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記住鄉愁

(中央電視台系列紀錄片)

鎖定
《記住鄉愁》是由中共中央宣傳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國家文物局聯合發起,中央電視台中文國際頻道組織拍攝的系列紀錄片。
該片講述中國鄉土故事,通過傳承千百年的家風祖訓,探尋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 [1] 
2019年,《記住鄉愁》第一季至第五季入選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推薦展播紀錄片、動畫片目錄。 [2] 
中文名
記住鄉愁
外文名
Nostalgia in Mind
類    型
紀錄片
製作國家/地區
中國內地
出品方
中央電視台
首播時間
2015年1月1日
播出頻道
CCTV4
網絡播放平台
央視網
播出狀態
播出中
每集時長
約 30 分鐘
第一季出品人
胡佔凡
第一季總顧問
黃坤明、王寧、聶辰席、勵小捷 [14] 

記住鄉愁劇情簡介

“一集一村落、一村一傳奇”。中國現有村莊約60萬個,其中古村落約有5000個,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界定為傳統村落的有1561個。這些村落大多始建於明清時期,有的可以追溯到唐宋時期,部分村落的歷史甚至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這些村落深厚的家族歷史、祖訓族約、民間風俗,延續了中國悠久的文化底藴和根源流脈 [1] (《記住鄉愁第一季》、《記住鄉愁第二季》)
“一鎮一神韻,一鎮一味道”。中國古鎮的發展起自秦漢,盛於唐宋。二十多個世紀以來,悠久的中國農耕文化和商業文化在古鎮上共生共存、包容互鑑,其中也涵蓋了與此相關聯的,包括開拓進取、精益求精、誠實守信、互利共贏等在內的商業操守和文化內涵,在此基礎之上形成的價值觀和鄉土情懷,也更加豐富了中國人獨特的內在精神世界以及對外的形象展示 [3] (《記住鄉愁第三季》、《記住鄉愁第四季》)
“一集一街區”。城市因文化而生動,在不少城市中,歷史文化街區都曾是城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文化交流和社會融合的場所。從古鎮、村落轉向了城市歷史街區。展現歷史文化街區風貌,喚醒逐漸消失的家鄉記憶,梳理老街區的歷史文脈,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第五季的主旨 [4] (《記住鄉愁第五季》)
“一城一風采,一城一傳奇”。聚焦古城,以中華大地上歷史底藴深厚、文化積澱豐富的古城為拍攝主體,講述一座座古城在歷史長河中的榮辱興衰;梳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在古城中的由來和發展;展現新時代文化的傳承 [5] (《記住鄉愁第六季》)
“一城一風采,一城一傳奇”。聚焦歷史文化名城,通過一座座古城中塵封的歷史往事,梳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由來、傳承和發展,講述古城中那些金戈鐵馬、威武不屈的鐵血傳奇和勤讀不輟、詩書傳家的悠長文脈以及志存高遠、憂樂天下的家國情懷。用一個個鮮活、生動的人物和故事,展現古老中國大地上的歷史文化名城風采,記錄新時代的古城發展 [99] (《記住鄉愁第七季》)
鄉村振興系列通過展現當代中國鄉村風貌,講述鄉村振興故事,通過對鄉村之美、鄉村之富、鄉村之強的記錄,折射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鄉村發展振興過程中的力量,展現綠水青山中的現代鄉愁 [100] (《記住鄉愁第八季》)
鄉村振興系列緊扣時代脈搏,通過拍攝綠水青山中的家園,記錄當代中國鄉村新風貌,講述鄉村振興故事,展現人們在承載鄉愁的熱土上建設詩意家園的過程,傳遞人們根植在廣袤田野中的鄉愁情感,彰顯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鄉村振興道路上所藴藏的強大能量,讓人們在感受山河之美、人文之美、歷史之美的同時,增進海內外觀眾對中華文化的情感認同,堅定文化自信 [98] (《記住鄉愁第九季》)
記住鄉愁
記住鄉愁(9張)
走進新時代中國鄉村,通過《鄉村振興》《加油新農人》《家的方向》三個系列,以更多元的視角,構建出一幅中國鄉村振興的宏偉畫卷。讓人們在感受山河之美、人文之美、歷史之美的同時,增進海內外觀眾對中華文化的情感認同,堅定文化自信。(《記住鄉愁第十季》 [105] 

記住鄉愁分集劇情

    第一季第1集 培田村——敬畏之心不可無

    培田古村始建於南宋,被譽為“客家莊園”“民間故宮”。800年來,培田吳氏一直嚴格遵守着對天地、祖先與聖賢的敬畏之心。從村落選址到環境保護,培田村人承襲着對天地的敬畏;從祠堂家廟林立,到族譜祖訓的恪守,培田吳氏時刻不忘對祖先的敬畏;從學堂書院教育,到100多年前就已有之的女子教育,吳氏子弟延續着對聖賢的敬畏。敬畏之心使得這做已有800年曆史的古村,不僅風貌保持良好,而且秩序井然,人才輩出。


    第一季第2集 屏山村——孝道傳家

    安徽黟縣屏山村,一座始建於唐代末年的小山村,近千年間,舒氏家族在這裏世代繁衍,安居樂業。即使在鄉村老齡化的今天,在屏山村中也沒有一位獨居老人,家中的長子要在父母年老之後回到家鄉,侍奉父母堂前。村中保存完好的祠堂和牌坊成為屏山村人心中的“孝字豐碑”。如今“孝”是屏山村人評判做人的最基礎道德標準,也是無處不在的道德約束。“孝”文化已經成為屏山村人流淌在血脈中的文化基因。


    第一季第3集 明月灣村——講和修睦

    明月灣三面靠山,一面傍水,氣候温潤,盛產楊梅、枇杷、柑橘等水果,一年四季花果不斷,背山面水的地理位置使得村民既可外出經商,又可種植花果,是一片秀水福地。明月灣村民千百年來一直悠然世外、隱逸超脱,講和修睦、家族和合,天人合一之風一直在古村時代流傳。


    第一季第4集 石堰坪村——天道酬勤

    石堰坪村,坐落在湖南省武陵山脈深處的張家界市,已有600多年曆史。在石堰坪,無論是85歲高齡的老人,還是正值壯年的年輕人,勞動是他們每天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糊倉”的傳統直到今天仍然在石堰坪得以傳承。除了勤耕,在全氏族譜中,專門在家規列出“勉勤讀”,很多的優秀學子從石堰坪走出。尊崇着祖先的遺訓,石堰坪的村民“勤耕”“勤讀”,將耕讀文化在這裏世代相傳。


    第一季第5集 諸葛村——寧靜致遠

    浙江蘭溪市諸葛村青山綠水,建築風貌獨具一格,居住的都是諸葛亮的後人。七百多年來,這裏相對完整的保留了屬於自己的文化。諸葛村靜卧在羣山環抱中,也深藏在許多人記憶深處的鄉愁裏。


    第一季第6集 白鷺村——積善成德

    白鷺村,一座位於江西省贛州市南部的千年客家古村。自古以來,這裏就是鍾氏家族的聚居地。延續着鍾氏先祖創辦“義學”的傳統,如今村中自發成立了白鷺村教育基金會,資助貧困家庭的孩子。在白鷺村,“積善成德”的家規祖訓世代相傳,無論是修橋鋪路還是助學濟困,村民們都會踴躍捐款。“錢多傷人子”、“人有善念,天必報之”的思想已經深深地紮根在每一位白鷺村人的心中。


    第一季第7集 查干哈達村——遠親不如近鄰

    查干哈達村是蒙古族聚居村落,自新中國成立65年來,村中沒有發生過一起刑事案件,這裏也沒有一户因離婚而破碎的家庭。查干哈達人的睦鄰節已傳承了206屆,這裏的人能夠做到鄰里和諧、家庭和睦。


    第一季第8集 澗巖頭村——和合湘鄉

    湖南永州澗巖頭村,是一座已有400多年曆史的古村落,以農耕文化為基礎,對自然懷有敬畏之心。村落選址時的“天人合一”,古村建築佈局的“中和之美”和《周氏宗譜》裏族規家法的“以和為主”集中展示了澗巖頭村的和合文化。敬請收看。


    第一季第9集 街津口村——自尊自強

    在黑龍江南岸的街津山腳下,有一個三面環山,一面臨水的小村莊,這個與俄羅斯隔江相望的村落,是赫哲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街津口赫哲漁業村。在六千多年的歷史中,形成了獨特的手工技藝和民族文化。本期節目將走進這個傳統村落,瞭解更多關於赫哲族的故事。敬請收看。


    第一季第10集 釣源村——節義立家

    江西省腹地吉安,坐落着一座千年古村。唐朝末年,歐陽氏的先人見這裏山清水秀,土地肥沃,借用姜子牙垂釣的典故,把這裏取名“釣源”。1100多年來,歐陽氏的子孫在這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敬請收看。


    第一季第11集 四合村——誠信贏天下

    今天的四合村,依然保存着數十家各式各樣的傳統老字號,做“燙手貨”不收燙手錢的馮三姐;讓普普通通的石板餈粑成為遠近聞名的美食;百年老藥鋪的傳人方聯海,身體力行把誠信的家訓傳承後代。敬請收看。


    第一季第12集 丁村——以和為貴

    中國的古村落,成百上千、各具特色,山西省襄汾縣的丁村曾出土過第一塊中國人發現的古人類化石,早在幾萬年前丁村就是人類宜居之地,幾萬年過去了,今天丁村的環境又怎麼樣了呢?敬請收看。


    第一季第13集 張谷英村——和睦有道

    位於湖南省岳陽縣的張谷英村,又稱張谷英大屋。全村2600多人同姓同宗,生活在同一片屋檐下。一個家族緣何選擇世代相守,何能歷經數百年而根深葉茂、聚而不散、合而不分?本期節目將為您解答張氏家族的相處之道。敬請收看。


    第一季第14集 東風村——同舟共濟

    四面環海的東庠島位於福建省東部,這座海島上有8個村莊。一千多年前,東風村的先民遷居到此,以捕魚為生。村裏大都為陳姓和肖姓,他們依然遵循着祖先的教誨,即同舟共濟的精神。這裏的漁民們時刻經受着大自然的考驗,他們堅持着在生產勞動中互幫互助。


    第一季第15集 板梁村——仁義興家

    在60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板梁村就像一顆具有頑強生命力的大樹,根脈延伸至周邊數個縣市,形成了346個自然村、8萬多人的龐大支系,究竟是什麼原因令板梁村的後世子孫如此繁盛?本期節目將為您解答。敬請收看。


    第一季第16集 迤沙拉村——心懷感恩

    座落在四川攀枝花境內金沙江畔的迤沙拉村是一座古樸的彝族村莊。這裏是南絲綢之路上的必經之地,冬無嚴寒,夏無酷暑。2000多年來,感恩是迤沙拉村民發自內心凝結出來的生存智慧,固化成了獨特的民俗風情。敬請收看。


    第一季第17集 新葉村——讀可修身

    新葉村深居玉華山下,位於浙江建德市,古村佈局講究,處處瀰漫着書鄉氣息。為督促年輕人讀書,家族設立各種獎勵辦法,獎勵稻穀、在各個分支祠堂前立旗杆、抱鼓石、掛米鬥等等,這種傳統一直延續到了今天。敬請收看。


    第一季第18集 萬家村——立德樹人

    山東省淄博市萬家村畢氏家族的祖先們用“承前謨,不居間,不放債,不攻煤井;願後世,學吃虧,學認錯,學好讀書。”這26字的家訓表達萬家村畢氏家族“立德樹人”的家風,將德行傳遞後世的深刻內涵。自明代萬曆年間開始,萬家村就闢出水塘種植專門祭祖的蓮藕,有村就有藕田的傳統從未中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美好品德在這裏世代相傳。敬請收看。


    第一季第19集 靜升村——無信不立

    千百年來,誠信被中華民族視為自身的行為規範和道德修養。位於山西省晉中靈石縣的靜升村的王家大院,王家大院始建於1739年的乾隆年間,由視履堡、恆貞堡、崇寧堡三個堡構成。富甲一方的王氏家族,到清朝乾隆年間已經成為晉商中舉足輕重的一支,靠的就是誠信二字。如今的靜升村依然在傳承着祖先誠信為本的祖訓,無論是百年老字號還是手工藝人,都彼此熟悉信任,堅守着“誠信”二字。誠信不僅是王家的家風,也是整個靜升村的村風。


    第一季第20集 哈南村——盡忠報國

    哈南村,地處甘肅入川的交通要道上,歷史上曾為重要的邊寨隘口,是兵家必爭之地。哈南村先祖為平叛戰亂調任於此,不斷湧現出忠君愛國的將領,從那時起,後人便把“忠勇傳家”作為家規祖訓寫進了族譜。如今,哈南村作為邊塞的歷史早已隨歲月遠去,但“盡心為忠,報效祖國”的祖先訓誡,卻在哈南人的血脈裏繼續流淌。“火要空心,人要忠心”哈南村文化血脈裏的忠義精神,牢牢根植在後人的心中,代代相傳。


    第一季第21集 巖門村——慈孝人添壽

    湖南湘西巖門村是一個有着646年曆史的古老村寨,全村人口不過400多,長壽老人卻佔比很高。一個小山村長壽老人如此之多,除了良好的自然環境,綠色無污染的食品外,更重要的是這裏有傳承了幾百年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孝悌”家風村俗。如今,走進巖門村,隨處可見安逸幸福的長壽老人,隨時可聞孝敬老人的尋常故事。


    第一季第22集 李宅村——修身齊家濟天下

    李宅村,坐落在浙江省台州市仙居縣眠牛山,現全村有410户,户籍人口1300人。南宋年間,李宅先祖李樸為避亂攜家人來到浙江仙居,制定了以“修身齊家濟天下”為目的的族規,列出了李宅的“十訓八誡”。李宅人不僅嚴於修身,持家更是有道,村民都是大家族聚居的形式生活在四合院裏,父子有親,兄弟姐妹間團結互助,大家一起吃着“閤家飯”,其樂融融。


    第一季第23集 楊家堂村——修仁心行義事

    這是一個300年的小村落,村中並無楊姓,卻執意稱為“楊家堂”。300年前宋姓舉家搬遷來此定居,因為一個緣起,祖上開始了生意旅程,發家致富之後才有瞭如今詩畫一般的美景;300年後,宋姓族人一直秉承“修仁心行義事”用以教子持家、行事待人;以至於今天,不大的一個村落人才輩出。修仁心,行義事,成就了村人浪漫又崇高的商道,更使得今天我們依然能夠看到懸壺濟世仁心,秉燈傳道的仁義。


    第一季第24集 龍宮村——義行天下

    龍宮村一個以“義文化”為首要治家格言的家族式村落。龍宮村是曾在唐宋兩朝聲名顯赫的“義門陳氏”後裔,以孝義著稱的義門陳氏家族多次被皇帝旌表為“義門”, 近千年的時光裏,古老的龍宮村,恪守着“忠義傳家”的義門文化,秉承着“義字當頭,仁行天下”的人生信條,湧現出一大批義人義事。這裏有80多歲為鄉親們上山採藥的義醫;有散盡家財興辦義學的義師;有樂善好義讓村中老人老有所依的義商;更有鄰村失火送糧送衣的全村村民。“空手讓挑擔、輕擔讓重擔”這些平凡的語言,是龍宮村人對“義”最樸素的理解。


    第一季第25集 荻浦村——百善孝為先

    荻浦村位於浙江省桐廬縣東部、富春江南岸,它是一個申屠姓聚居的千年古村,自古以來古村就盛行孝義之風。申屠氏先祖申屠理從屠山入贅到范家村,受到優待,留下了孝道的傳統,千百年來,一口范家井見證了這裏孝風的傳承。荻浦村每年農曆十月二十一是當地獨有的敬老節,節日上各種各樣的慶祝活動圍繞着老人展開。此外荻浦村每年還會有孝媳婦評選,四世同堂的申屠國初一家六房兒媳孝順有加遠近聞名。


    第一季第26集 芙蓉村——耕讀傳家久

    芙蓉村位於浙江省温州市永嘉縣境內,地處楠溪江中游,是一個陳姓聚居的古村落。永嘉地區自古山水秀美,人文薈萃。近千年來,芙蓉村文運始終昌盛,培養了大批人才,在南宋時曾有18位官員同時在朝為官,被稱為“十八金帶。本期節目走進芙蓉村,瞭解他們耕讀傳家的故事,瞭解故事後面的傳統與精神。


    第一季第27集 於家村——守禮德自高

    在河北省井陘縣的太行山麓,有一個房舍、街巷就地取材,全部用當地的石頭壘成的村莊叫於家村。在於家村,用水有節水的約定,護林有禁山的村規,鼓勵讀書有獎勵辦法,禁止賭博有整飭村規,就連日常的行為舉止、房屋道路的修建,於家村都有刻寫在石頭上的村民規約。於家村平靜祥和,民風淳樸,於家村人無論走到哪裏也會牢記祖宗的教誨,遵紀守法,清白做人,形成了於家村獨特的村莊品格。


    第一季第28集 吾木村——天人和諧心性真

    在雲南麗江玉龍縣有一個納西族村寨——吾木村,這裏位於橫斷山脈的深處,坐擁金沙江,大山大水造就了這裏粗獷原始的自然風光,讓吾木村成為一片令人嚮往的世外桃源。但更為難得的是,居住在這裏的納西族人自古以來就一直秉持着“天人和諧”的傳統觀念,千百年來,人與自然延續着和諧相處的關係,人與人之間也保持着和睦相處、互助互諒的優秀傳統,使得吾木村成為納西族人世代守望的一片精神家園。


    第一季第29集 年畫村——世代盡孝

    四川綿竹年畫村,一個被五彩斑斕的年畫點綴之下的川西村落,這裏除了是古老民間工藝綿竹年畫的發源地之外,這裏的孝德文化同樣源遠流長,千百年來,講孝行孝,成為村民崇高的美德。節目選取了年畫村中三位村民,講述他們“純樸而冷靜,清切而真實”的孝心故事,挖掘並提煉出年畫村人,把“孝以敬先,孝以德行,孝以順重”這三層面的孝心深深根植入人心。


    第一季第30集 蒼坡村——兄弟同心

    蒼坡村,坐落在浙江省温州市永嘉縣,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在蒼坡村,有一座建於南宋的望兄亭,是蒼坡李氏第七代李嘉木為他的哥哥李秋山修建。南宋時,蒼坡村李秋山和李嘉木兩兄弟各自成家立業,分家單過。李秋山讓弟弟李嘉木留在蒼坡老屋,自己去了村對面重新開基立業,從此有了方巷村。為了表示對兄長的尊敬,每年祭祖前,蒼坡李氏都要先去方巷村恭請兄長的後代,拜祭了兄長的祠堂之後,才一起回到蒼坡。蒼坡村的村民聽着望兄亭的故事長大,將兄友弟恭、兄弟同心的傳統綿延百年、代代相傳。


