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謝利恆

鎖定
謝利恆(1880-1950年),名觀,晚年自號澄齋老人。江蘇武進羅墅灣人。伯祖蘭生,祖葆初,均為孟河名醫。著有《中國醫話》《中國藥話》《澄齋醫案》《澄齋雜著》等。
中文名
謝利恆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880年
逝世日期
1950年
畢業院校
東吳大學
職    業
醫生
出生地
江蘇武進羅墅灣
代表作品
《中國醫話》
《中國藥話》
《澄齋醫案》
《澄齋雜著》

謝利恆人生經歷

謝氏幼承家學,熟誦《內經》《難經》《傷寒論》及方書、本草。又工古文辭,精究經書、歷史輿地之學。甲午戰爭(1894年)後入致用精舍(原名龍城書院)學習新學。嘗從常州名醫馬培之學醫。1901年肄業於東吳大學。1905年任教於兩廣優等師範學校,1911年前後兩度供職於商務印書館,編輯地理、醫學圖書。歷任上海中醫專門學校,神州醫藥總會附設中醫大學校長;又曾任上海市國醫公會、中央國醫館等學術團體職務。1929年民國政府中央衞生委員會通過廢止中醫案時,中醫界公推謝氏為赴寧抗爭之首席代表,歷時數月,終於迫使當局收回禁令。

謝利恆行醫成就

謝氏博記多聞,治學功深,向為醫林所景仰。1917年丁甘仁等創設上海中醫專門學校,率先延聘謝氏為該校校長。謝氏制定課時,編寫講義,親自授課,從學弟子甚眾,如秦伯未、張贊臣等都出其門下。他一生虛心好學,不恥下問。近賢陳存仁撰《謝利恆先生傳記》中有云:“凡同道中有一長可取者,輒樂與周旋,罔論儒醫世醫,即草澤鈴醫,亦殷勤詢訪討論,不肯放棄也。”謝氏撰著較多,如《中國醫話》《中國藥話》《澄齋醫案》《澄齋雜著》等均已刊行。其中《中國醫學源流論》為其代表作,書中縱論歷代主要醫籍、學派及醫學各科發展史,揭示中醫與儒學的發展關係,倡言治醫者要略涉自然、社會諸科學。

謝利恆主編作品

在中醫學界影響相當深遠。辭典博引古今醫籍3千餘種,旁及日本、朝鮮等方書。他曾考訛訂謬,去蕪存精,詞目3萬7千餘條,計350餘萬字,歷時八載,書乃告成。謝氏平素重視整理方劑及衞生保健之術,曾於1925年編印《家用良方》問世。該書為謝氏取其平日所得各種方法,參以診病之經驗而成,共分衞生、內科、婦科、幼科、救急六類。
人物著作 人物著作

謝利恆出版圖書

謝利恆學術觀點

謝利恆平素重養生

謝氏對《內經》“食飲有節,起居有常”、“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的養生之
人物著作 人物著作
道,體會頗深。嘗雲:“飲食睡眠,如能很好調節,則睡眠充沛,神清氣爽;飲食有節,則臟腑寬舒;眠食安,則疾病少,清心寡慾,便可延年益壽,勝於藥石之養生。”謝氏對氣功亦很有研究。認為氣功並不單講靜坐,而主張思想要純正,生活有節制,則無論何時何地,只要腦子毫無妄想,靜息片時,即是氣功養生之法;且重視運動鍛鍊。晚年所鍛鍊的“導引攝生法”中,有幾種方法是運動腰腳、動靜相結合的鍛鍊法。對於病患者注意養生,認為尤屬重要,無論急性病病後之調理,慢性病之治療,均不可忽視養生。

謝利恆治雜病重

謝氏治理內科雜病,重於調理脾胃,認為昔賢“脾胃為後天之本”的理論很有價值。蓋飲食入胃,運化水谷之精華而輸佈於五臟六腑、皮毛經脈,為正氣之主,此東垣所以認為“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不能充,而諸病之所由生也”。他擅用醒脾、開胃、理氣、宣化等法,不泥於東垣之方,而以補中益氣是尚。
六淫之邪,雖均能為病,但謝氏認為滬地濱海,濕邪較多,最易感受,故疾病之挾濕者居多。治療原則,固以開泄腠理,通暢大便為要;但濕為陰邪,若糾纏於氣分,則常不為汗衰,不為下解;其法兼表則宜輕宣,小便不利則宜淡滲,胃納不馨則宜芳香以化濕,脾為濕困則宜辛濕以燥濕。濕與痰有密切關係,濕滯過甚可化為濁飲,而濁飲又可化為頑痰;故痰飲必自濕邪,因而化濕方中又必須化痰,常用指迷茯苓丸、雪羹湯之類。指迷茯苓丸(半夏曲、茯苓、枳殼、風化硝)化停飲又能燥濕邪,在燥濕化痰中兼有通利;除適應於痰濕流注經絡肩臂痠痛之證外,凡痰濕滯而不化者,均可使用。雪羹湯則有化痰熱,祛頑痰的功效。
謝氏雲:“今世婦人諸疾,屬肝失條達者居多,因而導致脾腎亦傷;是以治療之法,勿忘責肝,肝氣一平,諸症悉和,故治婦人病求之於肝,可收事半功倍之效。”治肝的方法,固有疏肝、泄肝、平肝、柔肝、養肝等法,但以疏肝氣、養肝陰為要;二法每相兼為用。嘗雲:“
人物著作 人物著作
肝氣抑制不舒或橫逆克侮,其肝陰無不傷者。”認為以逍遙散作為治婦女病症之要方,誠屬有理;方中柴胡、白朮疏肝和脾,白芍、當歸養肝陰,配合應用,相得益彰。在其處方中,左金丸、佛手、綠萼梅,亦屬常用之品。

