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陳沆

(清代狀元)

鎖定
陳沆(1785年-1826年,一説1825年),原名學濂,字太初,號秋舫,室名簡學齋,又名白石山館, [2]  被魏源稱為“一代文宗”。 [3]  蘄水(今湖北浠水縣)人,中國清代詩人、 [2]  狀元、文學家,清代古賦七大家之一。 [3] 
陳沆出身於下層官僚家庭。清嘉慶十八年(1813年),中舉。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中進士一甲一名,授翰林院修撰。道光初年(1821年),曾充廣東鄉試正考官、禮部會試同考官,稱得士,官終四川道監察御史。道光六年(1826年),陳沆去世。 [2] 
陳沆的詩歌大量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黑暗現實,揭露了封建末世的種種弊端。魏源序其詩集,説陳沆“運際休明”而詩歌卻“常有憂勤惕厲之思”,這正反映了陳沆觀察社會的敏鋭性。在藝術上,陳沆的詩歌也頗有獨創,總體風格呈現為清蒼幽峭。這種詩風,客觀上對後來“同光體”中的閩派詩人產生過很大影響。陳沆的著作主要有《簡學齋詩文鈔》《白石山館遺稿》。 [3] 
別    名
陳學濂
太初
秋舫
所處時代
清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蘄水(今湖北浠水縣)
出生日期
1785年
逝世日期
1826年(一説1825年)
主要成就
清代古賦七大家之一
主要作品
《近思錄補註》
《簡學齋詩存》
《白石山館遺稿》
本    名
陳沆

陳沆人物生平

陳沆原名學濂,字太初,秋舫其號也。母某氏,夢月入懷而生沆。年十二,應童子試,鮑學使桂星才氣雄驁,陵轢一世,得沆卷驚歎曰: “天才也。”首拔之,由優貢中癸酉鄉試, 沆清標玉映, 雖再屈公車,而詞賦聲隆隆起。 越六載,己卯始成進士,以第一人及第,授修撰。其學淵博,握要經史,旁徵流略,多所閲覽。其詩文以獨到為宗,雖天資儁拔,而思力刻憯,至數易其稿,故所作高奇,華妙卓然,為一代大宗。著《近思錄補註》十四 卷,深得其奧。壬午年典試粵東,癸未充會試,同考官號為得士。卒年四十一。陳沆去世後,弟陳沄護送壽棺回老家蘄水巴河,安葬在與狀元府隔湖 (望天湖) 相望的調軍山。
所著《詩比興箋》四卷,《簡學齋詩存》《詩刪》若干卷,《館課賦》若干卷。 [4] 

陳沆人物評價

魏源在其輓聯上寫道:“血淚無多哭知 已,天公何遽喪斯人。”
龔自珍作哀詩曰:“讀書先審器,陳君虛且深。榮名知自鄙,聞道以自認。聞道且獨難?信道千黃金。遂使山川外,某某盈君襟。幸哉有典則,惜哉未酣沉。手墨浩盈把,甄搜難為心。”嘆息陳沆懷更定之志閉門修書,卻壽命不濟死於英年。 [4] 
民國詩人陳衍稱其“用人人能識之字、能造之句,經匠心熔鑄,遂無前人已言之意,已寫之景,又皆後人欲言之意,欲寫之景”。 [5] 

陳沆親屬成員

父:陳光詔 [4] 
弟:陳沄 [4] 
長子:陳廷經 [4]  [6] 
次子:陳廷柱 [6] 

陳沆文學成就

《詩比興箋》 《詩比興箋》
陳沆於嘉慶後期至道光初年“以詩文雄海內”(周錫恩《陳修撰沆傳》)。他對龔自珍十分傾倒,稱其所著古文為“奇寶”(陸獻《簡學齋詩存跋》),又與魏源為“講學最契之友”,“有所作必互相質難,期達於精而後已”(陳曾則《先殿撰公詩鈔後序》)。他著《詩比興箋》,着意推求古人通過比興手法言志諷世之意,主張“文字非苟作,有物乃足尊”(《雜詩》)。陳沆的詩較富有現實內容,反映了嘉慶年間日益尖鋭的社會矛盾。如《朝城》、《河南道上樂府四章》、《濮州道中》、《蘭陽渡》等,揭示了吏治的腐敗,民生的凋敝,貫穿着作者濟世憫民的胸懷。贈答之作,也富有真情實感。不過由於作者中年以後鋭意朱熹之學,詩作多有性理色彩。
陳沆的詩既不墨守古人,也不隨俗轉移,其詩造意刻苦而出以自然,語言琢煉而達於質樸,才情流溢而氣韻沉深。陳衍論道光以來詩學時,將陳沆列為“清蒼幽峭”一派之首,説他“用人人能識之字、能造之句,經匠心熔鑄,遂無前人已言之意,已寫之景,又皆後人欲言之意,欲寫之景。當時嗣響,頗乏其人”(《石遺室詩話》卷二),指出了他在晚清詩發展中的地位。
陳沆著有《近思錄補註》十四卷,《簡學齋詩存》4卷、《簡學齋詩刪》4卷,共收詩360餘首,《白石山館遺稿》,《詩比興箋》四卷,《簡學齋集》六冊,《簡學齋詩存》四卷,《館課賦存》一卷,《館課試律存》一卷,《館課賦續鈔》一卷,《白石山館詩》則是作者手錄詩稿的複印,其詩均見《詩存》。《蘄水縣誌》卷二十二《藝文志》錄《詠史樂府》13首,為集外詩。