    第一季第31集 周鐵村——積錢不如教子

    周鐵所在的宜興市古稱“陽羨”,自古以來就是書香氤氲之地,至今中國的高校裏還流傳着“無宜不成校”的説法。地處宜興東北、太湖之畔的周鐵也深受宜興崇文重教風氣的影響,這裏也一直人才輩出,在周鐵流傳着“陽羨狀元地、周鐵教授鄉”説法。正是古老的家風和尊師重教的習俗一直使得這一方水土文脈深厚,綿延不斷。


    第一季第32集 岜沙村——敬天畏地

    位於貴州省東南山區的岜沙,是一個神秘的苗族村落,這裏至今保留着獨特的原始風貌與習俗。這裏的村民敬畏祖先,敬畏大自然。千百年來的堅守,岜沙形成了一個獨特的文化孤島,保留了一個無法複製的自然村寨樣本。古老的裝束,神秘的民族傳統習俗,林木幽深的村寨環境,敬天敬地祖先的岜沙人,打造了一個令世人羨慕的精神家園。


    第一季第33集 大陳村——孝風永彰

    大陳村位於浙江省衢州江山市區以北,在大陳村傳統文化中,保家衞國是“立身行道,以顯父母”的大孝,“移孝作忠”是在保祖先留下來的土地和兒孫。一碗綿延飄香的大陳面、300年的汪氏宗祠,600多年的古村落。本期節目將帶領大家一起回顧大陳村繁衍至今那一段段濃郁的鄉愁。敬請收看。


    第一季第34集 河陽村——清白保平安

    地處浙江麗水的河陽村,這裏古色古香,處處可以感受到清白遺風。古屋裏的木雕,祖墳旁的蓮花,老牆上的怪字,還有族譜中的家規,無一不在告誡着後人清白的宗旨。一千多年來,出外為官的河陽村人有200多人中沒有一位因貪腐而受到朝廷懲治。敬請收看。


    第一季第35集 龍湖古寨——感恩三春暖

    龍湖寨位於廣東省潮州市潮安區東南部,北宋末年建寨,至今已有近九百年的歷史。龍湖寨人世代恪守“施恩莫念,受恩莫忘” 的為人處事之道。明末清初,黃作雨為報答母親養育之恩,衝破當時的封建禮制,為庶母建立單獨的祠堂,供後代子孫拜祭。明朝萬曆年間,一位教書先生,在龍湖寨教授了8名學生,由此引發了學生以及他們的後代子孫在之後的近400年時間裏,為了感念師恩對老師連年不斷的拜祭供奉。為了報答相鄰之恩,劉潮鵬將兩家的圍牆打開一道門,把兩家變成一家,以方便照顧癱瘓在牀的鄰居劉克中。龍湖人認為,懂得感恩,方能成大器,懂得感恩,才值得尊重。登高山之巔,勿忘父母情;入成功之道,切記師恩意。在龍湖人看來,只有心中常存感激,生活的路才能越走越寬。


    第一季第36集 老司巖村——親幫親 鄰幫鄰

    坐落在武陵山脈深處的老司巖村,自古便是西至巴蜀、北通湖湘的必經之地。明清時期,因其優越的地理位置,成為重要的碼頭,商賈雲集,被稱為“小南京”。本期節目將帶您體驗老司巖村如何恪守這數百年未變的村魂。敬請收看。


    第一季第37集 小河村——積善有餘慶

    與人為善是山西省陽泉市小河村世世代代為人處世的原則。“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清雍正年間,一位叫石思虎的小河村人出門做生意,不幸染病客死他鄉,家裏剩下妻子葛氏和兩個年幼的孩子,生活悽苦。靠着炸油糕,葛氏帶大了孩子,建起了石家花園。百善孝為先,要進石家的宗祠,有一個最大的條件:積德行善。自古以來,刻碑、進族譜、牌位進宗祠,成為小河村對善心善行的一種認同。有的善行是舉手之勞,有些善行卻要付出艱苦的努力,在小河村,全村人善行的累積,成就了一個了不起的壯舉。41年前,小河村的村民們,為了扭轉村子“滴水貴如油,缺水輩輩愁”困難局面,用了8年的時間,打出了一口736米深、日出水量1200多噸的水井。小河村,用自己的歲月痕跡向遊客們展示着曾經的熱心公益,善待鄉鄰;展示着小河村人秉義疏財、樂善好施;石家宗祠,讓善良成為一種德行成為一種準則。


    第一季第38集 鵬城村——憂天下 擔道義

    深圳鵬城村位於廣東省東南部。公元1394年,明朝政府為了抗擊倭寇設立“大鵬所城”。鵬城村三面環山,面向大海,是明清兩代中國東南沿海重要的軍事要塞,保衞祖國的歷史,使得 “忠義”成為鵬城村民世代相傳的美德。敬請收看。


    第一季第39集 濯水村——大誠止於信

    誠和信,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誠”,本義是指實實在在,也就是誠實、誠懇;“信”,主要是指人的言與行之間的相合與一致。重慶市濯水鎮濯水村位於重慶黔江的東南方,現有村民大約4000多人,是一個集土家吊腳樓羣、水運碼頭和商貿重鎮於一體的古村落。因商而興的濯水鎮,歷經百年商業依舊繁華,其中的秘訣就是做人對得起“天理良心”,做生意講究信用和道義。


    第一季第40集 文裏村——行善至樂

    廣東省潮州市潮安區庵埠鎮文裏村,是個有着800多年曆史的古村落,“行善至樂”是文裏村人一脈相承的精神。有些慈善機構在文裏村已有幾百年歷史,村人謹記祖訓以行善為德行標準,並把行善之風代代相傳。敬請收看。


    第一季第41集 秀水村——讀書明理

    在廣西富川瑤族自治縣一個名叫秀水的千年古村,有這樣一個家族,他們以毛姓為共同的姓氏,他們的祖先是一位進士出身,他們在立村之初就把“讀書榮身”作為宗族思想傳承。歷史上遠近聞名的四所書院,是這個家族濃厚學風的最好見證,一個狀元、26位進士,是這個家族“以書聲振家聲”的最大榮耀。如今,生活在秀水村的毛氏後人,又將以怎樣的方式傳承尚學家風、延續家族榮耀呢?每年正月初一,村裏年滿六歲的孩子都要在毛氏宗祠舉行一生當中第一次重大的禮儀——入學禮;每年農曆九月初八,秀水村都要舉行一年當中最盛大的活動——狀元遊;每當村裏有孩子考上大學,都會邀請戲班子唱一場熱鬧的大戲;無論哪家有70歲以上的老人過壽,都要把德高望重的老師請到家裏和老人一起過壽。


    第一季第42集 渚口村——教養有道

    地處安徽省南部的渚口村,座落在皖贛邊界,是個三面環水、一面靠山的千年古村。這個村也是一個聚族而居的古村落,其中80%以上是倪姓,北宋中期倪氏家族遷到這裏,繁衍至今已近千年。 渚口村崇文重教之風濃厚,明代之後,先後出過5位進士,對渚口人影響最大的,是村裏出的第一位進士——倪思輝。倪思輝是明萬曆年間進士,曾經歷任户、禮、吏、兵四科給事中,後來官至南京户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第一季第43集 上九山村——誠信立業

    上九山村地處孔孟故里山東省鄒城市,位於儒家文化的發源地,始建於北宋初年。至今仍完好地保存着明清時期的石屋民居,構成了獨特的古村落景觀。全村1200多人,鄭姓佔多數,全村人秉承祖宗留下的“誠信立業”的祖訓,兢兢業業的做人做事。敬請收看。


    第一季第44集 三德範村——立規守德

    本片講述了三德範村一帶三個歷史故事,闡述了刻在石頭上的鄉規民約背後的文化含義;以三德範當下發生的兩個典型故事為敍事載體,分別體現了三德範村“立規矩、守美德”這一傳統在當下的傳承和體現;片中還展現了村中的三個數百年傳承至今的文化習俗:五音戲、扮玩和鬥春聯,在這些傳統文化習俗背後正是村民們立約成規,倡導美德所達成的和合之美。這些內容對於促進現代社會和諧發展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第一季第45集 獨山村——崇學向善

    正所謂:“人不學,不知道;人不學,不知義”,讀書明理始終是獨山人信守的人生不二法則。只有具備明辨是非的能力,才能夠更好的積德行善,為成家立業打下堅實的根基。獨山村千百年來,始終將“崇學向善”作為祖輩的訓誡。本期節目將走進獨山村,感受獨山人淳樸的民俗。敬請收看。


    第一季第46集 南社村——孝敬有方

    南社村始建於宋代,由祖先謝尚仁帶領族人從浙江遷徙而來,明朝中期,謝氏族羣逐漸人丁興旺,又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建成了如今謝姓為主7000多人口的南社村。南社村民很重視對先人的祭祀,這悠久莊重的祭祀傳統已沿襲數百年。謝氏祖先定軍南社以後,非常重視對子女的教育,謝氏後人銘記祖先的艱辛與偉大,將尊祖敬宗做為全族人奉行的族訓。


    第一季第47集 楊柳青——留住傳家寶

    楊柳青年畫產生於明代崇禎年間,繼承了宋、元繪畫的傳統,與蘇州桃花塢年畫並稱“南桃北柳”,成為中國傳統木版年畫中最為著名的一宗。然而,自鴉片戰爭後,戰亂不止,曾經盛極一時的楊柳青年畫幾近湮滅。楊柳青年畫作坊,由原來的300多家萎縮到只剩下一家。80歲高齡的民間年畫藝人王學勤,畫“缸魚”年畫已經60多年了,憑着世代傳承的繪畫技藝,成為中國唯一以“粗活兒”形式繪製楊柳青木版年畫的民間藝人;霍慶順、霍慶友兄弟,為了完成父親遺願,一個努力恢復傳統題材楊柳青年畫,一個為了收集老版傾其所有;70歲的王文達,半個多世紀的人生獻給了楊柳青年畫的刻版工藝。


    第一季第48集 荻港村——齊心向善

    荻港古村位於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四面環水,河巷縱橫。歷史上因河港兩岸蘆葦叢生而得名荻港。在荻港先祖看來,善良的品性是修身立命之本,因此他們把培養“齊心向善”的品質作為對子孫教育的頭等大事。在荻港很多姓氏家族的族譜中,“積善”被作為家風,代代傳承。


    第一季第49集 松塘村——明理養德

    位於廣東省佛山市的松塘村,是一個擁有800年曆史的古村落,這裏素有“南海衣冠推望族,西樵靈秀萃吾門”之美譽。村中2000左右人口都為區姓。松塘村重視教育,體現在各種形式的學堂,從家族的私塾、書舍到普及全村基礎教育的社學一應俱全。尚學的傳統加之完善的教育設施,使數百年來才子輩出,小小的松堂村,竟有翰林4人。因此這裏也被稱為翰林村。


    第一季第50集 河灣村——世代尚和

    河灣村位於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西水河鎮,土家族的母親河酉水河在這裏形成了一個大轉彎,河灣村因此而得名。在河灣村,“和”是土家族為人處世的基本原則,河灣人看重“和”,不僅要和於情,更要和於禮。土家族先祖以和立寨,以和興寨的美好願望,在河灣村後代的心中代代相傳。


    第一季第51集 前童村——以孝為本家業興

    前童村位於浙江省寧海縣,始建於南宋末年,至今已有近800年曆史,官居迪功郎的始遷祖童潢在一次遊歷中偶然發現這塊山環水繞圍而不塞,藏風得水的風水寶地。前童村是典型浙東風格的古村落,村中卵石曲徑,民居,老街,宗祠自成格局。前童以孝治家,終成為中國童姓最大的聚居地。


    第一季第52集 赤康村——民族和諧代代傳

    在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的西藏墨竹工卡縣,有一座在藏族人心目中很神聖的村莊——赤康村。在赤康村,還有一座歷史悠久的霍爾康莊園。“霍爾康”在藏語中是蒙古人的意思,二百多年來,霍爾康家族的後人始終恪守着民族團結的信條,湧現出許多維護民族團結的知名人士。


    第一季第53集 撈車村——崇勤倡儉

    撈車村位於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龍山縣。撈車村有一個習俗,誰家有新生兒出生,看望的人一定要給嬰兒帶上寫有“勤”字的團饊,意欲小孩長大後要勤勞勤奮。在撈車村,團饊不僅是食品,還是崇尚勤勞的文化符號和載體,承載着撈車村人勤勞致富的傳統持家理念,並肩負着這種人生觀價值觀世代傳承的責任。


    第一季第54集 斯宅村——百行孝為首

    浙江省諸暨市東白湖畔一座隱秘的千年古村落,居住着一種特殊的“斯”姓家族,這個村也叫做“斯宅村”。斯宅村裏的建築被稱作江南最大的民居建築,佔地6000多平方米。居住於同一座院子裏的人都有親密的血緣關係,都源自同一位祖先,數代不分家。斯宅村世代相傳的家風最重要的就是遵循孝道。


    第一季第55集 江頭村——清白可榮身

    祠堂是一個家族最重要的祭祀場所,許多家族的祠堂都會用本族的姓氏來命名,而江頭村的祠堂卻用一篇文章的名字命名,這其中的江頭村的祠堂與江頭村周氏家族的傳承有着莫大的關係。江頭洲是江頭村以前的名字,濂溪公就是周敦頤,江頭村周姓始祖名叫周秀旺,是周敦頤的後代,周敦頤的後輩族人以愛蓮家族自居,寓意周氏家族世代傳承“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漣而不妖”的精神。


    第一季第56集 鳳山村——詩書傳家

    甘肅天水鳳山村自古崇文尚教、人才輩出,一直有“隴上小鄒魯”的美譽。從寺廟裏的楹聯到家家懸掛的中堂,詩書文化傳統在鳳山無處不在。美好詩書的薰陶使鳳山人淳樸善良,勤勉堅忍、寬厚仁慈,不畏艱難,堅持着對理想的追求,代代相傳。


    第一季第57集 宰蕩村——以歌養心

    位於貴州省東南山區的宰蕩,是一個美麗的侗族村落。侗族是一個離不開歌的民族,無論何時在宰蕩隨處都能聽到天籟般的侗族大歌。一對來自北京的母女為侗族大歌所吸引,準備在宰蕩生活一年,在這裏,她們正在接受一次侗族大歌的心靈淨化。


    第一季第58集 圍鎮村——家和萬事興

    圍鎮村位於廣東省清遠市佛岡縣湯塘鎮,現有村民大約3000多人,從清朝道光年間建村以來,村民們始終將“和”字,奉為為人處世的行為法則。本片用三個具體的事例,展示了圍鎮村人長幼之間,婆媳之間和鄰里之間和睦相處傳統美德的傳承。


    第一季第59集 德勝村——以德報怨

    四川德勝村,位於阿壩州金川縣境內。自古以來就是藏漢文化交融的地方,這裏的人們崇尚禮儀、重人倫。由於經歷過戰亂與紛爭,德勝村的人們學會了寬容和忍讓,即使發生矛盾,也用“以德報怨”的方式來化解矛盾和衝突。本期跟隨記者走進四川德勝村,近距離感受它的傳統魅力。敬請收看。


    第一季第60集 湯滿村——誠實守信

    英國作家詹姆斯·希爾頓的一本《消失的地平線》讓雲南省的香格裏拉縣這片寧靜的土地成為繁忙地球上的一處世外桃源,但是現實生活總是會摒棄掉浪漫的面紗,以它艱難、真實的面目呈現於眾人,而穿越滇西南茶馬古道上的馬幫無疑就是這艱難生活的真實例證。自然環境的嚴苛擠壓着身處其中的人們務必以更加誠懇的方式體恤彼此,人與人之間的誠信則成為簡明扼要的生存之道。湯滿村坐落在距離香格裏拉縣城40公里外的山谷間,是茶馬古道上一個傳統藏族村落。人們自覺奉行誠信的原則,不管是作為馬幫接待點的達達孫諾家,還是50多年堅持藏族黑陶製作的孫諾七林和在國道邊開土鍋雞的都丹,最耀眼的文化精神就是誠實守信。


    第二季第1集 郭亮村——自強不息

    “愚公移山”故事發生的地點就是現在的南太行山區,是講述一個關於奮發進取、自強不息的故事。在這裏有一座古樸清秀的小山村,一羣被稱為“現代愚公”的人們生活在這裏。據輝縣縣誌記載,東漢末年,農民起義領袖郭亮曾在此駐紮,村莊因此得名“郭亮村”,大批郭亮村先人為躲避戰亂遷居於此。這些人在險峻的絕壁邊緣,用一塊塊石頭、一張張石板建起了100多座獨具風格的太行石屋,成為奇特的“崖上人家”,郭亮村也被稱為“絕壁上的村莊”,本期節目由此展開。


    第二季第2集 廉村——清正廉潔

    廉村,原名石磯津,公園502年,為了躲避戰亂,南朝光祿大夫薛賀帶領族人遷居此地。廉村的“廉”,是唐肅宗感念薛令之的清白自潔而賜名得來。由此,廉村人以“廉”為榮,恪守“廉潔自律”的祖訓。祭拜儀式中,重現薛令之金榜題名風光遊村的情形是重要環節。廉村人才輩出:宋朝抗金英雄陳最,剛正不阿;江西吉水縣令陳昇為官清廉等。廉村古樸中透着活力,崇廉倡廉,傳承千百年。


    第二季第3集 吞達村——常懷感恩之心

    “吞達”在藏語裏指“吉祥之地”,吞達村一個靜謐的小村莊,坐落在西藏自治區中南部雅魯藏布江北岸。1300年前,吞達村祖先遊牧至此,見山朗水清便定居下來,如今村莊有200多户人家,村民每天早上在古老的木桶上繫上一條潔白的哈達,表示帶上了一份純淨的心意,這已經成為一種生活習慣,一天的生活由此展開。吞達村村民懷着對天地自然、先祖恩澤、鄉鄰温情的感恩之心守護者自己平靜美好的生活。


    第二季第4集 三門源村——睦鄉鄰

    浙江龍游“飯甑山”下,三門源村。山上清泉飛流而下,清澈的溪水穿村而過,滋養着兩岸的人家。北宋時期,葉氏祖先為躲避戰亂遷居此地,翁氏家族在南遷途中,見葉家待客謙和有禮,便定居在白虎山旁。從此,葉翁兩家和睦相處千年。葉氏“宗族之興以禮讓”,翁氏“有無相通,守望相助,視一鄉如比鄰,視比鄰如一家”。


    第二季第5集 勐景來村——温和處世

    每年的十二月中國大部地區已是寒冬,但此時雲南省最南端的西雙版納才剛走過濕熱的雨季。位於中緬邊境線上的打洛江水量依舊沒有減少,浩浩蕩蕩地流向下游的瀾滄江。勐景來村就坐落在將變得平壩上,水氣瀰漫,人們要到中午才能見到太陽。這裏人與自然平等相處,鄰里之間平和相待,夫妻之間平靜相守,溪水與江河滋潤着秀美的家園,温柔地流淌在傣家人的血液裏。勐景來村秉承着温和處事的生活態度,將沿襲了千年的傳統世代相傳。


    第二季第6集 南巖村——知難而進

    福建安溪的南巖村,被稱為“鐵觀音之鄉”,村民大都姓王。唐代末年,王姓先祖王審知帶領族人自中原南遷到福建,五代十國時建立閩國,被稱為“開閩聖王”。福建閩南地區山高林立,土地稀少,王氏先祖並不放棄,而是開山種茶,繁衍生息。在南巖村看來,吃苦耐勞,敢於拼搏是立足這片山林的根本。這也成為王氏家族教導子孫的處事原則和行為規範。王三言走上了茶農兼茶販的生活。


