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詞明戲

鎖定
詞明戲是流行於福建省長樂、福清、平潭一帶的地方小戲。原名“高腔”,系明末清初弋陽腔流行福清、長樂後與當地“白字”曲調結合發展而成。初時高腔不用管絃伴奏,強調唱明台詞,故稱為“詞明”。在音樂曲調上形成用“官話”演唱的“水調”、“闊調”、“北調”和用方言演唱的“白字”。同時,“水調”、“闊調”和“北調”本身也逐漸地方化。
從清代流傳到, 蒼霞壟村可以説是詞明戲的最後傳唱地。會唱詞明戲的老藝人,到他這一代幾乎沒剩下幾個傳人了, 平潭林氏詞明戲第九代傳人也就剩下林文源一人。遺失的瑰寶“詞明戲”,亟待拯救。
中文名
詞明戲
分    類
戲曲
地    區
福建
原    名
高腔
發展歷史
明末清初

詞明戲發展歷史

詞明戲,流傳於福清、平潭沿海一帶。據平潭縣老藝人相傳及1963年福清縣文化局編印的《詞明戲音樂》一書記載,明代,有一官員從江浙一帶來福建上任時,帶來一個戲班,唱的是高腔,唱白均用“土官話”,為讓當地人聽懂,特別強調要“詞句唱明”,故有“詞明戲”之俗稱。
早期詞明戲行當體制,只有生、旦、淨、末、醜、貼、外7個角色,藝人自稱“梨園子弟”;後台5人,樂器為清鼓、小鑼、大鑼、大鈸和鈸。演出時,前台乾唱,後台幫腔,使用曲牌多系南曲[駐雲飛]、[紅衲襖]、[泣顏回]等。傳統劇目很豐富,有代表性的稱“五袍戲”,即紅袍戲《劉知遠》,白袍戲《薛丁山》,綠袍戲《關羽》,黃袍戲《趙匡胤》,黑袍戲《張飛》(另一説是白袍戲《關羽》,青袍戲《梁灝》)。此外,常演的劇目有《葵花記》《金印記》《呂蒙正》《劉錫》《反五關》《烏盆判》《潘葛思妻》《孟宗哭竹》等。尚有《孩兒井》《白馬尊王》《殺鬼魂》《九使傳》《金鳳記》《烈婦記》等,為本省其他劇種所罕見。 [1] 
明末清初,浙江省餘姚縣詞明戲藝人林氏兄弟流落平潭,在蒼霞壟村(今屬敖東鄉)安家落户後,開始演出木偶詞明戲以謀生,並衣缽相承,久演不輟。至清乾隆年間,平潭木偶詞明戲十分盛行,藝人林阿六,演技高超,名噪福清、長樂一帶。在閩劇尚未傳入平潭時,詞明戲成為羣眾喜聞樂見的惟一劇種。縣內除林家戲班外,還有敖東安海、蘇澳山橋、潭東澳前3個提線木偶詞明戲班。清初至中葉,詞明戲進入興盛時期,戲班從20多人發展至六七十人,行當角色從7個發展至9角,隨後又衍變為IZ個角色。劇目也增加了《三國》《楊家將》等連台本戲
清道光年間,平潭的詞明戲改為以人扮演角色,演出劇目有《薛仁貴徵東》《許仙借傘》《金雞嶺》《鯉魚判》《八卦圖》等。不僅在縣內演出,還到福安、寧德、羅源、連江、閩侯、長樂、福清等地演出。至光緒末年,藝人林日才、林日福,享有盛名,所組戲班,久演不衰。民國時期因社會動盪,戰事頻仍,多數戲班,停鑼息鼓。林家班亦趨衰落,並改用線偶演出,以縮減開支。
清中葉後因唱方言的平講戲盛行,詞明戲開始衰落。
到20世紀20年代,福清縣僅存一個詞明班,在一次前往平潭島演出中,因渡船過海遇風浪而翻沉,大部分藝人罹難,詞明戲從此瀕臨消亡,少數藝人改習提線木偶,用詞明戲音樂曲調演唱,時稱“詞明線戲”,僅在民間社火神誕、婚喪喜慶期間作業餘演出。
1958年,福清縣文化部門對詞明戲進行挖掘、搶救工作,收集到一批清初至清末的傳統劇目手抄本,其中最早的有,清雍正年間(1723~1735年)《光武中興》,乾隆年間(1736~1795年)《金鳳記》《烈婦記》《 楊文廣徵西》等。1960年7月,福清縣成立詞明戲研究會,組織老藝人與文藝工作者整理音樂曲牌100多支,同時,排練失傳劇目《殺鬼魂》《孩兒井》《硃砂痕》《夜會》等摺子戲,於1961年9月赴省作內部觀摩與研究演出,獲得省文化局頒發的‘’詞明戲枯木逢春,百花園增添一色”錦旗一面。同時,平潭縣老藝人成立一個詞明戲業餘劇團,挖掘、蒐集到傳統劇本46本。50年代中期,為發掘戲曲文化遺產,政府鼓勵詞明戲演出,但因老藝人相繼去世,組班困難。1961年9月,縣文化部門組織有關人員,深入基層調查,並徵集到詞明戲劇本46本,其中《目連傳》《劉智遠》《臨水斬白蛇》等,系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的手抄本;《劉孫禮》是嘉慶二十年(1815年)的手抄本;《六國封》是同治十年(1871年)的手抄本。此外,林家班第七代傳人、老藝人林光銓回憶自錄戲文10本,唱錄曲牌82首、鑼鼓經10題。隨後,省文化廳戲曲研究所撥款資助興辦木偶劇團,以“木偶加閩腔”的演唱形式在全縣巡迴演出。“文化大革命”開始後,演出受到衝擊,服裝、道具和木偶頭像均遭焚燬,詞明戲從此銷聲匿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福清縣組織老藝人成立“詞明研究組”,在1957年省戲曲會演中,演出《浪子卷席》等。1958年福清縣閩劇二團兼演詞明戲。1960年發掘傳統曲牌30多首,演出傳統劇目《夜會》《殺鬼魂》等。1961年,平潭縣蒼霞壠村組織老藝人成立詞明戲業餘劇團,全縣發掘傳統劇本四十六本,其中《九使傳》系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的藝人手抄本。還有《反五關》《柳惠和》《劉孫禮大小破》《目連西天取經》《六國相》等。“文化大革命”期間,詞明戲團體被解散,藝人相繼亡故,資料大量散失。
今只有平潭縣敖東鄉蒼霞壠村尚有幾個老藝人,平時從事漁業生產,閒時操演詞明戲。

