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豹澥

鎖定
豹澥又名豹子澥。據清同治八年(1869)《江夏縣誌》載:“豹澥為江夏縣六鎮之一。保橋寺橋頭有面石形似豹子,又屬梁子湖水系港汊,水位高時,帆船可直達橋頭,澥與海通”,豹子澥由此得名。保橋寺於解放後拆毀,似豹子石無存,見橋下岩石上有豹子花紋而已,以後人們簡稱豹澥。當地羣眾因豹澥周圍橋多,東有馬家橋、北有神燈橋、西有小橋和三眼橋、南有夜壺橋等,習以“橋上”之名代替豹澥之稱,同時沿用。
中文名
豹澥
外文名
Baoxie
別    名
豹子澥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湖北省武漢市東湖新技術開發區
面    積
92.6 km²
電話區號
027
郵政區碼
430200
車牌代碼
鄂 A
方    言
武漢方言

豹澥豹澥介紹

東湖新技術開發區豹澥街道辦事處簡介
豹澥,全鎮版圖面積92.6平方公里,138611畝,轄22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183個自然灣,241個村民小組。現有耕地面積3.5萬畝,山林1.5萬畝,水面2.7萬畝 。 人口40252人,面積88.63平方千米。轄1個居委會、22個村委會:豹澥、新光、農場、濱湖、馬橋、豹山、同力、花園、九龍、龍山、頂峯、潛力、新店、許店、石洞、上劉、新力、新生、廟嶺、虎山、新保、新春、鮑家。民族有漢族、回族、土家族、土族。
清朝末年為縣東鄉轄西徑裏;民國時期縣曾先後設為十五區、七區、四區,明廉鄉等;1949年6月為縣設第三區人民政府,轄豹澥、駝子店、王家店、流蘇四地方;1951年改為第七區轄24個鄉;1956年改為豹澥指導組,轄聯絡、清潭、龍泉三鄉;1958年建立同力人民公社轄3個管理區;1961年恢復豹澥區轄3個公社;1971年拆區並社建立豹澥人民公社;1983年更名為豹澥鄉;1986年更名為豹澥鎮
豹澥
豹澥名來源
據清同治八年(1869年)《江夏縣誌》記載: 豹澥為江夏區六鎮之一,豹澥鎮橋頭有石形似豹子,遂以名,石在保橋寺前,其地多鮑姓,疑即鮑字之訛。 保橋寺已於解放初期拆毀,那塊豹形石早已無存,也無從確知是否為“鮑”訛傳為“豹”,但這兩種説法都解釋得通“豹澥”名稱中“豹”字的來源。那麼“澥”字作何解,《辭海》中注音為xie ,釋意有二:糊狀物、膠狀物由稠變稀;渤澥,渤海的古稱。而“豹澥”在本地地方言由發音為“bao hai”即 “豹海”,而且其地瀕臨粱子湖,具有水鄉風貌,在高水垃時節帆船可直達鎮中心的橋頭,橋下水面廣闊似海(注:2)。同時本地有大量小河汊與大池塘.在江夏其他鄉鎮地名中也有將大池塘命名為“海”的例子,如金口的“杜家海”。通過分析可以肯定地説豹 的“澥” 是“海”的通假字,而且是一種略帶牽強、故弄玄虛的通假,因為“澥”是個從古到今都少用的生僻字,本地羣眾都只知“bao hai”而不知“bao xie” ,通過走訪得知本地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之前的通用名稱即為“豹海” ,人們的書面表達中也存在“豹澥” “豹海”共用的現象。
“豹” 具有恍雅、迅捷、敏鋭的意象,是“速度”的象徵;而“海”具有寬廣、深邃、豐富的意象,是“廣度”的象徵,二者組合則與全鎮人民鋭意進取的精神、廣納賓朋的胸襟相映襯,速度與廣度對應了發展的新高度。
注1:豹澥鎮周圍的村民去鎮裏時説的方言就是:上橋去,意為:“上豹澥鎮”,“豹澥鎮”即“橋上”
注2:根據50年代的父輩説過,當時他們還年輕的時候的確是有大船到過我們鎮上,但是水位很低,或者説沒有水了,無法通行!
