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賞罰分明

鎖定
賞罰分明(拼音:shǎng fá fēn míng)是一則來源於歷史故事的成語,成語有關典故最早出自於東漢·班固《漢書·張敞傳》。 [1] 
“賞罰分明”的原義是依功行賞,論罪責罰,處理得清清楚楚;形容處理事情嚴格而公正;在句子中可充當謂語、定語;含褒義;也作“賞罰嚴明”。 [1] 
中文名
賞罰分明
拼    音
shǎng fá fēn míng
近義詞
賞罰嚴明賞罰分審
反義詞
賞罰不當、賞罰不明
注音字母
ㄕㄤˇ ㄈㄚˊ ㄈㄣ ㄇㄧㄥˊ
成語出處
《漢書·張敞傳》
語法結構
主謂式
語法屬性
作謂語、定語
同義詞
賞罰嚴明

賞罰分明成語出處

敞為人敏疾, 賞罰分明,見惡輒取,時時越法縱舍,有足大者。(東漢·班固《漢書·張敞傳》) [1] 
後人據此提煉為成語“賞罰分明”。 [1] 

賞罰分明成語典故

晉文公打下了衞國和曹國,以前逃難時候所受到的那口氣總算出了。大家夥兒全挺痛快。趙衰提醒晉文公,説:“大丈夫有怨報怨,可別忘了有恩報恩哪。”晉文公可不是忘恩負義的人,雖説他把仇人比恩人記得更清楚些。這會兒聽到趙衰的話,就説:“當然,當然,請問報誰的恩?”趙衰説:“當初主公不是説過嗎,要是您能夠回到晉國的話,必定報答僖大夫的情義。”晉文公急着説:“哎呀,真的,他在哪兒啊,怎麼曹國大夫的名單上沒有他呢?”細一追究,才知道僖負羈革了職,這會兒住在北門,做了老百姓了。晉文公立刻下令保護北門。他要報恩,就得像個樣兒。跟着又下了一道挺厲害的命令,説:“不論誰,要是碰了僖家的一根草,就有死罪!”城裏留下一部分人馬,他自己回到城外大營裏去了。 [4] 
魏犨和顛頡兩個人聽到了 這道命令,心裏挺不服氣。於是,想把僖負羈捉出來殺了。魏犨和顛頡偷偷地跳上屋去,不料屋瓦一塌,人便翻下來,跟着一根大梁壓住魏犨的胸膛。幸好顛頡趕到,才將他救了出去。晉文公知道這件事,認為兩人不聽他的號令,擅自行動,要殺魏犨和顛頡的頭。大臣趙衰覺得不要,便對晉文公説:“他們都立了功,殺了太可惜吧。” [4]  [2] 
晉文公説:“功是功,過是過,賞罰必須分明。” [2] 
他又説:“魏犨看來是殘廢了,就殺了他吧。” [2] 
趙衰説:“讓我去看看,如果沒有殘廢,還是讓他戴罪立功吧。”趙衰走後,晉文公便下令殺了顛頡。 [2] 
魏犨聽説趙衰來看他,便忍着痛楚,爬起來裝着沒什麼事的樣子迎接趙衰。趙衰問他覺得怎麼樣,魏犨一口咬定説沒什麼,説着還施展功夫,跳上屋去又跳下來。趙衰回去報告了晉文公。晉文公説:“他沒殘廢是好事,但他犯法卻不能不辦。”便下令革去他的軍職,叫他戴罪立功。上下三軍全知道了國君賞罰分明,誰也不敢擅自行動了。 [2] 

賞罰分明成語寓意

晉文公正是憑着遇事調查、賞罰分明、任人唯賢的態度和作風來治國理政,賞是為了激勵,罰是為了警醒。賞罰分明是御人的重要原則。人生在世,當柔則柔,當剛則剛。只有柔不能成事,只有剛也不能立威。作為領導,要善於體察部屬的思想變化、心理和生活需要等,使其能夠在一種和諧的氣氛中積極努力工作。賞罰不分明,人無所適從,就容易使隊伍走向渙散。賞罰分明是古今成大業之領導者的必備素質和美德,一個當權者只有賞罰分明,才能不徇私情,辦事公正,才能贏得眾人的信服。由此可見,賞罰分明不僅能起到嚴明法紀的作用,而且是走向成功的基本要素之一。 [3] 

賞罰分明成語運用

  • 成文用法
“賞罰分明”在句子中可充當謂語、定語;形容處理事情嚴格而公正,含褒義。 [1] 
  • 運用示例
漢·王符《潛夫論·實貢》:“賞罰嚴明,治之材也。” [1] 
元末明初·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回》:“董卓為人敬賢禮士,賞罰分明,終成大業。” [1]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45回:“可見做上憲的人,又要賞罰分明,又要記性好,夫然後叫人心服。” [1] 
參考資料
  • 1.    賞罰分明  .漢典[引用日期2019-12-17]
  • 2.    巴城主編. 中華成語典故 4[M]. 北京:線裝書局, 2017.12:777-778
  • 3.    文心,李廣主編. 邯鄲成語典故 故事大全集[M]. 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 2018.06:715-717
  • 4.    林漢達編著. 東周列國故事全集 珍藏版[M]. 北京: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 2018.06: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