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許村

(安徽省歙縣許村鎮下轄村)

鎖定
許村,安徽省歙縣許村鎮下轄行政村,中國傳統村落,位於歙縣西北21千米處,村域面積為2.442平方千米。 [1] 
許村,源於東漢,古稱富資裏。 [1]  北依箸嶺、金屏(四角尖)二山,南迎天馬、蒲山、東西石壁山,東文峯,西武山。許村四周環山,中間為一山間小盆地。 [1]  許村採用傳統的“風水”理論,整個村落佈局保留着“臨水而建,雙龍戲珠,倒水葫蘆”的基本風水態勢。 [2]  許村古建築羣自北向南呈帶狀集中連片式分佈,保存較好的明、清、民國及現代傳統建築近百幢。 [3]  主要有彤史垂芳坊、大郡伯第門坊、高陽橋、雙壽承恩坊、大觀亭、五馬坊等徽派建築。 [2-3] 
2006年5月25日,許村古建築羣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2013年8月26日,許村被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聯合公佈為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 [5] 
中文名
許村
村落屬性
行政村
所屬政區
安徽省歙縣許村鎮
村域面積
2.442平方千米
形成年代
東漢
主要產業
種植業
主要景點
大郡伯第門坊、高陽橋、大觀亭、五馬坊
保護級別
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
批准單位
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
批准時間
2013年8月26日