詞明戲劇目

傳統劇目很豐富,有代表性的稱“五袍戲”,即紅袍戲《劉知遠》,白袍戲《薛丁山》,綠袍戲《關羽》,黃袍戲《趙國胤》,黑袍戲《張飛》(另一説是白袍戲《關羽》,青袍戲《梁灝》)。此外,常演的劇目有《葵花記》《金印記》《呂蒙正》《劉錫》《反五關》《烏盆判》《潘葛思妻》《孟宗哭竹》等。尚有《孩兒井》《白馬尊王》《殺鬼魂》《九使傳》《金鳳記》《烈婦記》等,為本省其他劇種所罕見。

詞明戲戲曲音樂

詞明戲唱腔

屬曲牌體,分為“水調”、“闊調”、“北調”和“白字”四類,現存曲牌230多支。
“水調”、“闊調”與“北調”用“官音”演唱,俗稱“正字腔”;“白字調”用“方言”演唱,俗稱“白字腔”,演唱時以“正字腔”(官音)為主。
(一)“水調”
主要曲牌有[駐雲飛]、[風入松]、[駐馬聽]等100多支,曲牌節奏自由,速度緩慢,一字多腔,善於表現劇中人物不幸遭遇和複雜心情,以生、旦角色為宜。
(二)“闊調”
曲牌主要有[紅衲襖]、[端正好]、[叨叨令]等30多支,曲調粗獷高亢、奔放,善於表現英雄人物豪邁形象,適用於大花、武生。
(三)“北調”
主要曲牌有[新水令]、[川拔棹]、[雁兒落]等50多支,曲調纏綿婉轉,善於表現思念、懷親、愁鬱等含蓄感情,適用於小生、小旦人物。
(四)“白字調”
有[太平歌]、[五更子]、[水底魚]等18支,曲調活潑明快,抒情優美,生、旦、醜均用,尤以丑角詼諧、輕快、風趣為特色。
詞明戲音樂有幫腔和滾唱、滾白,尾句多重複並帶拖腔,幫腔多在一句和一段的最後三字處由後台掌鼓者幫唱。 [2] 

