蒙不僅執教於着名大學,也活躍於企業界、行政機構及多種顧問公司。他對管理學上組織理論的研究有獨特的見地,不但是專業研究的先鋒,更是行為科學的代表性學者。
西蒙的博學足以讓世人折服,他獲得過9個博士頭銜:1943年的加利福尼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63年凱斯工學院科學博士學位、1963年耶魯大學科學博士學位、1963年法學博士學位、1968年瑞典倫德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70年麥吉爾大學法學博士、1973年鹿特丹伊拉斯莫斯大學經濟學博士、1978年米之根大學法學博士、1979年匹茨堡大學法學博士。瑞典皇家科學院總結性地指出:“就經濟學最廣泛的意義上來説,西蒙首先是一名經濟學家,他的名字主要是與經濟組織中的結構和決策這一相當新的經濟研究領域聯繫在一起的。”
赫爾伯特·西蒙 - 有限理性理論西蒙認為現實生活中作為管理者或決策者的人是介於完全理性與非理性之間的“有限理性”的“管理人”。“管理人”的價值取向和目標往往是多元的,不僅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約,而且處於變動之中乃至彼此矛盾狀態;“管理人”的知識、信息、經驗和能力都是有限的,他不可能也不企望達到絕對的最優解,而只以找到滿意解為滿足。在實際決策中,“有限理性”表現為:決策者無法尋找到全部備選方案,也無法完全預測全部備選方案的後果,還不具有一套明確的、完全一致的偏好體系,以使它能在多種多樣的決策環境中選擇最優的決策方案。西蒙的管理理論關注的焦點,正是人的社會行為的理性方面與非理性方面的界限,它是關於意識理性和有限理性的一種獨特理論──是關於那些因缺乏尋找最優的才智而轉向尋求滿意的人類行為的理論。
西蒙在他的《管理行為》一書中幾乎只是針對“完全理性”和非理性提出他的“有限理性”觀點,但對“有限理性”的深入論述是在他以後對人類的認知系統的研究中逐漸完善的,這也是對“有限理性”進一步研究必然導致的結果。西蒙在他的《人類的認知——思維的信息加工理論》中講到,根據米勒等人的發現,短時記憶的容量只有7+2項(西蒙認為可能是4項);從短時記憶向長時記憶存入一項需要5~10秒鐘(西蒙認為可能是8秒鐘);記憶的組織是一種表列等級結構(類似於計算機的內存有限,從內存到外存的存取需要時間,以及計算機的儲存組織形式)。這些是大腦加工所有任務的基本生理約束。正是這種約束,使思維過程表現為一種串行處理或搜索狀態(同一時間內考慮的問題是有限的),從而也限制了人們的注意廣度(選擇性注意)以及知識和信息獲得的速度和存量。與此相適應,注意廣度和知識範圍的限制又引起價值偏見和目標認同(類似於無知和某種目的意識所產生的宗教或信仰),而價值偏見和目標認同反過來又限制人們的注意廣度和知識信息的獲得(類似於宗教或信仰對科學和經驗事實的抵制和排斥)。
因此,西蒙認為,有關決策的合理性理論必須考慮人的基本生理限制以及由此而引起的認知限制、動機限制及其相互影響的限制。從而所探討的應當是有限的理性,而不是全知全能的理性;應當是過程合理性,而不是本質合理性;所考慮的人類選擇機制應當是有限理性的適應機制,而不是完全理性的最優機制。決策者在決策之前沒有全部備選方案和全部信息,而必須進行方案搜索和信息收集;決策者沒有一個能度量的效用函數,從而也不是對效用函數求極大化,而只有一個可調節的慾望水平,這個慾望水平受決策者的理論和經驗知識、搜索方案的難易、決策者的個性特徵(如固執性)等因素調節,以此來決定方案的選定和搜索過程的結束,從而獲得問題的滿意解決。因此“管理人”之所以接受足夠好的解,並不是因為他寧劣勿優,而是因為他根本沒有選擇的餘地,根本不可能獲得最優解。
