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姓氏)

鎖定
譙,中華姓氏之一,拼音是qiáo。

譙姓

姓氏,載於中國北宋編撰之《百家姓》,排430位,郡望為京兆郡
譙姓姓氏圖騰-百家形制作 譙姓姓氏圖騰-百家形制作
<動>
通“瞧”。瞭望 [look out over]
守丞與戰譙門中。——《史記·陳涉世家
通“誚”。責備 [blame;censure]
鄉人譙之弗為動。——《韓非子·五蠹
另見 qiào
曹操的家鄉:沛國譙
譙樓
qiáolóu
[watchtower] 城門上的望樓
譙、誚
qiào
<動>
責備;譴責 [reproach;blame;condemn]
譙嬈、譊也。從言:焦聲。——《説文》
譙:呵也。——《廣雅》
誚讓項羽。——《史記·樊噲傳》。索隱:“責也。”
譙呵。——《史記·萬石張叔傳》
另足蕩遊不作,老者譙之。——《管子·揆度》
又如:譙呵(大罵、申斥);譙勵(督責勉勵);譙怒(怒斥);譙諭(責問並使曉諭)
另見 qiáo

譙姓淵源

譙氏武帝時已為顯族,初興當在秦治巴蜀間(前316——前206)。
《華陽國志·巴志》載:南充國縣有大姓譙氏。譙氏主要集中分佈在現在的南充及閬中等地,原賨人分佈地。上書卷12《序志》有“忠正、侍中譙隆,字伯司。”注:“閬中人也。”
譙隆曾為上林令,武帝欲廣苑囿隆固諫,後遷成皋令。
東漢閬中譙玄,善講《易》、《春秋》,仕於州郡,後拜議郎,遷中散大夫,最後隱於家,誓死不仕公孫述(《後漢書·獨行列傳》)。
三國著名學者譙周,《後漢書》、《三國志》、《華陽國志》等均有載,或立傳、或言及,影響頗廣。
《史記》、《漢書》中無姓譙者。
《後漢書》只有譙慶(閬中人,點斷本2668頁)、譙玄(閬中人,點斷本2666頁)、譙瑛(譙玄子)、譙周(巴西西充國人,點斷本3265頁)。
《三國志》中姓譙者,皆譙周家人。這就確證譙姓發源於蜀中,興於兩漢,以後傳到外省
從譙姓的興起時代和分佈地區看,譙氏應是古賨人的一支,且是文化最發達的一支。我認為,譙氏的先祖,可能是賨人的巫師,故其後裔多精天文地理,以原始道學、讖緯學見長。古代“蜀學”自然有很多源泉,但川東北賨人的文化,特別是他們的巫學,是現有資料中最值得注意的一支,其中就以譙氏為代表。

譙姓起源

根據《説文解字》,譙字的本義:一種喜歡侵佔他鳥巢穴的山雀。文字變換中,隸書誤將篆文的鳥羽與鳥爪寫成“四點底”遂成為焦。據《左傳·氏族略》記載,譙姓源與少昊,以鳥立制(東夷族,包羲後裔黃帝)的言論官,少昊派五種鳥管理日常事務,其中善辯的斑鳩掌管言論。也就是説譙氏先祖是以鳥為圖騰的姓氏,且是以斑鳩為主。古代五帝時期的二十二姓(注)中的姬姓,下分譙氏、孟氏、孫氏等。
姬姓始祖源於五帝時的帝嚳的後裔,在堯舜時代做過農官,後世尊稱后稷上古時期周朝的周天子――周文王姬昌,即是后稷的子孫。這就是譙姓最古老的源頭。
周朝姬姓王室的召公姬奭,是周文王姬昌之子,是周朝著名政治家,曾輔佐周武王滅商,支持周公東征平亂,深受倚重。其中一子姬盛封於譙者,為譙侯。譙侯之子孫以邑為氏,則為譙氏。譙,今安徽毫縣。
由於召公姬奭已有朝庭封地陝之右,其子盛雖封國,但封地少國亦小,到東周時周天子弱諸侯強,大國兼併侵吞小國。譙國亦在此時被吞掉,譙氏族人四處遷徙,從此分散各地。其中一部份譙氏祖先又輾轉回到其始祖姬盛出生地,即召公封地居住,時召公早逝,此地已屬秦國管轄。後來又從陝遷居巴郡。據南充專家學者考證,春秋戰國時期,部分譙氏族人,經渭水,翻秦嶺,沿嘉陵江而下,到巴郡(今閬中、蒼溪、南充、西充、南部一帶)定居下來。到西漢時,已成為這裏的名門望族,先後在朝廷任職的有譙隆、譙玄譙周等,所以有譙氏“望出巴西郡”之説,併成為當地大姓之一。

