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豈曰無衣

鎖定
豈曰無衣,是《詩經·秦風·無衣》中的一首詩詞,描述了秦軍戰士出征前的高昂士氣,同仇敵愾。
中文名
豈曰無衣
名詞出處
《詩經·秦風》
文學材體
詩歌
創作年代
戰國

豈曰無衣名詞出處

秦風·無衣》是《詩經》中最為著名的愛國主義詩篇,它是產生於秦地(今陝西中部和甘肅東南部)人民抗擊西戎入侵者的軍中戰歌。在這種反侵略的戰爭中,秦國百姓表現出英勇無畏的尚武精神,也創造了這首充滿愛國主義激情的慷慨戰歌。
詩經 詩經
《詩經·秦風·無衣》是《詩經》中的精品,《秦風》是秦地的民歌。
產生《秦風》的秦地,即如今的陝西中部、甘肅東部,秦人在商周時代與戎狄雜處,以養馬聞名,以尚武著稱。當時的秦人部落實行的是兵制,有點兒像是民兵制,平民成年男子平時耕種放牧,戰時上戰場就是戰士,武器與軍裝由自己準備。這種兵制在北方的少數民族中一直在延續着,木蘭的“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就是在自己置備裝備。在當時,成年的秦人男子,是自己有戰袍、戈矛的,只要發生戰事,拿起來就可以上戰場了。
《詩經·秦風·無衣》共有三節,後兩節實際只是第一節的同義復唱。直譯過來就是:
“誰説我們貧窮,我們跟您一樣也有戰袍。要出兵打仗了,我們已經磨好了戈矛,君王啊,我們與您同仇敵愾,共同抗敵!”
這些話,只是平常的答話,可是寫在紙上,便是一份言辭慷慨、情緒激昂的請戰書,於是被秦人記錄了下來,改寫成了鼓舞鬥志的歌。這份“請戰書”表現的渴望戰鬥的熱情,正好與當時秦人尚武的精神一致,用現代的話説是有廣泛的社會意義,這是它得以流傳的原因之一。詩的語言質樸無華,但情緒是發自內心的,所以有震撼人心的力度,這是其流傳千古的另一原因。

豈曰無衣創作背景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周,諸侯因被幽王烽火戲弄,誤以幽王故伎重演,未前來救援,最終鎬京被破,幽王被殺。後諸侯得知犬戎攻破王畿之事,慌忙率兵救援打退犬戎並立宜臼為周王。諸侯撤兵後第二年,犬戎再次來犯,周平王向諸侯求援,這時中原局勢不同以往,東有東夷叛亂,北方戎狄與南方荊楚頻頻交替進犯中原,中原國家危如累卵,懼懾於蠻夷,諸侯拒援。無助之下,平王想起為周室牧馬的秦部族,隨遣人求救。時為秦人首領的嬴開聞後,跪受王命,隨即傾舉國之兵打退犬戎。並護送周平王東遷洛邑,感於秦人出援,平王將秦人封為諸侯,賜秦君伯爵,並將周室無力掌控的關中地區一同賜與秦人。
受平王之諾後,秦人對周圍的犬戎們展露出了獠牙。及至穆公,擊滅犬戎之國十二個(一説十四個),地方擴至千里,成為西之方伯, [1-2]  而穆公也因此被一些人認可為春秋五霸之一。 [3-4] 

豈曰無衣原文

秦軍 秦軍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詩經·秦風·無衣

豈曰無衣譯文及註釋

譯文
誰説沒有戰衣?與君同穿戰袍。君王徵師作戰,修整我們的戈與矛,與君同仇敵愾。
誰説沒有戰衣?與君同穿衫衣。君王徵師作戰,修整我們的矛與戟,與君上陣殺敵。
誰説沒有戰衣?與君同穿裳衣。君王徵師作戰,修整我們的甲與兵,與君共赴國殤。
註釋
⑴袍:長袍,即今之斗篷。
⑵王:此指秦君。一説指周天子。於:語助詞。興師:起兵。
同仇:共同對敵。
⑷澤:通“襗”,內衣,如今之汗衫
⑸作:起。
⑹裳:下衣,此指戰裙。
⑺甲兵:鎧甲與兵器。
⑻行:往。

豈曰無衣名詞鑑賞

全詩共三章,章與章句式對應;詩句大同而小異,在重章復唱中詩意遞進。一邊歌唱,一邊行軍,一往無前。
第一章,統一思想。當時軍情緊急,一時難以備全征衣。“無衣”,這是實寫。也可以理解為誇張的寫法,為國征戰,不計衣物不全的困難,“與子同袍”,與戰友共用一件戰袍。“王於興師”,大家就急忙修理好“戈矛”。為什麼大家能夠克服困難、團結備戰呢?“與子同仇!”大家認識到,仇敵是共同的,必須一起抗擊共同的敵人。
第二章,統一行動。“與子同澤”“修我矛戟”。大家一起行動起來,“與子偕作”,投身到征戰中。
第三章,一起上戰場。“與子偕行”,激昂高歌,團結對敵,奔赴戰場。
這首戰歌,每章第一、二句,分別與“同袍”、“同澤”、“同裳”,表現戰士們克服困難、團結互助的情景。每章第三四句,寫“同仇”、“偕作”,表現戰士們愛國的情感與大無畏的精神。這是一首賦體詩,用“賦”的表現手法,在鋪陳復唱中直接表現戰士們共同對敵奔赴戰場的高昂情緒,層層遞進地提示戰士們崇高的內心世界。
《無衣》表現了秦國人民保家衞國、團結對敵、英勇獻身的思想感情,真實感人,慷慨雄壯,確是一首充滿民族精神而又富有藝術魅烽的古代軍歌。誦讀這首詩,要注意全詩慷慨雄壯的基調。
參考資料
  • 1.    《史記·卷五·秦本紀》:三十七年,秦用由余謀伐戎王,益國十二,開地千里,【□正義韓安國雲“秦穆公都地方三百里,並國十四,闢地千里”,隴西、北地郡是也。】遂霸西戎。天子使召公過賀繆公以金鼓。
  • 2.    史記·秦本紀第五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0-05-10]
  • 3.    《三家注史記· 卷一十四·十二諸侯年表第二》:以討伐為會盟主,政由五伯,○索隱伯音霸。五霸者,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也。
  • 4.    史記·卷一十四·十二諸侯年表第二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