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詩比興箋

鎖定
《詩比興箋》是以箋古詩三百篇之法,箋釋漢、魏、唐之詩。是蘄水陳沆(1785-1826,嘉慶24年狀元,官四川道監察御史,與學者魏源友善)所著有關論詩的一個本子。
作品名稱
詩比興箋
作    者
蘄水陳沆
創作年代
嘉慶
文學體裁
本子

詩比興箋作品簡介

《詩比興箋》是以箋古詩三百篇之法,箋釋漢、魏、唐之詩。這個本子最早刊刻於咸豐五年,經亂版毀。光緒年間,陳沆後人陳小舫就此書見示於湖北巡撫彭祖賢,彭氏為使此書廣為其傳,於光緒9年復刊刻此本於其武昌官舍。是書由知縣諸可權校字,白紙墨濃,刊刻頗精。近來,多有學者論及此書為魏源所作,並將此書收入《魏源全集》。

詩比興箋作者簡介

陳沆(1785—1825)近代詩人,原名學濂,字太初,號秋航,湖北蘄水人。嘉慶進士,官修撰,巧於詩,所著有《近思錄補註》、《簡學齋詩存》、《詩比興箋》等。是書為其所著有關論詩者也,以箋古詩三百篇之法,箋釋漢、魏、唐之詩。使讀者知興之所起,即知比志之所之也,可得其法,可明其理。陳沆卒年,《清史列傳》記為道光六年(1826)。周錫恩撰《陳修撰沆傳》,則言年四十一,當為道光五年(1825)。
陳沆於嘉慶後期至道光初年「以詩文雄海內」(周錫恩《陳修撰沆傳》)。他對龔自珍十分傾倒,稱其所著古文為「奇寶」(陸獻《簡學齋詩存跋》),又與魏源為「講學最契之友」,「有所作必互相質難,期達於精而後已」(陳曾則《先殿撰公詩鈔後序》)。他著《詩比興箋》,著意推求古人通過比興手法言志諷世之意,主張「文字非苟作,有物乃足尊」(《雜詩》)。
陳沆的詩較富有現實內容,反映了嘉慶年間日益尖鋭的社會矛盾。

詩比興箋作者作品

《近思錄補註》十四卷
《簡學齋詩存、詩刪》
《白石山館遺稿》
《詩比興箋》四卷
《簡學齋集》六冊
《簡學齋詩存》四卷
《館課賦存》一卷
《館課試律存》一卷
《館課賦續鈔》一卷
《白石山館詩》 等

詩比興箋作者爭議

《詩比興箋》自咸豐刻本署"陳沆撰",然同時亦有"實魏默深先生之作"的傳説。本文將龔橙跋語與吳清鵬詩注聯繫起來,證明該書實陳沆死後三年魏源才動筆輯箋的作品,且以北京大學所藏稿本佐證,只是後經整理贈予陳廷經假託其父之名刊行,才成了"陳沆撰"。

詩比興箋相關作品

全書的特點很明顯。
一是收錄齊全,內容豐富。全集除收錄魏源著作《詩古微》、《書古微》、《古微堂四書》、《老子本義》、《聖武記》、《海國圖志》、《元史新編》、《淨土四經》及其詩文集等19種之外,還收錄了魏源負責編輯的《皇朝經世文編》和《淮北票鹽志略》以及有關魏源的傳記資料、大事年表、行蹤圖等,可謂片言無遺。?
二是底本精當,編校精審。因為本書原先安排的大多數點校者已不在世,不少書稿是尚未完成或因用人不當而完成得不好的“夾生飯”。我們或重新請人校點,或編輯自己校點,然後再請專家審讀,就這樣通過反覆推敲,核對底本,來保證編校質量的精審。因此,全集確實凝聚着校點者、審校者和編輯眾人的心力,可説是幾代學人殫精竭慮的心血結晶。?
三是體例嚴謹,版式疏朗,印製精良。這套書的編輯,有一個體例較為周密的工作細則,從校記的寫法、文字的規範、標點符號的使用到版式、字體、字號,都有嚴格的規定,其中如“書名號的使用”,審讀中有專家認為可作為古籍橫排本的規範予以推廣。該書採用國際流行大32開,全20冊,1100餘萬字。封面採用豪華精裝,切口鍍銀防蛀。插圖含魏源畫像、三個故居和21種著作各版本的書影等彩圖120餘幅。正文采用70克夢肯紙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