豹澥地域
豹澥鎮位於江夏區東北部,東與鄂州市毗鄰,北與武漢市洪山區相連,西南與流芳街接壤。實地跨東徑114°29′至114°35′,北偉30°24′至30°32′之間。鎮政府駐地豹澥集鎮,處於葛化集團、葛店開發區、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之間,北上武黃高速距武漢城區13公里。
豹澥氣候
氣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温16℃,冬季(一月)平均氣温2-4℃,夏季(七月)平均氣温30℃左右,年平均降雨量1240毫米,全年無霜期約為260天。
豹澥歷史規劃
1949年,武昌縣劃分為7個行政區:紙坊、青山、金口、豹澥、五里界、山坡、馬安山
1955年,全縣只有六區一鎮,六個區的順序是:一區紙坊、二區金口、三區豹澥、四區山坡、五區湖泗、六區五里界。
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將全縣原來的6個區成立6個人民公社:紅旗人民公社(紙坊鄉),金水人民公社(金口鄉),同力人民公社(豹澥鄉),東風人民公社(山坡鄉),衞星人民公社(湖泗鄉),錦繡人民公社(五里界鄉)。
1971年,撤區並社,1974年,撤銷環城公社,全縣共轄19個公社,2個鎮。19個公社是:大橋、鄭店、寧港、烏龍泉、土地堂、金水、範湖、法泗、豹澥、龍泉、山坡、安山、保福、河堖、湖泗、舒安、五里界、大屋陳、流芳。
1986年6月,全縣共轄20個鄉,3個縣轄鎮。20個鄉是:大橋、鄭店、寧港、土地堂、金水、範湖、段嶺廟、法泗、安山、山坡、賀站、河堖、保福、湖泗、舒安、大屋陳、五里界、流芳、豹澥、龍泉。
1989年,為了流通城鄉經濟渠道,加快工農業發展速度,改鄉設鎮,全縣轄12鎮:紙坊、金口、烏龍泉、大橋、鄭店、法泗、安山、賀站、湖泗、五里界、流芳、豹澥。
1995年3月28日,設立武漢市江夏區
1997年,江夏區行政區劃調整為6街、6鎮、11鄉。6個鎮是:法泗、湖泗、安山、賀站、五里界、豹澥。
2001年實施鄉鎮合併,全區行政區劃調整為5街、5鎮、2鄉。5個鎮是:安山、法泗、五里界、豹澥、湖泗。
2007年10月26日上午10點,江夏區下轄的豹澥鎮正式由東湖新技術開發區託管並掛牌。此前,武漢市委、市政府已發文,明確豹澥鎮92.6平方公里區域、12455户40541人移交給東湖新技術開發區託管。被稱作武漢“光谷”的東新開發區,成立之初面積約47平方公里,2005年底對流芳街部分區域託管後,面積擴大至110餘平方公里。接收豹澥鎮移交託管後,開發區面積擴大到200餘平方公里。

豹澥豹澥資源

豹澥鎮自然資源
豹澥鎮境屬丘陵濱湖地區。地勢北高南低,最高點丁古山,海拔200.1米;最低點安湖洲,海拔18米;境內一般海拔45米,丘陵崗位地約佔面積80%;有小(一)型水庫3處,小(二)型水庫4處,民堤民垸5處,總蓄水量2597萬方;有水田面積2.4萬畝、旱地1.1萬畝、可養殖水面1.8萬畝,山地及綠化面積1.9畝;土壤以黃棕壤為主,潮土、巖成土、棕黃壤、棕成壤次之。礦產資源有:石灰石、石英石、建材石、陶土、金、鎢、錳等。
豹澥鎮基礎設施
豹澥鎮集貿市場個體户早在民國十六年(1927)武(昌)豹(澥)公路已通車,全長34.58公里。現鎮域內有流(芳)蘇(家墩)二級公路,武(漢)九(江)鐵路、316國道,武黃高速、滬蓉高速及武漢市繞城公路在我鎮豹山村立交,並設有進出站口;鎮到各村公路12條48公里,睛雨通車。灌溉泵站(40千瓦以上)7處裝機11台1160千瓦,排澇泵站4處裝機7台385千瓦。轄區內建有日供水2萬噸自來水廠、裝機容量9400門,有郵電支局一個、衞生院一所、廣播電視站一個、電影院一座、花園式中、小學7所,在校師生6647人,還有武漢市體育學院運動學校。