西蒙教授從生理學及心理學層面對“管理人”進行了科學而精細的分析,其對信息處理的有關論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其眼光遠大,見解深刻,對當代大量信息的處理提出了指導性建議。在信息社會時代到來之際,隨着計算機網絡、電話等通信技術的迅速發展,我們面臨的“信息危機”不是由於信息匱乏,而是信息數量過剩的問題,即“信息爆炸”帶來的問題,“在信息社會,沒有控制和組織不再是一種資源,它倒反而成為信息工作者的敵人”。在這種“信息爆炸”的生活環境中,意識到“人的理性是有限的”(即人的精力是非常有限的)的這一現實是十分重要的,它將能更好地指導我們集中精力搜尋有效、合適、滿意的信息量,而不是搜尋所有相關信息,只有這樣才可能有效地思考問題、解決問題,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最優解。
赫爾伯特·西蒙 - 西蒙的決策理論作為管理學科的一個重要學派,決策理論學派着眼於合理的決策,即研究如何從各種可能的抉擇方案中選擇一種 赫爾伯特·西蒙 “令人滿意”的行動方案。赫伯特·西蒙是決策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該學派吸收了系統理論、行為科學、運籌學和計算機科學等學科的研究成果,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形成了一個獨立的管理學派。
決策理論學派的理論基礎是經濟理論,特別是消費者抉擇理論,即在一定的“合理性”前提下,通過對各種行為的比較和選擇,使總效用或邊際效用達到最大。因此,它們也是決策理論學派的主要決策對象。
決策理論學派很重視對決策者本身的行為和品質的研究。西蒙和馬奇在《組織》一書中,將“決策人”作為一種獨立的管理模式,即認為組織成員都是為實現一定目的而合理地選擇手段的決策者。
西蒙指出組織中經理人員的重要職能就是做決策。
1、決策的制定包括四個主要階段:
①找出制定決策的根據,即收集情報;②找到可能的行動方案;③在諸行動方案中進行抉擇,即根據當時的情況和對未來發展的預測,從各個備擇方案中選定一個方案;④對已選擇的方案及其實施進行評價。決策過程中的最後一步,對於保證所選定方案的可行性和順利實施而言,又是關鍵的一步。經過綜合概括,發現在這四個階段中,公司經理及其職員們用很大部分工作時間來調查經濟、技術、政治和社會形勢,來判別需要採取新行動的新情況。
2、決策分為程序化決策和非程序化決策
所謂程序化決策,就是那些帶有常規性、反覆性的例行決策,可以制定出一套例行程序來處理的決策。比如,為普通顧客的訂貨單標價,辦公用品的訂購,有病職工的工資安排等等。
所謂非程序化決策,則是指對那些過去尚未發生過,或其確切的性質和結構尚捉摸不定或很複雜,或其作用十分重要而需要用現裁現做的方式加以處理的決策。比如,某公司決定在以前沒有經營過的國家裏建立盈利組織的決策,新產品的研製與發展決策等等。但是這兩類決策很難絕對分清楚,它們之間沒有明顯的分界線,只是像光譜一樣的連續統一體。
3、不同類型的決策需要不同的決策技術。決策技術又分為傳統技術和現代技術。傳統技術是一種古典技術,是從有記載的歷史到目前這一代一直為某些經理和組織所使用的工具箱。現代技術則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發展起來的一系列新技術。
以西蒙為代表的決策理論學派的理論與傳統的決策理論及其他學派相比,有以下基本特徵: 《管理決策新科學》
1、決策是管理的中心,決策貫穿管理的全過程。西蒙認為,任何作業開始之前都要先做決策,制定計劃就是決策,組織、領導和控制也都離不開決策。