譙姓分佈

《三國志》中姓譙者,都是譙周家人。《後漢書》、《華陽國志》記載的譙姓人物都是四川人,興於兩漢,以後遷到外省。明清時期,陝西涇水、謂水流域,河南新鄉市都分佈有譙姓族人。
又據《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以邑為氏》載:上古周朝的譙邑,即今安徽省亳州市,又形成了一支譙姓的起源。據查,如今安徽省亳州市是有一部分譙姓族人。
譙氏在武帝時已為望族,初興當在秦治巴蜀間(公元前316-公元前206年)。據《華陽國志·巴志》載,南充國縣有大姓譙氏。
在不少老《譙氏族譜》中都記載有:川內部分譙姓族人,是在清朝時從湖北麻城縣孝感高街沿搬遷來的。
現在,譙姓族人主要集中分佈在:四川省南充市的高坪區龍門鎮、江陵鎮、侵水鎮;西充縣仙林鎮、華光鎮、東太鎮、太平鎮槐樹鎮青龍鄉大林鄉;貴州省沿河縣譙家鎮;南部縣梅家鎮、東壩鎮;閬中市城關鎮、老觀鎮文城鎮蓬安縣利溪鎮嘉陵區曲水鎮李渡新場;順慶區搬罾鎮李家鎮、盧溪鎮;廣安市的廣安區、華鎣市、嶽池縣粽粑鄉;達州市宣漢縣粕樹鎮磴子壩、渠縣大王鄉;廣元市、蒼溪縣;巴中市巴州區和安徽省亳州市等地,譙氏族人興旺發達,遍佈海內外。

先祖墓地

蜀漢譙周公之墓

《南充市文化宮重建漢譙周墓碑記》雲:“漢譙周墓,原位於南充市工人文化宮門內,用泥土堆成長十五米、寬八米的封土堆,南北朝向。墓基四周用條石砌成堡坎,前有高出地面一米的拜台。墓前石砌卷門,內豎石碑一塊,書文‘漢譙周墓’;右下腳款錄:南充知縣李良俊,中華民國十九年。”
該墓“文革”中被毀。一九八七年,中共南充市委、市人大常委會、市政府決定移地重建。市財政和市總工會投資1.7萬元,園林工程師陳傳樂設計,工人文化宮組織施工。一九八八年七月破土,同年九月竣工。
修復後的漢譙周墓,從花園正中穿過筆柏行道,登十二級石階即上墓台。墓台前沿為半園形,左、右、後三面為方形,共108平方米。譙周墓在正中,呈園形,高1.9米,周長10.8米,墓前立一石碑,高2.16米、寬1.21米,碑文為“漢譙周墓”四個隸書大字。墓後有一道高約4米、長10.4米的粉白牆壁,正中鑲嵌黑色大理石,陰刻隸書《漢譙周生平簡介》。墓右側一道高3米、寬1.91米的粉白牆壁上,正中鑲嵌黑白大理石,陰刻隸書《重建漢譙周墓碑記》。墓台前沿兩側及左右方均砌有石欄杆,以供遊人憑弔瞻仰憩息。人們坐在石欄上,仰觀則見榕樹和銀杏遮天蔽日,俯視則見萬樹叢中綠草成茵,一片肅然,頗有崇敬仰慕之感。
南充市已將漢譙周墓遷於風景秀麗的果山玉屏公園內,並改原“五虎堂”為“譙公祠”,塑譙公像,與其學生陳壽的“讀書館”、“萬卷樓”連結一氣,打造成為該市“三國文化”人文景觀的勝地。

