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赤坎村

(廣東省高要市新橋鎮赤坎村)

鎖定
赤坎村位於廣東省肇慶市高要新橋鎮,與鎮城區相接,下轄12個村民小組,合有471户,共1819人,全村有耕地310畝。村集體經濟收入以發包魚塘、出租山地、出租商鋪為主。村民以種植水稻、養魚、養鵝、養豬以及外出務工為主要收入。2009年,人均年純收入7910元。
中文名
赤坎村
所屬地區
廣東省高要市
人口數量
1819人
耕    地
310畝

赤坎村悠久歷史

根據《高要縣誌》記載,赤坎村張氏於公元1245年(宋朝)南宋淳佑年間由“張氏始祖張榮住”從四川成都路錦竹縣翠享村遷至今地(廣東省高要市新橋鎮赤坎村)。到今2008年約有763年曆史。始祖後裔,先輩們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建設家鄉,“三房”子孫後代,同心同德、造福桑梓,建起了一座在高要市新橋鎮範圍村莊裏頗具歷史的偉大工程----建立張氏宗祠、4個門樓、一個大村門樓、挖掘了三口古井(至今還在,村民在井邊洗衣、洗菜、挑水回家做飯)、以及在每個門樓前後種下了幾棵極具有生命力和悠久歷史的大榕樹(已有數百年的歷史)。在建築方面:建造了“社壇、祖堂、陪桂、文林第、金絲馬、柔並”等值得保存的古建築為後人日常生活創造了美好的財富,留下了永不磨滅的功勳。

赤坎村人文薈萃

前輩耕讀自立,英名流芳,早在同清治年間我村先輩“張爾為”就為當時的族人爭光考取功名---舉人;功名流芳的還有監生、同鄉、庠生、貢生等。到了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後,張氏族人就有十多名大學生(畢業於中山大學、華南農大、金融、交通學院等)成為我國科研學者人才。到了21世紀,赤坎村張氏族人就有五十多名考上了重點大學的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當中有男丁、有閨女),如:哈工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華南師範大學廣東工業大學、汕頭大學、廣西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城大、浸會大學等為家鄉後背樹立了讀書成才的好榜樣。

赤坎村現代赤坎

隨着社會的發展,赤坎村張氏家族後人不斷地壯大,現有先輩分支遷居活道白石坑張氏兄弟族人,有高要市新橋鎮龍潭村、高要市白諸鎮珍竹圍、高要市蓮塘鎮羊寮張氏族人;更有後背遷居至海外、香港、廣州、沙坪、佛山、珠海、江門、肇慶、廣西、梧州等地,但這些族人都沒有忘記遠在他鄉的家鄉,雖在不同地方工作和生活,他們都秉承了先輩的遺志,為了家鄉的建設盡了張氏族人應盡的責任,為家鄉繁榮作出了貢獻。於1989年籌得鉅款修輯了“張氏宗祠”,建設了赤坎村開村以來的自來水,建設了赤坎大樓,翻新了三口古井,改善了道路(鋪置水泥路),規劃了新的住宅基地等歷史性的改變。

赤坎村風俗習慣

清明節:每隔三年全村大拜祖先(分支村都派代表出席)。
端午節:端午前夕,村民都包端午粽子。
中秋節:農曆八月十五日都會在村口,建起“番塔”,“燒番塔”。
春節:在每年的春節前夕即大年三十,在每家門前都有個大煲,煲“果蒸”即現時遠近馳名的肇慶“果蒸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