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豆稈黑潛蠅

鎖定
豆稈黑潛蠅是雙翅目潛蠅科黑潛蠅屬的害蟲,是分佈範圍很廣的蛀食害蟲,主要為害豆科作物,從初孵幼蟲經葉脈、葉柄的幼嫩部位蛀入主莖,蛀食髓部及木質部。若防治不及時,將造成嚴重減產。
別    名
豆稈蠅
中文學名
豆稈黑潛蠅
拉丁學名
Melanagromyza sojae(Zehntner)de Meijere
動物界
節肢動物門
亞    門
六足亞門
昆蟲綱
亞    綱
有翅亞綱
雙翅目
亞    目
環裂亞目
潛蠅科
黑潛蠅屬
豆稈黑潛蠅
分佈區域
中國黃淮南方大豆產區

豆稈黑潛蠅地理分佈

豆稈黑潛蠅幼蟲圖1 豆稈黑潛蠅幼蟲圖1 [1]
豆稈黑潛蠅廣泛分佈於中國黃淮、南方等大豆產區。吉林、河南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南貴州甘肅廣西雲南福建台灣等省均有發生。 [2] 

豆稈黑潛蠅形態特徵

豆稈黑潛蠅幼蟲圖2 豆稈黑潛蠅幼蟲圖2 [3]
豆稈黑潛蠅,成蟲為小型蠅,體長2.5mm左右,體色黑亮,腹部有藍綠色光澤,複眼暗紅色;觸角3節,第3節鈍圓,其背中央生有角芒1根,長度為觸角的3倍,僅具毳毛。前翅膜質透明,具淡紫色光澤,Sc脈全長髮達,在到達c脈之前與r脈聯合,r—m橫脈位於中室近端部2/5處,腋瓣和緣纓白色。無小盾前鬃,平衡棍全黑色。雄蟲下生殖板甚寬,陽莖內突長,基陽體與端陽體複合體由膜質部分開較遠;雌蟲產卵器瓣淺褐色,鋸齒約28枚左右,齒端部稍鈍圓。卵長橢圓形,0.31至0.35mm,乳白色,稍透明。三齡幼蟲體長約3.3mm。額突起或僅稍隆起;口鈎每顎具1端齒,端齒尖鋭,具側骨,下口骨後方中部骨化較淺;前氣門短小,指形,具8至9個開孔,排成2行;後氣門棕黑色,燭台形,具6至8個開孔,沿邊緣排列,中部有幾個黑色骨化尖突,體乳白色。蛹長筒形,長約2.5至2.8mm,黃棕色。前、後氣門明顯突出,前氣門短,向兩側伸出;後氣門燭台狀,中部有幾個黑色尖突。 [4] 

豆稈黑潛蠅生活習性

豆在中國每年發生代數各地不同,且世代重疊。廣西年發生13代以上,福建7代,浙江6代,黃淮流域4至5代。一般以蛹和少量幼蟲在寄主根茬和秸稈上越冬。華南部分地區全年均見為害。越冬蛹於4月上旬開始羽化,部分蛹可延遲到6月初羽化。越冬蛹成活率低,因此第1代幼蟲基本不造成為害。第2代幼蟲於6月上旬始盛,6月中旬末為高峯期,而蛹和成蟲的高峯期仍不明顯,只為害部分遲播的春大豆。第3代幼蟲於7月初始盛,7月上旬為高峯期,發生趨重,主要為害夏大豆。第4代幼蟲在8月初始發、8月中旬為高峯期,嚴重為害夏秋大豆。第5代幼蟲於9月初始發,9月中旬盛發。第6代幼蟲於10月上旬始發,10月中旬盛發。第5、第6代為害秋大豆。豆稈黑潛蠅成蟲早晚最活躍,多集中在豆株上部葉面活動;夜間、烈日下、風雨天則棲息於豆株下部葉片或草叢中。25至300C是取食、交配和產卵的適温。除喜吮吸花蜜外,常以腹部末端刺破豆葉表皮,吮吸汁液,被害嫩葉的正面邊緣常出現密集的小白點和傷孔,嚴重時可呈現枯黃凋萎。成蟲產卵於植株中上部葉背近基部主脈附近的表皮下。幼蟲有首尾相接彈跳的習性。初孵幼蟲先在葉背表皮下潛食葉肉,形成小蟲道,經主脈蛀入葉柄。少部分幼蟲滯留葉柄蛀食直至老熟化蛹,大部分幼蟲再往下蛀入分枝及主莖,蛀食髓部和木質部,嚴重損耗大豆植株機體,影響水分和養分的傳輸。開花後主莖木質化程度較高,豆稈黑潛蠅只能蛀食主莖的中上部和分枝、葉柄,豆株受害較輕。蟲道蜿蜒曲折如蛇行狀,l頭幼蟲蛀食的蟲道可達Im。多雨多濕的季節發生嚴重。 [2] 
豆稈黑潛蠅,在山東年發生5代,以蛹在寄主根茬和秸稈中越冬。翌年6月中下旬羽化、產卵。各代幼蟲盛發期:1代7月上旬;2代7月末8月初;3代8月下旬;4、5代在9月上中旬重疊發生。成蟲飛翔力、趨化性均較弱,在25至30℃適温下,多集中在豆株上部葉面活動,常以腹末端刺破豆葉表皮,吸食汁液,致使葉面呈白色斑點的小傷孔。卵單粒散產於葉背近基部主脈附近表皮下,以中部葉片着卵多。幼蟲孵化後即在葉內蛀食,形成一條極小而彎曲稍透明的隧道,沿主脈再經小葉柄、葉柄和分枝直達主莖,蛀食髓部和木質部。幼蟲老熟後,在莖壁上咬一羽化孔,而後在孔口附近化蛹。 [4] 