許村村落歷史

許村古圖 許村古圖
早在先秦時期,許村就有山越人居住於此。
戰國時期,許村隸屬於楚國。
漢代,許村已有相當的規模。
南朝,梁天監年間,文學家、新安太守任昉居許村,村名也由富資裏而改為昉源、昉村。始有任公釣台。梁大同二年(536年),許村始創富升大社,社內掛任昉像,以紀念這位太守,村中地名、河名都以他的名字名命。
隋大業十三年(615年),汪華起兵,此前在許村開箬嶺古道
唐大中九年(855年),歙州刺史盧潘,以其斥賢守名,改昉源為任溪、任公村。
五代,後梁開平年間,朱温篡位,許儒率領將士討伐。失利後,為避難,許儒攜父仲元,自雍州(今陝西)入江南,遷歙之黃墩。後梁開平末年(約910年),許儒之次子許知稠自黃墩卜居許村。
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僧如泰於高陽橋東側舊趾重建鎮山寺,並更名為任昉寺。嘉祐元年(1056年),許元編定許氏南遷的第一本族譜,並作《祖宗世次圖序》。同年王安石撰寫《古歙許氏宗譜傳》。元豐元年(1078年),為避賢守任昉之諱,任昉寺改名任公寺。羅汝輯作《梁新安太守任公祠堂記》,許德準和俞舜凱捐金刻石。靖康年元年(1126年),許克復捐助邊餉,宋欽宗賜許家為“大宅世家”。
南宋初年,許文籍建家塾“雙桂堂”。宰相程元鳳、學者方回在此求學。建炎四年(1130年)十一月,金兵進犯徽州,蔣杲率兵在箬嶺伏擊,大獲全勝。紹興年間,岳飛率軍經許村。淳熙九年(1182年)九月,朱熹撰《許氏族譜序》。淳佑年間,許著於任公釣台處建“枕漱亭”蓄圖書,並開園圃為遊樂之園。景定二年(1261年)五月,許霖編許氏東支第一本族譜,並撰《纂修東支世譜序》。景定五年(1264年)年,許村重修富升大社,國子祭酒許文偉撰《富升大社碑記》。
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許洪壽重創任溪新宅,建“友山樓”於其東,藏書數千卷,御史甄公題寫匾額。另外,他還捐錢始建任公橋(高陽橋,始建雙孔石墩木橋年),作彥昇亭,造登堂廟。至正三年(1343年),許興宗、壽高、員宗、大興等始建忠烈廟。元末,許德紹重建“雙桂堂”。
明初,設許村、茶坦兩遞鋪,傳遞政府公文。洪武二年(1369年),許伯升鑿福泉井。洪武六年(1373年),許村重修東支族譜。成化年間,木製“五馬坊”被焚。正德元年(1506年),許景高等倡募千金,擴建忠烈廟(小廟)。正德三年(1508年),“五馬坊”經許顥宗、許德政改木坊為石坊。正德八年(1513年),許社鑑建永濟亭,修天馬山下石路。弘治年間,高陽橋改雙孔石墩木橋為石拱橋。嘉靖年間,建“薇省坊”、邦伯第(官廳)。嘉靖十六年(1537年),建大觀亭。嘉靖三十年(1551年),建善化亭。明中葉,許仕達鑿環泉井。明中葉,建大墓祠。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許漢清,許德政、許勝生等始建高陽橋為廊橋。隆慶三年(1569年),許克復編《新安歙北許氏東支世譜》。許村建“雙壽承恩”坊。萬曆元年(1573年),許世積捐金修萬年橋。萬曆十三年(1585年),許鎬大、許元孫重修賓公墳。萬曆年間,建昭德堂、許社林宅。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前後,建大宅門。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許天贈於西石壁題摩崖石刻“□□禪雲”明萬曆年間許氏統宗祠失修倒塌。天啓年間,富商許有望開太平至潭家橋,本縣跳石到許村河道三十千米,以方便池、寧之糧運歙。崇禎七年至十二年間(1634—1639年),歙縣知縣傅巖為方便把守北境,在箬嶺和烏泥嶺各建關門一道,並增設石倉,修備火器。崇禎十四年(1641年),建“三朝典翰”坊。明代,汪善德建善德橋。明末,汪家鑿免徵井。許村建郡伯門(種福廳)。
明末清初,許任兩姓就任公寺的歸屬,進行了長達十年的官司訴訟,這就是“許任爭祠案”。
清順治四年(1647年),在箬嶺重修關隘,並題額“天險重開”。康熙二年(1663年),重修福泉井。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許禎胤修統譜。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許村建統宗祠。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許洪壽支下裔孫重修高陽橋。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許廷椿、許枝長、許成容等重修黃墩儒公墓。康熙六十年(1721年),許世貞兄弟建青山橋。雍正年間,許村修建何氏支祠。嘉慶十七年(1812年),建祥里門。嘉慶十七年(1812年),重修福泉井。嘉慶十九年(1814年),建“彤史垂芳”坊。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建“雙節孝坊”。嘉慶年間(1796-1821年),程國光捐巨資重修箬嶺古道。道光十九年(1839年)11月,許鈞元倡首重修統宗祠(一本堂),並追回族田。咸豐三年(1853年),許長安編東支宗譜。許志堂招募鄉團,保衞鄰里。咸豐六年(1856年)三月,太平軍敗走許村。咸豐八年(1858年),許志堂、許鈞元奉張文毅之檄,辦理郡團,許志堂負責招兵募餉。咸豐十年(1860年)十月,李秀成率太平軍十萬過箬嶺入許村,許村遭浩劫。同治二年(1863年),八月太平軍古隆賢部入箬嶺至許村。緒二十三年(1897年),許達墉重建環里門(老屋堂),並修環里門宗譜。宣統元年(1909年),前溪小堨壩被水沖毀,許硯耘捐資倡修。
民國三年(1914年),許玉田、許仲修、許鳴崗等倡建通往黃山源的繼述橋。民國十七年(1928年),過箬嶺的某軍在許村譁變,準備洗劫許村,許韻清説服叛軍,併發給每個士兵兩個大洋,保得一方平安。民國十八年(1929年),許村重修邦伯門。民國十九年(1930年),許家修、許家澤編東支敦本堂譜。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大旱,許仲修購置抽水機抗旱,購置設備加工大米。許韻清用西八門祭產的結餘用來賑災。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12月25日,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到達許村,並在許村召開了皖南特委擴大會議。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許村東西二十門合族致祭許韻清於統宗祠。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左右,許長遠、許蔭亭修前溪、高陽護河壩。民國三十年(1941年),設許村鄉,駐地許村。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設許村區,轄竦坑、仁裏、大野、桂林、豐源、呈坎、黃山、許村等8鄉。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許仲修(許庚明之父)為皖南遊擊隊捐助軍餉6億官金券。
許村古建築 許村古建築
1949年4月28日,李德生率領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第十二軍三十五師從箬嶺入許村,解放歙縣全境。
1949年10月,設許村鎮。
1950年,許端身編西支環里門譜。
1952年,設許村區。
1961年5月,許村併入歙縣城關區。
許村大觀亭 許村大觀亭
1966年7月,許村從歙縣城關區劃出,成立許村區,轄許村、上豐兩公社,並將許村公社分為許村、塔山兩公社。
1969年7月5日,許村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稱為“七·五洪水”。
1983年3月,改許村公社為許村鄉。
1984年10月,改許村鄉為許村鎮。
五馬坊 五馬坊
1987年12月,昉溪橋竣工。
1992年,許村撤區並鄉,許村區建制取消。
1992年,“許村家澤獎勵基金會”成立。
1992年,祖籍許村的何氏後裔,何少川回許村祭祖,並出資修建前溪橋,重修何氏支祠。
1996年,許村整體申報成為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
1997年,定居在瑞士的祥里門後裔許靖華院士重修祥里門,並創辦了許村歷史博物館。
1998年,何少川成立了“興澤基金會歙縣許村基金管理委員會”。
2005年,許村政府投資60萬元,修建釣魚台,高陽橋下兩道護河壩,及兩道攔河壩。
2005年11月,歙縣文物局斥資14萬元,落架整修“微省坊”。
2007年10月1日,許村昉溪公園及重建的枕漱亭正式向遊人開放。“枕漱亭”匾由吳承仕之孫吳寒西題寫。
2008年3月24日,許村完成並村工作,從金村至沙塍等六個自然村併為一大村,稱為許村。 [1] 
許村 許村