永祿等公之墓

先祖譙永祿,歿葬龍寶山牌坊梁下險巖子南側山間(今鮮仕華家屋側),有墳無碑。“文化大革命”中,龍堡大隊小學開荒種糧,墳被平毀,觀音堂族人譙長慶(注:現年76歲,家住觀音堂老祠堂右側,乃嘉茂公次子譙升之後裔)曾找該校教師梁某理論。斯此時也,“理論”何用!其妻景君趙君,弟譙永爵、王君,譙永方、陳君,譙永清、陳君等,葬地不詳,無可考證。據觀音堂《譙氏族譜》記載:永祿公的曾祖父母譙玉、宋君,祖父母譙志明、王君,父母譙政、藍君,均死葬於新都縣紫來鄉爛泥壩梨子園。墳墓存否,未去考究。
先祖譙崇鳳、譙大琴及其叔伯、兄弟等,大都死葬於觀音堂譙氏宗祠後面大墳塋內。墳前均建墓碑,共二十四座,其中五座鐫雕精緻,上有“滾龍抱柱”、“二十四孝”人物戰場,碑帽雄偉壯觀,前陳石獅一對,墳場寬闊,中有字庫,十餘人可以同時致祭。惜乎,在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破四舊”中,被全部搗毀,無一倖存。
先祖譙道先、譙法聰、譙林、譙文隆等公,死後均葬觀音堂老墳塋,大都建有墓碑,後毀於“文革”中。
先祖譙時達、譙時明兄弟及堂弟譙時鸞等三人,均葬玉山場黃家洞青龍寺下,鸞公原有墓碑,後毀。譙均本葬於白巖寺大路邊,原有墓碑;其妻楊君,葬黃家洞宅後,原有墓碑。譙均明,壽藏黃家洞屋後,與其妻張君、黃君同塋,原有墓碑。譙仁佐、黃君,壽藏黃家洞,夫婦同塋,原有墓碑。譙仁甫、譙仁爵、譙仁體,均壽藏黃家洞屋後,父子同塋,原有墓碑。譙澤,壽藏黃家洞屋前碑田灣,原有墓碑。
先祖譙文進、譙汝亮、譙海先等,均歿葬於鼎山觀音堂。

觀音堂嘉茂等公之墓

鼎山觀音堂始祖譙嘉茂及其子譙陟、譙升二公,歿後均葬觀音堂祠後老墳塋,原有墓碑。陟公三子成章及妻何君,歿葬馬官橋瓦房灣(大墳塋)中部,前碑後墓,碑高九尺,前序後譜,儼似神主,方正雄厚,前豎桅杆一對,高約丈五,上有鬥口,甚為壯觀,墳場寬闊,石板鋪地,前有字庫,後有拜台,可容二三十人祭祀;四子俸章,墓在寸埡巖(今屬金山太平村)本宅母塋之前。升公長子煥章及妻張君,次子榮章及妻趙君,三子燦章及妻嚴君,歿後俱葬觀音堂下,墓戴冠石(已毀)。成章公長子國祥之墓,在馬官橋梨樹坪(今屬康家壩村五社)。祥公六子,《譜》稱“金絲皆一體”的“絲旁”:長子譙綱、三子譙緯,亦歿葬馬官橋梨樹坪;次子譙紀(號登堂)及第三妻何君,歿葬大田溝(今屬秋桂村四社),其墓碑高約丈餘,寬逾八尺,雙層墓誌,兩肩雕刻,墓前建有四米見方石壩匡沿墳場,修有穿鬥屋架瓦頂墳亭,亭前樹立桅杆一對。今墳亭已毀,墓碑猶存,桅杆尚在。憾一後孫,儼將祖父葬於墓前,有煞先祖風光,族人多有非議。第六子譙縪及子應達、應適、應遵、應遠等公,均歿葬於井壩溝金子山中,縪公祖墓碑完好無損,墓誌清晰可見。譙紀公膝下“應”字輩八個兒子——德、奇、林、全、洲、美、智、鼎,除應智英年早逝外,餘下七子號稱登堂祖“七大房人”,丁口甚眾。其中尤以六房“美公祖”墓碑甚佳,桃園三洞,人物戰場,雕龍鐫鳳,無所不致,墳場比登堂祖墓地還寬闊一倍,十分豪放,至今猶存。

康家溝大舟等公之墓

康家溝始祖譙大舟及嘉謨、逵、明宗等公,均歿葬觀音堂老墳塋,原有墓碑。其下,譙金聲、玉聲、榮聲、譙鏜、譙釒台、譙懋喜、懋福等公,均歿葬康家溝,墓碑於“文革”中全毀。現在保存較好的墓碑有兩座,均在龍堡山下譙家大墳塋,面向獅子河。一是道先公第九代孫譙榮聲的墓碑,高約2.5米,寬約4米,兩邊用條石砌成高約1.2米、長約3米的擋土牆。碑的正面刻有榮聲公上九輩祖先和下輩兒孫的名字。早年,墓碑背後有幾十根古柏掩映,正前方有一天然生成的龜石,龜石上面有一人工打造的長方形香爐,龜石前面有三根直徑約1米的參天古柏;墓碑西側前方有一直徑過2米的香樟古樹,枝葉繁茂,掩映面積約400平方米。惜乎,古柏和樟樹均在20世紀60年代前後被砍光。二是榮聲公第四子譙文相的墓碑,建在其父墓碑東側約30米處,高約3.5米,寬近5米,桃園三洞,兩層雕龍鐫鳳,一對栩栩如生的石獅分列兩旁,中間為石板鑲成的祭奠場地。修建此碑均用優質石材,雖久經風霜,仍未風化,遠看銀光閃耀,故人稱“白墳亭”。