    第二季第7集 羅鳳村——以誠為美

    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南部的大山深處有一個秀美村莊叫羅鳳村,羅鳳江歷史悠久,古樸清幽,靜謐安詳,這個村還有一個引以為傲的名字叫“誠信村”。名字的由來源於這裏一種獨特的貿易習俗。這裏的村民都有自己的菜園子,他們都會把菜地裏吃不完的青菜拿到集市上出售,來到集市的固定樹下,就會把菜籃子、小竹簍和價格掛在樹上,之後人就會離開,人們買完菜之後就會把錢放在竹簍子裏,“誠信村”之名由此而來。羅鳳村認為誠信是安身立命之本,誠實做人、誠信做事的習俗在光陰的流轉中一代代延續着,生生不息。


    第二季第8集 單家集——回漢兄弟 親如一家

    據《平涼府志》記載,單家集的歷史可追溯至明代,單姓回族在明代遷居至此,得名“單家集”是因為古絲綢之路的一處驛站,清代初期形成商業集市,明國時期發展為靜寧縣第一重鎮。98%的村民都是回族,村裏的大清真寺彰顯着伊斯蘭特色。回漢之間的經濟友好往來,促進了生活各個方面的融洽團結。回漢之間的團結、融洽,不僅僅在歷史裏,在市場上,在節日的祝福聲中,它也融在了最簡簡單單、平平淡淡的生活裏。


    第二季第9集 大餘灣村——節儉有餘

    26歲的餘軻在湖北武漢工作,他剛在城市裏辦完婚事,按照當地的風俗,他要帶着媳婦回到大餘灣村回一趟老家。大餘灣村位於木蘭山腳下,大餘灣至今保留明清時代石砌宅子數十幢,村民們依舊過着質樸平靜的生活。大餘灣村先人系余姓大户,最早是在明朝初年朱元璋詔令贛湖大移民時,於洪武二年從江西婺源、德興一帶遷徙到如今的木蘭川,在餘氏宗譜上有明確的記載。當初之所以選擇在此定居,是因為認定這個灣子是一塊極為罕見的“風水寶地”。


    第二季第10集 和順——德智並育

    明朝洪武年間,四川、湖南、江蘇、江西等地的將士來到和順屯軍戍邊,安家落户的同時,也帶來了尊師重教、崇尚詩書的中原文化。幾百年來,逐漸在這個鄉村孕育出超前的教育思想。寸樹聲創建益羣中學,將“艱苦樸素,勤學愛勞”作為校風。文化浸潤鄉土,教育澤披後世。400多年前,村民開始“走夷方”,去緬甸、印度等國闖蕩。


    第二季第11集 東明村——一門尚義

    東明村坐落於浙江省金華市鄭宅鎮,水龍節是這裏一年一度最熱鬧的一個節日。水龍是該村舊時的滅火工具,為了檢驗設備是否正常,鄰近村莊的五條水龍每年都會聚集在一處進行一場比賽。明朝末年,一場大火差點將東明村毀於一旦,先祖們發明了水龍,義務為附近村莊滅火。隨着時代變遷,雖然水龍滅火方式逐漸被淘汰,但是為紀念祖先義舉,傳承“義”的精神,水龍節被保留下來。該村還有一個響亮的名字叫“鄭義門”,鄭氏家族所奉行的尚義之風、追求一品的齊家思想代代流傳,深深影響着現在每一位義門子孫。


    第二季第12集 沙溪村——心慈向善

    沙溪村位於南海之濱,明代以前,這片水域曾因洪澇不斷,貽害一方。明嘉靖七年,薛中離利用自身的威望,召集鄉民疏通河道,將兩河貫通。後人為紀念薛中離的善舉,將這條溪命名為“中離溪”,曾經的患溪變成了福溪、善溪。20世紀80年代,瘟疫席捲全村,將老爺廟改為臨時善堂,為村民治病。慈善家陳慈黌不着痕跡的施捨。陳偉南興教辦學的夙願在這裏開花結果。


    第二季第13集 張店村——重教啓智

    張良,因滿腹韜略成為漢代開國功臣,譽滿天下,也因超羣智慧,果斷功成身退,拋名棄利、辭官歸去,而他的後人們則在依山傍水的河南省平頂山市張店村生息繁衍,同時也將他的傳奇和智慧代代相傳。已有千年歷史的張店村是一個僅有3000人的小村落,但恢復高考後至今,村裏考出了500多位大學生,可見張店村人很注重文化教育和祖先智慧的傳承。每年四月初十為村裏孩子們舉行的破蒙啓智儀式便是這種傳承最好的見證。這天,孩子們會聚集在張良像前,和長輩一起誦讀祖訓並學習先人謙卑處世的精神和追求智慧的志向。


    第二季第14集 羊樓洞村——誠系百年

    位於赤壁市區西南26公里的羊樓洞,為湘鄂交界之要衝,明清之際系蒲圻6大古鎮之一,為“松峯茶”原產地,素有“磚茶之鄉”的美稱。本節目從中國傳習幾千年的“誠信”文化入手,以羊樓洞茶馬古道興盛發展的歷史與誠信文化“信於人”、“不欺人”、“誠於心”、“以真誠之心、行信義之事”形成雙軸線講述村落的故事。以羊樓洞“茶”文化為主線,以五個不同的人物和故事為主體,梳理“誠信”文化的外在形式與內核實質,既有誠信文化的傳承,也注重表現當地今天的誠信。


    第二季第15集 五家村——務勤儉 禁奢華

    一提到五家村,讓人腦子裏不斷地閃現“不洗盤子”四個大字以及五家村人是怎樣靠着先祖的一句訓誡打敗眾多競爭者走上“行業巔峯”的場景。韓德雅是五家村韓氏後人,他時刻謹記家風,恪守祖訓,將祖輩的訓誡教導融入到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當中。因着對祖訓的深刻領悟和父親的諄諄教誨,他在作畫時用來蘸墨調色的盤子從來沒有洗過,而一直在作畫上頗有造詣的他也因此成就了自己獨特的作品風格。另一位五家村人許興耀,他是上裏鎮一等一的木匠,木活做得精巧細緻、古樸講究。但奇怪的是,他之所以成為全鎮最受歡迎的木匠,除了手藝,竟然是因為一個保持了50年的習慣。這個習慣來自祖訓的教導和師父的訓誡,是五家村傳承千年仍然家族興旺的根源所在,同樣也是韓德雅“不洗盤子”的原因。


    第二季第16集 喜洲村——立學育人

    雲南的大理白族在雲貴高原上創造了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可究其文脈卻要從相距大理古城18公里的一個小村落喜洲村説起。“敬教勸學,建國之大本,興賢育才,為政之先務”,千百年來,喜洲村民始終沿襲並奉行着祖輩“立學育人”的傳統。喜洲人一直牢記祖輩教誨,無論求學還是經商都秉持“立學育人”的傳統,因此清中期以後因着茶馬古道的繁榮逐漸興盛的“喜洲商幫”仍然將教育後輩與人才作為發展的根本,走南闖北甚至遠赴重洋的經歷也讓他們在教育上有了更開放的眼界。


    第二季第17集 歇馬村——古今勵學 一脈相承

    歇馬村背山面水,風景優美,位於廣東省恩平市聖堂鎮,因整個村子外形似駿馬而得名。梁撫民的孫子梁江便是歇馬村梁氏的開村一世祖。歇馬村先祖對於祖輩“勵學”觀念的沿襲和對後輩“學習文化、加強修養”的期許也體現在對村莊的佈局上,街巷的走向和巷口的開向都十分講究,有着特殊的象徵意義。歇馬村村民謹遵先祖遺訓,認為讀書是維繫整個家族凝聚力,提升整個家族層次,改變家族命運最穩妥的方式。因此,村子裏有了“學谷制”,有了“勵志園”,有了“騎在馬背上的舉人村”這一個響亮的稱號,有了每年都會舉行的延續了400年的傳統儀式。


    第二季第18集 上莊村——慎獨修身

    始建於宋金時期的山西省陽城縣上莊村,坐落在太行山脈可樂山下。在這個有着1000多年曆史的小山村裏,每到初冬時分,閒下來的鄉親們都會聚在一起,排練古裝秧歌劇《天官回家》。天官大人指的是明代從這裏走出去的禮部尚書王國光。王國光前後從政四十年,萬曆年間輔佐張居正實行改革,對萬曆中興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王國光取得這樣的成就與流傳了千百年的修身教育是分不開的。


    第二季第19集 草塘村——守護“祖宗海”

    從明朝開始,草塘村的先祖就開始了乘風破浪、遠航捕撈的旅程,這片他們世代耕耘的南海,被稱為“祖宗海”。世世代代守護“祖宗海”,不光是草塘村漁民堅守的祖訓,也是600多年來草塘村的文化根基,更是南海乃中國固有領海、領空的歷史傳承。對於這片海域給予的饋贈,他們沒有貪婪的索取,而是通過休漁期停止捕魚、潛捕的方式保證海域的可持續再生,從而在“祖宗海”的養育下繁衍生息、代代相傳。


    第二季第20集 陸巷村——代代向學

    陸巷村村民現在的生活內容好像和南宋剛遷居到這裏的先祖們並沒有太大的區別,打漁曬網,生火做飯,安靜而閒適。陸巷村背山面湖,東邊是莫釐峯,南邊是碧螺峯,西邊是太湖,南宋時漸成村落,古往今來,這個小山村先後走出過46位舉人,41位進士和兩位狀元,近代從陸巷村走出去的院士與教授已達60多位,這在中國的村落當中是極為罕見的,所以這裏也被譽為“宰相故里”、“進士教授之村”。這些都得益於古村裏一直流傳着的“以學立業,崇文重教”之風。


    第二季第21集 雙鳳村——心存自然

    提及大樹,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鬱鬱葱葱或者枝繁葉茂?對於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順縣的雙鳳村民來説,提起大樹首先想到的便是“樹幹爹”和“偷梁”!在雙鳳村,幾乎每個村民都有一個“樹幹爹”。2000多年以來,雙鳳村民一直依靠土地、山林和泉水的供養繁衍生息,因此深諳“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的道理。後輩也嚴格遵循古訓教導,以每户人家看護一片共有林區域的方式保護着他們敬畏的自然。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崇尚自然、取之有道的族羣,居然會發生在別家看護區域“伐木偷梁”的事件。


    第二季第22集 南長灘村——規矩傳家

    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和甘肅省的交接地帶,是一片荒蕪貧瘠的大山,但是在崇山峻嶺間卻藏着一個被黃河環繞的小山村-南長灘,按照當地的俗語,八月十五中秋節過後,就是南長灘一年中最忙的日子,有幾百年歷史的梨園、棗園,都在這個季節收穫,各家各户全體出動,打棗、摘梨。南長灘有一個傳統,村裏一旦有長者亡故,全部村民都要停工,共同操辦喪事。


    第二季第23集 仁裏村——仁愛為本

    仁裏村,坐落於安徽省績溪縣登源河畔,1400多年前,耿源進舉家遷徙到此處,因仰慕孔子“仁”的學説,將此地命名為“仁裏”。耿源進將“仁愛為本”作為村規祖訓教導後人,而後來遷入此地的程氏家族也始終秉持着這條訓誡。因家中有八個兄弟,程氏祖宅被稱為“八大户”。程松堂是程家的長房,他不僅富甲一方,更因諸多仁義善舉被稱為徽商典範,當時陷入困境的胡適便是在程松堂的幫助下踏上美國求學之路的。“仁愛”不僅是仁裏村傳承了千年的村規祖訓,也是儒家文化思想的核心,更是幾千年中華民族的內在精神。


    第二季第24集 煙橋村——恪守本分行正道

    廣東佛山煙橋村的祖祠里正在舉行一場成人禮儀式,這些年輕人即將告別天真稚嫩的少年時代,步入成年人的行列。在村中德高望重的長者帶領下,年輕人立下誓言,要把先賢的美德傳承和發揚下去。600多年前,煙橋先祖從廣東江西交界處的南雄,遷徙至此,因村落狀如飛燕取名“燕橋”,清中期改稱“煙橋”。如今,600多位何氏後人,在這裏過着和諧安逸的生活。


    第二季第25集 三蘭巴海村——敢闖天下

    三蘭巴海村,青海祁連山東部的一個小村落。相傳,元代後期,撒拉人的祖先尕勒莽、阿合莽兄弟二人率領着一支100多人的駝隊跟隨着一匹白駱駝,從中亞一路遷徙至此定居下來。遙遠的路途中不乏艱辛和痛苦,但是撒拉人用堅強的鬥志一路闖蕩,終於找到了家園。此後,撒拉人勇於闖蕩的精神就深深根植於每一個村民的血脈之中。在新的時代,撒拉人不用再各處奔波尋找安家之所,就是靠着“闖”字,撒拉人才有了美好的未來。“不畏艱辛,敢闖天下”不僅是三蘭巴海村世代相傳的瑰寶,更是中華民族歷經磨難仍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只有將“創業”變為“闖業”,堅定創業者必勝的決心、鑄就創業者不畏艱辛的恆心,才不會辜負這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


    第二季第26集 金圭塘——崇文重教

    每年農曆二月十五,廣西博白縣頓谷鎮金圭塘王氏家族都要在祠堂裏召集族人,祭祀先祖。2015年是金圭塘王氏家族始祖履坦公誕辰411週年,王氏祠堂落成358週年。按照傳統今年正逢五年一次的大型祭祀,所以儀式格外隆重。祭祖儀式由族中負有名望的長者宣讀祭文,講述家族歷史,宣講家規祖訓,祈求先祖保佑後代平安興旺。


    第二季第27集 塘東村——忠義傳家

    塘東村隸屬福建省泉州晉江市金井鎮一個行政村,也是革命老區基點村。南宋理宗景定元年塘東村始祖,以“我居塘之東”而名“我東”即我東公,我東公初居伏獅,即東井後遷於前踞“伏獅”後屏寶蓋的池塘之東繁衍拓展,故稱為塘東。


    第二季第28集 慈母川村——仁義滿相鄰

    據清《光緒昌平州志》記載,這裏原名“茨梅川”,八仙之一的漢鍾離前望蓮花山出家修道時,在此向母親辭行,母親雖不捨,又不想母子之情阻攔兒子,只得揮淚而別。而母子分別的地方為辭母川,又稱慈母川。仁愛精神便伴隨着這個傳説,在這裏世代相傳。20世紀60年代,因水源匱乏,每到冬天,慈母川人就要鑿河冰,待春天消融後灌溉土地。


    第二季第29集 桃坪羌寨——守根固本

    位於四川省理縣的桃坪羌寨早在明清時期便形成了現在的規模,因其悠久的歷史和獨特而又神奇的建築藝術廣受遊客喜愛。1999年,桃坪旅遊剛起步,陳碩便在寨子旁建了一座新房用於接待遊客。但新房不僅無法融入古寨的風格,甚至影響到了正在申報的桃坪羌寨古民居保護項目。面對家庭利益和羌寨古民居的傳承,陳碩忍痛做出了選擇,他含着眼淚拆掉了新房。忍痛割愛是為了更好的成全,這個選擇不僅守護了整個村寨的傳統風貌,也守護了羌族的文化記憶和根脈傳承,更是羌族人崇尚“守根固本”的具體體現。因為羌族是歷史上經歷了無數次遷徙的古老民族,信奉的是家為本,房為根,“守根固本”可以説是羌族人歷經長途跋涉、流離失所後渴望安居樂業、生生不息的情感寄託。


    第二季第30集 肇興侗寨——講規則 守規矩

    貴州省東南部的肇興侗寨是中國最大的侗族自然村寨,有着“侗鄉第一寨”的美譽,這座古老的侗寨已有800多年的歷史,至今,仍然延續着“講規則,守規矩”的傳統。站在高處遠望,生活着近千户人家的肇興侗寨,彷彿一艘巨船停泊在峽谷深處。寨中的五座鼓樓就像是船上的帆,禮團鼓樓有17層檐,是肇興最高的鼓樓。


    第二季第31集 西古堡村——修心修事立村德

    提及西古堡村,就必定無法繞過其祖先——董汝翠。在清朝初年,董汝翠以乞丐之身起家,得其岳父母收留後,因誠信經商成為當地首富。董汝翠在成為巨賈后並未忘本,而是孝敬岳父母,惠及鄉鄰,其行善之舉受到朝廷嘉獎——修建兩座甕城保護董汝翠及其財產的安全。為表達對其岳父母的感激、孝敬之情,董汝翠在南甕城內修建了地藏廟。村民感其行善積德,稱其為“董大澤”。而西古堡村的十二字祖訓“修嘴不如修心,修心不如修事”也由此而來,並傳承至今,同時影響了世代的村民。“修心修事”不僅是西古堡村融入血脈的村德祖訓之核心,更是作為一種積極向上的“自律文化”,貫穿於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中。西古堡村以“修心修事”為指導,將“行善”融入生活之中。“善”乃和諧之本,人人至善,則社會和諧。因此,在建設和諧社會的今天,能將“行善”融入生活是極具現實意義的。


    第二季第32集 浦源村——和合共榮

    這是一場特殊的鄉村葬禮,送葬隊伍沿溪畔緩緩而行,肅穆莊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葬禮的主角竟然是一條自然死去的鯉魚,這個自古以來讓鯉魚即使在死後也能享有人類般尊嚴的村莊,就是福建省周寧縣的浦源村。浦源村,始建於南宋年間,一條鯉魚溪穿村而過,綿延一里,100多棟建築沿溪而建,在溪水中游弋着色彩斑斕的鯉魚。浦源村的鯉魚喜歡與人親近,聞人聲而聚。


    第二季第33集 許村——義行傳家

    在安徽省歙縣北部黃山箬嶺關南麓,坐落着一個規模龐大的古村落,許村由六個自然村組成,有着“十里許”的美名,許氏家族在這裏繁衍生息,如今人口接近4000人。“大邦伯”祠堂是許村現存祠堂中規模最大的一座,恢宏的氣勢彰顯着後人對先輩的崇敬。祠堂供奉着許氏第20世祖許伯升,許伯升做事以義為先,後人在他的感召下,以義為先,成為了許氏家族世代不變的精神追求。


    第二季第34集 城北社區——孝德永彰

    城北社區鑲嵌在氣候宜人的水網沃野上,位於長江與淮河的入海口交匯處,早在南宋時就被稱為“溱潼村”,意思是“大水浩渺”。親族戀家的坊間情懷勾勒出濃郁淳樸的盡孝風尚。“孝”是水鄉居民基本的道德規範和為人準則。青磚麻石,明淨流光,“孝”停駐在古村兒女的心房,波光粼粼,漣漪盪漾,“孝”迴旋起千百年來的時光,而遊子遠行,初心不改,“孝”照亮着他們歸家的方向。寬慰着思念故鄉的百結愁腸。