陳沆詩作軼事

陳沆像 陳沆像 [1]
清朝嘉慶年間,陳沆去黃州趕赴選拔舉人的鄉試,求取功名。剛行至巴河岸邊,不巧渡船剛剛離岸,船上早坐滿了各鄉秀才。陳沆懇求艄公行個方便,將船開回岸邊,一道渡他過河。那艄公見站在岸邊的是位文質彬彬的書生,便樂呵呵地説:“相公前往趕考,必是滿腹文才。如果你能作一首包括十個‘一’字的七言絕句,老夫即刻撥轉船頭,渡你同往彼岸。如若不能,那就請相公耐心等待,待老夫先此船才子送往黃州,上岸再喝上二兩老酒,慢慢過來接你。”陳沆一聽急得直跺腳,忙説:“小生遵命,乞求賢翁先將渡船撐回頭,我好賦詩,賢翁也好聽得清楚,給予指點。”老艄公捋須微笑:“也好。”隨即把船撐回岸邊。陳沆一腳跨了上去。這時,恰好江心劃過一條漁船,只見一個漁翁坐在船頭,身邊擱着一根釣竿,雙手划着槳,身子一俯一仰地悠然自得,還樂呵呵地唱着漁歌。陳沆舉目四望,見江心秋波,正隨波盪漾。陳沆靈機一動,當即高聲吟道:
一帆一槳一漁舟,一個漁翁一釣鈎。
一俯一仰一場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艄公和滿船秀才無不拍掌稱讚,高興地讓出座位讓陳沆坐下。後來,陳沆不但鄉試中舉,而且連中進士、奪取狀元,官至四川監察御史。嘉慶二十四年,陳沆得中狀元后,授翰林院修撰。道光元年(1821),陳沆出任廣東鄉試主考官。道光三年,充會試同考官。不久,調任四川道監察御史。陳沆在京師就與魏源中書友善。有人説你何必失身份與貴不如你的人相交。陳沆不聽他人之言,與魏源結為摯交,不論官職卑微。魏源也很賞識陳沆。故人稱陳沆的為人如金石一般。其實,陳沆詩文早已聞名海內。上門與他接觸的人非常多,而他交友也是十分慎重的。陳沆還曾與董桂敷、姚學塽、龔自珍等講學論道,交往甚密。道光六年,卒於任上。陳沆性格清純,孝順父母。母親患病,他變容失色。早晚煎藥,服侍不休;他甚至常常萌生棄官回家侍奉親人的念頭。陳沆文采亮拔,詩文以獨到為宗,學識淵博,把握經史,無所不窺。他認為“為學之道,靜虛為本,深密為要”。陳沆詩文獨闢路徑、自成一派。且大多揚善懲惡、關心民間疾苦之作。人稱其懷抱深遠、立心忠厚;讀之,令人孝悌之心油然而生。

陳沆詩作選摘

《孝感途中》
半日山中路,車聲聽不喧。野雲多在樹,春水不離村。
詰屈鄉音換,艱難戰壘存。麥田含宿雨,作意向人翻。
《項師竹張馥亭自麻城來訪欣然有作》
快雪天易晴,蕭然成獨醉。梅間一雀噪,雙雙故人至。
知我相念深,感君遠來意。前夜江上風,舟來亦不易。
相逢且為歡,誰問別後事?空山不知寒,星月同寤寐。
《靈泉寺》
萬樹結一綠,蒼然成此山。行人山際寺,樹外疑無天。
我心忽盪漾,照見三靈泉。泉性定且清,物形視所遷。
流行與坎止,外內符自然。一杯且消渴,吾意不在禪。
《雪中家伯愚谷先生枉過燕支山賦呈二首》
積雪滿林屋,沒我階上苔。三日閉門坐,悄然對寒梅。
誰知先生杖,為我山中來?七十猶好學,無人知此心。
虛懷發高論,獨許吾知音。夫子下山去,梅花香滿林。
《有感》
傳聞南海事全非,十室炊煙九室稀。須識治兵先治吏,自來防盜在防飢。
鱷魚大可為文遣,沙蜮終難出水飛。寂寞江湖風雪裏,有人投筆念征衣。
自從十歲題詩後,不上茲樓二十年。吟到雨風秋老矣,坐來天地氣蒼然。
大江帆影沉鴻雁,下界人聲混管絃。寂寞繁華千感並,浮雲鬱郁到樽前。
《揚州城樓》
濤聲寒泊一城孤,萬瓦霜中聽雁呼。曾是綠楊千樹好,只今明月一分無。
穹商日夜荒歌舞,樂歲東南困轉輪。道誼既經功利重,臨風還憶董江都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