豆稈黑潛蠅危害特點

豆稈黑潛蠅主要危害四季豆豇豆毛豆(青大豆)等豆科蔬菜及大豆、赤豆、綠豆等豆科作物。以幼蟲蛀食大豆葉柄和莖稈,造成莖稈中空,植株因水分和養分輸送受阻而逐漸枯死。苗期受害,因水分和養分輸送受阻,有機養料累積,刺激細胞增生,根莖部腫大,大多造成葉柄表面褐色,全株鐵鏽色,比健株顯著矮化,重者莖中空、葉脱落,以致死亡。後期受害,造成花、莢、葉過早脱落,千粒重降低而減產。成蟲也可吸食植株汁液,形成白色小點。 [2]  [4] 

豆稈黑潛蠅防治方法

豆稈黑潛蠅方法一

大豆收穫後,清除落在地上的莖、葉和葉柄,脱粒後的莖稈等,於冬季作燃料燒燬,有條件地區可進行漚制或高温發酵處理。豆茬深翻入土,壓低越冬蟲蛹基數。增施基肥、提早播種、適時間苗、輪作換茬等措施。
藥劑防治時,應在成蟲盛發期至幼蟲蛀食之前進行。主要為害世代成蟲發生初期,每日清晨6至8時在豆田捕捉成蟲,用口徑33cm、長57cm的捕蟲網沿豆壠來回走動掃網,當平均50網次有蟲10至15頭時,即應進行防治。
在成蟲盛發期至幼蟲蛀食之前,可用下列藥劑:50%辛硫磷乳油,50ml/畝;75%滅蠅胺可濕性粉劑5000倍液;2.5%高效氟氯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5至20g/畝;1.8%阿維菌素乳油3000倍液;5%丁烯氟蟲腈懸浮劑1500倍液;50%殺螟松乳油1000倍液;48%毒死蜱乳油,100ml/畝對水50kg均勻噴施。
在大豆盛花期,平均每株有1頭幼蟲時,可用下列藥劑:90%滅多威可濕性粉劑4000倍液;20%氰戊菊酯乳油1000至2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30ml/畝;20%菊·馬乳油,30ml/畝;18%殺蟲雙水劑200倍液;50%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均勻噴霧,間隔7至10天再防治1次,連噴2次,效果更佳。 [2] 

豆稈黑潛蠅方法二

在成蟲達到防治指標時(即網捕法第一代成蟲20至30頭/100網,第二代成蟲40至50頭/100網)進行藥劑防治。超低容量噴霧,可選用40%氧化樂果、50%馬拉硫磷、50%殺螟松、50%辛硫磷或20%氰戊菊酯(速滅殺丁),每畝用量50毫升至75毫升;或以上列藥劑各稀釋1000倍作葉面常規噴霧,對成蟲都有較好的防治效果。並在防治成蟲的基礎上,隔6至7天再防治一次幼蟲,就可基本消除危害。 [3] 

豆稈黑潛蠅方法三

進行生物防治,以蟲治蟲,降低成本,減小不必要的環境污染。

豆稈黑潛蠅流行動態

:防治方法:(1)農業防治 適當調解播期,錯開成蟲產卵盛期,以減輕為害。
(2)藥劑防治 藥劑防治時,在成蟲盛發期至幼蟲蛀食之前進行。在當地主要為害世代成蟲發生初期,每日清晨6-8點在豆田捕捉成蟲,用口徑33釐米、長 57釐米的捕蟲網沿豆壠來回走動掃網,當平均50網次有蟲10~15頭時,即應進行防治。
施用藥劑為40%樂果,或40%氧樂果,或50%殺螟松,或45%辛硫磷乳油,均需對水1000倍液,畝施藥液75公斤 [5] 

豆稈黑潛蠅常用藥劑

:樂果    氧化樂果 殺螟松 辛硫磷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