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謝小平

(第四紀、沉積學、環境分析學領域專家)

鎖定
謝小平,男,1966年2月,清華大學博士後、華東師範大學博士,沉積學和環境分析學專家、曲阜師範大學地理與旅遊學院副院長,教授。研究方向:動力沉積和動力地貌、河流生態。
中文名
謝小平
出生日期
1966年2月
畢業院校
清華大學
職    務
曲阜師範大學地理與旅遊學院副院長
職    稱
教授
性    別

謝小平人物經歷

謝小平,男,1966年生,博士,教授,曲阜師範大學地理與旅遊學院副院長。自1998年以來一直在高校地理系從事“地質學”、“地貌學”和“第四紀地質學”等課程的教學工作,主要擔任的本科生教學任務有“地質學”和“第四紀地質學”等課程的主講教學工作,教學效果好,取得了師生的一致好評。先後主持或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多項科研課題,發表論文多篇。

謝小平科研項目

“長江河口陸海相互作用的關鍵界面及其對重大工程的響應”(40231017),(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
喀斯特洞穴環境與鈣華景觀保護技術研究(山東省教委項目)
半濕潤地區農業動態水資源開發利用技術及水潛力研究(曲阜師範大學
參加項目
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長江河口陸海相互作用的關鍵界面及其對重大工程的響應”(40231017),重點研究長江口九段沙的形成與演化,在此基礎上完成了博士論文; [1] 
973項目《長江流域水沙產輸及其與環境變化耦合機理》第六課題《流域生態與水利工程優化調控》,研究長江中下游至河口區週期性淹沒濕地的演化及生態健康問題;利用衞星遙感影像和航道圖研究水沙產輸與水利工程調控運行下的河牀演變;
973項目《汶川地震次生山地災害形成機理與風險控制》第三課題《次生災害鏈生效應、潛在次生山地災害判識及風險控制》(2008CB425803)專題《汶川地震潛在次生山地災害效應及判識》。
主持項目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龍門山地區涪江上游晚新生代水系演化與新構造響應研究(41072164) [1] 

謝小平主要論著

寧夏中衞晚石炭世沉積相分析與古環境重建,《沉積學報》,2004年 第1期
人類活動對河流泥沙及長江河口潮灘濕地生態環境的影響,中國水利學會2005學術年會論文集,(2人第1)
長江中游曲流河段河道的近代演化過程研究,《第四紀研究》2008年 第2期
長江口水質空間分佈現狀評價,《人民長江》2007年 第1期
長江口九段沙現代潮灘沉積特徵,《沉積學報》2005年 第4期
基於數字化海圖與多時相衞星遙感的長江口九段沙形成演化研究,《第四紀研究》2006年 第3期
甘肅景泰紅水堡晚石炭世沉積環境與沉積相分析,《沉積學報》2003年 第3期

謝小平發表論文

1.XIE Xiaoping,WANG Zhaoyin, Charles Steven Melching,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Jiuduansha Shoal in past 50 years, 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 2009, 135(9): 741-754
2.謝小平,張松林,王永棟,王兆印,長江中游曲流河段河道的近代演化過程研究,第四紀研究,2008, 28(2):326-331 [1] 
3.謝小平,付碧宏,王兆印,沈煥庭,基於數字化海圖與多時相衞星遙感的長江口九段沙的形成演化研究,第四紀研究,2006,26(3):391-396
4.Suiji Wang, Marwan A.Hassan, Xiaoping Xie.Relationship between suspended sediment load, channel geometry and land area increment at the Yellow River delta, Catena 65,2006,302-314
5.謝小平、王兆印、沈煥庭,長江口九段沙現代潮灘沉積特徵,沉積學報,2005,23(4):566-573
6.謝小平、王永棟、沈煥庭,寧夏中衞晚石炭世沉積相分析與古環境重建,沉積學報,2004,22(1):19-28
7.謝小平、佟再三、沈煥庭,甘肅景泰紅水堡晚石炭世沉積環境與沉積相分析,沉積學報,2003,21(3):381-390

謝小平參編專著

楊世倫主編《海岸環境和地貌過程導論》,海洋出版社,2003
王兆印,邵東國等主編《長江流域水沙生態綜合管理》,科學出版社,2009
Hydrodynamics - Natural water bodies. INTECHWEB.ORG Chapter 11
王永棟、付碧宏、謝小平等主編《四川盆地陸相三疊系與侏羅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10 [1] 
參考資料
  • 1.    4  .4[引用日期2016-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