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赤鏈蛇

(遊蛇科白環蛇屬的無毒蛇)

鎖定
赤鏈蛇(學名:Lycodon rufozonatus)是遊蛇科白環蛇屬的中小型無毒蛇。攻擊性較強,在受到威脅時頭常縮成近似三角形,且體色鮮豔因此常被誤認為是毒蛇。吻較前突且寬圓。頭較寬且甚扁,與頸可區分。頰鱗1枚,細長。頭背黑褐色,鱗溝紅色。枕部具倒“V”形紅色斑。體、尾背面黑褐色,具約等距排列的紅色橫斑。頭、尾腹面污白色,腹鱗兩側散佈少數黑褐色點斑。
多於傍晚出沒於水源地附近。食性極廣,捕食魚類、蛙類、蛇類、蜥蜴、小型哺乳動物、鳥類等。在中國屬於優勢種且受放生活動影響,除西部地區的內蒙古、寧夏、新疆、西藏等省區未見報道外,其他各省區均有分佈。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23年6月26日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中文名
赤鏈蛇
拉丁學名
Lycodon rufozonatus [1] 
別    名
火赤鏈 [2] 
紅斑蛇 [2] 
外文名
Red Large-toothed Snake [1]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爬行綱
有鱗目
遊蛇科
白環蛇屬
赤鏈蛇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目
蛇亞目
亞    綱
雙孔亞綱
亞    科
遊蛇亞科
亞    種
2個亞種 [3] 
分佈區域
亞洲
命名者及年代
Cantor,1842 [2] 
保護級別
無危(無危)IUCN標準 [1] 

赤鏈蛇動物學史

赤鏈蛇由Cantor在1842年根據中國浙江舟山的標本描述命名。曾被劃分在鏈蛇屬Dinodon,2013年Siler等人建議將鏈蛇屬併入白環蛇屬Lycodon,因此赤鏈蛇的拉丁學名改為Lycodon rufozonatus。由於已有慣用中文名,為避免對非專業人士造成困擾,中文名保持不變。 [3-4] 

赤鏈蛇形態特徵

赤鏈蛇色斑

赤鏈蛇
赤鏈蛇(7張)
體尾背面黑褐色,有約等距排列的紅色窄橫斑51~87+12~30個,橫斑寬佔1~2枚背鱗長,在體側第五行背鱗或第六行背鱗處分叉達腹鱗;頭背黑褐色,鱗溝紅色;枕背具倒“V”形紅色斑;頭腹污白色,散佈少數黑褐色點斑。體、尾腹面污白色,腹鱗兩側散佈黑褐色點斑。 [2]  [5] 

赤鏈蛇鱗被

體型中等偏大,觀察標本最大全長雄性1480(1260+220)毫米,雌性1630(1380+250)毫米。頭略大,吻端寬扁,與頸可以區分。眼小,瞳孔直立呈橢圓形;軀尾較長;頰鱗1枚,略呈細長三角形,尖端插入眶前鱗和上唇鱗之間入眶(有些個體不入眶);前額鱗不入眶。眶前鱗1枚(個別一側為2枚),眶後鱗2枚;顳鱗2(1,3)+3(2,1)枚;上唇鱗8枚(2-3-3或3-2-3)或7枚(2-2-3);下唇鱗9枚(8~10),前4(5)枚切前頷片;頷片2對,約等長。背鱗17(19~21)-17(19)-15(17)行,僅中央幾行具弱稜;腹鱗184~225;肛鱗完整;尾下鱗雙行,53~88對;上頜齒每側12~13枚,由兩個齒間隙分為3組,6(7)+3+3,最後一組最大。 [5] 

赤鏈蛇半陰莖

赤鏈蛇的半陰莖 赤鏈蛇的半陰莖
半陰莖長1.6 釐米,遠端為萼區,近端為刺區,2區分界較明顯。半陰莖基部較光滑。離心式精溝不明顯,直達2半陰莖頂部,精溝溝唇分別被刺和萼。刺區刺多且小,長度均小於1 釐米,靠基部的刺較頂部略大,約分6輪,每輪約20顆。 [6] 

赤鏈蛇棲息環境

棲息於沿海沿江沿湖低地到海拔1800米的平原、丘陵、山區的田野和村舍附近。 [5]  一般活動於田野、丘陵耕作區的草叢或石塊縫隙裏,溪流岸邊和居民點附近內也可見到。 [10] 