許村地理環境

許村位置境域

許村位於歙縣西北21千米處,黃山箸嶺關南麓,富資水上游,城許公路終點。地理座標為東經118°19'10.8″、北緯30°00'0.8″。村落南北長5千米,東西寬平均2千米,村域面積為2.442平方千米。東與上豐鄉的屯田村接壤,南與楊峯嶺村接壤,西與武山下、上九、塔山接壤,北與大橋頭村、徽州區呈陽村接壤。東距上豐5千米,南距豐口7.5千米,西距呈坎10千米,北距茶坦12.5千米,西北距富溪15千米。 [1] 
許村鎮

許村地形地貌

許村北依箸嶺、金屏(四角尖)二山,南迎天馬、蒲山、東西石壁山,東文峯,西武山。許村四周環山,中間為一山間小盆地。兩岸良田千畝,四山溝谷間亦墾水田山塘。境內以山地為主,約佔七成。 [1] 

許村氣候

許村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四季分明,雨量適中,年平均温度21.5℃,最高氣温是7月份,平均值32℃,最低氣温是12月,平均值為-1℃。平均年降水量1946.6毫米,夏雨集中,伏秋多旱,冬季少雨;全年主導風向為南、北風,最大風力8.5級。因山地及地勢高的原因,使得夏季氣温稍低,而冬季氣温稍高,日照稍短。 [1] 

許村水文

許村升、昉二溪合併成富資水,折向西南,出東、西石壁山。明清時期富資水可通小舟。沿河有古道,為下縣城,去屯溪之要道。 [1] 

許村村落格局

許村選址理念

許村古村落是中國傳統風水學的實例,選址依據風水先生考察山水,踏勘地形的四個程式:覓龍、察砂、觀水、點穴來營造。採用傳統的“風水”理論,整個村落佈局保留着“臨水而建,雙龍戲珠,倒水葫蘆”的基本風水態勢。 [2]  許村這種注重生活環境藝術質量、天人合一、自然和諧的人居環境,適應了人們對居住空間的物質與心理需求,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3] 
許村 許村

許村空間佈局

從村落類型上來看,今天的“許村”不是嚴格意義上原始定居型的村落,而是一個移民型的村落。 [1] 
許村古村落南北延伸1.5千米,保持了較為完好的街巷空間格局。許村古建築羣自北向南呈帶狀集中連片式分佈,保存較好的明、清、民國及現代傳統建築近百幢。許村古建築羣主要是沿昉溪河、富資河邊1.5千米長街集中連片,其主體結構比較清晰、建築風貌比較協調一致。許村的主要街道通過整修,其路面採用平整的黃色花崗岩鋪砌,路面雖然平整、整潔,也保留了古街巷的基本格局。
許村建設用地主要集中沿昉溪、升溪分佈,金村與高陽東昇之間通過田園阡陌雞犬相聞,環泉與高陽之間雖然因為古村落外遷建了很多新建築,但組團式佈局結構仍隱約可見。古鎮的街道走向和脈絡肌理基本保留了原貌,大部分街巷的尺度也維持了原狀,但由於局部地段尤其是街道轉彎處有一些新建兩層或三層住宅,使得街巷的這些路段顯得壓抑,破壞了傳統街巷的歷史風貌。 [3] 
許村 許村

許村經濟社會

許村人口

據2020年5月中國傳統村落博物館官網顯示,許村轄6個自然村(金村、前溪、環泉、沙堘、高陽、東昇),27個村民組,户籍人口為3567人。 [6] 

許村經濟

據2020年5月中國傳統村落博物館官網顯示,許村主要產業為茶葉、菊花、糧油和甘蔗,村集體年收入為10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為10266元(2013年)。 [6] 

