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請長纓

鎖定
請長纓,是漢語中的一則三字成語。源自《漢書·卷六十四下〈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列傳下·王褒〉》。這則成語意指立志報國,降服強敵,形容自告奮勇請求殺敵。 [1-2] 
中文名
請長纓
拼    音
qǐng chánɡ yīng
近義詞
自告奮勇
出    處
《漢書》卷六十四下
結    構
動賓式

請長纓成語出處

《漢書·卷六十四下〈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列傳下·王褒〉》:南越與漢和親,乃遣軍使南越,説其王,欲令入朝,比內諸侯。軍自請:“願受長纓,必羈南越王而致之闕下。” [1] 
這個典故被唐代詩人祖詠在《望薊門》詩中首次歸納為“請長纓”:“少小雖非投筆吏,論功還欲請長纓。” [2] 

請長纓成語故事

“請長纓”這個典故説的是漢代有個叫終軍的朝官曾向漢武帝請示,要親赴南越(今廣東、廣西、越南北部一帶),用一根長繩子綁縛南越王回來,使其歸順。
漢武帝時,十八歲的終軍便因才學出眾入選為博士,並得到了漢武帝的賞識,被任命為謁者給事中。當時,朝廷正要派使者出使匈奴。終軍便向漢武帝上表,毛遂自薦地説:“臣願竭盡所能,擔任此次出行的使者,向匈奴王單于闡明利害。”
漢武帝見終軍主動要求出使,便下詔問他有什麼打算。終軍就把如何對單于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説明利害關係,勸他歸順的設想,向漢武帝稟明。漢武帝對他的設想非常欣賞,提升他為諫議大夫,專門執掌議論對外政策的職務,但未派他出使匈奴。
過了不久,南越請求與漢朝聯姻。漢武帝想説服越王歸順漢朝,但不知道該派哪位使者才能圓滿地完成使命。終軍又向漢武帝自薦説:“臣願意拿一根長纓,把南越王收縛在漢宮門下。”
漢武帝見終軍願意出使,就派他南下。終軍歷經千辛萬苦,跋山涉水來到南越,憑藉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終於説服了越王,願意舉國歸順,在漢朝封侯。
漢武帝見終軍説服了越王,不由龍顏大悦,賜給南越王大臣印綬,並在南越境內用漢朝的禮法代替舊俗,還命終軍作為特使留在當地安撫民眾。
沒想到,南越的相國呂嘉居心叵測,拒絕歸順漢朝,發兵殺了越王,並且包圍了漢使館舍。漢朝的使者們寡不敵眾,全部死在越兵的刀下。終軍死的時候,才二十幾歲,時人稱他為“終童”。
後來,終軍“請長纓”這一典故,用來形容人具有降服強敵、建功報國的大志,多用於從軍或出使。 [4] 

請長纓成語用法

這則成語用來形容人具有降服強敵、建功報國的大志,多用於從軍或出使。 [4] 
唐·白居易元和十二年淮寇未平詔停歲仗憤然有感率爾成章》:“愚計忽思飛短檄,狂心便欲請長纓。”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