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譚惟翰

鎖定
著名語文教學法專家、教授。原籍安徽太平,1913年生於漢口
中文名
譚惟翰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籍    貫
安徽太平

譚惟翰人物經歷

1937年底畢業於上海光華大學文學院教育系,獲得學士學位。在大學讀書期間曾兼任義務小學校長,畢業後歷任中學國文教員、教導主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曾任華東師大附中語文教研組組長,1956年調任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師、教材教法教研室副主任01980年被選為全國語文教學法研究會常務理事,後擔任學術委員會主任。1981年調任該校教育科學學院教授,擔任語文教學法碩士研究生導師。曾任上海中小學教材編審委員會副總編審。

譚惟翰論文著作

在國內語文教學期刊上發表研究論文《思路教學和教學思路》、《教學中誰為“主體”》等數十篇。有專著《語文教學心理學》。曾主編《中學語文教學資料選輯》十二冊(與陳鍾梁合作)。此外,著有文學作品《海世吟》、《鳥夜啼》、《夜鶯曲》、《燈前小語》及《暮雲飛》等,所編電影劇本《秋之歌》、《草木皆兵》、《笑笑笑》、《夜長夢多》等均被搬上銀幕。

譚惟翰主要成就

在語文教育方面,他憑藉數十年的語文教學經驗,對語文教學規律進行認真的總結探討。他認為,在語文教學思想上必須重視整體觀、聯繫觀和動態觀。要正確處理語文教學中的六對矛盾,即多與少、深與淺、精與略、新與舊、納與吐、虛與實的相互關係,要充分認識語文教學的豐富性和綜合性,使得各項目標、各項內容、各項要求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在語文教學方法的運用上,譚惟翰認為,第一必須重視教學方法的多樣性,“教亦多術矣!”但是方法的選擇不能隨心所欲,而應以特定的教學目的任務、教學主要內容、學生年齡特徵和知識能力為依據。第二必須重視教學方法的靈活性,“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徵就是隨機應變的能力,教學必須因人、因課、因時、因地而異。第三必須重視教學方法的侷限性,“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任何教學方法都有它積極的一面,也有它消極的一面,沒有一種可以稱作“萬應靈方”的教學方法。譚惟翰在《思路教學和教學思路》一文中,首先提出“教學思路”這一概念,並連續發表有關論文多篇,闡明語文教學過程必須始終掌握三條思路,即課文作者的思路、學生學習的思路和教師根據前二者確定的自己的教學思路。這三條思路取得和諧統一,教學才能成功。譚惟翰長期致力於語文教學心理的研究,其專著《語文教學心理學》系統地闡述了語文教學過程中師生心理活動的規律,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他還主張語文教育必須重視審美教育,並確認“語文教育與審美教育相結合”應是語文教學原則之一。
譚惟翰是我國20世紀80年代最早招收語文教學法專業碩士生的導師之一,並且多次舉辦高校語文教學法學科教師講習班,為培養我國語文教育領域的專門人才做出過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