許村社會事業

同治年間,許村有許村和茶坦兩遞鋪。
民國初年,許村鋪和茶坦鋪為郵政局所接收。民國十六年(1927年),建許村儀耘小學校。民國十八年(1929年),許村郵政代辦所成立,開辦掛號郵件、快遞郵件、普通郵件、郵轉電報。説地投遞郵件、包裹、銀元匯兑、郵票、匯票等業務。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架通縣城至許村電話線路。
許村古建 許村古建
1951年,由許誠士倡首成立“許村聯合診所”。
1956年,許村開通農村電話。
1957年5月,“城許”公路竣工。
1958年10月,許村安置新安江水庫移民70户,307人。
1960年,許村安裝無線電發報機。
1960年左右,歙縣縣城至許村班車開通。
許村古建 許村古建
1961年8月,設許村郵電支局。
1987年12月,許村至正嶺公路竣工。
1993年,許村開通程控電話。
1997年,塔山中學併入許村中學。
2000年,許村無線移動電話開通。
2002年5月,許村政府投資50萬元整治大觀亭周邊環境。
許村 許村
2002年9月,許村學校“慶恩樓”建成。
2003年,許村開發許村旅遊景區。
2003年,九年一貫制的許村學校成立,中小學全併入原許村中學上課。
2006年11月4日,許村大刀舞參加第二屆歙縣民俗表演。
2007年9月,許村鎮在環裏村徵地50餘畝,着手進行新型農村住宅區建設。
2007年,許村政府投資,完成昇平橋下游翻板堨水利工程。
2009年9月28日,許村板凳龍參加第五屆歙縣民俗文化節表演,迎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華誕。
2007年11月4日,許村板凳龍及大觀亭花燈,參加第三屆歙縣民俗文化節表演。
2009年12月,許村政府投資45萬元,重建被水毀許村前溪塘頭橋;許村新農村、中心車站下水道竣工;98%農民用上自來水。
2010年1月23日,許村鎮敬老院開院。
2010年10月10日,許村政府投資開通許村至屯田公路,水泥路面全線灌通。 [1] 

許村主要景點

許村綜述

許村
許村(26張)
許村有彤史垂芳坊、大郡伯第門坊、高陽橋、雙壽承恩坊、大觀亭、五馬坊等技藝精湛、規模恢弘的元明古建。村中街巷縱橫,清一色的白牆青瓦馬頭牆、鱗次櫛比的徽派建築。 [2-3] 
2006年5月25日,許村古建築羣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許村彤史垂芳坊

彤史垂芳坊建於嘉慶十九年(1814年),為兩柱單間三樓沖天式牌坊,寬4米,高5.5米,花崗岩,字板上西面書“彤史垂芳”,東面書“冰寒玉潔”,東西兩面還書有“旌表故儒童許可璣之妻程氏節孝”。 [3] 
彤史垂芳坊 彤史垂芳坊

許村大郡伯第門坊

大郡伯第門坊,建於明代,為四柱三間無樓牌坊,寬9.6米,高8.6米。梁枋雀替等處有細膩雕刻,花團錦簇。三層檐皆四角翹起,帶邸吻,中脊兩端裝鰲魚,字板上大書大郡伯第,小字為賜進士地湖廣武昌府推官唐中楫輝為中憲大夫福建汀州府知府許伯升重立。 [3] 

許村大邦伯祠

大邦伯祠
大邦伯祠(5張)
大邦伯祠,別稱“品祠”,俗稱“官廳”。古代稱州牧、刺史、太守為'邦伯”、“邦憲”或“郡伯”,所以許伯升支下的三個祠堂分別以此命名。嘉靖十五年(1536年),嘉靖皇帝頒佈允許民間“聯宗立廟”的詔令,庶民建立宗祠終於獲得了合法的地位。嘉靖十八年(1539年)大邦伯第即動工興建,耗時七年。此為東支二十世祖汀州太守許伯升而建。它是根據知府(府堂)設計建造的。2006年5月25日,大邦伯祠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2010年、2012年大郡伯第全面維修。支下裔孫許航將伯升公及夫人像重繪一新,並2012年8月3日舉行祖容重掛儀式,除將原存的“承恩”(嘉靖匾)、“麟閣儲英”(崇禎匾)、“霜勁松筠”(同治匾)、“松齡柏節”(雍正匾)、“節孝”(雍正匾)等5塊老匾重掛外,又新做“敦本堂”、“訥庵遺澤”匾及對聯兩幅:一為尉天池書,許厚文刻的木製區聯“高陽名世族,古歡舊家聲”,一為許厚文書的“二千石尚有典型光騰黃海,五百里猶存與誦政在汀州”。
大郡伯第為三進五開間,總進深約60米,開間18米,總面積為862.32平方米。磚砌門樓,四柱五檐,寬8.45米,高約11米。樓檐下每組斗拱都有猶如象鼻狀伸出。門廳及兩廃木構架,中進構架仍是明式,有檐下斗拱,丁字拱內藏花,瓜柱下置蓮花鬥。中進大廳的兩根柱子下直接以板為墊,這為徽州所罕見。“板”最早載於宋的《營造法式》。本是柱與柱礎間的木墊。因其木紋呈水平狀,可阻礙濕氣順柱底端木紋上升。同時還能增強結構彈性,有利於抗震。此板為金絲楠木所制。“邦伯第”扁額,吏部尚書甘泉湛公(湛若水,字元明,號甘泉,明嘉靖年間曽執教於裁縣斗山書院)書。 [7] 
大邦伯祠 大邦伯祠