2、在決策準則上,用滿意性準則代替最優化準則。西蒙認為,完全的合理性是難以做到的,管理中不可能按照最優化準則來進行決策。首先,未來含有很多的不確定性,信息不完全,人們不可能對未來無所不知;其次,人們不可能擬定出全部方案,這既不現實,有時也是不必要的;第三,即使用了最先進的計算機分析手段,也不可能對各種可能結果形成一個完全而一貫的優先順序。
3、強調集體決策與組織對決策的影響。西蒙指出,經理的職責不僅包括本人制定決策,也包括負責使他所領導的組織或組織的某個部門能有效地制定決策。他所負責的大量決策制定活動並非僅僅是他個人的活動,同時也是他下屬人員的活動。
4、發展人工智能,逐步實現決策自動化。西蒙在他所着的《管理決策新科學》一書中,用了大量篇幅來總結計算機在企業管理中的應用,特別是計算機在高層管理及組織結構中的應用。
西蒙等人認為,一個企業組織機構的建立及企業的分權與集權不能脱離決策過程而孤立地存在,必須要與決策過程有機地聯繫起來。西蒙等人非常強調信息聯繫在決策中的作用。他們把信息聯繫定為“決策前提賴以從一個組織成員傳遞給另一個成員的任何過程”。西蒙認為,今天關鍵性的任務不是去產生、儲存或分配信息,而是對信息進行過濾,加工處理成各個有效的組成部分。今天的稀有資源已不是信息,而是處理信息的能力。
西蒙認為,企業在制訂計劃和對策時,不能只考慮“攫取利潤”這一目標,必須統籌兼顧,瞻前顧後,爭取若干個相互矛盾的目標一同實現。其決策理論以“有限度的合理性”而不是“最大限度的利潤”為前提,應採用“符合要求”的原則。這一理論的典型例子有“分享市場”、“適當利潤”、“公平價格”。在決策方式上,他主張羣體決策。羣體參加決策的優點是,羣體成員不會同時犯同樣的錯誤。可以避免決策的失誤。羣體參加決策可將問題分成若干部分、分別交給專家處理,從而加速問題的解決和提高解決的質量。
瑞典皇家科學院認為,西蒙有關組織決策的理論和意見,應用到現代企業和公共管理所採用的規劃設計、預算編制和控制等系統中及其技術方面,效果良好。這種理論已成功地解釋或預示如公司內部信息和決策的分配、有限競爭情況下的調整、選擇投資各類有價證券投資和對外投資投放國家選擇等多種活動。現代企業經濟學和管理研究大部分建立在西蒙的思想之上。因此,1978年,由於他“對經濟組織內的決策程序所進行的開創性研究”,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赫爾伯特·西蒙 - 主要貢獻西蒙在管理學方面所研究的主要是生產者的行為,特別是當代公司中決策的組織基礎和心理依據。他在早期對經 諾貝爾經濟獎 營管理科學感興趣,並於50年代在“公司行為理論”的建立中起了重要作用。這種“公司行為理論”對簡單的利潤最大化假設提出挑戰,強調了大公司中複雜的內部結構,其目標和子目標的多重性,以及必須建立“令人滿意的”而不是“最優的”決策模型。然後,西蒙又轉而研究大型組織中的信息處理問題。他認為信息本身以及人們處理信息的能力都是有一定限度的。他進一步研究了利用計算機模型來模擬人們解決問題(如下棋)的思維過程,以及其它認識過程,併為公司決策人員提供“決策輔助系統”。
西蒙在管理學上的第一個貢獻是提出了管理的決策職能。西蒙之前,法約爾最早對管理的職能作了理論化的劃分。此時,決策被包含在計劃職能之中,其後的管理學者對此也沒有提出疑問,只是到了本世紀四十年代,西蒙提出了決策為管理的首要職能這一論點之後,決策才為管理學家們所重視。今天決策理論枝繁葉茂,與西蒙對這個領域的開創性貢獻是分不開的。