    第二季第35集 青礁村——自強不息 開拓進取

    青礁村始建於北宋時期,面朝大海,背倚青山,有着千年的歷史。近些年,村裏的年輕人大都外出打工,只留老弱婦孺留守村中,大量傳統建築也在時光和海風的侵襲中日漸破敗,拆遷幾乎成了這個千年古村必須要面對的命運。面對不在短時間內改造好村子便要拆遷的困境,陳俊雄領導村裏的一羣年輕人挑土運沙,修整荒地,開挖道路。天不亮便起牀,很晚才休息,資金不足導致沒有工錢,即便這樣,也沒有人退出。終於,他們通過自己的雙手,憑藉“自強不息”祖訓與堅定的決心,守護住了村子。


    第二季第36集 新村——忠貞報國

    新村有1700多人,其中蘇武的後裔有200多人。對於村中其他姓氏的人來説,持守氣節、忠貞報國的蘇武也是他們耳熟能詳倍加推崇的楷模。蘇武牧羊的故事發生在今天的貝加爾湖一帶。蘇武40歲出使匈奴正當壯年,北海牧羊十九載,回到長安時已經59歲,鬚髮皆白。


    第二季第37集 寶勝村——尊祖敬宗

    洛帶鎮寶勝村是一個客家文化、民俗、民風、民居保存較為完好的原生態客家村落。村裏有從江西遷川的客家典型家族劉氏家族。寶勝村以“富民強村創一流,傾力打造客家新村”為奮鬥目標,深入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以“加快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加快特色客家文化發展”為主題,憑藉便利的交通和獨特的客家文化,豐富的生態資源,大力發展旅遊業,全力構建和諧寶勝村,實現寶勝村又好又快的發展。


    第二季第38集 興賢村——學以近賢

    興賢村自古就有“鄒魯淵源”的美稱,朱熹在興賢村生活了40多年,讀書、講學,留下了《朱子家訓》以及眾多歷史典故。朱熹一生追求“聖賢氣象”,他認為“聖人可學可為”,每個人只要堅持效仿聖賢的生活準則,追求賢達的道德標準,都有機會成為聖人。800年來,興賢村人敬效不輟,家家户户尊崇朱子古訓,學習傳承聖賢才德。對於教育的重視,為興賢村人學習傳承聖賢遺訓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興賢書院。


    第二季第39集 汪口村——誠信為本

    位於江西省婺源縣丘陵地帶的汪口村,因當地碧水汪汪而得名。而帶兩棵樹苗回鄉的規矩,還需從建村時説起。在建村伊始,汪口村的先祖們為蔭及子孫,決定在村子對面光禿禿的向山上種滿樹木。於是,族老們決定,每一位外出的族人在回鄉時,都需要帶兩棵樹苗回來,親手種在向山上。兩百多年過去了,如今的向山早已樹木繁茂。隨着時間遺留下來的,除了綠樹成蔭的向山,還有汪口村那“誠信”的祖訓。有諾必踐,是謂誠。兩百多年踐行先祖的承諾,汪口村已經形成了“誠信”的傳統,而這份傳統隨着時間的流轉,已經成為汪口村世代相傳的祖訓!如今,“誠信”的祖訓早已融入到了汪口村村民的日常生活中,村民們用樸實無華的行為傳承着祖訓。


    第二季第40集 芒景村——心平氣和

    芒景村是一個布朗族村落,在這片葱綠滴翠的自然美景之間,人們有着相似的生活節奏,追隨在季節的腳步之後,遵循着自然的法則。茶水潤過喉嚨的温和順滑,滋養着一顆沉穩平和的心,不焦躁,不憤懣,尼羅學會把這茶葉生意看成一趟不緊不急的人生旅程,心平氣和的路上,看到的是明亮的景色。布朗族是個被茶葉浸潤着的民族,學術界也證實了布朗族是世界上最早種植茶樹的民族之一。周圍其他的民族稱布朗族為“臘”。


    第二季第41集 高定村——和親睦鄰

    五百多年前,在廣西省三江縣高定村,侗族和苗族共同生活在這裏,但是高定村多山少田,土地的稀缺讓兩族矛盾不斷,最終侗族人獲得了勝利,將苗族趕出了村子。但不久之後,村民們卻又誠心誠意地將苗族兄弟姐妹請了回來。自此以後,高定村就有了和親睦鄰的傳統,還吸引了許多其他的氏族來此定居。如今的高定村共有六個氏族,五百多户人家,而他們始終和睦相處,團結互助。高定村的“和親睦鄰”可不僅僅體現在日常生活上,在災難面前也是如此。直到現在,高定村還使用明火做飯,這很容易引起火災。但是一百多年間,卻從沒有發生過一場大型火災。因為只要一家着火了,全村人都會迅速趕來幫忙救火。


    第二季第42集 洪坑村——重教明理

    福建龍巖永定湖坑鎮洪坑村:元末明初,林氏先祖為避戰亂客居於此,36座形態各異的明清土樓彰顯着洪坑村曾經的富庶和興旺。煙草生意的衰落,促使林仕山興辦新學堂倡導新學。祠堂前石桅杆標誌着文脈的昌盛,至今孩子入學仍有破學儀式。


    第二季第43集 佔裏村——山林是主 人是客

    響亮的蘆笙打破了山村的寧靜,生活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從江縣佔裏村的人們迎來了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佔裏村的人們每年都用這種方式緬懷祖先遷徙的艱辛,重温古老的誓言,期盼寨子在新的一年裏安寧祥和。


    第二季第44集 唐崖司村——一諾千金

    這是一場神聖而莊重的鄉村悼念儀式,唐崖司村的村民們正在用土家人獨特的方式來祭奠一位剛剛離世的老人,離世的老人叫陳照南,祖祖輩輩都居住在唐崖司村,他用畢生的精力守護着家鄉寶貴的文化遺產,他的故事在十里八鄉傳頌着。人們尊重他,因為他守信重諾。


    第二季第45集 松嶺村——勤儉立業

    20世紀30年代,為了生存,松嶺屯的先輩們陸續從山東臨沂、日照一帶來到這片白山黑水。雖然人走四方,但松嶺屯先輩們骨子裏的“克勤克儉”的祖訓卻始終隨行。如今的松嶺屯村民雖然逐漸富裕起來,但“克勤克儉”的祖訓依然影響着村民們。松嶺屯的村民們靠“勤儉立業”,變得富裕起來,但卻明白“儉而不吝”的道理。


    第二季第46集 下才村——精忠報國

    下才村地處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才溪鎮西南面,是才溪鎮第二大行政村。“做人不必自誇張,街頭巷尾有尺量”,這首客家山歌在下才村人人都會哼唱。為人厚道的下才人,把對人對事“盡心盡忠”,作為村規民約沿襲上千年。相傳,居住在此地的下才人是商朝名相比干的後裔,他智慧賢良,留下了“盡己之心,竭己之力,精忠報國”的祖訓。


    第二季第47集 定舟村——施德累仁

    定舟村原名“定周”,這一名稱與“周文王定天下”有着密切的聯繫。作為古代周朝首都的附近村落,千百年來,定舟村一直深受周文化及孔子“克己復禮為仁”傳統思想的薰陶和啓迪,這裏的人們將“仁德”作為最高的行為準則來踐行,並在世代的相傳中形成了“施德累仁”的日常習慣和行為修養。因此定舟村在方圓幾十裏內可謂是仁義道德的典範,更收穫了“仁義不過定舟村”的美譽。定舟村的“施德累仁”祖訓早已融入到了每個村民的骨子裏,村民們都有一顆行“仁義”之舉的心,無論男女老幼,無論經濟條件好壞。


    第二季第48集 魚木寨——崇文尚學

    魚木寨位於湖北省利川市的大山深處,土家族向氏一門世代聚居於此,這裏交通閉塞、環境惡劣,但村子卻因“崇文尚學”而名聲遠揚。歷史上,魚木寨的學子們為了求學只有兩條路可以走,一條名為“亮梯子”,另外一條名為“三陽關”。


    第二季第49集 門頭村——敬畏自然

    廣西金秀瑤族自治縣門頭村瑤寨坐落於海拔800多米、坡度不小於60度的向陽山坡處,這座村寨依託山勢而建,周圍山林環繞,鬱鬱葱葱。門頭村流傳着“石牌大過天”的説法。400多年前,村寨的瑤民先祖為躲避戰亂,來到大瑤山,他們種樹造林、建立村寨。門頭村地理位置特殊,靠着周圍鬱鬱葱葱的山林樹木作為天然的屏障,避免了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的發生,因此村民們對周圍的山林、對自然十分敬畏、愛護,勸勉後人“敬畏自然”的祖宗古訓也由此而來。門頭村人知道,愛護山林就是守護自己的家園,因此守護自然的決心在古訓的世代相傳中更加堅定,即便面對金錢的誘惑,也絕不動搖。除了保護自然環境不受破壞,門頭村人還用“種樹還山”的方式補償着大自然的恩賜。


    第二季第50集 陽坪村——和鄰睦族

    在重慶市東北部的雲陽縣陽坪村,毛家正在舉辦一場婚禮,鄉村裏的婚宴需要多人協作才能完成,陽坪村無論誰家辦婚禮,其他村民都會趕來幫忙張羅,不分家族,不分姓氏。婚禮所用的食材也都由跑長途的鄰居負責到縣城採購,婚禮所用的餐具也是各家廚房拼湊而來的。有事大家幫,這樣的傳統在陽坪村已經流傳了數百年。


    第二季第51集 西湖李家村——不忘本原

    西湖李氏源於甘肅的隴西李氏,是唐太宗三子李恪的後裔,再向上則可追溯到李氏先祖、道家創始人老子。老子的“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讓後人有了“生於鄉土,歸於鄉土”情懷,並傳遞了千年。在這種情懷的傳遞下,西湖李氏的祖訓“不忘本原,思鄉念祖”逐漸形成,並影響了一代代的後人。“不忘本原,思鄉念祖”的祖訓不僅教導着每一個生活在西湖李家村的後輩們,更流淌在每一位李氏後人的血液中。台灣苗粟人李森永是台灣李氏宗親會的會長,本可以安享晚年的他為了完成父親“續寫族譜”的夙願,不遠萬里來到西湖李家村尋根問祖。宗譜所承載的凝聚力量,不僅讓每一個漂泊的靈魂在祠堂裏得以安放,也讓每一位李氏後人找到了生命的本原所在,更見證了跨越千山萬水和時間洪流的“海峽兩岸一家親”。


    第二季第52集 伊敏——和諧共生

    中國面積最大的樟子松林,一直延伸到內蒙古的草原上,伊敏河在穿越茫茫林海之後,來到這片地勢平緩的大草原上,孕育出一片水草肥美的“人間天堂”。這裏就是伊敏蘇木,鄂温克人在草原上的家園。清代索倫鄂温克的將士們被朝廷派到這裏駐紮,開始了狩獵與遊牧的生活。鄂温克人把祖先在山林裏的生活智慧也帶到了大草原上,他們敬畏自然、熱愛生命、珍惜萬物,與自然和諧共生。


    第二季第53集 嵩溪村——美育世代傳

    自古以來,嵩溪村裏文人畫家輩出,使得村民將山水詩畫之美作為世代相守的追求,而“美育”也作為家規祖訓傳承下來。古有徐子靜,善畫花鳥風物,生動傳神,今有徐小豐醉心書畫,授課育人,甚至兒童都已掌握水墨調和,將濃淡乾濕運用自如。嵩溪村民對於“美”的追求不單單體現在書畫方面,還體現於詩文方面。清代徐敬臣創立詩社——嵩溪詩社,詩社所提倡的人文傳統,一直傳承至今。一個村級詩社,能維繫百年。20世紀80年代,嵩溪村人與縣文聯重新組建起“嵩溪學社”,詩文之風再次復甦,並影響至今。近30年來,學社每月不定期舉辦活動,村民積極參加,討論詩文,研究格律。


    第二季第54集 屏山村——業精於勤

    做事勤勉的一代代香港人,在時光的打磨中,把這個數百年前的小漁村發展成亞太地區最重要的金融、航運中心,這座被稱為“東方之珠”的繁華都市,是如今全球最富裕繁榮的地區之一。位於元朗的屏山村是香港最古老的客家村落之一,北宋末年,屏山先祖鄧漢拔帶領家人自江西南遷至此,至今能保留着完整的客家圍村風貌。香港鄧氏先祖勸誡子孫後代只有自強不息、勤勵做事,才能讓家族長久繁盛。


    第二季第55集 塘石村——忠義興國

    江西省贛州市興國縣的濊水河邊的塘石村,始建於唐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一直有着從軍習武的傳統。即便是悠長的歲月,也沒能洗刷去這個村子的鋭氣。在塘石村,謝氏和鍾氏是人口最多的兩個家族,而且兩個家族還都來頭不小。其中,謝氏是東晉名相謝安的後人,而鍾氏則是鍾紹京的後人。在兩位先祖的影響下,謝氏家族和鍾氏家族忠心報國、崇軍尚武的家風綿延不絕,世代傳承,而當地的其他家族也受到感染,塘石村後人更是將“忠義興國”四字銘記於心。隨着時代變遷,塘石村的“忠義”也有了新的涵義,那就是忠於本職,勇於奉獻。


    第二季第56集 下寨村——疏財重義

    每年的農曆六月初六,四川九寨溝下寨村的殷氏族人要舉行晾曬家譜的儀式。殷氏家族的歷史和榮耀都被鄭重地記載在族譜中,至今保存完好。恭請族譜的儀式肅靜而神聖,遵循着傳統,開箱請譜要由家族中輩分最高的長者執行。明代天啓年間,殷氏先祖為平叛戰亂調任於此,在這裏建村立莊,繁衍生息。殷氏先祖殷元福學識淵博,官至翰林,為官期間常常仗義疏財,為民辦事,贏得百姓讚譽。


    第二季第57集 賽罕託海村——珍愛家園

    攝製組所選的拍攝點為和靜縣巴音布魯克賽罕託海村,漢語譯為“美麗的山谷”,這個美麗的村莊位於巴音布魯克鎮東南方向65公里處,東與額勒再提烏魯鄉相連,南與德爾拜林烏拉山相連,平均海拔2500米。現有235户人家,近700多位村民在這裏繁衍生息。村域內水草豐美,至今仍沿用的蒙古包或依水而建、或依山而建,構成一道亮麗景觀,景色怡人。


    第二季第58集 寶藏巖村—不忘根本 和諧共生

    台灣寶藏巖,背靠觀音山,一條新店溪從村前緩緩流過。閩南地區的先民在此建起一座被稱為“寶藏巖”的寺廟,1949年後,老兵在寺廟旁開荒造屋,營造棲身立命之所。無論城市如何日新月異,他們依然留守在眷村裏,守望家園。“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人們帶着各自的地域文化和風俗在寶藏巖生活着。在散佈台灣各地的眷村裏繁衍生息,他們彼此間的和睦相處,形成一個獨具魅力的共生聚落。寶藏巖村雖樸實無華,卻魅力永存。


    第二季第59集 皇城村——清白做人

    太行山腹地的山西省晉城市坐落着一個明清式的小村莊:皇城村。明代宣德年間,陳氏帶領族人遷居於此,以煤炭起家,兼做鐵鍋生意,成為富甲一方的大家族,對晉城周邊文化傳承影響深遠。每年的農曆九月初九,村裏人都要集中進行祭祀,緬懷先祖定下的“清白做人 認真做事”的規矩。陳氏的清白之風給皇城相府帶來持久的發展,全村老百姓發家致富住進獨門獨院的二層小樓,如今人們都感念着清白做人的可貴品德。


    第二季第60集 富田村——天地有正氣

    每逢假日,富田村的文尚明都要在村裏教孩子們學唱《正氣歌》。富田村人就是用這種方式教育子孫後代,浩然之氣長存天地。無論做人做事都要剛正不阿,一身正氣。富田村是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故里。在青翠的天馬山下,富水河穿村而過,灌溉出肥沃的土地,村子因而得名“富田”。這裏理學興盛不衰。南宋紹興年間,文炳然定居於此。


    第三季第1集 烏鎮——枕水人家 立志進取

    昔日的烏鎮,水路比陸路發達,附近的農民習慣搖着船,把自家種的蔬菜瓜果帶到這裏,換來一家人的生活所需,這種傳統的水上集市已經在烏鎮延續了數百年,如今,現代化的生活方式悄然改變着烏鎮,水上集市的規模越來越小,但古鎮上的居民依然會在特定的節假日裏趕上一趟集,回味一份過往的水鄉生活。“最後的枕水人家”是人們對烏鎮的另外一個稱呼,這個稱呼既深藏着烏鎮人的鄉愁,也包含了人們對水鄉的眷念和懷念。


    第三季第2集 三河鎮——仁愛為本 誠信立世

    在安徽中部,煙波浩渺的巢湖西岸有一座2500多年曆史的古鎮,因豐樂河、小南河和杭埠河交匯而得名“三河鎮”。古鎮原是巢湖中的一處沙洲高地,千百年的滄海桑田,古鎮逐漸與陸地連為一體,由於曾是百鳥棲息的地方,古鎮也因此有過一個充滿詩意的名字“鵲渚”。如今,三河鎮的古街、古橋、古民居還依然保留着明清時期建築風格,是皖中地區最具徽派特色的水鄉古鎮。


    第三季第3集 千燈鎮——天下興亡 匹夫有責

    千燈這座千年古鎮,就是提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顧炎武先生的家鄉。受顧炎武精神影響的千燈人,積極抵禦外敵抗爭,血灑疆場,用一縷縷忠魂不斷演繹“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人生使命。顧炎武的思想不僅在戰爭年代鼓舞了一代人,今天依舊激勵着千燈人為了國家和民族無私奉獻。


    第三季第4集 漫川關鎮——相商有則

    一曲漫川大調雜糅着南腔與北調,唱出了這個千年古鎮的前世今生。陝西山陽縣漫川關,北枕秦嶺,南依漢水,一片小小的盆地被羣山環繞。作為陝西的南大門,漫川關鎮距離陝西湖北兩省交界不過8公里,自春秋時期就是秦國和楚國的紛爭之地,千百年來,烽火不息。


    第三季第5集 南潯鎮——絲韻古鎮 以義為利

    古時候的南潯因產絲聞名天下,輯裏湖絲曾用來做康熙的龍袍。因為絲,南潯人積攢了大量的財富,湧現出一批富豪。按財富的多少劃分,這些人被形象地稱為“四象八牛七十二黃金狗”。可是別以為這裏最金貴的是財富。當傳奇不在,財富散去,如今南潯人真正傳承的,是這些商業巨賈們流傳下來的信義精神。


    第三季第6集 安海鎮——閩南僑鄉 善行天下

    本期節目將圍繞善行天下在安海的傳承和發展來展開,通過宋代黃護倡議建造的安平橋、晚清倪人俊倡辦百年育嬰堂、民國時期陳清機發展實業造橋鋪路、張世源父子慷慨解囊修繕白塔等慈善義舉等,講述安海從“商行天下”到“善行天下”的風采。


