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賽犛牛

鎖定
賽犛牛是藏族的傳統體育項目。由經驗豐富的牧民駕馭性情暴躁的犛牛進行賽跑比賽,原在11月25日進行,現改在望果節(秋收前)和響浪節(農曆六月中旬)。比賽時,牧民騎手待於起跑線,發令後即馭牛疾奔200-300米,以先到終點者為勝,獲勝者將受到觀眾的熱烈祝賀並受酒肉獎勵。
中文名
賽犛牛
源    自
藏族
類    屬
傳統體育項目
玩    法
牧民駕馭耗牛進行賽跑比賽
舉辦時間
望果節和響浪節
獎    勵
觀眾的熱烈祝賀並受酒肉

賽犛牛發展歷史

相傳在唐朝初年,松贊干布迎娶文成公主,迎親、娶親隊伍到了玉樹後,舉行了隆重的歡迎儀式。其中有精彩的賽馬、馬球、射箭、摔跤活動,令久居深宮的文成公主及送親的官員大開眼界。尤其是黑、白、花各色犛牛組成的賽犛牛活動,更讓人們驚奇不已。文成公主等異常欣喜,忘卻了背井離鄉的憂愁,松贊干布便詔定以後每年賽馬的同時舉行賽犛牛這一富有情趣的活動。 賽犛牛在牧區和半農半牧區比較盛行。新中國成立後,賽犛牛活動得到了很大發展,參加人數增多,跑隊長度增長為2000米,以時間來計算名次。這一天,農牧民帶着青稞酒酥油茶和牛羊肉,穿上節日的盛裝,把犛牛打扮起來,興高采烈地參加一年一度的賽犛牛比賽。

賽犛牛項目規則

賽犛牛一般由一個部落或地區發起,邀請鄰近部落參加,也有聞訊後從百里之外趕來參加者,受到邀請的部落立即準備,選取派優良的犛牛和騎手,由長者召集人世間人研究對策,比賽選拔,馴養調教賽牛,以求在比賽中奪魁。
賽前,騎手將犛牛精心地洗刷打扮,並在長而彎曲的牛角上系的各色彩綢,表示吉祥如意,奪魁在望。騎手頭戴禮帽,身着藏袍,腰扎紅帶,足蹬皮靴,乾淨利落。他們多是十四五歲的少年,體輕靈巧,便於馭牛。
開始以區鄉為單位,參加的犛牛有五,六十頭。有些地方已經擴大到以村寨為單位,參加比賽的犛牛增加到150多頭,取前10名。採用時間記分以後,比賽成績有了很大提高,一般2000米賽跑所用時間為8分鐘左右。
賽犛牛
賽犛牛(3張)
比賽分預賽、決賽。仲裁集合騎手點名,進行分組預賽,並從每組中選出優勝者參加決賽。決賽是大型比賽中的高潮,從預賽中選拔出參加決賽的騎手和牛都不能更換,否則無效或取消比賽資格。選手個個躍躍欲試,仲裁令發,霎時,眾騎手峯擁而出,驅牛疾馳。頭頭犛牛爭先,個個騎手逞能,呼聲陣陣,高潮迭起,有的犛牛在觀眾的呼聲中受驚失控,狂奔亂顛,但在騎手高超的駕馭下,終究還乖乖就範。決賽中獲勝的選手,被熱情的觀眾舉起上拋,犛牛也披紅載花,倍受青睞。優勝者獎以牛或馬,以及茶、布匹等。參賽的選手都可獲得紀念品,沒有一個空手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