許村高陽橋

高陽橋
高陽橋(2張)
高陽橋屬於廊橋,位於許村西溪之上,最初由元代處士許村人許友山(許洪壽)所建,開始是座雙孔石墩木橋。明代弘治年間,義官許克雲改為石拱橋(《弘治徽州府志》卷二之《地理二·橋樑》)。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許漢清、德政、勝生等捐資壘石,重造如故,改號高陽橋。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再修,構成現在的模樣。2006年5月25日,高陽橋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高陽橋橋上有廊,廊內有7間,兩側各置坐凳,中間和南側設佛座。北面正對佛座牆上開設有“寶庫”,以便焚燒香紙,防止火災。橋廊設窗,牆上和天花板上,彩繪游龍飛鳳,各間開方窗和六稜窗,且越靠廊門窗洞越小,據説是設計者們以調和廊內氣壓的一種方法。雙孔設計據説是代表東西兩岸的許氏兄弟二支,兩孔相連乃一圓形,平頂是“一意”之喻,“一”連雙孔,為兄弟同心同德,一心一意之義。橋身之上是一宋式官帽造型的橋廊,穩穩地戴在平頂之上。“官帽”的東西各有上圓下方的廊門一道,取天圓地方、雙桂齊芳之理。廊橋的南北兩邊各有八柱六凳。“帽頂”上有民間丹青——龍鳳呈祥、麻姑獻壽、封侯拜相,由此可見興建者的獨具匠心。 [7] 
高陽橋 高陽橋

許村大觀亭

大官亭,在高陽橋之左,是一座三滴水亭榭建築。嘉靖十六年(1537年)許正巖、孟孫、瑞孫、賢孫、一貫等倡率東支族眾,捐資建造。“下便勞人之憩息;上寄達人之大觀。時浙有(邵)康山先生館於西溪,常臨於其上,匾之曰‘大觀亭’。其制八角三層式始於此,遠近鹹取法焉。”清康熙二十二年(1633年)重修。1990年以來,又先後重修過三次,2002年為規模最大的一次。1997年,原《人民日報》社社長邵華澤重題“大觀亭”匾。1998年,大觀亭被確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25日,大觀亭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大觀亭底層作八邊邊形,每邊長3.5米,佔地64.6平方米。二層高11.75米。此亭原為重檐八角攢尖,後改成歇山頂。因其西鄰升溪,東近昉溪,兩溪交匯於亭南,所以村中人稱該亭為“二龍戲珠”之珠。此亭磚木結構,平面呈八角形,三層樓閣式建築。一二層八角形,第三層轉為四邊形。街道從底層中心南北向穿過,外牆花窗砌成八卦圖形,兩側內柱間置坐凳,供往來客商休息。橫坊上斗拱承託大梁,大梁天花板上飾錦紋彩繪。外牆檐下亦用斗拱承託檐坊翹角。第二層有外廊,靠檐裏坐凳和柱杆,內柱間置方格隔扉,天花上有鳳戲牡丹彩繪。第三層為虛閣,亭外觀造型別致,翼角飛翹,風鈴叮噹。有《大觀亭記》傳世。清光緒年間,許炳勳重修大觀亭,徐開富負責了大觀亭的油漆和彩繪工作。 [7] 
大觀亭 大觀亭

許村仁祠

仁祠建於明代,三進三開間,座西朝東,通面闊9.9米,通進深26.6米,佔地面積263平方米,內部斜撐等構件有雕刻,中進斜撐為木雕獅子。 [3] 

許村西沙大夫第

西沙大夫第,明代祠堂,坐南朝北,三進三開間(屋後進背太平軍毀),基本完整,通面闊17.5米,通進深22.35米,大門有三間三樓,磚雕門樓,門屋和廳堂高敞,中為天井,有丁頭拱、平盤鬥、叉手、鷹嘴等典型明代構件,樑架施紅色油漆。 [3] 