    第三季第7集 同裏鎮——明取捨 知進退

    第一絲朝霞的微光割破水霧,在河水中折射出粼粼波光,江蘇同裏,這個安定祥和的鎮子,帶着江南水鄉獨特的魅力,又開始了忙碌的一天。從古時候的富庶殷實,到今天的興盛繁榮,日新月異,歲月更迭,橋下流水如往昔流淌依舊,橋上人家也日益心境敞亮。古巷深處的青石板可能磨損老舊,但“走三橋”風俗裏對幸福的渴望,“知進退”智慧中對人生的徹悟,卻代代相傳,不曾流失。


    第三季第8集 孝泉鎮——孝老敬親 推恩及人

    位於川西平原西北部的孝泉古鎮,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古時,這裏誕生了《二十四孝》中“湧泉躍鯉”的故事,如今,孝泉人用真實的生活講述着現代版的孝行故事。孝泉的常住人口中,十個人裏面就有一位是80歲以上的長壽老人,他們的長壽密訣就藏在節目裏,敬請收看。


    第三季第9集 霍童鎮——滴水穿石 堅韌不拔

    在福建寧德的羣山秀水之間,棲息着小小的古鎮,名為霍童。溪水繞堂而過,鳥鳴御風而行。早在唐宋時期,霍童就被道家方士稱為“天下第一洞天”,有道是“未登霍童空尋仙”。茶樹葱蘢,石板上走過的是千年歷史,古街裏販賣的是舊日民俗。在這安寧祥和的土地裏,暗含着最堅硬的種子,和最柔軟的流水,共同造就了這裏如絲般堅韌的人們。


    第三季第10集 漆橋鎮——孔府人家 重義輕利

    漆橋鎮位於高淳區,是一座具有兩千多年曆史的傳統商貿古鎮。鮮為人知的是,它是除山東曲阜以外最大的孔氏後裔聚居地。自孔子後人孔文昱在漆橋定居以來,孔氏後人在這裏繁衍生息,至今已有700多年。孔氏家族“崇儒重道,重義輕利”的家風對漆橋古鎮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形成了當地淳樸重義的民風,並濡養了一代又一代漆橋子弟,無論他們留在故鄉,還是走向遠方,“憂道不憂貧”的祖訓都是他們為人做事的準則。


    第三季第11集 昌珠鎮——藏鄉祖地 固本守源

    晨起焚香祈願,十月河中沐浴。這裏的人們敬天地神靈,也惜宇宙萬物,傳承温情,也勤勉當下。他們植根深厚的歷史底藴,展望着更精彩的未來。這裏誕生過西藏的第一位藏王,開墾過第一片農田,建造過第一座宮殿,興起過第一個村莊。歷史的長河流淌,昌珠的過往是璀璨的波光,記載着不朽的華章。傳承着古老的藏戲,描畫着千年的唐卡,堅守着對土地的敬重,謹記着祖輩的教誨,歷史的車輪飛馳,昌珠的未來是絢爛的地平線,承載着下一刻的無盡光輝。


    第三季第12集 新城鎮——清身潔己

    新城鎮,位於淄博市桓台縣西部,地處桓台、鄒平兩地交界。山東新城鎮因“清身潔己”的處世美德入選第三季《記住鄉愁》。如何挖掘清正廉潔?山東新城鎮王氏家族的故事最為典型。在良好的家風影響下,新城王氏人才輩出。在明清300年間因考中30位進士而聞名天下,有“齊魯第一進士家族”的美名。


    第三季第13集 青木川鎮—平等待人 公平處事

    青木川,這座古老的小鎮因一棵古老的青木樹而得名。蜿蜒的老街傍着河水,如河上一條飛起的青龍回首張望,人們也稱它“回龍場”。在那些熟悉的屋檐底下,青石板長街中的故事也像從未變過。羌人相傳的古老神祇賜給人們醫術,教誨醫者“釋比”為眾生祛除病痛。對那些起了貪心、拒絕窮人的,神會降下懲罰,把他們變成羊,生受人鞭打,死了也要剝皮做成鼓。從那以後,每當“釋比”們要為百姓治病,都會敲響手中的羊皮鼓。鼓聲咚咚,是神的警示,使得古鎮堅守公正、平等,一如往昔。


    第三季第14集 朱仙鎮

    《記住鄉愁》第三季第14集 朱仙鎮——家國情懷志 精忠報國恩:本期圍繞“家國情懷志、精忠報國恩”,從岳飛廟每天第一燭香火、木版年畫篆刻《精忠報國圖》,件件都印載着這座被忠勇文化浸潤千百年的歷史古鎮,全方位、多角度展示古鎮的歷史文化、民俗風情以及人文、自然景觀。景區親水平台、下八行商業街、木版年畫製作與展示、四面牌坊等景區的有代表性的元素等均成了朱仙鎮文化名片的絕佳展示。景區夜場燈光秀也於近期開放,如夢如幻的水上演出,點亮了夜晚的啓封故園。


    第三季第15集 安居鎮——勇於擔當

    安居位於重慶市銅梁區境內,瓊、涪兩江交匯之地,因瓊江古稱大安溪,集鎮居於大安溪畔,故而得名“安居”。來到安居古鎮,感受最深的就是它的古樸和寧靜,1000多年的時光記憶,彷彿都被鐫刻在這古老的街巷中,巷子裏雕樑畫棟的古宅,歷經磨礪依然挺立的祠堂,所有的一切都在向人們訴説着這裏過往的輝煌與榮耀。


    第三季第16集 西塘鎮——枕河而居 至善為樂

    西塘,又名“胥塘”,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伍子胥在此興修水利,引胥山之水灌溉此地。這裏唐宋時就因為便利的水運逐漸形成了繁華的集鎮,明清時期已經發展成為江南手工業和商業重鎮;而現在,西塘更是江南的一道絕美風景。


    第三季第17集 李莊鎮——義字當先

    在中國的長江沿岸,坐落着數不勝數的小鎮與村莊,但當得起“萬里長江第一鎮”美名的,唯有四川宜賓的李莊。這座沿江而建的小鎮,南北朝時便已是長江沿岸貨物的集散地,南來北往的人們不僅在這裏進行貨物貿易,也帶來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南腔北調在這裏交融,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古鎮風韻。當然,為李莊留下的最濃墨重彩的一筆,不是它昔日貿易鼎盛的輝煌,而是李莊人“義字當先”的傳統和它衍生出來的諸多動人故事。


    第三季第18集 崇武鎮——忠勇報國

    崇武古鎮,顧名思義,是一個崇武尚義之地。這裏的人銘記歷史,也看重繼承,忠勇精神在這裏世代傳承,綻放出新的花朵。位於福建東南沿海的崇武,三面臨海,西連陸地,東臨台灣海峽,自古以來就頻遭海寇侵擾。明洪武二十年,太祖朱元璋為了防範倭寇入侵,修建起一道海疆長城,崇武就是其中一座海防石城。因為建鎮而湧入的大量士兵和家屬,讓昔日荒涼的海邊漁村,迅速發展為沿海軍事重鎮。以軍人後代的身份自認的崇武人,把擁軍、參軍當作傳統,崇拜忠勇,更崇拜英雄。在他們看來,為國家壯烈犧牲的人們值得永遠紀念,因此,不足半平方公里的小小古鎮擁有十幾座用以祭奠英靈的廟宇,傳為佳談。


    第三季第19集 大津口——腳踏實地 勇於擔當

    山東泰安大津口,坐落在泰山東北的大山深處。唐代以前中國曆代帝王登山封禪,都要途經此地。沿水路而行的帝王們在這裏下船登岸,當地也因此得名“大津口”。隱匿在羣山之中的古街古巷,古樹古宅,盡顯滄桑古樸。大津口看上去有着江南水鄉般的靜謐靈秀,這裏四面環山,碧水翠柏把這座古鎮裝點得宛如一處世外桃源。


    第三季第20集 黃姚鎮——樂善好德

    黃姚古鎮,素有“小桂林”之稱,深受樂善好德影響的黃姚人,在平凡的生活中,演繹着一個個關於善德的温暖故事。清光緒年間,梁都散盡家財,為貧困子弟謀得讀書的機會。皇帝深受感動,給梁都的父母頒發了一道“善教家風,教子有方”的聖旨。從此善德的種子就根植在了黃姚人的心中。他們在國難當頭之時,能夠無私的接納和善待來古鎮上避難的文人志士。


    第三季第21集 石牌鎮——急公好義

    石牌鎮位於湖北省中部,是著名的豆腐之鄉,古鎮有8萬人,其中3萬豆腐郎遍佈中國500多座城市,古鎮與豆腐有着深厚的淵源,漫長的歷史中,石牌鎮陸續湧現出了用米茶救濟災民,接濟陌生的逃難商人,一門四代歷經百年重修寺院等一個個故事。“急公好義”,不僅讓石牌人獲得心靈的慰藉,更為古鎮贏得良好的口碑,帶來了延續至今的繁華。如今,石牌人把祖輩急公好義的精神帶進了新生活,在困難時相互扶持,喜悦時彼此分享,讓石牌在青石灰瓦間有了温度,有了幸福的滋味。


    第三季第22集 江灣鎮——積小善 成大德

    江灣鎮位於江西省上饒市婺源縣境內,古鎮地處三山環抱的河谷地帶,東有靈山,南有攸山,北有後龍山,梨園河從古鎮前蜿蜒流過,山與水的交融為江灣平添了許多靈氣,古鎮人家“積善成德”的精神也得以延續,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江灣人。


    第三季第23集 偏巖鎮——尊賢崇德

    重慶北部有一處位於兩山之間的溪谷,裏面深藏着一個寧靜的小鎮。當年,先民們被甘冽的河水所吸引,來到此地逐水而居,繁衍生息。溪谷兩岸,高崖懸垂,偏斜欲倒,恰如一個口袋把小鎮包裹其間。小鎮也因為這片岩壁而得名“偏巖”。


    第三季第24集 八陡鎮——孝傳一方

    在八陡,有一座歷經千年而香火不衰的寺廟,裏面供奉的既不是天地神明,也不是帝王將相,而是一個普通的女子。這女子既無社稷之功,也無大義之行,僅憑一樁孝行感天動地,傳為美談。這個名叫顏文姜的女子,出嫁便喪夫,公婆因此而苛刻於她,她不僅從未有怨言,還加倍地孝順公婆,甚至在大水氾濫的時候,用身體堵住了泉眼,犧牲自己保住了公婆。顏文姜的故事感動了十里八鄉,人們相傳,她歿而為神,位列仙班,坐化之處的泉眼流成了一條河,從那以後,此地的山叫顏山,水叫孝水,泉叫孝泉,八陡也被稱為孝鄉。孝婦河靜靜流淌,不僅滋養着八陡的子民,也將孝悌精神化為一種信仰,衍生出了許多動人的故事。


    第三季第25集 歸州鎮——舍小家 為大家

    在屈原的故鄉歸州,每年的端午節都有一項特殊的慶祝儀式。當地人手舉招魂幡,吟唱着悲愴的招魂曲,行船江上,呼喚先生魂歸故里。在歸州,還流傳着許多屈原的事蹟。其中,少年屈原“藏米救人”的故事就在當地廣為傳唱,小小的舉動,施救了四方百姓,更深藏着“哀民生之多艱”的憫人情懷。千年來,屈原的故事不息,歸州人在屈原祠裏寄託鄉愁,也把屈原舍小家為大家的精神代代相傳,在新的時代裏,演繹出一段又一段的動人故事。


    第三季第26集 磧口鎮——休慼與共

    初冬時節,位於山西省西部黃河岸邊的磧口古鎮,已經寒氣逼人,距離這裏不過1000米之處,是黃河當中一個暗礁叢生的地方,叫作大同磧,磧口正是因為“大同磧”而得名。對於舊時的磧口船工們來説,闖大同磧是對他們各項技術和能力的一次綜合檢驗。不僅可以充分磨鍊個人膽識,更能考驗多人協作,同舟共濟的合作精神。休慼與共的古鎮人創造了商業上的輝煌,渡過了一個又一個難關。


    第三季第27集 新城鎮——西部重鎮 盡忠職守

    新城古鎮位於川甘交界,從文成公主入藏,到南宋元年三置榷場,作為絲綢之路的站點之一,不僅商貿往來繁多,更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據記載,新城鎮原名洮州城,始建於北魏時期。明洪武十二年,洮州城外發生叛亂,叛亂平定後,人們在原址修建了一座新的城池,取名“新城”。明太祖朱元璋為鞏固邊防,調遣大批軍隊駐守此地,大部分士兵來自江南。從此,高原的剛毅與水鄉的温婉一同在新城人的血液中流淌。從此,腳下是祖上的“新”故鄉,遠方是再也回不去的江南。


    第三季第28集 西莊鎮——滇南邊鎮 百忍成金

    本期節目以西莊鎮團山“百忍”家風為切入點,以團山的歷史脈絡、百忍傳家的文化解讀為軸線講述發生在團山的故事,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了團山村的歷史文化、民俗風情,以及人文、自然、建築景觀,體現了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展現了中國人難以磨滅的鄉愁。


    第三季第29集 西沱鎮——與人為善

    坐落於重慶東部的西沱古鎮,依山傍水走過千年的時光。西沱有一條擁有千年歷史的古街,沿着江邊碼頭一直蜿蜒爬上古鎮之巔,彎彎曲曲的古街在雲霧中若隱若現,因此被稱為雲梯街,成古鎮一景。宋時,西沱是巴鹽古道的起點,從水路運到這裏的鹽,經由雲梯街一路運到湖南、湖北等地。在沒有便利交通的時代,幾千幾萬噸的貨物靠着背夫們的雙腳,沿着雲梯街走出了大山,西沱也因鹽而生,成為了川東地區的商貿重鎮。如今,隨着交通工具的發達,背夫們早已淡出了歷史,但西沱人卻沒有忘記曾為古鎮帶來繁榮的他們,背夫們的動人故事,一直在老街傳揚。


    第三季第30集 神垕鎮——守正出新 變中求進

    河南中部的古老小鎮——神垕,明清時期,民間這樣描述盛時的神垕:“進入神垕山,七里長街觀;七十二座窯,煙火遮滿天。”時至今朝,當你走進神垕,首先映入眼中的仍是那些高聳入雲的煙囱,擔當着“鈞瓷之都”的標誌性符號。在“鈞瓷之都”有個老傳統,窯工們在辛苦勞作之後,都愛去戲台周圍坐一下。早在宋朝,這裏就有了“一把泥”戲班。由於時代變化,“一把泥”戲班逐漸沒落,古老的唱腔在古鎮上幾近消失。一位普普通通的工人賀小娟竟提出,要重組戲班,恢復“一把泥”劇團。


    第三季第31集 樑子鎮——重規守矩

    一年一度的開湖節,在涼爽的九月於湖北梁子湖區拉開了帷幕。作為湖北第二大淡水湖,梁子湖的水清澈如明鏡,甚至可以直接飲用。梁子湖的中心有一座小島,名為樑子島,雖然面積不大,但交通便利,水運發達,早在明清時期便是商貿之鎮,被世人稱為“武昌魚故鄉”。居民最多時,竟達萬餘人。為了守護這片美好的土地,樑子鎮居民每年禁漁、休湖期長達五個月。這世世代代傳下來的規矩不僅沒有隨着時間的變化而被破壞,反而愈發深印在樑子鎮人的內心深處。太陽東昇西落,日月星辰交替,樑子鎮人守護着這顆“水中明珠”,也守護着那些口口相傳的動人故事。


    第三季第32集 賀街鎮——遵祖德 行義事

    在廣西、湖南、廣東三省交界,臨江、賀江交匯處,坐落着一座有2000多年曆史的古鎮——賀街。在這裏,漢族、壯族、瑤族以及其他少數民族,自漢代起就和睦相處。到如今,經過千年的通婚融合,各族人民早已不分彼此,同是一家。古鎮裏林立着的二十幾座宗祠,是賀街人共同的精神聖地,祠堂裏鐫刻着的祖訓家規,早已流淌在了賀街人的血液裏。“遵祖德,行義事”是這些告誡中的共同的內容,也是賀街人做人行事最看重的原則。


    第三季第33集 黃橋鎮——無畏進取

    南臨長江、東靠黃海、北通蘇北大平原——在江蘇泰興一塊地理位置獨特的土地上,坐落着黃橋古鎮。這種位置,使它成為了歷史上的軍事重鎮,經歷過數次戰爭,宋代抗金,明代抗倭,直到近代仍戰事頻繁。黃橋又是一個富庶之地,豐富的物產被外敵覬覦,既無險要地勢可守,也無堅固城牆可防,於是古鎮出現了一座座連接民宅的圈門,每逢戰事,圈門關閉,便成為禦敵的銅牆鐵壁。時至今日,戰爭的硝煙早已散盡,圈門的軍事用途不再,街頭巷尾敞開的圈門和黃橋鎮保留的許多戰爭遺蹟一道,成為古鎮的獨特風景。無數承載着黃橋人無畏精神的故事,也伴着這些風景,綿延流傳,代代不息,並在新時期書寫出新的篇章。


    第三季第34集 羅城鎮——同舟共濟

    本片結合羅城古鎮特點以“同舟共濟”為主題,深挖古鎮背後的故事,展現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天色剛亮之時,羅城古鎮便已甦醒。四百多年的長街上,方桌竹椅間,茶香早已從壺裏溢出,浸潤羅城人的生活。四川省樂山市的羅城古鎮,歷史上乾旱缺水。明朝時人們懷着“有舟必有水”的嚮往,把老街修成了一艘大船的樣子。


    第三季第35集 舊州鎮——忠勇愛國

    廣西西南部,風光旖旎的鵝泉河邊,坐落着一座有着1000多年曆史的古鎮——舊州。這裏是壯族的聚居地之一,也是一座風景秀美的小鎮,“江似青羅帶,山如碧玉簪”,這裏一直有着“小桂林”之稱。但它並非只是單純擁有着江南柔弱之美。鎮子距離中越邊境不到20公里,這樣的地理位置讓它歷來飽受戰火的紛擾。經歷過戰爭洗禮的小鎮,為了保家衞國,形成了尚武之風,壯拳便一直在這裏流行。從前將士日常操練的重要科目,現在則是強身健體的一種方式,這讓舊州人更多了幾分錚錚鐵骨,忠勇愛國的信念也隨之滲入這裏人們的血液之中。


    第三季第36集 大陽鎮——精益求精

    大陽古鎮位於山西省西北部,至今已有2600年曆史,被譽為“三晉第一鎮”。明清時期,小小的鎮裏雲集着300多家手工制針作坊,有着“九州針都”的美譽,這裏製作的鋼針曾隨着晉商的足跡走進了中國的千家萬户,還遠銷西歐、中亞等地。鋼針雖小——直徑不到1毫米,手工制針卻要耗費8個小時,通過72道工序,歷經幾十件工具的打磨。歷史上,大陽人對鋼針工藝精益求精的“強迫症”,讓小小的鋼針為這座千年古鎮帶來了持續300多年的繁榮與興旺。


    第三季第37集 萬靈鎮——守本心 行正道

    爾雅書院,位於萬靈古鎮中心,這裏成為了書院創辦人的陳列館也是德廉教育基地,這裏越來越多的造訪者,只為延續和傳揚一種‘守本心、行正道’的精神品質。本期以萬靈古鎮喻茂堅和趙氏宗祠所藴藏的故事為載體,通過展現喻茂堅重視家風家訓,嚴格約束子孫注重品德修養,體現出“守本心,走正道”的精神品質,反映當地淳樸的民風,展現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同時展示古鎮的特有風情和建築風格,展現榮昌的歷史文化。