寗家灣三奚等公之墓

寗家灣始祖譙三奚、前奚等公,歿葬於鼎山觀音堂。其下,譙大瀾、大恩、大涵、大中、大斗、大品、大聘、大容等公,歿葬寗家灣;譙大俊、大琦、大川、大清、大成、大儒、大道等公,歿葬鳳溪譙家店、龍背娃娃店等地。大俊公墓碑立於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冬月十一日,至今猶存。碑聯為:“萬年俎豆紹馨香,百代衣冠昭德澤”;橫額:“蘭芳桂秀”。最近,又在金山陳村三社發現十世祖譙鳴高(三奚公曾孫)之妻朱老太君的墓碑碑板,記載了上自祖父、下至孫男五代的世系。修於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資料十分寶貴。

小河溝易春等公之墓

小河溝始祖譙易春及妻鄧君,壽藏黃家洞屋左(今玉山—三星公路下邊),同塋,無碑。譙登先,壽藏小河溝四合院屋左,曾有碑誌;妻馮君,壽藏小河溝青龍嘴學堂大地角坎下,曾有碑誌。譙啓鳳,壽藏小河溝宅後,曾有碑誌;妻趙君,壽藏青龍嘴,曾有碑誌;二妻王君,壽藏屋後,無碑。譙居仁,壽藏青龍嘴白果樹下,曾有碑誌;妻王君,壽藏學堂坪祖塋內,曾有碑誌。譙碧玉,妻王君,壽藏學堂坪,夫妻同塋,曾有碑誌。

譙家碥萬一公之墓

曾口譙家碥先祖中,現僅有譙萬一墓碑一座,規模較大,高約九尺,寬約丈餘,桃園八字擺開,前豎桅杆一對(已毀)。碑序、家譜尚還清晰,在家譜中記載:“一代祖譙孝、王君,二代祖譙先枝、苗君,三代祖譙卓、周君,四代祖譙仕傑、李君,高祖譙國珍、楊君,曾祖譙銘、苗君,祖譙聰、鄭君……”等,是考證本支早年世系的唯一資料。其中,高祖國珍、楊君……,與鼎山觀音堂族譜所記譙憲章第三子“譙國珍、楊君”,國珍第四子“譙銘、苗君”等相合,從而證明該支譙姓人氏極可能是鼎山觀音堂嘉茂公之後裔。

金字山文華公之墓

清江金字山先祖中,現存修於清咸豐二年(1857)的譙文華殘碑一座,上部毀於“文革”,中間字板高約五尺,兩邊八字三鼓,寬約五米。碑文為外孫所撰,開頭即雲:“外祖父文華大人者,成鳳之裔也。”但在家譜中,序列:“曾祖譙仲榜,祖父譙國衡,父譙廷寧”,並無“成鳳”之名,或許是説“成鳳公乃本支人的始祖”。其孫男為“世”字輩,表明文華公是《譜》前兩代人,加上他的曾祖輩,就記清了《譜》前五代,其資料亦十分可貴。

譙姓歷史名人

譙周

三國時期蜀國名士。字允南(200年—270年),巴西西充(今四川省閬中市西南)人,精研六經。譙周幼年失父,家貧篤學,做了博學多才的蜀中名儒泰宓的弟子,22歲入仕,先後任益州牧、中散大夫、光祿大夫、太子僕、騎都尉、散騎常侍。他一生著述多達百篇,尤其史學著作,歷“兩晉”迄於“唐宋”,皆為史家所瞻目。主要作品有《譙子法訓》、《論語注》、《五經然否論》、《古考史》、《巴蜀異物志》等。《古考史》全書25卷,在[唐代]即被譽為“能與《史記》並行於世的史書”。今譙周墓位於南充市。

譙縱

十六國時期後蜀國君(?—413年)。公元405年-413年在位,巴西南充(今屬四川省)人,初任東晉安西府參軍。義熙元年(405年)據蜀,稱成都王,413年兵敗國亡。

譙定

宋代學者,字天授,涪陵人。人稱譙夫子,自號涪陵居士。少喜學佛,後學《易》於郭曩氏,並從程頤聞道於洛,是程頤川籍門人中最傑出的易學家。清康初,召為崇政殿説書。著有《易傳》。

