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謀權篡位

鎖定
謀權篡位是一個成語,是指封建時期臣子用非正常的手段來謀奪君主帝位或者取得朝中大權的行為。著名的篡位事件有唐朝的玄武門之變、明朝的靖難之役等。現在指心懷不軌的人,不擇手段的來謀奪上級的位置或排擠同級的行為。
中文名
謀權篡位
類    型
成語
詞    性
動詞
比    喻
心懷不軌的人

謀權篡位成語解釋

【成語】謀權篡位
【拼音】móu quán cuàn wèi
【釋義】指封建時期臣子用非正常的手段來謀奪君主帝位或者取得朝中大權的行為。
現在指心懷不軌的人,不擇手段的來謀奪上級的位置或排擠同級的行為。

謀權篡位事件

著名的篡位事件有唐朝的玄武門之變、明朝的靖難之役等

謀權篡位1.玄武門之變

李世民,唐高祖李淵的第二個兒子。公元618年,隋煬帝被殺之後,李淵建立唐朝,立大兒子李建成為太子。
但隨着李世民的功名日盛,李建成開始排擠李世民。是年,李建成向李淵建議由親信李元吉做統帥出征突厥,目的是掌握兵權並趁機除掉李世民。李世民在危急時先發制人,發動了著名的玄武門事變。三天後,李世民便被立為皇太子,從他父親李淵手裏接過實際的皇權。隨後不久,唐高祖李淵禪位,李世民即位,是為太宗皇帝。

謀權篡位2.明朝的靖難之役

靖難之役,又稱靖難之變,是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明朝統治階級內部爭奪帝位的戰爭。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時把兒孫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勢力日益膨脹。因太子朱標早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是為建文帝。[1]建文帝與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採取一系列削藩措施。與此同時,也在北平周圍及城內部署兵力,又以防邊為名,把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護衞精兵調出塞外戍守,準備削除燕王。[1]
朱棣於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反抗,隨後揮師南下,史稱“靖難之役”。[1]建文帝起用老將耿炳文統兵北伐,又派李景隆繼續討伐,而建文帝也缺乏謀略,致使主力不斷被殲。[1]朱棣適時出擊,靈活運用策略,經幾次大戰消滅南軍主力,最後乘勝進軍,於建文四年(1402年)攻下帝都應天(今江蘇南京)[2]。
戰爭歷時四年(1399—1402年)。[1]戰亂中建文帝下落不明,或説於宮中自焚死,或説由地道逃去,隱藏於雲、貴一帶為僧。[1]同年,朱棣即位,是為明成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