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費城染色體

鎖定
費城染色體指9號染色體長臂(9q34)上的原癌基因abl轉位至22號染色體(22q11)上的bcr(breakpoint cluster region)基因重新組合成融合基因。在大部分CML,部分ALL及少數急性髓細胞白血病中可見。
中文名
費城染色體
別    名
ph染色體
存在於
少數急性髓細胞白血病可見
發現時間
1960年
發現者
nowell及hungerford
發現地點
美國費城
術語簡介
nowell與hungerford於1960年發現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有一個小於g組的染色體,由於最先在美國費城(philadelphia)發現,故命名為ph染色體。最初認為是22號染色體的長臂缺失所致,後經顯帶證明是9號和22號染色體長臂易位的結果。易位使9號染色體長臂(9q34)上的原癌基因abl和22號染色體(22q11)上的bcr(breakpoint cluster region)基因重新組合成融合基因。後者具有增高了的酪氨酸激酶活性,Bcr-Abl融合基因的過度表達活化一系列下游的信號通路(Jak-Stat) [1]  ,使細胞在沒有生長因子情況下啓動增殖,這是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的發病原因。ph的重要臨牀意義在於:大約95%的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病例都是ph陽性,因此它可以作為診斷的依據,也可以用以區別臨牀上相似,但ph為陰性的其它血液病(如骨髓纖維化等)。有時ph先於臨牀症狀出現,故又可用於早期診斷。此外,已知ph陰性的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患者對治療反應差,預後不佳。
另外,在前體B細胞和T細胞腫瘤,即急性淋巴母細胞白血病/淋巴瘤中,約3%的兒童及25%的成人也出現費城染色體。 [2] 
參考資料
  • 1.    翟中和,王喜忠,丁明孝.細胞生物學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6月第四版:p314內容擴展
  • 2.    李傑,陳甘地,病理學(供8年制及7年制使用),人民衞生出版社,2005年第1版,P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