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許和子

鎖定
許和子,又名許合子,原是吉州永新縣(今江西吉安永新縣)的民間歌手,其家世代都是樂工。開元末年被選入宮廷,入教坊宜春院為內人,後改名“永新”。
許和子不僅年輕貌美,而且聲音甜潤,善於表達歌曲的思想和意境,還能變古調為新聲,可以和歷史上的著名歌手韓娥李延年齊名,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女歌唱家。
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爆發,許和子逃出長安,顛沛流離。後流落風塵,鬱郁老死。
本    名
許和子
別    稱
許合子
所處時代
開元末年
出生地
吉州永新縣
去世時間
天寶十四年(755年)
職    業
民間歌手

許和子技藝出眾

史書上説許和子“美而慧,善辭歌,變新聲”,當時人認為“韓娥李延年歿後千餘載曠無其人,至永新始繼”,她的聲音具有極強的穿透力,“喉囀一聲,響傳九陌”。唐玄宗曾叫李謨吹笛,為永新伴奏,結果是歌唱完笛亦裂;這還不算,就連樂隊也壓不過她的聲音。
許和子的音色極富感染力,一次玄宗在勤政樓宴待百官,觀者數千,喧譁聚音,無法聽百戲之音,玄宗惱怒欲罷宴,還是高力士獻策讓永新高歌一曲,全場立即寂然。
相傳在安史之亂後許和子逃出了宮廷並嫁了人,有人曾聽到她在廣陵地方的一條船上唱歌。

許和子優秀歌手

唐代是中國歷史上國力強盛、生產發展、經濟繁榮、文學藝術輝煌燦爛的時期。當時的吉州雖處於南方,但境內因有贛江這條交通大動脈,文化教育也相當發達,各種人才脱穎而出,呈現出繁花競放的局面。開元、天寶年間的著名女歌家許和子,就是其中的一位傑出的女性。
關於許和子的生平事蹟,由於新舊《唐書》都未載傳,我們只能從野史、筆記中窺探其一二。她是永新縣人,父親是一名樂工。由於家庭的薰陶,她從小就喜歡唱歌,練就了一副“金嗓子”。她那圓潤歌喉唱出來的婉轉悠揚歌聲,常使人傾倒。開元二-卡三年(公元735年)前後,她被選入宮廷,編在教坊中的“宜春院”,以籍貫“永新”作為藝名。
眾所周知,中國曆代統治者都非常重視禮樂,把它作為進行教化的一種手段。唐玄宗李隆基,對音樂歌舞更是有一種特殊的愛好。為了享樂的需要,他於開元二年(公元724年)設置左右教坊,掌管宮廷的徘優雜技。宜春院也屬於當時的宮廷教坊音樂機關,專由女伶組成,稱為“內人”;因她們常在皇帝前演出,故又叫“前頭人”。它設在皇城東面東宮內,與承恩殿宜秋院並列。這裏三面臨水,一面靠山,風景秀麗,是排練歌舞的好地方。許和子生得美麗,身材又好,而且聰明伶俐,虛心好學,加上那副“金嗓子”,這就使她很快地成為宮廷中一名優秀的歌手。她的歌唱,自然清新,善於把生動活潑的江南民歌曲調,融匯於典雅莊重的宮廷音樂中,變古調為新聲,創造出一種新的歌唱藝術女伶們每天在這裏引吭高歌,清脆、高亢、悠揚的歌聲飛出紅牆,盪漾在京城長安上空。