許村三朝典翰坊

三朝典翰坊,建於明崇貞十四年(1641年),三間三樓,四柱沖天。石質花崗岩構築,寬9米,高11.5米,佔地23.22平方米。樑柱光潔,現狀完好。南面字板上書“三朝典翰”,北面為“奕世承恩”。該坊是為明朝泰昌、天啓、崇楨間的中書舍人汪德章和汪伯爵父子而立。中書舍人為明朝宮中的書記官。“典”有主持、主管之意,“翰”指翰林院,“三朝典翰”意為汪氏父子在泰昌、天啓、崇貞三朝都主管輸林院。“奕世”有累世,代代的意思。2006年5月25日,三朝典翰被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7] 
三朝典翰坊 三朝典翰坊

許村薇省坊

薇省坊
薇省坊(3張)
薇省坊,建於明嘉靖年間,四柱三間五樓,寬8.8米,高11米,佔地19.85平方米。直柱用花崗岩,樑柱花板採用砂岩,雕刻精美。該坊為嘉靖元年(1522年)進士許增立,“薇省”即唐,宋時中書省的雅稱,明代改中書省為布政司,長官稱布政使,管理民政與財政。坊名“薇省”,是沿襲舊稱。許增出任輝縣令、臨海令、興化常德知府、司徒郎、湖廣參政、山東鹽運使。晩年回許村興辦白果書院,以興族學。2005年10月,薇省坊由文物部門撥款14萬元予以落地重修。2006年5月25日,薇省坊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7] 
薇省坊 薇省坊

許村五馬坊

五馬坊,位於大官亭北側,因古代太守或知府的雅號叫“五馬”,故名。為紀念福建汀州知府的許村人升立而造。原為木坊,明成化年間被焚。明正徳三年(1508年)裔孫穎宗、德政、大興等具詞告府,給照重造石坊。石坊四柱三問五樓,寬8.2米,高9.7米,佔地19.71平方米。該坊由砂岩雕刻而成,雕工精美。牌坊上的“哺雞獸”是明代早期建築的重要標誌。2006年5月25日,五馬坊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2008年11月,五馬坊落地重修。 [7] 
五馬坊 五馬坊

許村雙壽承恩坊

雙壽承恩坊,原名“榮壽坊”,建於明隆慶三年(1570年)。牌坊的底座和四柱選用本地的花崗岩,而橫樑石雕部分選用的則是紅巖,故而風化嚴重。整個牌坊為四柱三間五樓,高9.73米,寬8.12米,佔地18.26平方米。第三層鐫有“雙壽承恩”四字,第五層中部立一“龍亭”,內刻“恩榮”,字周雙龍纏繞。牌坊的柱、梁、拱、隔扇各主要部位雕刻着“獅舞壽球”、“龍鳳呈祥”、“松鶴延年”、“猴獻壽桃”等12組圖案。楹柱兩側有奔獅圖。
因明穆宗倡導“瑞侶”(夫妻高壽之意),許世積樂善好施,其時夫婦二人皆80歲,於是朝廷旌表他們為“人瑞之侶”,敕封“徵仕郎晉贈奉直大夫”,賜建“雙壽承恩坊”。清光緒年間重修,更換底部橫樑。2006年5月25日,雙壽承恩坊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7] 
雙壽承恩坊 雙壽承恩坊

許村東昇大社

東昇大社,坐西朝東,一進三開間社屋。通面闊12.27米,通進深15.7米。建築佔地面積193平方米。大門有門樓,上書“東昇大社”四字。後牆已倒,天井兩邊廂房已倒。 [7] 

許村任公釣台

任公釣台 任公釣台
任公釣台是許村昉溪邊的巨石,相傳任公曾在此垂釣,樂而忘返。

許村歷史文化

許村地名由來

許村源於東漢,古稱富資裏。南朝梁監中年間,新安太守任昉,辭官歸隱於此,村名遂為“昉溪”。唐朝末年,户部尚書許儒為避戰亂,徙居於此,嗣後人丁興旺,改名“許村”。 [1-2] 