    第三季第38集 娜允鎮——多元共存 和諧共生

    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照射在這片土地上,娜允,這座有着“邊地綠寶石”之稱的古鎮,靜靜散發着柔和而寧靜的光輝。娜允古鎮,每隔五天就有一次早市。傣族的調料、佤族的木材、拉祜族的山貨,漢族的生活用品……各個民族不同的元素在這裏和諧相融,形成這個小鎮獨特的風景線。這裏的人們,雖不是同一個民族,卻共同經營着安寧祥和的生活。而它的歷史和傳説,不知不覺間,已經流傳了700年。


    第三季第39集 巖頭鎮——義以為上

    三百里楠溪江,在江寬水緩的中游孕育出了浙江温州巖頭這座千年古鎮,這裏從古至今都重視社會公德,主張見利思義,義利並重,“義以為上”的精神在悠遠的歲月裏留下了一個又一個動人的故事。1991年巖頭被浙江省政府命名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本期節目全面展示古鎮優美的人文景觀、深厚的文化積澱和豐富的歷史信息,展現中國人難以磨滅的鄉愁。


    第三季第40集 五鳳鎮——包容並蓄

    成都龍泉山下有一座依山而建的古鎮,在這裏,沱江分流成蜿蜒小溪,四周青山環抱,景色宜人。鎮子坐落於五座大山環抱之中,因山峯極像五隻展翅欲飛的鳳凰,於是得名五鳳鎮。走在五鳳鎮的大街小巷,僅從七座獨具風韻的廟宇、會館,和交相輝映的南北派建築中,就能領略到濃郁的和諧韻味。當然,更令人欣慰的,是古鎮開放包容姿態在新時期綻放的異彩。


    第三季第41集 桃花潭鎮——唐風詩韻話情義

    桃花潭鎮位於涇縣西南部,太平湖下游,是涇縣旅遊重鎮。該鎮歷史悠久,文化底藴深厚,是唐詩之鄉。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一首《贈汪倫》使桃花潭聞名千古。該鎮桃花潭、查濟兩個旅遊景區文物景點眾多,景色秀美,已被授予國家4A級景區和多個稱號。為展示千百年來桃花潭延續下來的情義之風,本期節目還採訪了現代出現的見義勇為、義捐救治,父慈子孝、家庭和睦、兒孫照顧老人等內容,通過訪談,將典型事例一一展示,弘揚時代新風。


    第三季第42集 土城鎮——堅韌執着

    貴州習水的一方土地上,在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居住。先民們崇拜河裏一種會飛的鰼魚,便把這種最終化身成龍的魚當做圖騰,稱自己為“鰼人”。這個地方,就是後來有“川黔鎖鑰”之稱的土城古鎮。千百年來,土城人始終紮根在這片土地上,無論歷史風雲如何變幻,鰼魚堅韌執着的精神,一直激勵着人們直面挑戰,奮勇向前,守護家園。今天,在新的發展機遇面前,土城人正在用堅韌與創新、汗水與智慧,為自己開拓更加美好的未來。


    第三季第43集 七里坪鎮——丹心一片家國情

    青石板鋪就的街面,經過數百年磨洗,帶上了一種時光獨有的温潤。街道兩邊的房屋,清一色的青磚黑瓦、木窗木門,蒼桑之感濃郁到彷彿要順着屋脊飄散開來。這就是長勝街——七里坪鎮的主街。本期節目集中反映了紅安縣七里坪鎮走出三支紅軍主力,英雄的七里人民過去赤膽忠心、保家衞國,今天的七里人民熱愛家鄉、建設家鄉、赤膽忠心報效國家的感人故事,再現了特色小鎮七里的人文歷史、風貌。


    第三季第44集 慈城鎮——慈孝傳家

    四明蒼蒼,姚水泱泱。坐落在這片祥和土地上的古鎮,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據載,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踐吞併吳國之後,為彰顯霸主地位,在三山環抱、碧水縈繞之處建起一座城池,是為慈城。在這座以“慈”為名的古鎮裏,每一處山水、每一條街巷,都深深烙印上了慈孝文化的印記。這,就是人們幸福的底氣。


    第三季第45集 娘子關鎮——忠勇代代傳

    娘子關鎮下董寨村素有跑馬習俗,民風剽悍、尚武勇猛。娘子關村依山而建、順水而居。本期節目以“忠勇代代傳”為主題,集中反映了娘子關古鎮獨特的長城關隘文化、水鄉村落文化、紅色軍事文化和民俗傳統文化。


    第三季第46集 赤坎鎮——嶺南僑鄉 崇文尚義

    東西兩座圖書館的鐘聲響起,把赤坎人從睡夢中喚醒。赤坎從譚江水系裏發育,植根這方飽經滄桑的土地,汲取着腳下紅色黏土的營養,形成了“崇文尚義”的文化傳統。地處沿海的赤坎是著名的僑鄉,外來文化的進入,讓這裏早早地成為時尚之地。視野開闊的赤坎人越發明白知識的重要,於是,往日的繁華集市裏,矗立起兩座圖書館,一東一西,給赤坎鎮帶來了打開新世界大門的鑰匙。千百年來,許多故事都已經成為過往,風雲變幻,在海外打拼的遊子也情牽故鄉。“崇文尚義”的文化基因,載於鄉愁,世世相承,代代傳揚。


    第三季第47集 龍門鎮——循祖訓 奉義行

    浙江省龍門古鎮,是孫權後裔的聚居地。傳説孫權的祖父孫鍾曾用半塊瓜救濟三位神仙,善行義舉換來了子孫的福報。從此,龍門孫氏就把“義”奉為家族處事的原則,延續着古鎮的文脈和傳統。在歷代先人的大義感召下,龍門鎮幾百年來,修堤壩、改水道、建義渡、辦義學的善行義舉不斷湧現。


    第三季第48集 鬆口鎮——客家古鎮 桑梓情深

    作為嶺南四大古鎮之一,鬆口自古堪稱非凡之地:既是客家人的家園之一,亦是我國著名的僑鄉。自唐以來,鬆口人先祖陸續從中原地區遷移至此處定居。由於這裏處於兩河交界處,水陸交通便利,地利加上人和,使得鬆口商貿往來絡繹不絕,逐漸成為梅州最為繁華的鄉鎮之一。歷史文化的淵源,逐漸形成鬆口人獨特的精神氣質,勇於開拓的鋭氣與濃重的故鄉情結和諧地融為一體,釀出了一個個動人故事。千百年過去,梅江水晝夜輪迴奔流不休,大庾嶺四季更迭生機盎然,鬆口人正伴着一曲曲悠揚的客家山歌,一路向前。


    第三季第49集 古田鎮——公而忘私 勇於擔當

    在福建省西北部的大山深處,一片豐饒的土地上,古田人辛勞耕作,世代繁衍;而中國革命史上重要的古田會議在此召開,更是給這座千年古鎮永遠地烙印上了紅色印記。當厚重的歷史文化與紅色的革命文化相碰撞的時候,古田,這座千年的古鎮,綻放出了不平凡的光芒。


    第三季第50集 賒店鎮——重信守諾

    中國古代以九為尊,歷來只有皇城才能修建九座城門,而深藏於伏牛山南麓的小鎮賒店,卻榮享着同樣的待遇。一個不同凡響之處,不禁引人猜想,這裏深藏着怎樣的神秘故事。古鎮歷史近兩千年,趙河、渭河在此交匯,東去入漢江。鎮子裏,古老街道縱橫交錯,商鋪旌旗迎風招展,深院大宅沉靜棲居,這一切,都凸顯着賒店獨特的氣質。千年時光,成就了一座古鎮的繁華,更塑起了一城人的守諾美譽。


    第三季第51集 東里鎮——勇於拼搏

    本集節目以東里鎮為主體,展示了東里古鎮的民俗風情、歷史掌故等內容,講述潮人出洋打拼、艱苦奮鬥的故事。該片還選取具有勇於拼搏精神的代表性人物,把古今東里人在事業上取得的成就以及對家鄉的熱愛、對祖國的熱愛,通過紀錄片的形式呈現出來,向中國人民、海外潮人展示東里鎮底藴深厚的歷史文化與人文故事。


    第三季第52集 潭門鎮——情繫“祖宗海”

    東北風起的時候,是潭門漁民離家的時候。風裏攜着海水的味道,他們在船頭揮手,但沒有離別的哀愁,因為在南海深處,有他們的鄉愁。海南瓊海,臨海而建的潭門鎮因海而興。3萬多潭門人,至今保留着傳統的農業漁業相結合的生活方式。在漁船機械化之前的年代裏,漁民使用古老的帆船,依靠季風和洋流出海,潭門港口成為前往南海的最佳選擇。千百年來,家門前這片海既是他們賴以生存的“祖宗海”,也是值得世代守護的家園。如今,潭門人熱情擁抱現代生活方式,情牽着故鄉,夢卻在更遼闊的南海上放飛。


    第三季第53集 禮州鎮——重情有義

    古老的城門,見證着古鎮的歷史變遷。位於四川安寧河谷腹地的禮州鎮,已經在不知不覺間走過了2000多年的歲月。穿越歷史,一路走來,古鎮人家始終把“情義”二字放在心中。從西禪寺燈閣中數百年不息的燈光,到現代的義務消防隊,禮州人用一個個善行義舉把他們對古鎮的情感,融入到這片世代生活的熱土之中,給古鎮帶來了長久的安寧與祥和,也讓這片青山綠水環繞間的美麗家園得以生生不息。


    第三季第54集 沙灣鎮——禮樂傳家

    在人們的印象當中,廣州人往往是從一頓早茶,開啓一天的悠閒。但是在番禺的沙灣古鎮,人們卻有更為雅緻的休閒方式——音樂。音樂主要是地方音樂:或是琵琶哀怨,或是高胡悠揚,或是粵劇深情。曼妙的廣東音樂,就這樣滲透進沙灣人的身心。如今的沙灣古鎮,依舊保留着明清時期的風韻,滄桑的老街縱橫交錯,古舊的青石路蜿蜒曲折,老屋的磚雕和彩畫多姿多彩。這一切,也記載着古鎮過往的繁盛與輝煌。漫步在古鎮的街道上,絲竹之聲不絕於耳,曼妙的音樂和古老典雅的嶺南建築相協成趣,別有情調,浸潤着一代代古鎮人的心田,激盪起他們對未來生活更美的憧憬。


    第三季第55集 興安鎮——義勇立世

    湘江北去,灕水南流,兩江交匯之處的興安古鎮自古以來就是重要的水運樞紐。古鎮中的民居臨水而建,依然保留着宋、明兩朝的風格。數十座古老的石橋,連接着靈渠的兩岸,柳樹垂垂、漫漫水街,寧靜而悠遠。以義為先,勇於擔當,是興安人千年不變的風骨,始終不曾改變。如今,古街老巷中,人們依舊傳唱着發生在這片土地上的動人往事。


    第三季第56集 光祿鎮——滇中古鎮 為而不爭

    光祿古鎮,身處滇中腹地,這裏曾經是中原進入雲南邊疆的必經之路,有“三川之門户,南中之鎖鑰”之稱。最令人稱奇的是:身處邊地要塞,歷經三千餘年風雨,光祿卻從來沒有發生過戰爭!千年磚瓦,百年草木,無不記錄着這裏的和諧、寧靜、安詳。千百年來,“為而不爭”的處世哲學,滲透進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帶給了光祿古鎮長久的和諧安寧。


    第三季第57集 舊州鎮——屯堡古鎮 義字當先

    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充沛的雨量和宜人的氣候使得田野肥沃豐產,這裏是有着“黔中小江南”美譽的舊州古鎮。舊州有着深厚的歷史積澱和獨特的人文風韻。數百年來,漢苗兄弟在這裏和諧相處,多元文化在這裏融會貫通,“崇義、行義”的民風在這裏延續傳承。這一切,既賦予了舊州厚重的歷史文化價值,更使得古鎮不斷煥發出新的生機,正所謂“舊州不舊,歷久彌新”。


    第三季第58集 西樵鎮——男兒當自強

    節目走進西樵,先後前往三湖書院、南海觀音文化苑、陳啓沅紀念館等景點,開展為期10天的旅途。通過深入的瞭解,將西樵的自然美景、歷史文化和嶺南特色,以及世代傳承的鄉愁元素展現給海內外華人。


    第三季第59集 竹溝鎮——勇於開拓 敢為人先

    竹溝始建於明成化年間。這裏原來有東西兩座寨門:東門對接的是古官道,西門直通楚國腹地南陽。由於當地盛產優質鐵礦石,一代代竹溝人,紛紛加入打鐵行列,竹溝鐵匠名噪一時。而今,這裏正譜寫着新時期一曲曲奮鬥的壯歌,描繪着一幅幅美好的畫卷。同時,這裏的人們沒有忘記對青山綠水的鄉愁,以及流淌在血脈裏的家鄉記憶。古老的文化之脈,貫穿古今,開啓未來。


    第三季第60集 興坪鎮——和山睦水

    位於廣西桂林的興坪古鎮,有着1700多年的歷史。古鎮因青山而秀麗,因水而柔美,20多公里的灕江繞鎮而行,把古鎮妝點得靜謐婉約,如詩如畫。清澈的灕江映襯着兩岸的青山綠樹,好像一幅散發着墨香的山水畫卷。在歲月無盡的流轉之中,一代代興坪人就是在這樣山的庇護水的滋養下安享着他們的幸福生活,也守護着這片美麗家園。


    第四季第1集 芙蓉鎮——吃得苦 霸得蠻

    湘西名鎮、歷史文化古鎮、特產米豆腐、拍過電影《芙蓉鎮》等等,這是多為人知的;知道這裏曾被沈從文盛讚過的,就少多了;而最易被人忽略的,是芙蓉鎮人的精神,“吃得苦,霸得蠻”,用人們熟知的名言來解讀,跟“梅花香自苦寒來”“知其不可而為之”很相近。正是有了這種耐受艱難、勇於逆襲的勁頭,這個鎮才能在時代洪流中挺立潮頭、百折不撓。


    第四季第2集 琅琊鎮——家國兩相依

    琅琊鎮,一個非凡的名字;然而其背後所代表的輝煌歷史早已隨着時光的流逝風雲變幻,想要了解今天的它,首先就得拭去那名字上厚厚的歷史的塵埃。如今,這裏似乎不過是一個小小的鄉鎮,但實際上卻並不簡單:3000多年前,姜子牙在這裏修建琅琊台,封四時主神,從此這裏便成了歷代帝王必爭之地;尤其是秦始皇立石刻於此,琅琊更成為歷代帝王一統天下、國盛民強的標誌。琅琊鎮在人心中的地位一次次鞏固,而生活在這裏的琅琊人,眼光早已越過了這個小小的鎮子,心裏懷着整個國家。


    第四季第3集 嵩口鎮——急公好義

    在福建的嵩口鎮,幾乎能找到詩句裏所勾畫的意境。從戴雲山脈順勢而下的大樟溪,三面環繞着鎮子,不僅造就了此地格局獨具的視覺之美,也讓古老悠遠的搖櫓聲延傳至今。如果對小鎮稍有更多瞭解,你會領略到它背後更為動人之處——那份比櫓聲更久遠的、永不消散的義氣。


    第四季第4集 青巖鎮——知難不畏 砥礪奮進

    每年五月,青巖古鎮裏都要舉行一場重要的民俗活動,起源於軍儺的“青巖地戲”傳唱的是前輩們的忠勇故事。青巖古鎮因鎮旁有座獅子山呈青灰色而得名,明太祖朱元璋為了穩定西南邊疆,在此設置屯堡,來自浙江、安徽等地的將士攜帶家眷來到這裏,過起了戰時為兵,和時為民的生活。


    第四季第5集 伯延鎮——燕趙古風 實事求是

    一個有着崇實傳統的古鎮,經周恩來總理“力挺”,在當代綻放出愈加燦爛的實事求是光芒。這個鎮是河北武安的伯延鎮。伯延鎮有幾千年的歷史,它平凡卻不平庸,曾經戰火肆虐,留下滿身疤痕,也曾因撐起武安商業的半壁江山而繁盛一時,歲月無聲洗滌,她從紅塵中走出,脱去厚重的盔甲與壁壘,只留下求真務實的品格,伴着晨起薄霧和皓月清輝矗立千年。


    第四季第6集 石塘鎮——江南紙都 重信守諾

    江西鉛山縣石塘鎮位於武夷山北麓,一條鉛山河穿鎮而過匯入信江。青山秀水間,小鎮走過了1000多年的時光。早在五代時期,這裏就有人居住,由於周邊有十口池塘,故而得名“十塘”,後改稱“石塘”。數百年來,手工藝人盡心盡力地守護着自家的金字招牌,正是憑藉着重信守諾的傳統,石塘人贏得了良好的口碑,凡是當地生產的紙張,只要是蓋上“石塘”二字,就能成為通行四海的免檢產品。“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石塘的人們始終把重信守諾作為安家興業、家族傳續的根本。


    第四季第7集 將台堡鎮—不忘根本 守望家園

    歷史上,將台堡就是歷朝歷代的兵家必爭之地,它連接着內地與河西走廊,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二十多公里的長城遺址昭示着它過去的榮光,霍去病的名言“匈奴未破,何以家為”至今仍迴盪在古鎮上空。如今的將台堡已是綠意葱蘢,但在過去,由於地理、氣候條件的限制,這裏一直是貧瘠之地。幾千年的風雨時光,將台堡祖先用汗水澆灌土地,用智慧孕育文明,終於給予後世子孫以蔭庇。正因如此,將台堡人對家園的每一寸土地都如視珍寶,保家衞國的精神在這座邊陲小鎮代代流傳。


    第四季第8集 河下鎮——隱忍立丈夫

    位於江蘇淮安的河下古鎮,南依運河,北臨淮河古道,東有蕭湖、西近烏沙河。20世紀90年代,在娛樂多樣化衝擊下,淮劇團面臨解散危機。團長榮光輝帶領成員們,忍受着艱苦的條件,四處拉贊助並堅持創作,在冷眼和閉門羹中咬牙堅持,讓淮劇安然走過最艱難的十年。


    第四季第9集 萬安鎮——精益求精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早在兩晉時期,戰事驅趕人們紛紛南遷,萬安成為一個“安全島”,但“人多地少”的巨大難題緊接着擺在了人們面前。與自然日夜相處的農人,此時開始發揮“間作”等智慧,像木匠雕琢那樣耕種土地,每一分每一釐都細細鬆土,慢慢澆肥。精益求精的種子種下,希望的芽長出來:從精細間種的作物,到尖形的橋墩基座,再到萬安羅盤……這一切,無不與精益求精緊密相關。


    第四季第10集 江孜鎮——王城之頂 執着堅守

    江孜古鎮坐落在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東南部。2015年,江孜突逢百年一遇的旱災。人們把數十公里外背來飲用和澆灌莊稼的水,首先灌溉給了同樣寶貴的古樹。因為心中對家園故土的熱愛,數百年間,淳樸的藏族百姓用最執着的方式堅守着對樹木的保護,堅守着賴以生存的家園。