許和子歷史記載

對許和子的歌唱藝術,唐人段安節在《樂府雜錄·歌》中曾經這樣記載:“內人有許和子者,……既美且慧,善歌,能變新聲。遇高秋明月,台殿清虛,喉轉一聲,響傳九陌。明皇(唐玄宗李隆基)嘗獨召李漠吹曲逐其歌,曲終管裂,其妙如此。”唐人王仁裕在《開元天寶遺事》中也記載:“宮妓永新者,善歌,最受明皇寵愛。每對御奏歌,則絲竹之聲莫能遏。帝嘗謂左右曰:‘此女歌直千金。’”
許和子的歌不但音色美,而且飽和着情感,能產生巨大的藝術感染力量。據史書記載:有一天,唐玄宗在勤政樓舉行慶典宴會,命上演歌舞百戲助興。當時來看演出的,除皇親國戚和文武百官外,還有無數的平民百姓。整個會場“觀者數千萬眾”,人聲鼎沸,言語喧譁,嘈雜得很。這樣的一個演出秩序,使坐在樓上的皇帝、皇妃和大臣都聽不清歌舞、百戲的音樂。執事官出來維持秩序,想使會場安靜下來,但不奏效。玄宗很不高興,想罷宴離去,不再“與民同樂”。這時中宮高力士連忙上前奏請玄宗宣旨召許和子出樓演唱,可使會場秩序好轉,喧譁聲停止。得到玄宗的同意後,負責演出的官員立即叫許和子上樓登台歌唱。許和子一出場,麗姿煥然,舉步提抉,曼聲而歌,頓時廣場寂靜“若無一人”。她的歌聲悠揚婉轉、清脆宏亮,給人以極大的藝術享受;特別是她那富有感情的歌唱,更是深深地打動了聽眾的心,使“義者聞之血湧,愁者為之腸斷”。歌畢,全場歡聲雷動。從此,“永新善歌”之名,愈益著稱於朝野,傳遍於九州四海。

許和子人物命運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兩京(洛陽、長安)陷落,六宮星散。作為一個歌唱家,許和子同人民一起受着戰亂的苦難。在逃難中,她和一位文人結合在一起,夫妻倆曾流寓廣陵(今江蘇揚州〉一帶。不久,與她同患難的丈夫死去,她的生活也就更加艱難。不過,她沒有忘記用歌來給苦難中的人民以慰藉。只有這時,歌唱家的心才和聽眾的心緊緊貼在一起。
安史之亂平息後,許和子與養母回到長安。昔日輝煌的盛唐氣象不見了,到處是戰爭的創傷。眼見國家一天天衰微下去,作為一個曾為國家歌唱的藝術家,她怎能不黯然傷神?就這樣,歌唱家許和子鬱郁不歡離開了人間。
人民是不會忘記自己的藝術家的。據唐人馮詡子編撰的《桂苑叢談》記載,後人為了紀念許和子這位傑出的女歌唱家,曾把她唱的歌曲編為國樂曲,取名為《永新婦》。

許和子“永新善歌”的由來

天寶十二年中秋節晚,秋高氣爽,明月懸空,京城長安街上一片銀光。本是千家萬户賞月時,今晚卻是萬人空巷、百蟲禁聲。百姓都到哪兒去了?原來中秋節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生日,唐玄宗降旨在勤政樓舉行慶典宴會,命百伎獻藝助興,與民同樂,百姓們聽到消息,都到勤政樓前看戲去了。
原本莊嚴肅穆的勤政樓,霎時間,人山人海,人聲鼎沸,秩序混亂。新任右相楊國忠下令衞士整頓紀律,居然無濟於事。唐玄宗心裏很不高興,想罷宴離去。中官高力士連忙向玄宗跪奏:“皇上,召永新娘子出來唱一曲,壓壓台吧?”
這位永新娘子是誰?原來是唐中期女高音歌唱家許和子。許和子天生麗質,聰慧伶俐,永新山水風物的浸染,家庭的藝術薰陶,使她從小就練出了一副“金嗓子”。選入宮後,唐玄宗常招樂師李謨為她吹玉笛伴奏,她高歌一曲,整個長安都能聽見,歌罷,笛管都裂了。她唱歌不僅音色美,且富有情感,感染力強,唐玄宗常誇:“此女歌值千金”。
唐玄宗下旨不久,許和子在千萬觀眾的日光中,麗質煥然,舉步提袂,款款走上勤政樓。她開口一唱,莊重典雅的宮廷歌調,融匯了生動活潑的江南民歌音律,悠揚婉轉,清脆宏亮,如鳥鳴於清寂的森林,似泉響在幽靜的山澗,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喧譁嘈雜的勤政樓前頓時安靜了下來,若無一人,彷彿整個世界都沉浸在一片天籟之中。
許和子一歌唱罷,歡聲雷動,皇上和百姓久久沉醉在嫋嫋餘音中。唐玄宗龍顏大悦,百姓激動不已。從此,“永新善歌”之名,更加著稱朝野,傳遍九州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