詞明戲器樂

包括嗩吶吹牌與鑼鼓經兩個部分。
(一)嗩吶吹牌
多來自崑劇、徽劇。清末開始使用,現存曲牌20多支,多用於帝王將相、文武官員出入場以及升堂、出巡、迎送等場面,常用曲牌有[風入松]、[步步嬌]、[千秋歲]等。
(二)鑼鼓經
現存60多套,分科介鑼鼓、唱腔鑼鼓、場面鑼鼓和曲牌鑼鼓四類。
科介鑼鼓多用於人物上下場,有[墜鑼]、[冷鑼]、[清鑼]、[一下鑼]、[二下鑼]、[三下鑼]、[四下鑼]和[五上鑼]、[六上鑼]、[七上鑼]、[八上鑼]等。
唱腔鑼鼓 起引唱、過門、收尾作用。有走馬箭、緩長錘、緊長錘等。
場面鑼鼓 用於發兵、排陣等戰鬥場面,曲牌主要有[四邊靜]、[緊加官]、[緩加官]、[討陣]、[長操]等。 [3] 

詞明戲樂隊和樂器

以鑼、鼓、吹為主,鑼有大鑼與小鑼;鈸有大鈸與小鈸,清鼓作指揮。清末後,增加笛子、二胡等,樂隊由早期的5人增加到8人。 [4] 

詞明戲曲牌

詞明戲的音樂曲牌豐富多彩,已知曲牌就有138個,既吸收弋陽腔、崑曲、皮黃的曲調,又融匯民謠、山歌、坊間土調,曲調根據劇情搭配,由“正字腔”和“白字腔”兩大類組成,在音樂曲調上形成用“官話”演唱的“水調”、“闊調”、“北調”和用方言演唱的“白字”,唱出來的音調與口語相近,為當時福清百姓所喜聞樂見。“正字腔”同時,“水調”、“闊調”和“北調”本身也逐漸地方化。其中,“水調”節奏自由,速度緩慢,善於表現劇中人物的不幸遭遇和悲傷情感;“闊調”遼闊粗狂,奔放高昂,善於表現威風凜凜的英雄形象。“北調”則纏綿悱惻,善於表現懷鄉思親、憂愁煩悶的心情。 [5] 

詞明戲表演藝術

行當
早期詞明戲行當體制,只有生、旦、淨、末、醜、貼、外7個角色,藝人自稱“梨園子弟”;後台5人,樂器為清鼓、小鑼、大鑼、大鈸和鈸。演出時,前台乾唱,後台幫腔,使用曲牌多系南曲《駐雲飛》、《紅袖襖》 、《泣顏回》等 [6] 

詞明戲劇團

清初班社規模龐大,約有六七十人,多演連台大戲,如《三國》《楊家將》等,經常兩班“對台”。清中葉後,戲班規模漸次收縮為三四十人,稱“小戲”。劇目有《薛仁貴徵東》《許仙借傘》等。有的戲班受民間“白字”曲調的影響,夾雜本地方言演出。
傳承人
詞明戲老藝人有陳紀桂、林文源、林光銓等人。
陳紀桂老人説起他與詞明戲的故事。他説, 從他祖父那代學詞明戲算起是第三代, 傳到他的手裏已經整整八代人了。
12歲那年, 他跟祖父學習唱詞, 到15歲解放後停歇幾十年, 一直到80年代初縣裏的文藝活動開始復興, 詞明戲又被當年還會唱詞的老人整理出來演出。雖然都是在鄉間的婚禮和壽禮上表演, 但是能夠再操起提線木偶的線繩, 看着這有兩百多年曆史的戲曲能夠再復活, 心裏甭提多美了。
陳紀桂説, 只要一有空, 幾個老藝人就會聚在一起練習, 從人物的背景琢磨,無論是明代還是清代的故事, 都要幾分真實的歷史作為基墊, 這樣觀眾才能對得上號,也聽得明白。
據陳紀桂老人所説,從清代流傳到, 蒼霞壟村可以説是詞明戲的最後傳唱地。會唱詞明戲的老藝人,到他這一代幾乎沒剩下幾個傳人了, 平潭林氏詞明戲第九代傳人也就剩下林文源一人 [7] 

詞明戲保護措施

2022年,詞明戲被列入“福建省第七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序號第20。 [8]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