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資治通鑑

(2009年中華書局出版的圖書)

鎖定
《資治通鑑》是中華書局2009年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司馬光 [1] 
中文名
資治通鑑
作    者
司馬光
類    別
歷史
出版社
中華書局
出版時間
2009年1月
頁    數
3679 頁
開    本
32 開
裝    幀
精裝
ISBN
9787101053463

資治通鑑內容簡介

《資治通鑑》是司馬光及其助手劉攽、劉怒、範祖禹等根據大量的史料編纂而成的一部編年體史書,記載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訖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共1362年的歷史。書中描繪了戰國至五代期間的歷史發展脈絡,探討了秦、漢、晉、隋、唐等統一的王朝和戰國七雄、魏蜀吳三國、五胡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幾十個政權的盛衰之由,生動地刻畫了帝王將相們的為政治國、待人處世之道,以及他們在歷史旋渦中的生死悲歡。時至今日,《資治通鑑》仍是一本瞭解和學習中國歷史的必讀之書 [1] 

資治通鑑圖書目錄

資治通鑑(一冊)
卷第一 周紀一 起戊寅(前403)盡壬子(前369)凡三十五年
卷第二 周紀二 起癸丑(前368)盡庚子(前321)凡四十八年
卷第三 周紀三 起辛丑(前320)盡癸亥(前298)凡二十三年
卷第四 周紀四 起甲子(前297)盡戊子(前273)凡二十五年
卷第五 周紀五 起己丑(前272)盡乙巳(前256)凡十七年
卷第六 秦紀一 起丙午(前255)盡癸酉(前228)凡二十八年
卷第七 秦紀二 起甲戌(前227)盡壬辰(前209)凡十九年
卷第八 秦紀三 起癸巳(前208)盡甲午(前207)凡二年
卷第九 漢紀一 起乙未(前206)盡丙申(前205)凡二年
卷第十 漢紀二 起丁酉(前204)盡戊戌(前203)凡二年
卷第十一 漢紀三 起己亥(前202)盡辛丑(前200)凡三年
卷第十二 漢紀四 起壬寅(前199)盡癸丑(前188)凡十二年
卷第十三 漢紀五 起甲寅(前187)盡癸亥(前178)凡十年
卷第十四 漢紀六 起甲子(前177)盡辛未(前170)凡八年
卷第十五 漢紀七 起壬申(前169)盡丙戌(前155)凡十五年
卷第十六 漢紀八 起丁亥(前154)盡庚子(前141)凡十四年
卷第十七 漢紀九 起辛丑(前140)盡丁未(前134)凡七年
卷第十八 漢紀十 起戊申(前133)盡丙辰(前125)凡九年
卷第十九 漢紀十一 起丁巳(前124)盡壬戌(前119)凡六年
卷第二十 漢紀十二 起癸亥(前118)盡辛未(前110)凡九年
卷第二十一 漢紀十三 起壬申(前109)盡壬午(前99)凡十一年
卷第二十二 漢紀十四 起癸未(前98)盡甲午(前87)凡十二年
卷第二十三 漢紀十五 起乙未(前86)盡丙午(前75)凡十二年
卷第二十四 漢紀十六 起丁未(前74)盡癸丑(前68)凡七年
卷第二十五 漢紀十七 起甲寅(前67)盡己未(前62)凡六年
卷第二十六 漢紀十八 起庚申(前61)盡壬戌(前59)凡三年
卷第二十七 漢紀十九 起癸亥(前58)盡壬申(前49)凡十年
卷第二十八 漢紀二十 起癸酉(前48)盡己卯(前42)凡七年
卷第二十九 漢紀二十一 起庚辰(前41)盡戊子(前33)凡九年
卷第三十 漢紀二十二 起己丑(前32)盡戊戌(前23)凡十年
卷第三十一 漢紀二十三 起己亥(前22)盡丁未(前14)凡九年
卷第三十二 漢紀二十四 起戊申(前13)盡癸丑(前8)凡六年
卷第三十三 漢紀二十五 起甲寅(前7)盡乙卯(前6)凡二年
卷第三十四 漢紀二十六 起丙辰(前5)盡戊辰(前3)凡三年
卷第三十五 漢紀二十七 起己未(前2)盡壬辰(2)凡四年
卷第三十六 漢紀二十八 起癸亥(3)盡戊辰(8)凡六年
卷第三十七 漢紀二十九 起己巳(9)盡甲戌(14)凡六年
卷第三十八 漢紀三十 起乙亥(15)盡壬午(22)凡八年
卷第三十九 漢紀三十一 起癸未(23)盡甲申(24)凡二年
卷第四十 漢紀三十二 起乙酉(25)盡丙戌(26)凡二年
……
資治通鑑(二冊)
資治通鑑(三冊)
資治通鑑(四冊) [1] 

資治通鑑作者簡介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實,號迂叟,漢族,陝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贈太師、温國公,諡文正,為人温良謙恭、剛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奮。以“日力不足,繼之以夜”自詡,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範,歷來受人景仰。
宋仁宗時中進士,英宗時進龍圖閣直學士。宋神宗時,反對王安石施行變法,朝廷內外有許多人反對,司馬光就是其中之一。王安石變法以後,司馬光離開朝廷十五年,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學鉅著《資治通鑑》、《温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稽古錄》、《涑水記聞》、《潛虛》等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