豹澥特產白花菜
白花菜是十字花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葉小莖粗,由於花為白色,故名白花菜。在豹澥從元代已有近700年的種植歷史。白花菜不宜鮮食,只能用來製作酸泡菜。豹澥白花菜從種植到製成成品泡菜,都有一套嚴格的要求,否則,白花菜不易種植成功,製作的成品泡菜的食味、品質等也大受影響。白花菜的生長,既有葉菜類的共性,又有它的特性。它喜温而又怕熱,喜乾燥而又怕旱,喜濕潤而又怕漬。種植白花菜只能用農家肥料,忌用化學肥料。製作泡菜的白花菜,只能在蕾期採收,過早採收和過遲採收均不適宜。採收後經過四道工序加工成為成品泡菜。1、清洗:剔除老葉、黃葉、已木質化的莖部,洗淨泥沙等雜物。2、晾曬:將清洗乾淨的白花菜在陽光下晾曬,使其含水量達到70%。3、配液:將食鹽按一定比例溶解於乾淨衞生的水中(此是泡菜質量好壞的關健)。4、醃製:將晾曬好了的白花菜放入配製好的泡菜液中,密封醃製20天以上。經醃製後的成品白花菜顯黃色,香脆而略帶酸味。食後餘味悠長,還具有開胃生津、增進食慾的功能。是人們佐餐的上好佳餚。經過包裝後,亦是親友之間互相饋送的上佳禮品。土質及小氣候的影響,豹澥是白花菜種植的最佳之地,若異地種植,則品質、風味大有差異。
白花菜是豹澥鎮的傳統土特產,屬草本植物,一次種植,多次收穫,含17種氨基酸和多種微量元素,經常食用具有開胃健脾,降脂抗癌之功能。
豹澥地鐵規劃
軌道交通十一號線(E1,城市快線,規劃中),起點蔡甸,終點豹澥。由蔡甸向東沿漢蔡公路,四新大道武漢國際博覽中心過長江,經武鹹公路、雄楚大道、南湖大道至豹澥。經四新大道在楊泗港附近過江。

豹澥其它

豹澥的方言
方言是地方文化的重要載體,更是漢語歷史的活化石,語言的寶庫。為了提高普通話和方言的“雙語”能力。就應該瞭解更多的“原汁原味”的豹澥方言。豹澥是個歷史古鎮,本土文化源遠流長,豹澥地方方言,口語語彙生動,發音渾厚,語意深刻,節奏鮮明,詞彙豐富,表現力強,是豹澥人民純樸、憨厚、耿直的主要表現方式。從詞形、詞義、讀音方面來看,豹澥方音與普通話比較,有着三個方面的特點:
一、詞形、詞義相同,讀音不同,有些甚至無法在普通話裏找到它的同音字。這類方言如:“凹”讀為“襪(wà)”,“淹”讀為“安(ān)”,“敍”讀為“細(xì)”,“泵”讀為“磅(bàng)”,“橫”讀為“魂(hún)”,“窖”讀為“告(gào)”,“粳”讀為“梗(gěng)”,“莧”讀為“汗(hàn)”,“六、綠”讀為“婁(lóu)”,“傾”讀為“宭(qún)”,“膝、吃”讀為“齊(qí)”,“取”讀為“起(qǐ)”,“雷”讀為“梨(lí)”,“街”讀為“該(gāi)”,“鞋”讀為“孩(hái)”,“澥”讀為“海(hǎi)”,“解”讀為“改(gǎi)”,“界、戒、屆”均讀為“蓋(gài)”,“樹、豎”讀為“序(xù)”,“項”讀為“巷(hàng)”,“研、嚴”讀為“年(nián)”,“永、詠、泳”讀為“允(yǔn)”;“畝、牡、楚、初、鋤、礎、觸、屬、燭、築、竹、祝、助、畜、旭”等讀為韻母是ou的讀音;聲母是l、c、d、n、s、t、z,而韻母是u讀音的字大多讀為韻母是ou的讀音;聲母是g、k、h,而韻母是e讀音的字大多讀為韻母是uo的讀音;“白”讀為“(bé)”,“百、柏、北、伯”讀為“(bě)”,“鄂、惡、餓、鱷”讀為“(euò)”,“峨、蛾、鵝、俄、娥”讀為“(euó)”等等。