謝利恆辨妊娠

謝氏診斷婦女妊娠,每採用觀察耳廓和按中指的方法,其法使病者背光正坐,醫者立其側,觀其耳廓背部有無青筋暴露;如發現筋紋暴露,則醫者用大拇指捏患者中指,從患者之指端起向第二、第三節輕輕上下移動,反覆推動約5-10分鐘;如覺指肚蠕動或輕或重、或微有反應的跳動者,可認為有孕之兆;診其脈亦多滑疾有力。《內經》有“手少陰脈動甚者,妊子也”之文,手中指一節至第三節中指肚上下蠕動者,為手少陰脈經氣所致。心主血,血旺則易孕,故心脈厥厥而動應手搏擊。此種試胎方法,尚不多見,姑錄之,以供參考。

謝利恆從醫醫案

感冒
顧孩,12月6日。
傷風咳嗽,發熱不退,肌表易汗,舌苔乾白,脈數,指紋紫,小溲短少;治宜宣通肺氣,疏解表邪。
淨蟬衣1.5g冬桑葉3g嫩前胡4.5g熟牛蒡子6g象貝母9g焦瓜蔞皮4.5g塊滑石9g白蔻仁1.5g方通草1.5g生米仁9g焦谷芽、焦麥芽(各)9g
案三、蔡××,12月19日。
感受時邪,咳嗽不暢,寒熱不揚,胃呆胸悶,腰痠如折,舌苔灰膩;治以疏和肺胃,兼化濁邪。
淡豆豉12g陳佩蘭4.5g陳青蒿4.5g嫩前胡6g光杏仁9g象貝母9g仙半夏4.5g炒竹茹4.5g左金丸9g(包)陳佛手4.5g桑寄生9g西秦艽4.5g川貝(炒黃)6g白蔻殼1.8g
案四、劉××,12月1日。
感受時邪,傷風鼻塞,寒熱不清,咽喉紅痛,脘悶額熱,不食不便,已經三日,苔薄膩,脈浮而鬱;治宜疏和肺胃,宜解表邪。
大豆卷12g熟牛蒡子9g嫩前胡4.5g薄荷葉3g象貝母9g廣鬱金4.5g射干4.5g瓜蔞皮4.5g江枳殼4.5g竹瀝半夏6g左金丸9g(包)陳皮4.5g
按:傷風感冒,本屬小候,疏風解表乃為大法,謝氏治此,雖本於疏解,但不忘化濕。而化濕之法,亦有多端,如顧案之用滑石、通草,以行水滲濕;蔡案之用佩蘭、蔻殼,以芳香宣化;劉案之用陳、夏、枳殼,以理氣燥濕;症情既有區別,用藥豈能雷同。謝氏之用化濕法,應變殊多,上述三案,僅略舉其例。
虛損
胡××,6月10日。
年甫弱冠,胸脘迫窄,痰涎常滯,咳嗆易作,舌苔粘膩不化,遺泄頻仍,初有夢而後無夢,形體羸瘦,精神頹散;心腎久虧,君相之火不藏;肺有痰濕,未宜偏補,丸方緩調。此所謂益其虛而齊其實也。
大熟地150g煅牡蠣150g黑料豆12g女貞子30g粉丹皮45g川黃柏45g建澤瀉60g(鹽水炒)車前子90g(鹽水炒)雲茯苓60g焦白朮60g菟絲子120g(鹽水炒)炒米仁150g遠志苗45g川貝母45g抱木茯神60g湘蓮子(連心)150g。
上藥共為細末,以肥玉竹60g煎湯泛丸,如梧桐子大,每晚淡鹽湯送下9g。
按:虛損久咳,夢遺滑泄,固當責之嬌髒虧損與心腎不藏,然形體羸瘦,精神頹散,則又與後天之滋生有關。謝氏以丸劑緩圖之,誠得治慢性病症之要法,方中參以苓、術、米仁、蓮等健脾益氣之品,尤為要妙,且諸品有補益之功而無温燥之弊,遣方用藥,確有分寸。