譙矜

清代孝子,沅江人,諸生。七世同居,終事無譁。一夕火起,兄弟先入主祠,抱主避火,火亦隨息。嘗作《家訓十二條》,子孫世守之。

譙秀

字符彥,巴西(今四川省)人。祖周,以儒學著稱,顯明蜀朝。郡察孝廉,州舉秀才,皆不就。及李雄據蜀,雄叔父驤、驤子壽皆慕秀名。桓温滅蜀,上疏薦之,朝廷以秀年在篤老,兼道遠,故不徵,年九十餘卒。

譙玄

字君黃,又叫譙元,閬中人,譙隆之子。少時好學,善説《易》、《春秋》。久居郎官,後遷太常丞,王莽篡漢,譙玄隱姓埋名,潛行回故里。後公孫述據蜀稱帝,數聘譙玄,玄不應命。光武建武11年(公元35年)卒,遺文有《上成帝書》。

譙文林

清朝譙家碥人。同鮮大川、冉文稠、羅其清組織農民革命起義,率軍數萬,所向披靡,後被清政府鎮壓。

譙繼漢

譙繼漢(1901—1932.8),湖南省華容縣人。出生於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幼時僅讀了二年半私塾,便輟學在家砍柴務農。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大革命時期,1925年初入華容平民夜校學習。並先後加入華容縣雪恥會和夜校組織的秘密農會小組。1927年5月在“馬日事變”後的白色恐怖中,參與組織暴動隊,處決屠殺工農的土豪劣紳,堅持革命鬥爭。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28年3月率暴動隊編入華容縣遊擊大隊,以華容與石首交界的桃花山為依託堅持游擊戰爭。1930年11月,任湘鄂西聯縣政府赤衞總隊右軍第8大隊政治委員。在反國民黨大規模“清湖”的鬥爭中,十分注重抓隊伍的政治思想工作,使全隊保持高昂士氣,擊退了敵軍的多次瘋狂進攻。1932年春調任中國工農紅軍紅3軍第8師24團政治委員,隨部轉戰於湖北省荊山、應城一帶,牽制敵軍,保衞洪湖蘇區。同年6月在前線指揮作戰時,被髮起“肅反”運動的“左”傾領導者誣為“改組派”遭逮捕。同年8月被錯殺於湖北省監利縣瞿家灣,時年31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被追認為革命烈士。

譙姓郡望堂號

郡望

巴郡:秦以巴國地置巴郡。東漢建安六年劉璋改巴郡為巴西,治閬中(今屬四川省閬中市)。另以江州(今重慶)為治所,置巴郡。南北朝後期為楚州,隋改渝州,又以渝州為巴郡。  譙 郡:漢建安末置,治譙縣。隋唐為亳州譙郡(即現在的安徽省亳州)。

堂號

(缺)

譙氏祖訓

黎明即起,灑掃庭院,要內外整潔。  既昏便息,關鎖門户,必親自檢點。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  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  自奉必須儉約,宴客切勿留連。  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  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  居身務期質樸,教子要有義方。  勿貪意外之財,勿飲過量之酒。  與肩挑貿易,勿佔便宜。  見貧苦親鄰,須多温恤。  刻薄成家,理無久享。  倫常乖舛,立見消亡。  兄弟叔侄,須多分潤寡。  長幼內外,宜法屬辭嚴。  聽謅言,乖骨肉,豈是丈夫。  重資財,薄父母,不成人子。  嫁女擇佳婿,毋索重聘。  娶媳求淑女,毋計厚奩。  見富貴而生讒容者,最可恥。  遇貧窮而作驕態者,賤莫甚。  居家戒爭訟,訟則終兇。  處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毋恃勢力而凌逼孤寡,  勿貪口腹而恣殺生禽。  乖僻自是,悔誤必多。  頹惰自甘,家道難成。  狎暱惡少,久必受其累。  屈志老成,急則可相依。  輕聽發言,安知非人之譖訴,當忍耐三思。  因事相爭,安知非我之不是,須平心暗想。  施惠勿念,  受恩莫忘。  凡事當留餘地,  得意不宜再往。  人有喜慶,不可生妒忌心。  人有禍患,不可生喜幸心。  善欲人見,不是真善。  惡恐人知,便是大惡。  見色而起淫心,報在妻女。  匿怨而用暗箭,禍延子孫。  家門和順,雖饔飧不繼,亦有餘歡。  送子上學,即囊橐無餘,自得至樂。  讀書志在聖賢,作人心存慈念。  辦事務必周全,做官勤政勿貪。  自律自強,人定勝天。  譙氏子孫,庶尊奉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