二、詞形、讀音相同,詞義不同,在豹澥方言中有其特定的含義。例如“出方”為豹澥方言,是指春節第一次出門給親戚朋友拜年。春節期間,主家對來拜年的客人在正餐前要煮一碗雞湯或其它煨湯給客人吃,謂之為“燒茶”。臘月三十夜和正月初一早晨或上午給當年已故者祭祀為“拜新香”。又例如:在吃飯中途時,來了客人,又不方便請客人吃飯,主家説句“有偏了”,表示客套話,意思是“不好意思,我們已經先吃飯了”。再例如“堆(讀作dī)糞”,是旱地面積的計量單位,一“堆(讀作dī)糞”約合0.2畝;“鬥、升”是水田面積的計量單位,1“鬥”等於10“升”,1.3至1.6鬥摺合一畝(因各灣不一)。此外,還有稱管理別人或公家的財物,隱瞞數量,據為已有的為“吃黑”;稱新媳婦或小孩第一次到某親戚家為“上門”,女婿第一次到岳父家為“過門”;稱某人機會不好出了過錯為“該因的”;稱同情別人的不幸為“該吹的”;稱搬弄事非、挑撥離間為“撮拐”;稱吹牛、説大話、説空話者為“嘀嘀達”;稱大腿為“大胯”,肋骨為“排子骨”;稱呼祖父為“爹爹”,祖母為“婆婆”(流行於豹澥東部,豹澥西部則稱“跛(bǒ)跛(bǒ)”);稱父親為“伯伯”;長輩或平輩年長者稱呼晚輩、年小的媳婦為其姓氏後面加上“姑娘”,如“張‘姑娘’”,“李‘姑娘’”;稱人死了為“翹辨子”、“熄了火”、“西皮了”,人死後到墓地安葬為“上山”;稱上吊自殺為“扯油麪”;稱女子的齊耳短髮為“搭毛”;稱臨時經商做生意為“撮蝦子”;稱沒有預約而在公路邊等着貨車來跟車下貨為“趕兔子”;稱故意破壞別人的事情為“戳漏子”;稱合夥算計別人為“鬥盒子”;稱發火、發怒為“發毛”;稱解小便為“打個岔”、“打個小岔”、“解小溲”,解大便為“解大溲”,統稱為“解溲”;稱耕整水田為“活田”,插秧為“栽田”;稱欠帳為“該帳”;稱找岔子為“扯腿”、“扯皮”;稱某件事被揭了底為“撮了拐”;稱豬、牛的舌頭為“賺頭”,耳朵為“順風”;稱動物的內臟為“下水”;稱行騙行為為“撮白”;稱行賄行為為“打砣子”、“塞砣子”;稱各個行業的工匠為“師傅”;稱炊事員為“大師傅”或“戳紅洞”的(貶義);使用牛耕整土地,在豹澥東部稱為“用牛”,在豹澥西部則稱為“舍(shě)牛”;稱某人不講道理,胡攪蠻纏為“牛筋”、“練條”;稱某人裝模作樣為“裝羊”;稱完了為“就了”,如:“這件事我已經做‘就了’”;稱得了瘧疾為“打脾寒”;稱某人不誠實、喜歡吹噓自己為“神狂”、“神狂卵子”;稱在公共場所大肆宣揚對某人的不利為“嚷街”、“喊街”;稱小孩夭折為“丟了”,嬰兒出生時死亡為“沒有撿起來”;稱評論某事的優缺點為“談斤撥兩”(多為貶義);稱不必要的爭論為“抬槓”,稱在爭論中過分地固執己見為“死咳(ké)螞(mà)要爭出活尿來”;稱在農曆七月十四日祭祀祖宗為“燒包袱”;某人做了傻事,旁人會説他“你真是個‘熱蘿蔔’”等等。
三、有些口語只能在口頭上會音,很難有文字予以記錄。例如:“舍(shě)過”是在豹澥用得很廣泛的一句口語,其本義是説出自己不光彩的經歷,以求得上蒼的諒解,例句:當某人在説某些不必要的話或做某件不必要的事,旁人會説“你莫‘舍(shè)過’”或“你這是‘舍(shè)過’”,意思是勸阻他不要再説或再做了。又例如:睡覺從睡着到醒過來稱為“睡了一‘告(gào)’瞌睡”。例句“一‘告(gào)’瞌睡就睡到天亮”。