謝利恆經驗驗方

謝利恆百御丸

組成:真茅術(米泔浸、米拌炒)600g生甘草300g炙甘草300g半夏(姜制)300g雲茯苓300g白扁豆(炒)300g厚朴(薑汁炒)300g麥芽(炒)300g九制香附300g山楂炭300g廣藿香300g神曲300g陳皮240g枳殼(麩炒)240g黃芩(酒炒)240g防風240g桔梗240g蘇葉240g薄荷240g。上藥各研細末和勻
謝利恆 謝利恆
,以生薑、大棗煎湯為丸,如梧子大。每次服6g,温開水送服。病輕者日服1次,病較重者日服2次。 功效:祛風散寒,化滯燥濕。
臨牀應用:主治外感風寒,內傷食滯,腹瀉身疼,黃疸濕濁。加味法:若症見寒熱往來,關節煩疼,有汗者,加用葛根3g煎湯送服;但無汗者,仍用白開水送服。若一身盡痛或不痛,而不能轉側者,加用桂枝3g,有汗者,加用生米仁9g,均分別煎湯送服。若症見胸滿譫語者,加用焦山梔3g豆豉6g;腹脹腹瀉者,加用煨木香9g;面目及一身俱黃者,加用茵陳蒿6g焦山梔3g;身黃髮熱者,加用焦山梔3g黃柏1.5g;足跗腫或一身俱腫者,加用木通、豬苓(各)3g,以上均分別煎湯送服。本方由《和劑局方》不換金正氣散、平胃散及《古今醫鑑》保和丸等組合化裁,並以茅術發汗除濕為君,共奏解表和中之功。

謝利恆萬應靈丹

組成:川芎(瓦上焙脆)30g石菖蒲(瓦上炒)9g白芷(去梗淨)18g羌活(曬)24g蘇葉(去梗淨)18g茅術(生切曬脆)30g半夏(生用,薑汁拌曬)9g薄荷24g大黃(生用)30g木香(曬脆)15g川烏、草烏(均湯泡去蘆皮)(各)15g獨活(曬脆)12g當歸30g葛根18g細辛9g膽星(另研)15g生甘草15g牙皂(生研)9g蟾酥(另研)15g明礬(另研)15g麝香(另研)3g。上藥各研細末,和勻。用鬼箭羽60g煎濃湯滴為丸,如粟米大小,以飛雄黃為衣,曬乾瓷罐貯存,勿令泄氣。服時視病之重輕每次服20~30粒至40~50粒,老幼劑量減半,温開水送下;再研丸藥數粒,嗅鼻取嚏。忌食魚腥、生冷、麪食及難消化之物。孕婦忌用。
功效:祛暑闢穢,理氣化濕,豁痰開竅。
臨牀應用:主治受暑感風,冒寒夾濕,氣閉發痧,肚腹脹痛,嘔吐泄瀉,山嵐瘴氣;又主痰迷氣逆,頭風心痛,中邪中惡,厥氣迷悶,羊癲諸風及婦人產後驚風,小兒急、慢驚風等症。本方由《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神術散、三生飲及《急救異疫奇方》雷擊散諸方化裁組合而成。方中川芎功能上行頭目,下調月經,中開鬱結、為血中氣藥,雖入血分,又能去一切風,調一切氣,故用為君藥。其與當歸配用,“可以生血脈而貫通營陰”。(參見《本草匯言》)羌活、獨活、白芷、蘇葉、茅術、半夏、薄荷、葛根、甘草等可疏邪化濕;川烏、草烏、細辛等以祛風寒濕邪,温經止痛;石菖蒲、膽星、牙皂、明礬、麝香等以豁痰開竅;大黃、木香以理氣通下寬脹。又鬼箭羽破血祛風,能療“卒暴心痛或中惡氣毒痛”,故取其濃湯滴丸以助藥力。

謝利恆齒痛湯方

組成:石膏12g生地6g荊芥3g防風3g丹皮3g生甘草1.5g。水煎服。
功效:疏散風熱,祛瘀止痛。
臨牀應用:主治風火牙痛。本方由《蘭室秘藏》清胃散、《景嶽全書》玉女煎、《外科證治全書》牙疼飲等方衍化而來,並綜合了古今治療牙疼方的經驗。方中石膏、荊芥、防風,以疏風,生地、丹皮合生甘草以涼血祛瘀,緩急止痛。謝氏指出:“以此四味為主,再按各經加藥”。若上4門牙痛,屬心,加川黃連、麥冬;下4門牙痛,屬腎,加黃柏、知母;上左盡牙痛,屬膽,加羌活、龍膽草;下左盡牙痛,屬肝,加柴胡、山梔;上右盡牙痛,屬大腸,加枳殼、大黃;下右盡牙痛,屬肺,加黃芩、桔梗;上兩側牙痛,屬胃,加白芷,川芎;下兩側牙痛,屬脾,加白朮;左右兩口角各上2齒痛,加香附、川芎;下兩口角各2齒痛,加赤芍、白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