許村歷史人物

許知稠,出生於唐乾寧元年(894年),為許氏二世祖。仕江南李氏(即南唐),為池州錄事參軍,歷參德化王,主軍事。 [1] 
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許俞中徐奭榜進士。寶元元年(1038年),許會中解元(鄉試第一名)。慶曆八年(1048年),許會任為太廟齋郎,調任撫州知州。
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許鵬南中進士。端平三年(1236年),許元白中省元。淳佑四年(1244年),許月卿中留夢炎榜進士。淳佑十年(1250年),許震、許森、許霖、許訓中進士。寶祐年間,許幼學以進士出身授杭州仁和縣令。景定年間,許鵬程、許鵬舉、許元白中進士、省元。
元,許從龍授祁陽縣令。
許伯升,元末明初許村人。 [3]  明洪武二年(1369年),許伯升鑿福泉井。洪武六年(1373年),許伯升以疾病辭官,重修東支族譜。洪武十三年(1380年),許伯升出任汀州府太守。正統十年(1445年),許仕達中進士。嘉靖二年(1523年),許琯中進士。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許天贈中進士。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許佐中舉人。
清乾隆三年(1738年),許蔭椿中舉人。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許蔭楠中舉人。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許宏鉅中舉人。同治四年(1865年),許佐廷的《喉科秘鑰》及《喉科補編》刊行問世。同治十三年(1874年),許維賢與伯父許佐廷共編《活幼珠璣》二卷、《補編》一卷。光緒元年(1875年),許佐廷的《喉科白腐要旨》由其子許思文編錄校正並刊行於世。
1954年7月11日,許功仁烈士(環里門三十九世祖),因在洪水中搶救國家財產壯烈犧牲。 [1] 

許村非遺項目

  • 嬉大刀
嬉大刀
嬉大刀(2張)
嬉大刀,許村的民俗活動。唐安史之亂時,許遠為睢陽太守,和張巡共同守睢陽,城破後,許遠被亂軍殺害。許遠之孫許儒在五代時舉家由河南遷至徽州,選擇許村這一地域定居。許氏後人以許遠的忠誠而自豪,為緬懷忠烈,教育後代,不忘家風,遂決定每年嬉大刀以紀念和繼承許遠的忠勇精神。
所謂嬉大刀,由整根的大毛竹剖開扎制而成,形狀如同舞台上的大刀,但要大得多。大刀高丈餘,重約百斤,刀面用特別的紙糊制,刀面上彩繪各種圖案。每柄大刀上要點蠟燭72支。每柄大刀必須配置有勇有謀又能隨機應變的10個人,其中掌刀柄2人,牽索1人,掌斜杆2人,另外5人準備輪換。
嬉大刀的隊伍,沿途都是舉刀直立而行。當行至正街牌坊、大觀亭、高陽橋時,因刀大且高,不能直穿而過,必須將大刀放平穿過。若時間長了,會導致紙燒燈焚;若穿越過猛,刀內燭火又易熄滅,難度極大。因此,這一段路程,都要換上技術一流的嬉刀手。許村的嬉大刀,是獨具一格的大刀燈會,但由於製作難度和表演難度都較大,耗費也多,一般不外出表演。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許村大刀曾赴屯溪演出。1979年,新中國成立30週年時,也出大刀兩柄到歙縣縣城參加夜晚慶祝遊行活動。2005、2006年許村大刀燈均參加歙縣配合黃山國際旅遊節暨徽文化節而舉辦的民俗表演活動。 [8] 
嬉大刀 嬉大刀
  • 板凳龍舞
板凳龍舞 板凳龍舞
板凳龍舞,起始於明代,每年元宵節時舉行活動,祈盼風調雨順、幸福安康。許村的板凳龍,由30塊長1.96米,寬15釐米的木板組合而成,木板兩頭鑽有直徑約5.5釐米的洞,龍身全長60米,龍頭高2.5米,每塊板上扎有5只大紅燈籠,板與板之間洞口用雜木棍連接。燈籠製作,是用竹篾剖制,做成冬瓜形,然後用棉紙糊上,內點蠟燭。舞龍時,一板一人,需通力合作,配合默契,才能做到龍身變化自如,否則龍身呆板,難以轉動,充分體現羣體精神。 [8] 
  • 唱燈棚
唱燈棚 唱燈棚
農曆二月二土地會上的表演曲目,其他喜慶活動上也可以表演。許村唱燈棚派生於清道光年間流行徽州的“崑腔會唱”。唱燈棚班子,一般10人左右,無需開臉、着裝,擺開場地,坐倒即可開唱。但唱時需文武場樂器伴奏,不過不像徽戲、京戲那樣,用專職演奏人員,而是採取伴奏者即演唱者,自唱自伴奏,或一人唱其他人伴奏的方式表演。伴奏樂器管絃樂器原來為笛、簫、大青、小青、先鋒,後期加進了徽胡、京胡、京二胡、板胡。打擊樂器有單皮鼓、牙子、小堂鼓、大鑼、小鑼、鈸等。演出劇目主要有《打金枝》、《滿園春》、《白虎堂》、《四郎探母》、《大登殿》、《二進宮》、《武家坡》、《玉堂春》、《鍘美案》等。 [8] 