再例如:“靈(līng)醒(xǐng)”,意思是指年輕人和小孩穿着很整齊或長相很俊秀,有時也指事情辦得很圓滿,例句:“這個人穿得好‘靈(līng)醒(xǐng)’”、“這個人長得真‘靈(līng)醒(xǐng)’”、“這個事做得真‘靈(līng)醒(xǐng)’”。此外,還有稱拳頭為“砣(tuó)子”,打了幾拳頭為“揣(chuāi)了幾‘砣子’”;稱膝蓋為“髁(kē)氣(qì)頭”;稱胳膊肘為“倒(dǎo)管(guǎng)”;稱乳房為“嗎(·ma)”,小孩吃奶為“吃嗎(·ma)”;稱小腿肚為“連(lián)巴(bā)肚子”;稱我家的為“(euǒ)的”(流行於豹澥東部)或“漚(où)的”(流行於豹澥西部);稱你家的為“李(lǐ)的”(流行於豹澥東部)或“六(liù)的”(流行於豹澥西部);稱豆絲為“餅扎(zā)”,攤豆絲為“煎餅扎(zā)”;稱婦女頭腦靈活、做事很利索為“撩(liáo)亮(liàng)”;稱老年婦女打扮得很齊整為“緊(jǐn)廣(guàng)”;稱某人過分的固執為“枯(kū)救(jiǔ)”;稱某人自找麻煩、自找苦頭為“翻(fān)撬(qiāo)”、“撬(qiāo)死”、“板(bǎn)沙(shā)”、“板(bǎn)命”;稱用清水漂洗衣服為“敨(toǔ)水”、“‘敨(toǔ)’衣服”;稱某人容易被糊弄為“洋盼(pàn)”;稱辦事無計劃、無規矩、隨心所欲為“掰(bāi)”、“歪掰(bāi)”;稱某人態度傲慢、對人不熱情、不易接近為“坤(kūn)”;稱髒為“垃(lā)瓜(guā)”;稱某人聰明為“蠈(zěi)”、“口(讀作koú)”;稱某人説話囉嗦為“嘀(dí)舵(duò)”;稱老年人犯糊塗為“張(zhāng)董(dǒng)”;稱閃電為“扯霍(huó)”,形容某人不穩重、不踏實為“東打雷、西扯霍(huó)”;稱某人蠻不講理為“發渾(hún)”;稱佔便宜為“佔香(xiāng)盈(yǐng)”;稱開玩笑為“逗散(sǎn)方(fāng)”;稱開始行動為“尬(gà)勢(shì)”;稱踢了幾腳為“抓(zhuǎ)了幾腳”;對別人的幫助表示感謝就説聲“勞萬(wān)”;稱某人頭腦不靈光為“嘎(gá)巴子”;稱説話口吃的人為“給(gěi)巴”;稱壞為“拐(guǎi)”,如“這個人真‘拐(guǎi)’”;稱去為“氣(qì)”,如“上學‘氣(qì)’”;稱打人為“克(kěi)人”,罵人為“通(tōng)人”;稱呼媽媽為“呣(m)媽”;稱呼外祖父為“伽(gā)公”,外祖母為“伽(gā)婆”,統稱為“伽(gā)伽(gā)”;稱撓癢為“摳(kóu)癢”;稱向相關人説明有關情況為“投(toú)人”、“投(toú)到”;有的場合將“踏、踩”稱為“通(tòng)”,如“走路時,不小心‘通(tòng)’了一腳泥”;稱擰為“久(jiǔ)”,如“把這個鑼絲‘久(jiǔ)’下來”;稱靠為“噴(pèn)”,如“把梯子‘噴(pèn)’到牆邊”;稱某人器量狹窄為“氣(qì)卡(kà)”;稱青蛙為“咳(ké)螞(mà)”;稱某人不愛整潔、不修邊幅為“謝(xiè)垮(kǎ)”;指責他人做了過份的事就會説“你過婁(lóu)了”或“你吃婁(lóu)了”;對他人野蠻言行表示強烈不滿並予以指責就會説“你是吃了青苔綠(lóu)了眼睛”;稱不值一提的事為“冇(mào)麼事”,辦事不順心就會説“撞倒個冇(mào)麼事”;稱某人辦事不靈活為“呆(ái)”、“呆(ái)板”、“死葫蘆摳籽”;稱某人動作機靈為“溜(liǜ)耍(shuǎ)”、“耍(shuǎ利)”;稱掃帚為“條(tiáo)菊(jú)”;稱偷東西為“勞(láo)東西”等等。
