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費利克斯·布洛赫

鎖定
費利克斯·布洛赫(德語:Felix Bloch,1905年10月23日-1983年9月10日),瑞士物理學家。與愛德華·珀塞爾(Edward Mills Purcell, 1912-1997年)合作,因為發展核磁精密測量的新方法及其有關的發現,共同分享了1952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1] 
中文名
費利克斯·布洛赫
外文名
Felix Bloch
國    籍
瑞士
出生日期
1905年10月23日
逝世日期
1983年9月10日
職    業
物理學家
主要成就
發展核磁精密測量的新方法

費利克斯·布洛赫個人簡介

費利克斯·布洛赫 費利克斯·布洛赫
原子是由電子原子核組成的。原子核帶正電,它們可以在磁場中旋轉。磁場的強度和方向決定原子核旋轉的頻率和方向。在磁場中旋轉的原子核有一個特點,即可以吸收頻率與其旋轉頻率相同的電磁波,使原子核的能量增加,當原子核恢復原狀時,就會把多餘的能量以電磁波的形式釋放出來。這一現象如同拉小提琴時琴弓與琴絃的共振一樣,因而被稱為核磁共振。1946年美國科學家費利克斯·布洛赫和愛德華·珀塞爾首先發現了核磁共振現象,他們因此獲得了1952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費利克斯·布洛赫理論觀點

珀塞爾認為,氫原子中的質子和電子,由於有自旋,其行為就象磁鐵。在吸收或發射一定的能量時,這兩個小磁體只能向某一確定的方向變化。為了測量這些能量的轉移,珀塞爾將原子置於高頻線圈的中心,再將這一線圈置於一個磁鐵的強磁場中,這樣,強磁場使微小的核磁體整齊排列,然後,珀塞爾通過無線電波的作用改變它們的方向,使原子核隨着無線電波按節奏“跳舞”。通過記錄允許原子吸收能量的無線電波的頻率,就找到了使原子核重新排列所需的能量,因此也就找到了核的磁矩。
布洛赫也獨立地觀察並測量了核磁共振。1946年,布洛赫提出了他的高精度測量核磁矩的方法:“核感應”方法,其數學公式被稱為“布洛赫方程”。布洛赫設想,在共振條件下,原子核的總磁矩與交變磁場成一有限的角度並繞恆定磁場作進動。他把觀察到的信號看作是感應電動勢。這樣,原子核就變成了微型無線電發報機,而布洛赫收到了它發射的信號。由示波器屏幕上條紋的方向便可知道核的旋轉是順着磁場方向還是逆着磁場方向,進而便可推算出核的磁矩。雖然珀塞爾和布洛赫的實驗方法不一樣,但是從物理意義上講,他們的想法是一致的。

費利克斯·布洛赫核磁共振

核磁共振方法不僅在核物理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在科學技術上也有着廣泛的應用。例如,核磁共振分析可以用來探測物質的微觀結構和各種相互作用;核磁共振人體成像有望成為診斷疾病的有力工具。

費利克斯·布洛赫布洛赫定理

布洛赫定理:由布洛赫在1928年研究晶態固體的導電性時首次提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