    第四季第11集 淶灘鎮——眾志成城

    回溯歷史,淶灘本身原本就是一座憑着眾志成城才建成的小鎮。它的發展,是每一個淶灘人共同努力的結果。淶灘人最擅長的就是團結協作,不管是面對天災還是人禍,靠着眾志成城的信念,他們都度過了一個又一個難關,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傳奇。如今,雖歷經上百年的風雨,古鎮城門上“眾志成城”四個大字依舊清晰可見,紀念着當初古鎮的建立,也激勵着淶灘人眾志成城信念的延傳。


    第四季第12集 百福司鎮——青山綠水百福來

    湖北百福司鎮,坐落在鄂、湘、渝三地交界。每當金秋時節,人們都會跳起極具儀式感的擺手舞,盡情釋放心中的喜悦與赤誠,以此表達對天地的敬畏,對這片山水無盡的熱愛。從古至今,古鎮居民敬畏自然,索取有度,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守護着這片青山綠水,也守住了自己的生活。


    第四季第13集 沙溪鎮——以退為進 海闊天空

    “水盡三江棹,花緣七浦堤。自堪江路永,不比武陵迷。”這是明代詩人皇甫涍寫出的沙溪七浦塘美景。本集以“退一步海闊天空”為主題,將全面展示沙溪古鎮歷史、文化、人文風貌等,展現千百年來深植於沙溪居民中的淡泊名利、從容內斂、遇事各退一步,安享着幸福恬淡的生活的精神內核。


    第四季第14集 太平鎮——同心同德

    支援兩萬多紅軍渡赤水,給毛澤東、朱德提供住宿。地處川黔交界的一個偏遠小鎮——太平鎮,曾在中國歷史上寫下如此濃墨重彩的一筆。1935年1月的一個早晨,平時熱熱鬧鬧的太平古鎮變得異常冷清。因為聽説一支部隊要來,恐慌的居民紛紛躲進了山裏。然而,兩萬人的隊伍進了古鎮,連百姓家房子漏雨這樣的事都會伸手相幫。信任的信息傳遞着,鎮上又重新熱鬧起來。疲憊勞頓的紅軍需要休整,可兩萬多人,住哪兒?吃什麼?一個小鎮怎樣承擔?有着同心同德之風的古鎮人,奇蹟般地解決了這些大難題,還為紅軍提供了指揮和備戰場地、總司令部駐地、臨時醫院等。當地中醫胡大成,還向紅軍贈出了治療槍傷的秘方;而紅軍回贈他的是一本珍貴的西醫醫書。就這樣,在艱苦時日裏,古鎮人與紅軍齊心協力,營造出一處堅實而又温暖的港灣。


    第四季第15集 南陽鎮——風雨同舟 和合而居

    位於山東省濟寧市的南陽古鎮,在微山湖的環抱中已經走過了2000多年。相傳,有一次康熙皇帝下江南途中經過南陽,見當地民風和善,各族人民融洽共處、親如一家。當即題下“和合居”三個大字。風雨同舟、和合而居,這個古老的生存法則,由此更加深入人心。抱團生產、有利共取,是南陽人最大的生存智慧。


    第四季第16集 楓涇鎮——人有氣節品自高

    油漆桶改制的燈光設備,從家裏搬來的靜物用具,自己用木頭釘成的寫生畫板……在顧世雄一磚一瓦構築起的藝術世界裏,2000多名“農村娃”相繼走進高等院校、成為美術人才,學生們對顧世雄心存一份特殊的感激。數十年來,小鎮上居民但凡有個頭疼腦熱都會找徐小云醫治。每個週末,徐小云還會上門去給鎮上行動不便的老人量一量血壓、問一問病情。無獨有偶,顧世雄和徐小云,他們都從楓涇鎮走出。他們對風骨氣節的恪守、人間正道的嚮往,離不開古鎮歷史底藴的薰陶與浸潤。這種昂然正氣,如同市河之水,緩緩流淌,由古及今。


    第四季第17集 寶頂鎮——匠心守藝

    坐落在重慶市大足區東北部的寶頂古鎮,至今已有八百多年曆史。小鎮因寶頂石窟而蜚聲世界。長約500米的巖壁上,鐫刻着上萬尊精美的摩崖石刻造像。在寶頂古鎮,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不僅讓古老的石雕行業永葆活力,還影響到各行各業。越來越多的古鎮人,在沉靜如水的歲月裏,以一顆鍥而不捨的匠心守護着自己的手藝。


    第四季第18集 窯灣鎮——勇於擔責

    窯灣,從鎮子得名,到擔責傳統,都跟西漢大將軍韓信有關。相傳韓信曾在窯灣紮營駐軍,建起了規模龐大的土窯,燒製軍需用品。韓信治軍極嚴,對軍需用品的要求更是十分嚴苛。每件軍需用品都必須編上號,寫上承製人姓名。一旦發現質量問題,承製人就會被處以極刑,甚至招來滅門之禍。當時,窯灣家家户户都從事軍需品燒製,每個人都謹小慎微,不敢有一絲一毫的馬虎。一代代窯工恪盡職守地辛勞了數百年,儘管歷史沒有詳細記錄下這些燒窯人的故事,但卻為這裏留下了一個世代相傳的名字——窯灣,更在這座千年古鎮種下了勇於擔責的文化基因。


    第四季第19集 靖港鎮——熱血丹心 果敢堅毅

    在湘江與溈水兩河交匯的三角洲上,有一座美麗的千年古鎮,唐朝大將李靖曾在此駐軍,因其治軍有方,從不騷擾百姓,故後人將此地改名為靖港。幾百年來的風雨洗禮,造就了靖港人敢闖敢拼、果敢堅毅的性格。


    第四季第20集 昭君鎮——能扛事 有擔待

    “昭君出塞”的故事婦孺皆知,這位奇女子千古流芳;但誰又知道,小時候的她也曾為家鄉做出過不容小覷的貢獻,甚至長久地影響着後世。2000多年的時光裏,王昭君的故事在古鎮中世代傳揚。無論是楠木井、娘娘泉,還是涓涓流淌的香溪河,每一處古老的遺存都深深烙上了她的印記,家鄉人更是把對昭君的思念與景仰,內化為一種勇於擔當的精神,在危難之時,能夠為國為民挺身而出。這種精神薪火相傳,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上演着同樣感人的故事。


    第四季第21集 田莊台鎮——摸着良心做事

    位於遼寧省盤錦市的田莊台鎮,因前身是古時烽火台,最早來此定居的兩户人家,分姓“田”和“莊”,故而得名“田莊台”。憑藉着地處遼河入海口的天然陸路和海運優勢,南來北往的客商匯聚,成就了這座因商而興的古鎮。而維持這種塵世繁華的根本,出自於商户自發形成的道德鐵律:摸着良心做事。


    第四季第22集 惠遠鎮——守土護邊 盡職盡責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如今,這句詩已經廣為人知,但很多人不知道,這是在林則徐從欽差大臣淪為掌管糧餉的差役,遭遇人生鉅變,被流放告別家人時寫下的。“虎門銷煙”之後,林則徐被革職查辦,年近花甲的他,被髮配到新疆天山腳下的一座小鎮——惠遠。這座邊境旁邊的古鎮,北依天山,南鄰伊犁河,東與伊寧接壤,西近哈薩克斯坦。自古就是通往中亞、連接南北的軍事要塞,是威震西域的新疆第一大城。雖是流放充軍來到此地,但對林則徐而言,這裏將是另一個“衞國舞台”。他時刻謹記心中的“天職感”,“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燈盞,始終亮在心間。


    第四季第23集 松溉鎮——念鄉情 報鄉恩

    一個地方風氣的好壞,和當地的鄉賢很有關係,松溉代有鄉賢出,造福鄉民數百年。他們建學堂開啓民智;除惡商以正民風;修堰壩造福桑梓;助貧苦以彰善行。在流轉的時光中,這座巴蜀小鎮上演着一樁樁、一件件反哺家鄉、桑梓情深的故事。


    第四季第24集 右衞鎮——久久為功 利在長遠

    荒漠裏的小鎮,給人的印象多是孤獨的、艱難的;然而,有一座沙漠邊緣上的小鎮,六十多年間,綠化率從少得可憐的0.3%,增長到如今的54%。山西朔州的右衞鎮,用他們的長久堅持告訴人們:只要人心齊、有信念、不懈怠,總能讓荒漠不再肆虐。


    第四季第25集 洛帶鎮——勵志勤業

    位於四川成都東山腳下的洛帶古鎮,一面靠山、三面臨川,在青山秀水間,小鎮已經走過了2000多年的時光。歷史上,作為成都的東大門,經由沱江航運進入成都的南北通貨,以及通過水陸外運的蜀繡、絲綢、茶葉等特產大多在洛帶中轉,“填不滿的成都府、拉不空的洛帶鎮”,是當年洛帶繁榮景象的寫照。如今,古鎮的老街深巷裏依舊人來人往,老字號、老商鋪依舊顧客盈門。歲月浸染下的斑駁與滄桑,讓來到這裏的人們能夠輕易地回到過去,管窺千年前的往事。


    第四季第26集 眾埠鎮——能捨天地寬

    位於江西省樂平市的眾埠鎮,在青山的環抱下已經走過千年的時光。建節水緩緩流淌,經年不息地滋養着這片土地,造就了一處“富庶東南鄉”。又是一個年終歲末,這座千年古鎮迎來了最歡騰的時刻。古鎮的街巷中,禮花綻放、鞭炮齊鳴,一條綿延幾百米的龍燈穿街走巷,宛若蛟龍出海,又似銀河落地。幾百年來,龍燈在古鎮穿梭往復,宛如連通曆史和現實的紐帶,讓傳統的文化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世代傳承,生生不息。


    第四季第27集 道口鎮——公而忘私

    道口古鎮位於河南省安陽市滑縣境內。傳説,4000多年前,這裏是黃河鯀堤上的一個古渡口,因擺渡人姓李,而被人們稱為“李家道口”。隋大業四年,隋煬帝下令開鑿京杭大運河,永濟渠段流經古鎮,使得這裏的商貿逐漸繁榮,運河上每天往來於河南、天津的船隻數以千計。到了1902年,道清鐵路修通,這裏又成為了連接鐵路、公路、航運的“水旱碼頭”,四通八達的交通溝通了30多個城鎮。道口古鎮也就因此有了豫北“小天津”的美譽。


    第四季第28集 下司鎮——有勇有謀 方能成事

    青青山水,悠悠古鎮,一江碧水從小鎮人家門前流過,木杵搗衣的清脆聲響喚醒了沉睡中的古鎮。千年時光中,下司人用一個個看似輕巧,卻充滿智慧的點子,有意無意間改變着自己的生活,也推動着古鎮的發展,走入新的世代,下司人依然憑藉着這份有勇有謀的膽識不斷開拓創新,去追逐更美好的未來。


    第四季第29集 潤城鎮

    《記住鄉愁》第四季第29集 潤城鎮——世上無難事 只怕有心人:位於山西省東南部的潤城古鎮,四山環抱,三水縈流。由於煤鐵資源豐富,自古以來,這裏就以其發達的冶煉業而聞名於世。隨着時代的發展,如今的潤城鎮早已沒有了當年爐火通明,鐵鑿聲聲的熱鬧景象,但古樸的風貌、深厚的文化卻吸引了四面八方的遊客紛至沓來。從冶煉重鎮到旅遊小鎮,小鎮的每一天都在悄然地發生着變化,但這裏的人們卻始終生活的沉靜踏實,懷抱一顆初心,守望着故土家園。


    第四季第30集 五里街鎮——義行傳家

    福建永春五里街鎮是白鶴拳的故鄉,數百年來俠義精神在這裏世代相傳。明末清初,方七娘來此傳授白鶴拳,她路見不平、為民除害的俠義行為打動了當地父老,也開啓了這裏的習武之風。古往今來,五里街人始終把“義”字留存在心中,尚義之風滋養着這座閩南小鎮。那些留存下來的俠者氣韻色彩,在斑駁的騎樓裏,泛出別樣的柔光。


    第四季第31集 新市鎮——實幹方能成事

    在時光的流轉下,新市鎮已經走過了1700多個春秋,但依然充滿生機。在這個千年古鎮裏,每個新市人都不會停滯做事的腳步,用自己的雙手耕耘出幸福的生活。傳統與現代在這座古鎮完美融合。歲月沉澱了許多故事,精神卻永遠延續了下來。歷經變遷,人們所秉承的先人風骨已隨着辛勞的汗水滲透到了古鎮的每一寸土地,也滲透進了每一個新市人的心田。


    第四季第32集 龍興鎮——紓困解難

    600多年的風雨磨礪,龍興經歷了歷史的滄桑鉅變。隨着重慶市兩江新區的建立,這座巴渝古鎮正在與現代都市與高科技產業園快速接軌,逐步轉變為以旅遊服務為主營的現代都市後花園。但無論時代如何發展,龍興人“紓困解難”的精神卻絲毫沒有改變,這裏永遠是古鎮人心中最温馨、最依賴的精神家園。


    第四季第33集 東浦鎮——黃酒故里 剛柔並濟

    東浦鎮,位於浙江紹興市西北。穿鎮而過的鑑湖水,不僅成就了東浦黃酒的千古美名,更造就了東浦人外柔內剛如酒一般的性情。東浦古鎮,因酒因人,滋養了一個有情有義、有血有肉的故鄉。


    第四季第34集 大安鎮——助人者 心長安

    大安橋,促進了古鎮的往來貿易的繁榮,更弘揚了樸素鄉風。一碗碗稠得化不開的賑災濃粥,是掌櫃高仕佳回報鄉親的心安;衝鋒火場、滅火救災,是義務消防員鄧永強幫助鄰里的心安;每一棟老房子磚柱上的鐵環,是每一户古鎮居民在水患中互幫互助的心安;同吃同住,是洪水中受難百姓患難與共的心安。


    第四季第35集 烏拉街滿族鎮——勇猛無畏

    烏拉街滿族鎮位於吉林省吉林市龍潭區,近三分之一是滿族。千百年來,天寒地凍的環境並沒有壓抑烏拉街人的天性。為了生存,他們與自然抗爭,從不屈服;面對人生,他們樂觀勇敢,從不畏懼坎坷。穿越千年的歷史,烏拉街人從不畏懼任何的挑戰,他們相信,唯有奮鬥才能贏得美好幸福的生活。


    第四季第36集 梅林鎮——愛拼才會贏

    堅如堡壘的和貴樓,是梅林人勤勞堅毅、勇敢智慧的結晶,更展示出了他們敢作敢為的超凡勇氣。而梅林人勇於開拓的腳步,並未停滯於這座樓,他們甚至把愛拼敢闖的種子帶到了異國他鄉。一座座高大堅固的土樓,凝聚着祖輩的拼搏精神,激勵着後輩奮力前行,用開拓創新改變生活。


    第四季第37集 丹噶爾鎮——重信守諾 家業興

    丹噶爾鎮地處青海省東部,東接西寧,南通西藏,自古就是茶馬互市的重要集鎮。歷史上,由於邊境路途艱險、局勢混亂,這裏的人們做生意,將口碑和信譽看得尤為重要。穿越歷史的滄桑,今天的丹噶爾人始終堅信,不欺心、不欺人、信於義、行於義,終將獲得美好的回報。


    第四季第38集 雙洋鎮——風雨同舟 守望相助

    明嘉靖年間,地處四縣交界處的雙洋鎮,因官府的管轄不力,導致小鎮上盜匪橫行、兵禍不斷。當地的廩生曹文燁、曹鳴鳳兄弟,看到鄉親們生活在動盪不安之中,心裏十分不忍。儘管當時朝廷的法度明確規定“讀書人不許議論政事”,但曹氏兄弟還是冒着被革除廩生資格的風險,聯名向官府呈交了一篇《建縣八議》,建議朝廷新建縣治,保一方平安。


    第四季第39集 古北口鎮——盡忠職守

    古北口鎮位於北京市東北部,素有“京師鎖鑰”之稱。世代居住在長城腳下的古北口人,他們的祖先盡忠職守,保衞着長城內的家國不被侵犯。守我百姓,護我河山,這種為國盡忠、死而後已的精神,立在城牆之上,也烙在了古北口人的心中。今天的古鎮人,用和平時的盡忠職守,踐行着心中的信念。


    第四季第40集 荊紫關鎮

    《記住鄉愁》第四季第40集 荊紫關鎮——一腳踏三省 友善萬事興:荊紫關鎮的白浪村有一條長五里的特殊街道,正好處在河南、湖北、陝西三省交界處,自古以來,就有三省居民在此相鄰而居。歷史上,敞開大門做生意的荊紫關人,友善包容地接納着來自各地的商人們。從古至今,友善待人的故事一直在古鎮上演。


    第四季第41集 江平鎮——天人合一 和諧共生

    江平鎮位於廣西防城港東興市,這裏生活着以海為生的京族人,他們相信世間萬物皆有靈性,唯有敬山愛海,方能謀得長久的幸福。每到哈節,當地百姓都會請回他們信奉的五位大神,祭祀朝拜,乞願平安和豐收。如今的江平人,在海邊拾撿垃圾;用荷葉代替塑料袋包裝食物,用行動維護着小鎮良好的生態環境,幾萬只鷺鳥把這裏當作了樂園。小鎮人遵循着天人合一、和諧共生的古老原則,構築了一個富庶美好的家園。


    第四季第42集 善璉鎮——匠心傳世

    提起地處杭嘉湖平原腹地的善璉,你可能不太熟悉,但説起“湖筆”,你一定有所耳聞。都説“湖筆”蘸墨飽滿,寫起字來靈動灑脱,筆鋒剛柔並濟,但你可能不知道,“湖筆”的製造工序就多達120多道,需要經過十幾名工匠之手,使用20多種製作工具。


    第四季第43集 宗艾鎮——吃虧是福

    北方的春天總是姍姍來遲,乍暖還寒的特殊日子裏,宗艾鎮百姓總會登上雙鳳山,去龍母廟拜祭五龍聖母。五龍池裏泉水長流,據説,喝了五龍池的水可以去病消災。按照祖上傳下來的老規矩,水是聖物,不得貪心,盛水器皿不能太大。一代又一代古鎮人牢記祖訓,虔誠地生活在這裏,祈福大地安詳,歲月靜好。


    第四季第44集 和平鎮——自立自強

    地處閩西北腹地、武夷山南麓的和平古鎮,在羣山的環抱下,已經不知不覺走過了1300多年的時光。和平古鎮,歷史上被稱為“八閩第一重鎮”。漫步行走在古街,兩旁的古民居有些是木質結構,有些則是用青磚砌築而成。眾多保留完好的宗祠、廟堂、譙樓、牌坊讓這座古鎮呈現出古色古香的風貌。千餘年來,和平的客家人,在這片山水之間,創造出了一個美麗的家園,如今他們又將帶着新的夢想走向更遙遠的未來。


