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豬增生性腸病

鎖定
豬增生性腸病是生長育成豬常見的腸道傳染病。病豬和帶菌豬是該病的傳染源,該病在世界各地呈地方性流行。
別    名
增生性腸炎
多發羣體
生長育成豬
常見發病部位
豬的腸子內
西醫學名
豬增生性腸病

豬增生性腸病病症簡介

豬增生性腸病又稱增生性腸炎,是生長育成豬常見的腸道傳染病。其他名稱還有壞死性腸炎、增生性出血性腸病、豬迴腸炎、迴腸末端炎、豬腸腺瘤。該病臨診表現主要為間歇性下痢,食慾下降,生長遲緩。育成豬及後備母豬有時血樣下痢和突然死亡。剖檢特徵為小腸迴腸黏膜增厚。病理組織學變化以迴腸和結腸隱窩內未成熟的腸細胞發生腺瘤樣增生為特徵。該病在世界各地呈地方性流行。 [1] 

豬增生性腸病病症病原

引起豬增生性腸病的病原是細胞內勞森菌,該菌也曾稱為迴腸細胞內共生菌,它是一種腸細胞專性厭氧菌,在不含細胞的培養基不能生長,僅能在鼠、豬或人等的腸細胞繫上生長,革蘭氏染色陰性,無鞭毛纖毛 [1] 

豬增生性腸病流行病學

病豬和帶菌豬是該病的傳染源。感染豬的糞便中含有壞死脱落的腸壁細胞,且含有大量病原菌。病原菌隨糞便排出體外,污染外界環境,並隨飼料、飲水等,經消化道感染。成年豬較易感,一般2月齡以內及一年以上的豬不易發病。
該病的發生與外界環境等多種因素有關。氣候驟變、長途運輸、飼養密度過高、轉換飼料、並欄或轉欄等應激以及抗生素添加劑使用不當等因素,均可成為該病的誘因。此外,鳥類、鼠類在該病的傳播過程中也起重要的作用。 [1] 

豬增生性腸病發病機理

病原菌主要侵害迴腸黏膜,使迴腸內層黏膜增厚。首先感染的部位是腸隱窩細胞,感染了細菌的上皮細胞不能成熟,並持續進行有絲分裂,高度增生,即形成豬增生性腸病。
在細胞增生的基礎上,由於機體的代償和修復作用,使病變重疊發生。隨着表面纖維化反應的延伸及縱深發展,炎性變化範圍凝結成壞死,構成壞死性腸炎病變。以上這些腸黏膜的病變阻礙了營養吸收,導致體重減輕,飼料轉化率下降。

豬增生性腸病主要症狀

該病常發生於6周齡~20周齡的生長育成豬,有時也發生於保育子豬和成年公母豬。臨診表現可以分為以下三型。

豬增生性腸病急性型

該型較少見,可發生於4月齡~12月齡的成年豬。表現為血色水樣腹瀉,病程稍長時,排黑色柏油樣稀糞,並可發生突然死亡。後期轉為黃色稀糞,皮膚蒼白,精神沉鬱。有些突然死亡的豬僅見皮膚蒼白而糞便正常。嚴重者發病率高達40%。

豬增生性腸病慢性型

該型最常見,多發生於6月齡~12月齡的生長豬。表現為食慾減退,精神沉鬱,間隙性下痢,糞便變軟、變稀或呈糊狀成水樣,有時混有血液或壞死組織碎片。患豬消瘦,被毛粗亂,皮膚蒼白。如症狀較輕及無繼發感染,有的豬在發病4周~6周後可康復。但有的豬則成為僵豬而被淘汰。

豬增生性腸病亞臨牀型

感染豬雖有病原體存在,但無明顯症狀或症狀輕微而不引起人們的關注,但生長速度和飼料利用率下降。 [1] 

豬增生性腸病病理變化

豬增生性腸病剖檢病變多見於小腸末端50釐米和結腸螺旋的上1/3處。腸壁增厚,腸管外徑變粗,漿膜下和腸繫膜常見水腫。腸黏膜呈現特徵分支狀皺瘤,黏膜表面濕潤而無黏液,有時附有顆粒狀炎性分泌物,黏膜肥厚。壞死性腸炎的病變還可見凝固性壞死和炎性滲出物,形成灰黃色乾酪樣物,牢固地附着在腸壁上。局部性迴腸炎的肌肉呈顯著肥大,如同硬管,習慣上稱“襪管腸”。打開腸腔,可見潰瘍面,常呈條形,毗鄰的正常黏膜呈島狀。增生性出血性腸病的病變同增生性腸病,但很少波及大腸,迴腸壁增厚,小腸內有凝血塊,結腸中可見黑色焦油狀糞便。腸繫膜淋巴結腫大,切面多汁。 [1] 

豬增生性腸病防治措施

該病目前尚未有疫苗預防,並認為是多種因素引起,對該病的防治,應採取綜合防治措施。

豬增生性腸病預防

1.加強飼養管理,減少外界環境不良因素的應激,提高豬體的抵抗力。
2.實行全進全出飼養制度。出豬空欄時,欄舍徹底沖洗消毒,空閒7天后,方可進豬。
3.有條件的豬場,採用早期斷奶,多地生產。
4.加強糞便管理。由於母體糞便是主要傳染源,故哺乳期間應儘量減少子豬接觸糞便的機會,有條件的豬場要做到隨時清糞。
5.加強滅鼠等工作,切斷傳播途徑。
6.在流行期間和調運前或新購入的豬隻,可在飼料中添加妙立素125克預防。
7.在發病時,飼料中添加妙立素125克可有效地預防該病。

豬增生性腸病治療

治療較為顯著的藥物是妙立素,各豬場可根據該場發病情況,採用間歇式給藥方法。每噸飼料添加妙立素125克,連用7天,可有效控制該病。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