豹澥的方言、口語一直沿續,誰也無法準確地説出豹澥方言口語有多少條,有的口語甚至無法準確地概括出其含義。豹澥方言、口語是豹澥地方的語言文化,其產生、發展、演變都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隨着歷史的發展,豹澥方言、口語將越來越具地方的特色。
豹澥禮儀風俗
豹澥鎮為漢族居民居住區,民間風俗習慣與其他漢族居民生活區大體相同,但也有其獨特之處,其禮儀習俗在本鎮內部也有差別。解放後,隨着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深入發展,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精神風貌日益進步,舊時的陳規陋俗日漸消亡,取而代之的是社會主義新風尚。
婚嫁:舊時,結婚須經歷定婚、報日、迎親、拜堂四個歷程。現時結婚主要歷程基本差不多,只是禮儀有所改變。
定婚:舊時婚姻由父母包辦,雙方父母同意,即可定親。訂親時,男方“七包點心,八包茶”送到女方,交換庚書,稱為“過庚”。現時男女確定戀愛關係後,男方第一次到女方家稱為“過門”,男方對女方的伯、叔、兄妹均有禮品相送,每年的春節、端午、中秋均要饋送禮品,俗稱“一年三節”。舊時在成親前女方不到男方家,解放後已變更。女方第一次到男方家稱為“上門”,男方父母要給“見面禮”,女方回家時,男方要有禮品饋贈。舊時還有“搖籃親”(即在嬰兒時就定親)、“指腹婚”(即兩家妻子在懷孕時就約定,所生小孩為一男一女時就結為親家)等習俗。
報日:男方在徵求女方同意後,將迎親日期正式通知女方,並連同女方要求籌辦的禮品、禮金一併送到女家。現時一般先到婚姻登記機關登記,領取結婚證書後,才商定舉行婚禮時間。
迎親:舊時用花轎迎親,一般用三乘轎,新郎、新娘各坐一乘4人抬的花轎,女方媒人坐一乘二人抬的小轎,彩旗、管銃、嗩吶相隨,在女家吃過午飯後,下午返回男家。20世紀60年代中期後,花轎被當作“四舊”掃除,通行步行迎親,男方迎親隊伍高舉彩旗、敲鑼打鼓和女方送親隊伍在約定的地點會合。一般用汽車到女方家迎親。迎親當日一早,新郎帶數人(人數事先與女方商量定妥)到女家,和女方送嫁妝人員一道將女方嫁妝運回男家,男家須對女方送嫁妝人員饋送禮金。
拜堂:迎親隊伍進灣,須走“上水”路,花轎進宅,牽娘打開轎門,牽出新娘,先拜天地,後拜祖宗、父母,最後夫妻交拜,入洞房,喝過交杯茶後,新郎出房招待賓客。次日一早,新郎新娘要向賓客行拜禮,受禮賓客須向新人饋送拜金。現以敬茶代替拜禮。第三天一早,女方孃家來人送女方的擦頭油並接新人夫妻回門,稱為“送油”;新人夫妻到女方孃家,俗稱“回三天”。第九天夫妻雙方亦須到女方孃家,俗稱“回九天”。“回九天”時,女方要在孃家住6天,稱為住“六畜”,至此,整個婚禮才算結束。舊時拜禮是要磕頭,現時以鞠躬代替磕頭。舊時,境內還有便親風俗,多在窮人或再婚者中流行。
童養媳多系家境貧寒、子女多,生活無着,便將女孩子送到婆家當童養媳,她地位低下,挨打受罵,長大成親叫做“園房”,亦稱“搭缽子”。
回頭親:亦稱“調換親”,男女兩家都為窮家,婚嫁兩難,互換成親,還有三家輪換成親的,稱為“轉轉親”。
入贅:俗稱“招上門女婿”,女家無兒,怕斷香火,招婿上門傳宗接代,婚後所生子女一般隨母姓。
招夫養子:婦女亡夫後,就招一個合適的男子進門支撐門户,撫養子女,婚後所生子女可隨父姓。
生子:舊時,婦女生下頭胎,要給外婆家報喜,報喜時須帶一隻雞(一般為公雞)和一壺米湯。外婆家在三朝時要送來雞、雞蛋等營養品。在九朝時送毛衫、新衣、搖籃、母雞、紅蛋、油麪等,其他親戚均要送賀禮,賀禮中包含米、面、布料、魚、肉齊全者為重禮,稱為“抬盒子”。婦女生小孩未滿月前不能進別人家的門。滿月時回孃家吃滿月飯,稱為“討寶”,小孩週歲、3歲、10歲(虛歲)時又慶賀一番,尤以週歲為重。