赤鏈蛇生活習性

食性極為廣泛,有魚類、蛙類、蜥蜴、小型哺乳動物、蛇類、鳥類等。多於傍晚或夜間活動覓食。 [5]  遇到敵害時頭常縮成近似三角形並搖動尾巴警告,如警告敵害無效,會彎成“S”型併發起攻擊,野生性情個體較兇猛。赤鏈蛇遇到蟾蜍等獵物會先用像匕首一樣的位於口腔中後部的大切割齒,刺破蟾蜍的氣囊“放氣”,然後慢慢吞下。 [9] 

赤鏈蛇分佈範圍

赤鏈蛇分佈於俄羅斯遠東地區、朝鮮、中國、越南、老撾、琉球羣島和日本對馬市。在中國分佈廣泛,主要分佈於台灣、香港、澳門、遼寧、吉林、江西、黑龍江、河北、山西、陝西、甘肅、山東、安徽、江蘇、浙江、河南、湖北、湖南、福建、雲南、海南、四川、貴州、廣東、廣西、北京、上海、天津、重慶。 [2] 
赤鏈蛇分佈圖 赤鏈蛇分佈圖

赤鏈蛇繁殖方式

卵生。5月~6月交配,7月~8月產卵,每次產7枚~15枚,孵化期40天~50天。 [11] 

赤鏈蛇亞種分化

赤鏈蛇的2個亞種
中文名稱
拉丁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赤鏈蛇指名亞種
Lycodon rufozonatus rufozonatus
Cantor,1842
赤鏈蛇沃氏亞種
Lycodon rufozonatus walli
Stejneger,1907
參考資料: [3] 

赤鏈蛇保護現狀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2023年6月26日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 [7]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 [1] 

赤鏈蛇主要價值

赤鏈蛇達氏腺的發現,豐富了人們對後毒牙類毒蛇的認識。不僅虎斑頸槽蛇和赤鏈蛇,其他如頸稜蛇赤鏈華遊蛇雙全白環蛇等,經解剖發現均有達氏腺。通過研究赤鏈蛇毒器的大小和着生位置,並測定它們的離體毒腺產毒量,為蛇傷判斷、蛇傷防治及豐富毒器的生物學知識提出基礎實驗數據。 [12] 

赤鏈蛇毒性研究

赤鏈蛇增大的上頜齒 赤鏈蛇增大的上頜齒
對於赤鏈蛇是否為毒蛇,不同學者的觀點不盡相同。例如《本草綱目》記載:“赤楝,紅黑節節相間,儼如赤楝、桑根之狀,不甚毒。”其概念提出較為模糊,認為其有毒但毒性不大。經解刨研究發現赤鏈蛇上唇鱗皮下發現毒腺 (達氏腺) 。 [8]  但其上頜齒最後2枚雖呈刀刃狀,但無溝也無管,不與毒腺相連,不算真正意義上的毒牙。 [9]  同時赤鏈蛇捕獵時是否會用到達氏腺的分泌物還有待研究。
參考資料
  • 1.    Red Large-toothed Snake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引用日期2023-02-04]
  • 2.    黃松.中國蛇類圖鑑.福州:海峽書局,2021.9:434
  • 3.    Lycodon rufozonatus  .The Reptile Database[引用日期2023-02-04]
  • 4.    蔡波,陳躍英,李家堂,王躍招.中國爬行綱動物分類釐定與爬行動物紅色名錄[C]//四川省動物學會、四川省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四川省動物學會第十屆會員代表大會暨第十一次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出版者不詳],2015:15-16.
  • 5.    趙爾宓.中國蛇類.安徽: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12:195-196
  • 6.    李振華,魏剛,孔淋,肖訓焰,張運明.縉雲山3種蛇半陰莖形態的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0,38(18):9847-9848.DOI:10.13989/j.cnki.0517-6611.2010.18.039.
  • 7.    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政府網[引用日期2023-02-04]
  • 8.    邱思語,史靜聳.赤鏈蛇達氏腺提取液對小白鼠致死現象的探究[J].生物學通報,2017,52(10):53-55.
  • 9.    張海華.赤鏈蛇午夜大戰癩蛤蟆[J].浙江林業,2020(07):42-43.
  • 10.    鮑方印,周勇,王幫正,王松,肖明松,崔峯.安徽省赤鏈蛇的資源現狀及種羣分佈特徵[J].四川動物,2011,30(02):231-235.
  • 11.    人工養殖赤鏈蛇[N]. 中國畜牧獸醫報,2007-08-05(015).
  • 12.    吳卯斌.中國蛇類藥物.安徽: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16:41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