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讀碑窠石圖

鎖定
《讀碑窠石圖》是五代宋初 [14]  李成與王曉合作創作的絹本墨色畫。現存於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 [1] 
圖中殘碑上應有小字二行,一書“李成畫樹石”,一書“王曉補人物”,但現存此圖中已無此二行小字,所以一説為摹本。 [2]  《讀碑窠石圖》為雙拼絹繪製的大幅山水畫,表現冬日田野上,一位騎騾的老人正停駐在一座古碑前觀看碑文,近處陂陀上 生長着木葉盡脱的寒樹。此畫取景集中,以枯樹、石碑和人物構成畫面的主體,頗有荒寒冷寂的氣氛。樹枝以細線勾勒,再用墨染,枝幹皆作“蟹爪”狀,縱橫交錯,有蒼勁之感。坡石為側筆所繪的圓潤而少有皴擦的線條構成,此為後世稱之的“捲雲皴”。枯樹與石碑的組合,強化了幽悽慘澹的環境氣氛,暗示出對遙遠歷史中那輝煌繁華往事的追憶。 [3] 
中文名
讀碑窠石圖
作    者
李成
創作年代
五代末年北宋初年 [15] 
材    質
絹本
規    格
縱:126.3cm,橫:104.9cm
現收藏地
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
畫作類型
墨筆畫

讀碑窠石圖畫作內容

圖中平原蕭疏,數株枯枝蒼勁的老樹現於土崗之上,一位旅行的文人正騎在驢上觀閲眼前石碑上的文字。他頭戴斗笠,仰首而視,神情專注,身旁站有一個童子。畫面的近景為顯露出一角的坡石(“窠石”意為有許多澗孔,凹凸不平的石頭)。 [3] 
畫上鈐有“蕉林居士”“孫承澤印”及乾隆收藏諸印十餘方。 [2] 

讀碑窠石圖創作背景

李成本為唐代宗室,卻世逢離亂,寄身於宋朝,空懷才情而無處施展,在多次遭受挫折的情況下,只能將一腔鬱結之情寄於水墨之中以度光陰,《讀碑窠石圖》中的寒林、獨碑、曠野、寂石恰足李成寂寥內心的真實寫照。 [2] 

讀碑窠石圖藝術鑑賞

讀碑窠石圖主題

《讀碑窠石圖》局部
《讀碑窠石圖》局部(2張)
畫面遠處籠罩在一片霧氣之中,畫面也隱約透露出了荒寂清曠、寥落凝重的精神氛圍,有着畫家內心沉鬱情懷的表現。有美術史家認為此件作品描繪東漢學者蔡邕觀讀曹娥碑情境,或為曹操、楊修訪求曹娥碑故事的內容,這僅僅為一家之言,尚無定論。但作為文士遊行野外而辨別荒野碑文,則無時不有。不僅觀碑,大約與他同時的書法家楊凝式亦有隨意周遊郊外而題壁的記載,文士出郊外觀碑這一活動顯然為當時文士所熟悉和感興趣,因而李成才有這一繪畫專題創作的起興。雖然不能肯定此圖繪製的內容明確為蔡邕讀碑故事,但作為五代、北宋初期文士郊外文事活動的真實記錄和寫照應該沒有什麼疑義。 [4] 

讀碑窠石圖風格

此件作品為絹本,很能體現出李成用筆堅挺圓健、雄強遒勁、弧曲而極富折轉韻律的美感。枯樹寒林用筆尖鋭,窠石土坡則圓渾秀潤,王曉人物衣紋用筆雖然與李成的用筆特色不盡一致,但其古拙勁挺、秀雅簡括而富有彈性的筆墨特色,同李成的用筆互為補充、映襯,頗為和諧,對於畫面整體繪畫格調的確立,也起了積極的作用。李成墨法的運用,很有特色,如畫中殘碑以淡墨染正側面,給人以深厚迷幻之感,而枯乾枝葉、樹洞的墨色暈染,都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4] 
用筆上,畫家採用先勾後染之法描繪樹石,用筆簡練,筆勢鋒利,惜墨如金,創造出勾勒勁挺、墨韻秀潤的“蟹爪樹”和“鬼臉石”,圖中殘碑則以淡墨色染正側面,斑駁漫漶,體現了李成山水畫“氣象蕭疏,炯林清曠”的藝術特點。 [2] 

讀碑窠石圖形象

畫中,作者着力刻畫了古樹的形象。幾株落盡了葉子的古樹,彎曲盤旋,雖經惡劣的自然環境的打擊,但依然頑強地挺立着。古樹正是石碑樹立以及碑前亂軍廝殺的目擊者,石碑上或許刻着陣亡將士的故事,後代對先人的挽文,但這一切都被歷史所掩埋,只有這株古樹成了那個時代的見證。這種描繪突出了外界的環境特徵荒漠地區、嚴酷的氣候和古樹那種堅韌、頑強、有強烈感情特徵的藝術形象。 [5] 