慶壽:50、60、70、80……週年誕辰,由子女給父母祝壽,一般由女兒買禮品,兒子辦酒席招待親友。能稱為祝壽者必須是父母和岳父母皆已去世,否則只能稱“做生”,不能放鞭炮。
喪葬:小孩夭折稱為“丟了”,青少年死亡謂“短命”,皆屬“慘事”,可不拘禮。老年人死亡謂“歸天”、“登仙”、“仙遊”、“去世”、“逝世”等,稱為“白喜事”,旁人可向其子輩道恭賀:“恭賀你取了大帽子”,中年人死亡亦屬慘事,禮儀可從簡。
中老年人彌留之時,子孫必須到場送終。嚥氣後要燒“落氣紙”,點“長明燈”。初時,死者放在地上,由親屬給死者換貼身衣服後,再由“八抬”給死者穿上外裝衣服。然後將死者放在由門板等搭成的靈牀上,稱為“上榻”。“八抬”(即8名抬棺之人,亦稱“重士”,抬棺稱為“負重”)由死者長子出面上門跪請,被請之人不能推脱。一般選擇農曆雙日安葬。安葬之日,五服之內後輩及致祭親戚,普發孝布,並以孝布區分輩分,子輩用白布,孫輩用紅布或白布加紅飾。長子孝布最長為5.8尺,其餘4.8尺、3.8尺、2.8尺不等,依親疏而定(亦有用黑布袖章代替白孝布)。平輩及朋友致祭,多用毛巾代替孝布。有錢人家還請道士在送棺前夕行“開路”、“祭文”等,儀式繁多。出棺稱為“上山”,棺木由8人抬。已實行火化,不用棺材,骨灰盒由長子捧着上山。在墓地挖掘墓穴稱為“打井”,須先由孝子跪着破土(稱為“斬草”),再由“八抬”挖掘。棺材(骨灰盒)放入墓穴稱為“下字”,並做成新墳,所有這些,必須在中午12時之前完成。在“打井”時,死者的女兒要向“八抬”敬獻香煙、糕餅等禮物。安葬後第三日,後輩要上墳添土,稱為“復山”(亦稱為“上樑”),“復山”之時,還要用與死者年齡數相等(或加倍)的饅頭、包子、餅子等,由墳上方拋撒,由圍觀人等“搶”去。從死者嚥氣之日算起,每7天為一“七”,“七七”之內,孝子不理髮,不修面,稱為“囚七”。每“七”均需上墳為死者燒紙錢,尤以“三七”、“五七”、“七七”最重要。七個“七”中如有一個以上的“七”與農曆日期中的“七”相吻合,稱為“犯七”,如果沒有“犯七”,孝子則要在“復山”前討足一百户人家施捨的米,用來在“復山”那天招待前來致祭的親朋。死者家裏寫春聯第一年用黃紙,第二年用綠紙,第三年恢復用紅紙。
祭祀:
每年主要的祭祀活動有三次:
1、清明節祭祖,清明期間(指清明節前三天,後四天),人們上墳給祖輩燒紙,整理墳墓,亦稱“清明掃墓”。
2、七月半“燒包袱”。須將紙錢捲成筒狀,裝入特製的紙袋內焚燒,紙袋上寫明死者姓名。農曆七月十四(多在下午)各家都要上墳燒紙,稱為“老包袱”。也可不到墳上,而在死者生前經常走過的路邊,用草木灰或石灰撒個圓圈,在圈內燒紙錢。死者的第一個七月半稱為“新包袱”。農曆七月初八(流行於豹澥西部)或七月十三(流行於豹澥東部),死者的親戚都要到場,除了備有紙錢外,還需帶上魚或肉。
3、過年時吃過年飯後,都要上墳燒紙錢,祭奠一番。
死者的第一個春節,要進行祭祀,稱為“拜新香”。大年三十晚上,同族之人成羣結隊到死者靈前行拜禮,每羣人至少要帶三“會”紙錢(九張紙錢折成三疊),二枝蠟燭,一掛小鞭。外姓朋友援“久住同族”例。正月初一,死者的親戚都要來“拜新香”。另外,在死者的百日、週年、三週年、十週年等忌日,後輩都要上墳燒紙錢。

豹澥豹澥示範社區

豹澥示範社區
豹澥示範社區(3張)
豹澥老鎮展新貌,示範社區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