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赤帶扁股小蜂

鎖定
昆蟲名,為膜翅目,扁股小蜂科。分佈在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福建、貴州等。寄主昆蟲有稻縱卷葉螟等,主要危害水稻等作物。
中文學名
赤帶扁股小蜂
拉丁學名
Elasmus sp
動物界
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
昆蟲綱(Insecta)
膜翅目
扁股小蜂科
分佈區域
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福建、貴州等
功能類別
寄生性天敵

赤帶扁股小蜂簡介

體黑色,有藍色反光;觸角柄節和梗節淡黃色,鞭節赤褐色;翅基片、翅脈、後胸盾片、前足(除基節基部和腿節基部外)、中後足基節末端、轉節、腿節兩端、脛節和跗節黃白色;足其餘部分黑褐色;腹部近基部有暗赤褐色帶。頭部近半球形;額圓,有稀疏粗刻點;後頭緣鋒鋭;觸角着生於複眼下緣連線上,其間有縱脊達於唇基;柄節長約為寬的3倍,梗節長略大於寬,環狀節2節小,索節3節約等長,依次漸寬,棒節3節長卵圓形,端部收縮,與前2索之和約等長。中胸盾片明顯寬大於長,有很多粗短剛毛;小盾片近圓形,光滑;後盾片三角形突向後方;並胸腹節平坦而光滑。前翅楔形狹長,緣脈甚長,痣脈甚短,後緣脈比痣脈長。後足基節外側和腿節外側有指紋狀細刻紋;後足脛節有黑色剛毛組成的菱形紋;中足脛節及跗節和後足跗節外側前後緣有黑色縱走剛毛形成的黑線。腹部背面平坦或稍凹陷,腹面向中央收縮以致形成三角錐形,表面光滑。 產卵管不突出或剛突出 [1] 

赤帶扁股小蜂形態特徵

赤帶扁股小蜂

赤帶扁股小蜂圖片 赤帶扁股小蜂圖片
體長1.2-1.7毫米。休黑色,頭胸部有藍綠色反光,腹部後半帶銅色光澤;觸角柄節和椏節淡黃褐色,鞭節褐色:翅基片基部、翅脈、後小盾片、前足(除基節基部和腿節基部上方)、中後足基節末端、轉節、脛節、跗節和後足腿節兩端黃白色,足其餘部分黑褐色;腹部近基部有赤褐色橫帶,故名“赤帶扁股小蜂”。頭部近半球形;額圓,具稀疏粗刻點;後頭鋒鋭;觸角着生於複眼下緣連線上方,觸角10節,柄節長約為寬的3倍,梗節長略大於寬,環狀節2節甚小,索節3節依次漸寬漸短,第二索節方形,棒節8節長卵圓形,端部收縮,與第一、第二索節之和大致等長。中盾片明顯寬大於長,具很多粗短剛毛;小片近圓形,光滑;後小盾片三角形突向後方;倂胸腹節平坦而光滑。前翅楔形狹長,但長度僅達腹端,緣脈甚長,痣脈甚短,後緣脈較痣脈長。後足基節外側和腿節外側有指紋狀細刻紋;後足脛節有黑色剛毛組成的菱形紋。腹部裏三角錐形,與頭腳部等長;產卵管不突出或剛突出。

赤帶扁股小蜂

體長0.9-1.3毫米。與蜂相似,但觸角索4節,第一至第三索節分支成櫛狀,第四索節長約為前8索節之和,為棒節長的1.3倍。

赤帶扁股小蜂生物學

寄生於稻縱卷葉螟幼蟲,一般寄生於二,三齡幼蟲。聚寄生,每條被寄生幼蟲出蜂數平均為6 9(1-12)頭。性比一般在75-85%之間。被寄生後的情況,與自足扁股小蜂相同。寄生率據浙江嘉興地區農科所等單位調查,在嘉善縣第二代未發現,第三代高的可達23.08%,第四代高的為4.17%(1975年);但山區安吉縣高的可達81.1%。在稻縱卷葉螟的幼蟲寄生蜂中,其重要性在浙江是僅次於縱卷葉螟絨繭蜂的一種。在浙江稻縱卷葉螟上的兩種扁股小蜂中本種佔86.1%。在杭州,8月對一世代7-10天。本蜂偶爾亦可作為重寄生蜂寄生於縱卷葉螟絨繭蜂擬螟蛉絨繭蜂,每繭出蜂3-6只 [2] 

赤帶扁股小蜂生活習性

寄主為稻縱卷葉螟。寄生於2~3齡稻縱卷葉螟幼蟲體外,習性與白足扁股小蜂近似。自然比例少於自足扁股小蜂。本蜂可被稻縱卷葉螟絨繭蜂和擬螟蛉絨繭蜂再寄生。三都縣1979年調查,第1代稻縱卷葉螟幼蟲寄生為3%;第2代為0.5%;第3代為3.1%;第4代為2.2%。

赤帶扁股小蜂分佈

貴州:貴定、江口、三都、都勻;河南、陝西、江蘇、上海、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福建、廣東、廣西、雲南 [2] 
參考資料
  • 1.    何俊華,浙江省水稻害蟲天敵圖冊,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79年08月第1版,
  • 2.    郭正中等編著,貴州農林昆蟲志 卷3,貴州人民出版社,199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