許村節慶活動

  • 燈會
許村正月裏有紅燈會和花燈會,正月十二為紅燈會,正月十五為花燈會,是許村最熱鬧的盛會。花燈會是正月社祭的活動的內容之一,有“日嬉菩薩,夜嬉燈”之説,意思是正月十五的白天,是各社屋將汪公及其子抬出來通村遊神,晚上則是花燈會。 [8] 
  • 登堂廟會
登堂廟會是在農曆的九月十三日舉行。一般地方都作興九月初九的重陽節,而許村則作興九月十三。也許是這兩個節日相隔太近,所以,就捨棄了重陽節而重視九月十三的登堂廟會。廟會為期兩天,十三是雞祭,十四是做會。雞祭,即殺雞祭姫王。相傳姫王好吃雞,所以來祭拜者特別是要帶上一隻大紅公雞,而負責殺雞的就是村中的小夥子們,這是九月十三廟會上最大的特色。這天一早,本村和鄰村的信眾就領着子女,帶着粽子、公雞等祭品來廟前焚香致祭。村中的小夥子也早早做好了準備,將小刀磨快,迎接帶雞信眾的到來。信眾來到殿前,將雞交給他們並付兩個銅板,請他們開刀瀝雞血於廟前大香爐中。與此同時,信眾還要帶着香燭進殿祭拜,並也要給敲鐘鼓的人兩個銅板,算作祭禮。祭拜完畢後,出殿將宰殺的雞帶回家中,製成板栗燒雞,並和孩子們一起分享,傳説吃了可保小孩一年不生瘡癤。 [8] 

許村村志族譜

村志族譜
村志族譜(2張)
許村修譜始於北宋。修譜一般為三十年一小修,五十年一大修,但也不完全遵循。遇修譜之年,賢能子孫派定費用,眾不得梗。其主修需學識兼優,公明正直,秉筆直書。需遐捜博採,以成一族傳信之書。許村先後修統譜、支譜14部。宗譜體例有:譜序、凡例、世系、傳文、像贊、勅命、文輸、記文、家規、祭儀、族產、字埒、祀產、析派源流、領貯譜號名次、跋。文字內容以外,還配有圖,主要有村落圖、祖容圖、宗祠圖、祖墓圖、家禮圖等。
族譜的內容近似一本家族志。明隆慶間,由嘉靖《新安志補》的編者方陶山主修的《新安許氏世譜》之《凡例》中就這樣載道:“家國乘史郡志,分殊理一。國史郡志有地理、選舉、藝文、丘墓之載,今編許氏世譜作十考,準國史郡志諸志之例”。方陶山明確提出以編國史郡志的標準來編許氏宗譜。因編寫志書講求的是信而有證。“十考”是指:許氏地望考、許氏山川考、許氏姓源考、許氏墓廟考、許氏大事考、許氏世講考、許氏封爵考、許氏名流同史傳考、許氏選舉考、許氏職官考。
城東譜記載,許氏南遷歡縣後的第一本族譜,即宋嘉祐丙申譜就是由許元編訂的。直到明永樂丙申譜,前四次修訂都由一人完成。自永樂壬寅譜起,參與編撰的人數開始增加,從三人到五人,再到正統戊辰譜的十五人。然後又減至七人、兩人。集一族之力來編譜可能在明中後葉開始興盛。此前族譜可能都是以手抄本為主,到明中後葉,隨着刻書業在徽州的興盛,刻本族譜開始盛行。據敦義堂民國十三年(1924年)的《續修東派道潤公支宗譜序》介紹,明嘉靖年間,許天恩曽主修過東支世譜,並“刊發各門保存”。隆慶三年(1569年)的《新安歡北許氏東支世譜》中的“天恩”條目下記有“倡修譜牒,尊祖正名。不合西譜,敬守我祖家乘”。 [9] 

許村物產美食

許村物產主要有宣紙、茶葉、菊花、糧油和甘蔗。 [6]  美食有豆腐乾、灌餅小吃等。 [10] 

許村榮譽稱號

2013年8月26日,許村被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聯合公佈為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 [5] 

許村旅遊信息

許村交通

可由上海乘坐火車到達歙縣,由歙縣前往許村。也可自杭州出發,沿徽杭高速或徽杭公路前往歙縣至許村。

許村導覽

許村風景
許村風景(5張)
古道風情遊線路:薇省坊——三朝典翰坊——大宅祠——許有章宅——許聲遠宅——高陽廊橋——大觀亭——觀察第——大墓祠——大邦伯祠——敦睦堂,也可第二日遊箬嶺古道。
民俗文化遊線路:昇平橋——華佗廟——登堂廟——合溪社——大宅祠——高陽廊橋——大觀亭——東昇大社——大邦伯祠——友山樓——東山門——大方伯坊——內翰坊——許氏統宗祠——雙節孝坊——許開國宅。 [1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