西蒙對管理學的第二個貢獻是建立了系統的決策理論。並提出了人有限度理性行為的命題和“令人滿意的決策”的準則。在西蒙之前,微觀經濟學家對個人在市場中的行為也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微觀經濟學認為,個人具有完全的理性,完全按效用最大化的原則選擇。這一命題暗含的前提是:個人已經知道了可供選擇的全部方案,並且對這些方案可進行效用排序,決策者可從中作出最大的選擇,這一選擇理淪又稱之為完全理性的經濟人行為理論。西蒙認為,完全理性的經濟人模式有兩個缺陷,其一,人不可能是完全理性的,人們很難對每個措施將要產生的結果具有完全的瞭解和正確的預測,相反,人們常常要在缺乏完全瞭解的情況下,一定程度地根據主觀判斷進行決策。其二,決策過程中不可能將每一個方案都列出來,一是人們的能力有限,二是決策過程的成本限制,人們所作的決策不是尋找一切方案中最好的,而是尋找已知方案中可滿足要求的。西蒙進一步指出,在符合要求的選擇中,“要求”和“標準”本身也是決策人們所處的環境的一個組織部分,因而不應該把標準看成是給定的。當替代的措施被證明是容易發現時,就可提高標準,而難以發現時,就應降低標準。如果一併考慮尋找替代措施所產生的成本時,那麼當由於提高標準而得到替代措施所產生的“邊際效益”抵補了為尋找滿足這個更高的標準的措施所花費的“邊際成本”時,那未選定的替代措施將會接近“最佳條件”。由此可見,標準不應一成不變,其高低應與尋找替代措施的成本相適應。
赫爾伯特·西蒙 - 自傳簡介
《我生活的種種模式:赫爾伯特·西蒙自傳》 西蒙自傳 本書是197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赫爾伯特·A·西蒙的自傳。
全書分四部分,西蒙用一個跨學科專家的眼光掃描了20世紀下半葉眾多學科領域的發展以及世界政治、經濟局勢的變化。其間他還以時間和地域為經緯,穿插點綴着自己對生活、愛情、友誼及科研等往事的回憶。從內向聰慧的孩提時期的種種軼事,到成年後獲諾貝爾獎時的莊嚴時刻,作者個人的歷史伴隨着他幽默智慧的語言、活躍機敏的思想漸海外僑胞閃現了出來,與時代的背景融合在一起,繪成了一幅五色斑斕的人生畫卷。讀完本書,任何喜歡思考的人都不難發現,現代科技與社會科學相結合後會對人類社會產生多麼深遠的影響。作者簡介店主推薦全書分四部分,西蒙用一個跨學科專家的眼光掃描了20世紀下半葉眾多學科領域的發展以及世界政治、經濟局勢的變化。其間他還以時間和地域為經緯,穿插點綴着自己對生活、愛情、友誼及科研等往事的回憶。從內向聰慧的孩提時期的種種軼事,到成年後獲諾貝爾獎時的莊嚴時刻,作者個人的歷史伴隨着他幽默智慧的語言、活躍機敏的思想漸海外僑胞閃現了出來,與時代的背景融合在一起,繪成了一幅五色斑斕的人生畫卷。
目錄原序漢譯本序引言第一部通向21歲生日的旅程1、威斯康星的男孩2、森林和田野3、芝加哥的教育4、一次科學革命的經歷——芝加哥的政治學第二部青年科學愛5、嘗試研究:城市管理者學會6、管理研究:伯克利7、在伊利諾伊理工學院教書8、忠誠9、建立商學院:工業管理研究生院10、研究與科學政治學11、沒有牛頭人身怪物的迷宮12、人工智能的根基13、攀登:獲得人工智能第三部分登高望遠14、探索平原15、經軸上的私人線索16、為認知科學和人工智能創造一個大學環境17、爭論18、學生動亂19、作為政治家的科學家20、國外獵奇第四部60歲以後的研究21、獲諾貝爾獎至今22、業餘外交家23、選擇的指南跋作為部下解決者的科學家參考文獻索引譯後記 赫爾伯特·西蒙 - 主要着作《行政管理行為》(1945);《人類模型》(1957);《組織》(1958);《管理決策的新科學》(1960);《發明的模型》(1977);《思想模型》(1979年)。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