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尚武精神

(軍事學術語)

鎖定
尚武,不是逞兇鬥狠、熱愛戰爭,而是指一種絕不忍受壓迫的精神,一種敢於反抗不公的精神。
中文名
尚武精神
含    義
絕不忍受壓迫的精神,敢於反抗不公的精神
發佈者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目錄

尚武精神發展

這一觀點散見於當時出版的《江蘇》《浙江潮》《湖南》等報刊,提倡最力者為梁啓超蔡鍔等人,尤以1902年蔡鍔發表在《新民叢報》上的《軍國民篇》一文影響最大。
中日甲午戰爭後,中國朝野各界紛紛反思戰爭失敗、割地賠款的深層原因,認為不可低估傳統文化中的“重文輕武”思想的消極影響。
早在1898年,張之洞就談到“中國乃有‘好鐵不打釘,好人不當兵’之諺,稍有身家,鹹所鄙棄,跺賤之分,強弱之源也”(《張文襄公全集》卷四十八,第18頁),已涉及中國尚武精神衰落的緣由。
清末,中國知識分子和留學生聚集日本,看到中日文化的強烈反差,開始鼓吹“軍國民主義”,弘揚尚武精神。其主要觀點是:①欲建造軍國民,必先陶鑄國魂。人們認為,中國要想避免亡國滅種,必須陶鑄國魂,即尚武精神。“國魂者,國家建立之大綱,國民自尊自立之種子。其與國民之關係也,如戰陣中之司令官,如航海之指南針,如槍炮之照星,如星辰之北斗。”(《蔡松坡集》,第32頁)②再造國魂要提高人民之愛國心與自愛心,要使國家成為人民之國家,“人人皆有性命財產,國家之設兵以保人人之性命財產,故民之為兵者,不啻各自為其性命財產而戰也”。(《飲冰室合集》第6冊,第38頁)③國民要具備心力、膽力和體力“三力”,在列強環伺侵逼之際,要激其熱誠,奮其雄心,鼓其勇氣,練其筋骨。針對中國國民體弱的情況,尤其應提倡體育,務使舉國之人,皆具軍國民之資格。

尚武精神主要影響

清末尚武思潮的興起,對振興民族精神、反抗東西方列強侵略、加強新式軍隊的建設有較大的影響,同時也有認識較膚淺、不乏偏激之處的弊病。
發佈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1] 
參考資料
  • 1.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中國大百科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