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譚氏宗祠

(廣東省陽東區雅韶鎮中心小學譚氏宗祠)

鎖定
雅韶村譚氏宗祠始建於明朝1431年 [1]  ,位於廣東省陽江市陽東區(原陽江縣)雅韶鎮雅韶村,結構上包括前廳、後廳、天井、傍屋等部分。
中文名
譚氏宗祠
外文名
tanshizongci
始建年代
明朝1431年
保護等級
尚未核定為保護單位 [2] 
建築面積
約 1800 m² [1] 
佈    局
合院式

譚氏宗祠宗祠概況

譚氏宗祠
譚氏宗祠(7張)
譚氏宗祠始建於明朝1431年,重建於清代嘉慶十九年(1814年) [3]  ,重修於1923年, [1]  位於廣東省陽江市陽東區(原陽江縣)雅韶鎮雅韶村委會雅韶村雅韶中心小學西側。祠堂是一座合院式佈局,磚瓦木石結構,平面為長方形兩進深,分前廳、後廳,中間有天井隔開,兩邊有傍屋,建築面積約1800平方米。 [1]  譚氏宗祠大門曾是雅韶鎮中心小學的正門。
這座古樸的建築,呈井字結構,中心是一個長方形的露天庭院,鋪砌青磚灰瓦,屋檐由黃色琉璃鑲邊,顯得十分別致。站在祠堂裏,能聽見旁邊教學樓傳來的朗朗書聲。與宗祠相鄰的,是一排低矮的白牆瓦房。房前的一棵菠蘿蜜長得枝繁葉茂,樹下立起的一塊石碑,上面寫着“雅韶鄉農會舊址”幾個大字。這塊土地曾經見證了那段崢嶸歲月,鄉親們特意在此立碑存念。本來這塊石碑應該立在宗祠裏面,但由於祠堂在整修,人們便把它暫時安放在這裏。 [4] 
歷史修繕記錄
2010年,鄉親發起集資,修復了瓦面,粉刷牆壁,現結構完好。
2015年,鄉親們籌資30多萬元將宗祠重新修繕,此後舉行了竣工慶典。

譚氏宗祠祠聯

東國分封屏藩望重 南州秉鐸教授師尊 [5] 

譚氏宗祠雅韶鄉農會舊址

陽東縣雅韶鎮中心小學裏,“隱藏”着一座紅色祠堂。之所以説它是“紅色”,是因為這裏曾經誕生了陽江縣第一個農民協會。時光荏苒,這座古老的祠堂依然承載着光榮的革命歷史記憶。
1925年夏秋間,譚作舟等陽江籍進步青年從廣州返回陽江,在老家雅韶鄉深入宣傳發動後,在譚氏宗祠建立了雅韶農民協會。這是廣東南路地區建立起來的早期農會之一,也是陽江縣第一個農民協會。 [4] 
相關活動
2016年,陽江職業技術學院思政部黨支部前往陽江市革命舊址譚氏宗祠(雅韶鄉農會舊址)開展黨員教師教育實踐活動。 [6] 
2023年6月,陽江市陽東區雅韶鄉農會紅色文化展館揭幕儀式舉行,雅韶鄉農會舊址正式以全新面貌對外開放。該展館佔地面積約1100多平方米,展館門口、户外地面均已進行美化,館內以十多棵堅挺柏樹為分界線,左右建築分別為一棟、二棟,共設有8個展室。展覽分“啓蒙篇”“求索篇”“燎原篇”“奉獻篇”“傳承篇”等五個篇章,主要講述了1925年至1927年的大革命時期,雅韶鄉農民協會作為陽江縣第一個農民協會,開展陽江農民運動的發展歷程,以及陽江革命烈士譚作舟一門28名後代從軍報國的事蹟。 [7] 

譚氏宗祠雅韶兩等小學堂舊址

1905年,清政府“廢科舉,興學堂”。雅韶人以譚核真為首的革新派,衝破以譚簡卿為首的守舊派重重阻力,於1907年利用譚氏宗祠興辦了雅韶兩等小學堂(初小和高小兩個等級),並利用祖嘗300多石和雅韶圩的“圩規”(即税收)作為辦學經費,於1908年農曆正月十六開學。原在雅韶、鷗村13個書房讀書的譚氏學童,大部分都轉來雅韶兩等小學堂就讀,先開設甲乙丙丁4個小一班,譚核真為首任校長。 [5] 

譚氏宗祠舊址籌建烈士紀念館

2010年當地準備在譚氏宗祠修建一座“譚作舟烈士紀念館”,作為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希望年輕的一輩永遠銘記烈士的革命精神。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