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象牙席

鎖定
象牙的特點是既,用它來織蓆很難想象。看到現存的三件象牙席,實在是驚訝於古人制作工藝的高超。
據文獻記載,象牙席製作於清朝雍正、乾隆年間(1723-1735年),是廣東地方官員進獻朝廷的貢品,具體制作方法早已失傳。據老技師介紹,這種製品只能在南方製作,因為北方氣候比較乾燥,象牙在劈削成片時容易斷裂,更不可能編織成席。除此之外,當時很可能配製出了一種特殊的藥水,用來浸泡象牙,以便使其軟化,然後再劈成薄片編織。總之工藝相當複雜,造價非常昂貴,所以一直以儉樸自居的雍正皇帝曾下旨不要再做。
中文名
象牙席
特    點
既硬又脆
216釐米
139釐米
代    表
清象牙席

象牙席三件藏品

圖1 圖1
如圖1所示的象牙席,長216釐米,寬139釐米,由許多寬不足0.3釐米的象牙薄片織成。織紋呈“人”字形,席的四周又以染成黑色的象牙片織出3道花邊,既是華貴的帝后生活用品,又是一件古代工藝品,一直在宮中使用和收藏,現藏於故宮博物院。總的來説,這件珍品性如竹蓆,但更加光潔平滑,柔軟性很強,至今依然可以展卷自如。
20世紀60年代,山東省博物館又從民間徵集到一件象牙席。此席當時用錦緞包裹,盛放在一個特製的楠木盒子中,席的邊角略有損壞。根據鑑定比較,這件象牙席與故宮的藏品風格完全一致,應該是宮中流散之物。據原收藏者介紹:它是清末民初時一位在東北和京津地區開設當鋪的老闆收購的,後來被他帶回山東老家,送給了一個縣長,縣長又轉贈給了一個地主。土改時收藏者分得此席,後捐獻給了國家。
仍然是六十年代的事,故宮博物院在整理原清宮物品時,又意外地在堆放着大量台灣竹蓆的庫房中發現了一件長210釐米、寬132釐米的象牙席。這件珍品保存完好,外面同樣用錦緞包裹。它之所以會被混雜在並不值錢的台灣竹蓆中,據分析可能是清朝退位以後溥儀仍居內廷期間,由於宮中太監等人盜寶現象猖獗,有人故意將其藏在竹蓆堆中,準備伺機渾水摸魚,盜出宮外,但後來未能得逞。

象牙席製作歷史

象牙席的歷史非常悠久,在《西京雜記》中有漢武帝“以象牙簟賜李夫人”的記載。象牙簟就是象牙席。用象牙絲編織的席,紋理細密均勻,席面平整光滑,柔軟舒適,收卷自如,夏天鋪墊時較草蓆、竹蓆更為涼爽宜人,是當時的重要貢品。在席地而坐習俗流行的年代裏,漢武帝把珍貴的象牙席賜給他心愛的妃子,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魏書·韓務傳》:“韓務除郅州刺史,獻七寶牀象牙席。”《格致鏡原》記載:“車永為廣州刺史,其子役使多工作象牙簟者,土人患之”。説明象牙席自漢代以來時有製作。

象牙席製作原理

象牙席是怎樣製作出來的?《格致鏡原》記載:“安南鄧上舍説,其祖初入朝貢象牙簟,象牙簟者,凡象牙齒之中悉是逐條縱攢於內,用法煮軟,牙條逐條抽出之柔軟如線,以織為席。”介紹了象牙席的製作原理。

象牙席製作工序

象牙席的製作不同於其他象牙製品,工序非常複雜,其中最難、最繁瑣的工序在於將象牙劈成厚薄寬窄均勻的薄片,再將象牙片磨製出潔白的光澤,再劈成絲,最後才是編織。由於象牙料是有紋理的,而紋理是顧着象牙彎度長的,只有順着象牙紋理的走向,把象牙劈成篾絲狀才不易折斷。所以,要在順紋理的要求下將象牙鋸成片狀和絲狀,也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另外,這種加工方法非常費料,以製作象牙筷子為例,因要將象牙料鋸成板片狀,再鋸成長條、找規矩、磨平,象牙料的利用率只有40%一60%。如將象牙料劈成篾狀,再劈成絲狀,象牙材料的利用率不足10%。這也是象牙席名貴的原因。這也是當年廣州刺史之子“役使多工作象牙簟者,土人患之”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