讀碑窠石圖構圖

《讀碑案石圖》圖側採取平遠法構圖,中景:一亂石叢生的小土坡上生長着幾棵大枯樹,在樹的右後方屹立着一塊巨大的石碑,碑前有一老一小兩個行人;近景:寫低矮斜山坡,山腳地面渾厚闊達;遠景:為起伏迷濛的小山丘,小山丘後面似乎還有空曠綿延無際的原野。在藝術表現上,畫家先用細勁的線條勾勒山石樹木,然後淡墨皴寫 [6]  ,層層加深,墨色滋潤,蒼茫渾厚。畫中物象造型精當,嚴於裁剪,水墨沉雄文秀,在一片冷冷清清、蕭疏的荒野上,一位騎着騾的飽經風霜的老人在一手持木杖的書童牽引下,仰望着巨大的墓碑,古碑下的神龜昂首望着來人,人物沉浸在靜靜的哀思中,給人以悲涼、肅穆感。 [7] 

讀碑窠石圖名家點評

北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夫氣象蕭疏,煙林清曠,毫鋒穎脱,墨法精微者,營丘之制也”。 [7] 
北宋范寬《讀李成〈讀碑窠石圖〉》:蟹爪高垂碑石殘,蕭疏空寂蒼涼氣,滄桑萬事隔雲端。回首何堪夕照山。 [8] 
元朝柯九思:“《讀碑窠石圖》,唐宗室李成所畫也。餘謂筆墨備有,神妙兩到,於此本見之。” [9] 
清朝吳升《大觀錄》卷十二《李營邱觀碑圖》:“絹本,高四尺餘、闊三尺。石坡勾勒三四層,筆勢縱橫,坡上林木欹斜,有空曠之致。碑高尺許,趺坐龜首,極精。旁一人戴笠、騎白贏(騾)、仰觀,一童子執杖隨行,面貌古稚。……碑上小字二行,一書‘李成畫樹石’,一書‘王曉補人物’,曉畫不可見,惟此圖着人物,得與營丘並傳耳。” [10] 

讀碑窠石圖後世影響

《讀碑窠石圖》因碑側寫有“王曉人物李成樹石”字樣,這幅合作畫也成為了王曉留下來的唯一一幅畫,對考證王曉這個人物有着重要的文獻價值。 [11] 

讀碑窠石圖歷史傳承

《讀碑窠石圖》是李成與王曉合作而成的大幅山水畫。畫中石碑側面有小字“王曉人物,李成樹石”的款題。但是據宋末周密的《雲煙過眼錄》記載,他當時所見此圖時已僅剩半幅,且並無人物,因而有學者認為,現存的《讀碑窠石圖》應為宋代的摹本。這幅畫在清初時曾為著名收藏家安岐、梁清標等人收藏,後入清宮。 [2] 

讀碑窠石圖作者簡介

李成(919—967),五代、宋初畫家,原為唐朝宗室,後周時避亂山東營丘,後世又稱為“李營丘”,有較高文學修養,畫法上吸收荊、關雄偉豪放,而又卓然獨立,創造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善寫平遠景色,富有縱深變化,又常作寒村雪景,表現荒寒蕭索的意境。李成畫樹與眾不同、枝幹屈曲,枯枝常作“蟹爪”狀,挺拔奇崛,硬如屈鐵,森然可怖。他畫山石,皴擦不多,着重從勾勒上顯示層次變化,墨色輕靈,筆勢向內捲動,被稱為“捲雲皴”。 [12] 
王曉,北宋畫家。泗水(今屬山東)人,一作泗州(今安徽盱眙東北)人。擅翎毛、叢棘,酷似郭權輝鷂子,卒至於妙,而精神筋骨尤近於郭。兼善人、馬,所作極古拙。惜所畫多散佚,傳世的僅有與李成合作之《讀碑窠石圖》。 [13] 
參考資料
  • 1.    《讀碑窠石圖》中隱藏着千古之謎:曹操還是孟浩然?  .中國江蘇網.20170929[引用日期2017-10-08]
  • 2.    王樹海主編;柳旭著,通賞中國名畫[M],長春出版社,2014.01,第88-90頁
  • 3.    左昕陽著,名畫中的旅行[M],文化藝術出版社,2014.01,第11頁
  • 4.    趙啓斌主編,中國曆代繪畫鑑賞[M],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2013.11,第260-261頁
  • 5.    徐玲玲編著,人一生要知道的60幅中國名畫[M],華文出版社,2009.03,第58頁
  • 6.    皴法  .漢典[引用日期2020-03-31]
  • 7.    吳衞平. 淺析《讀碑窠石圖》和《阿爾卡迪亞的牧人》[J]. 美術界, 2015(9):76-77.
  • 8.    徐志興著,徐志興論畫題畫詩300首[M],中國文聯出版社,2002.08,第20頁
  • 9.    李誠主編,繪畫小百科[M],巴蜀書社,2013.06,第144頁
  • 10.    ,中國名畫鑑賞辭典[M],上海辭書出版社,1993年11月第1版,第230頁
  • 11.    前人合作畫屢創高價 當代合作畫市場不認賬(圖)  .21cn.2014/0614[引用日期2017-10-08]
  • 12.    宋毅,董華著,藝術鑑賞[M],清華大學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07,第319頁
  • 13.    張瑞生主編,私家藏畫 上卷[M],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03,第51頁
  • 14.    尹維新主編.中國傳世名畫 上[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20.05:第40頁
  • 15.    吳啓雷.畫中有話[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9:第48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