    第四季第45集 潿洲鎮——同船合條命

    潿洲島,是廣西最大的海島。大海的變幻莫測,颱風、海浪的不斷侵襲,讓靠海為生的島上居民學會了逆境求生。共同面對難關的歲月,不僅孕育了潿洲人團結互助、生死與共的精神,也促使他們立下了“同船合條命”的海上法則。在潿洲,一事一物都承載着人們心中一段段温暖的記憶,讓他們堅信:唯有團結互助、努力奮鬥,方能迎接風浪,共享這一片海。


    第四季第46集 馬牧池——仁義敦厚

    説起沂蒙山深處的馬牧池,人們總會想起那段戰火紛飛的烽煙歲月。當年,這裏的人們譜寫出一個個軍民魚水情的動人故事,而在這裏所孕育出的沂蒙精神更是不斷地鼓舞着人心,激勵着後人。然而,當我們走進它就會發現,這方水土所承載的不僅是紅色的記憶,更有悠久的歷史和文化。那些沉澱在千年時光當中的往事,始終不曾被人們所遺忘。


    第四季第47集 貢川鎮——心底無私天地寬

    位於福建省永安市的貢川古鎮,在青山翠竹的陪伴下,已經走過了一千二百多年的時光。沙溪與胡貢溪在此交匯,繞鎮而行,經年不息地滋養着這方水土。一條始建於明朝的古城牆宛如一位慈祥的老者,把這座閩中小鎮緊緊擁入懷中,默默地守護着一代代古鎮人家。心底無私天地寬,一代代貢川人,始終傳承着古老的文化,在這方水土中世代耕耘,生活坦然而豁達。他們不爭私利,共謀發展,把這座閩中小鎮打造成一方絕美的熱土家園。


    第四季第48集 古堰畫鄉——山水相伴

    “如黛羣山縱橫交錯,八百里甌江川流不息”,奔流的江水像一支靈氣飄逸的畫筆,畫出了甌江兩岸迷人的景緻。在這處秀麗輕盈的山水之間,靜卧着一座小鎮——古堰畫鄉。世代生活在這裏的人們,沐浴着山的葱鬱和水的靈秀,與自然和諧相處,在千百年的時光中,淡然雅緻地經營着自己的生活。旖旎的自然風光中,古堰畫鄉背山面水,山水相映,這片綠水青山給人們帶來了富足的生活,也為小鎮迎來了蓬勃的生機。


    第四季第49集 安豐鎮——民安物豐 以善立人

    安豐古鎮,位於江蘇省東台市境內,因為地處黃海之濱,盛產優質食鹽,早在唐開元年間,這裏就成為了中國最重要的鹽場之一。回望歷史,安豐質樸的民風,厚重的文化,在古鎮上合奏出獨有的樂章。從“鹽丁苦,終日熬波煎淋滷”的古代鹽場,到新時代的高端製造業和現代農業第一的經濟強鎮。安豐用“以善立人”的文化寫就了歷史的輝煌,同時也向世人昭示這個古鎮的未來和希望。


    第四季第50集 諸由觀鎮

    《記住鄉愁》第四季第50集 諸由觀鎮——揚帆出海 闖出新世界:山東半島東北部,廣闊的渤海灣畔,有一座向海而立的小鎮,它東鄰蓬萊、西近良港、南依羣山、北向大海,它就是煙台龍口市的諸由觀鎮。從2000多年前秦始皇時期,這裏就是山東對外交流的重要口岸,到了明清時期,諸由觀鎮成為膠東半島連接內陸的咽喉要道。對於世代生活在古鎮的人來説,開拓進取、敢闖敢拼的勁頭就像永恆的大海一樣,早已融入他們的血脈,這精神久遠而深刻。


    第四季第51集 六堡鎮——堅韌不拔

    六堡鎮,位於廣西梧州市蒼梧縣西部。300多年前,一條起於當地合口碼頭,沿六堡河,經東安江,走賀江,入西江,直通南洋的“茶船古道”開始繁忙起來。通過茶船古道,“六堡”這個既是茶名,也是地名的文化符號逐漸聲名遠播。幾百年來,六堡茶就是沿着這條傳奇的“茶船古道”走出了深山,通江達海的。在歷史的河流中,這條與茶相生相伴的古道,譜寫出了六堡人鍥而不捨、堅韌不拔的絢麗篇章。


    第四季第52集 古勞鎮——變則通 通則久

    初升的暖陽穿過薄霧,越過山脊,散落在大地上。有着“珠江三角洲最後的原始水鄉”美譽的古勞鎮,河流縱橫、湖泊密佈,數千只白鷺翱翔於天地之間,為這座嶺南小鎮平添了一份生機與活力。數百年的光陰荏苒,一代代智慧歷久彌新,古鎮人從不懂得放棄為何物,他們懂得如何在生活中靈巧地轉彎,化挫折為轉折,變危機為轉機,讓這片綠水青山,歷經了歲月滄桑卻依舊生機盎然。


    第四季第53集 倉埠鎮——常懷感恩之心

    倉埠鎮位於武漢市新洲區的武湖之濱,在歷史的長河中,古鎮已經靜靜地走過了2000多年的時光。傳承千年的感恩文化,猶如涓涓流水,滋潤着古鎮人的心田,也昭示着未來的美好,這片古老的土地在這份感恩文化的滋養下,必將變成山清水秀、恩義綿延的温馨樂土。


    第四季第54集 百侯鎮——崇文尚學

    在廣東,有一座重山環抱、碧水圍繞的客家古鎮——百侯。幾百年來,田園生活和耕讀傳統,賦予了百侯人清雅淡泊、崇文尚學的品性。擁有百年文脈積澱的百侯,如一本攤開的古書。散發出的縷縷書香,感染着每一位古鎮人,也時刻提醒他們堅守以興學為樂、以讀書為榮的“傳家秘訣”。


    第四季第55集 璦琿鎮——英雄之城 寸土不讓

    璦琿古鎮就坐落在黑龍江畔。歷史上,這裏曾經是黑龍江將軍府的駐地,但是對於很多人來説呢,瞭解這座古鎮,大多數是通過清末時期,清政府曾經在這裏簽訂下的喪權辱國的璦琿條約。從此之後,在這片土地上,上演了一幕幕悲壯與不屈的戰鬥詩篇。邊關如鐵,寸土不讓。一代代璦琿人把這份信念深深紮根在這方水土之中,不曾放棄,也不曾離開。而如今,這古老的傳承又在這些孩子們的心中化作了一顆顆種子,總有一天,它會再度生根發芽,引領着他們踏上新的征程。


    第四季第56集 廣府鎮——順勢而為

    滏陽河水環城而過,經年不息。看慣了水的隨形就勢,河北廣府鎮人學會了順勢而為。水隨形就勢,方得始終;人順勢而為,才能成功。這種智慧,成了廣府人血脈裏的文化基因,無論何時,身處何境,都能從他們身上感受到靈活變通、進退自如的處世風度。


    第四季第57集 丙安鎮——寬厚為人多福壽

    農曆新年剛過,丙安鎮的人們就開始忙碌起來。鄰里街坊搬出自家儲藏了近一年的好酒,會聚到赤水河畔,參加一年一度的“開酒祭河”儀式。歲月更迭中,世世代代生活在這裏的人們依山而耕,臨水而漁,他們安享着豐收的喜悦,也感恩於這方天地的寬厚與仁德。


    第四季第58集 可可托海鎮

    《記住鄉愁》第四季第58集 可可托海鎮——為國分憂 勇於擔當:新疆北部的阿爾泰山間,隱藏着一個傳奇小鎮,當地的哈薩克牧民稱其為“可可托海”,意為綠色的叢林。生活在這座小鎮上的居民,用雙手為繁衍生息撐起了一片天,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何為擔當、怎樣擔當。


    第四季第59集 堯壩鎮——做事敢擔當

    位於川黔交通要道上的四川堯壩鎮,曾是明清時期商貿最繁華的地區。“地無三尺平”的地形,讓生活在這裏的人們拿起了扁擔,用肩膀挑起生活的希望,進而擔起家國責任。那股能扛事、敢擔當的“挑夫精神”,化作了堯壩人永恆的氣質風貌。


    第四季第60集 解州鎮——大義參天

    作為關羽的故鄉,解州人世代傳頌着他的故事,將他視作楷模,更用自己的行動踐行着以義為先、以義相交的處事原則。古往今來,解州走出了無數“義”字存心、着眼大局的仁人志士,他們用行動,用實踐,續寫着古鎮以義為先的鄉俗世風。


    第五季第1集 正定開元寺街區—燕趙老街事

    正定古城,位於太行山東麓,滹沱河北岸,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曆史。作為“九省通衢”的要塞,正定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從戰國爭雄到漢室平叛,從五胡亂華到安史之亂,從遼、宋、金、元的南北紛爭到中國近代的抗日戰爭,古城歷經了數次涅槃與重生,也留下了許多英雄的傳説。


    第五季第2集 上海老城廂——繁華始於斯

    在高樓大廈林立的上海市東南有一處不那麼繁華的區域——老城廂,從元、明、清直至民國初年,這裏一直是上海的CBD,一地的繁華必然要由一地的百姓來創造,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能在老城廂人身上看到歷史埋下的伏筆。


    第五季第3集 泉城老街—清泉垂柳 君子之風

    “家家泉水,户户垂楊,比那江南風景,覺得更為有趣”。清末小説家劉鶚在《老殘遊記》中寥寥數筆就勾勒出泉城濟南的神韻所在。一座城有了水的相伴,就會讓城一下子變得靈動起來,常年恆温的泉水噴湧而出,經年不息,滋潤了濟南人。


    第五季第4集 屯溪老街—徽商故里 從商有道

    元朝末年,中原地區戰亂不斷,人們不斷向南遷移尋找新的家園,大量人口因此湧入徽州,為了謀求生計,很多徽州人十來歲時就不得不背井離鄉,去毗鄰的江浙一帶經商,新安江畔的屯溪不僅是古徽州的商業重鎮,也是“徽商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


    第五季第5集 高淳老街的“高”與“淳”

    清晨,當城市開始喧囂忙碌起來的時候,距離南京一百多公里的高淳剛剛甦醒。只有八百多米的高淳老街,卻濃縮了自宋以來歷代建築的精華,被譽為“金陵第一古街”。高淳東鄰蘇州、無錫,西接安徽,自古就被譽為“日出鬥金,日落鬥銀”的魚米之鄉。


    第五季第6集 石阡老街——守望相助

    相互扶持,攜手並肩,才能收穫美好的生活,這種守望相助的精神在石阡老街傳承。石阡敞開懷抱迎接漢、侗、苗、土家等13個民族在此定居,在數百年的民族融合過程中,孕育出當地獨具特色的多民族文化。大家齊心協力建設着自己的故鄉,用人心的力量,創造出屬於自己的那份綿長的幸福。


    第五季第7集 蘇州平江路——狀元街 義當先

    走過老街,眼中會留下這條街的色彩,心中就會記住這條街的美麗,平江路就是這樣一條充滿魅力的老街。作為蘇州最有水城味道的街區,1.6公里長的平江路依然保留着八百多年前的傳統格局。小橋流水、粉牆黛瓦的水鄉人家,水陸並行、河街相鄰的建築佈局,展現出疏朗淡雅的江南風格。


    第五季第8集 佛山祖廟——男兒當自強

    佛山自古以來就是商貿繁盛之地,這既為佛山人帶來了財富,也為他們惹來周邊土匪的劫掠,商家們為了保證自己的財產與生命安全,通常都會聘請武師作為護衞,久而久之,當地尚武之風逐漸興起,到了清朝末年,佛山祖廟老街已經成為中國南派武術的聚集地。


    第五季第9集 都江堰西街——和為貴

    在中國的西部、四川的西北有一座因堰而聞名的城市——都江堰。作為緊靠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一條老街,西街已經在江風水聲中走過了數千年。無論是街巷深處的老茶館還是臨江的蓆棚下,都坐滿了喝茶聊天的人們。正是這座都江堰水利工程,造就了水旱從人、富饒美麗的天府之國,也創造了這片土地上特有的文化。


    第五季第10集 書店街—開卷有益 啓智明理

    開封書店街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北宋時期。那時,因為街上門檐高聳、店面林立,老街被叫做“高頭街”,宋時重文輕武再加之印刷術的發明,位於皇宮外的老街自然而然成了書籍印刷的首選地。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時期,大宋皇宮外的高頭街“每一交易,動即千萬”,與一座巨大的圖書館為鄰,賦予了開封文化底氣。


    第五季第11集 廣州西關—千年商都 務實奮進

    在繁華的城市中,西關歷史文化街區顯得格外寧靜。移步換景,滿目皆是復古的嶺南風情。早在唐宋,絲綢、陶瓷和茶葉就是在這裏沿着“海上絲綢之路”走向世界;即使到了清朝閉關鎖國時期,廣州也保留了中國唯一一處通商口岸;鼎盛時期,“十三行”行商們繳納的關税佔到清政府税收的40%;改革開放時期,珠三角走在最前線,廣州更是遇到了發展的黃金時期。從過去到現在,從現在到未來,老街人總能找到一種遵循傳統又順應時代的生存方式,創造着屬於自己的輝煌。


    第五季第12集 巴東野三關農亭街—通時達變

    巴東野三關農亭街是一條隱藏在羣山深處的老街,這裏雖然山清水秀雲霧繚繞,但卻交通閉塞,生活必需品都要靠背夫人工運送。老街上的農產品、工藝品運不出去,外面的生活物資送不進來,貧困給這裏的每個人帶來了深深的無力感。1977年,一個好消息在老街上傳開,國家要修建318國道巴東段,迫切希望改變現狀的老街人加入到了修路的隊伍中。


    第五季13集 遼河老街—海河交匯 勇立潮頭

    在遼寧省營口市有一條遼河老街,這裏是闖關東的人們海上登陸點之一。營口的土地不適合耕種,闖關東的人們意識到父輩賴以生存的農耕技能無法謀生,要想生存,得變個活法。人們尋求着各種各樣的謀生手段,漸漸地,營口的商貿隨之發展起來。敢為人先的品質,自此刻在這條街的基因裏。


    第五季第14集 遵義楊柳街——一心為公

    “五四運動”爆發後,一批接受先進思想的遵義籍學生紛紛向家鄉寄回了進步書籍,使地處偏遠的遵義也保留了革命的火種,當時的遵義城區人口只有4萬,但從事地下活動的共產黨和進步學生就有3000多人。1935年1月,疲憊不堪的紅軍渡過烏江抵達遵義,心懷天下的老街人夾道歡迎,從衣食住行醫方方面面悉心照顧着這支人民的隊伍,也正是在這裏“遵義會議”順利召開開闊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


    第五季第15集 北碚老街—志存高遠 敢為人先

    翻開重慶市北碚區的歷史,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這座城市起於一條街,這條街與太多的“一”相連。一街興一城,一城興一史;一人影響數代,代代默默傳承。“一”就是第一,“敢做第一,要做第一”,這就是北碚老街人世代傳承的精神。


    第五季第16集 書聖故里——正筆正心正天下

    書聖故里歷史文化街區因書法大家王羲之的故鄉而得名,王羲之因種種歷史因素苦心練習書法造詣,於是他開始了寒來暑往的苦心練習,最終造就了王羲之一代“書聖”的美名。欲正其書者,先正其筆,欲正其筆者,先正其心。在這種文化風氣的影響下,千百年間這條老街上走出了27位狀元,2000多位進士,“蕺山學派”在這裏開創,蔡元培在這裏立下報國之志。


    第五季第17集 太平街—勇者不懼 天下太平

    在廣東省潮州市內有一條1900多米長的街道,24座牌坊排列其中,一眼望去氣勢磅礴讓人驚歎,這條街就是潮州太平街。數百年來,潮州人勇者不懼的大情懷大氣魄都深藏在這一座座牌坊中,它們縱貫古今,激勵着一代代老街人:困難面前,別怕,別屈服。只要勇於面對,自會造就屬於你的榮耀。


    第五季第18集 仙市老街—吃得鹹 看得淡

    “吃得鹹,看得淡,謹守本心,不趨暴利”是自貢仙市老街人信奉的生活原則,也正是這種處事方式為老街帶來了長遠的幸福,而“吃得鹹,看得淡”就是説做人既要吃苦耐勞,也要樂觀豁達,不為錢所困,不為名所累,方能獲得最純粹的快樂。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


    第五季第19集 盧宅老街—守住本心 雕琢人生

    中國人歷來注重家庭教育,把“齊家”看作“治國、平天下”的前提。家風家訓因此也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元素。盧宅老街就向人們展現了好的家風家訓對一個家族究竟有多大的影響力。從初來乍到到以“盧宅”命名一條街,從幾個打鬧的孩子到富甲一方的名門望族。行正道,守本心的力量,就這樣賦予了一個家族榮耀。如今的盧宅老街,盧氏的宅院依舊被完好保存,盧氏一族的家風家訓也依舊散發着新時代的活力。


    第五季第20集 大柵欄—京城商街 義利合一

    在北京不到300米的大柵欄老街上,百年以上的老字號就有26家,在這裏,衣服、鞋帽、茶葉、美食、娛樂、醫藥各行各業的老店應有盡有,它們傳承數百年的秘訣,也許從它們的故事裏能探尋到答案。


    第五季第21集 一汽街區—車輪滾滾 步履不停

    當清晨第一縷陽光灑在長春這座城市的西南郊時,這片極具歷史感的老街,便會泛出一層金色的光澤。伴隨着汽車駛入深深的廠區,耳畔似乎已經傳來隆隆的機器聲。與此同時,54路有軌電車也會從市中心出發,滿載乘客,奔赴這裏,這條線路已經行駛了半個多世紀。


    第五季第22集 上海川沙老街——實幹興邦

    城牆和護城河保衞了川沙人也教會川沙人“實幹才能成事”的道理,從此“説幹就幹”的川沙脾氣變成了老街人的驕傲和立身之本,只要腳踏實地,總能有所作為,在一次次歷史機遇面前,老街人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改變着自己的命運,改變着中國的模樣,凡成大事者,勤懇務實,説幹就幹。


    第五季第23集 黎平翹街——扁擔街 挑千家

    翹街位於貴州省黎平縣,全長一千多米。老街依地勢而建,分為東門坡、東門街、二郎坡三段,北至正陽街,南達平街,東靠南泉大道,西臨貢院坡,核心區域0.4平方公里。老街上還保留着許多傳統徽派建築,古風習習,別有韻味。


    第五季第24集 龍泉西街—千年劍瓷 浴火而生

    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無論是造劍還是燒瓷,老街人相信,天道酬勤,成就事業者不必有過人的聰慧,但必有異於常人的勤奮,業精於勤,勤能立業,勤能補拙,無數關於勤奮的工匠故事世代在老街流傳,也深深地影響着這裏的人們,讓這條千年老街始終充滿了勃勃生機。


    第五季第25集 三坊七巷—把天下扛在肩上

    在福建省東部,坐落着一座綠蔭滿地的古城,福州。2200多年來,在山海環繞間,整座城市呈現出一派沉穩大氣的風采。在烏塔和白塔的注視中,一片黛瓦相連的古民居羣矗立在城市中心,它猶如一片葉脈分明的樹葉掛在古城胸前,這便是三坊七巷。


    第五季第26集 曇華林——兼容幷蓄 敢為人先

    曇華林歷史文化街區位於武漢三鎮之一的武昌,大江大河在此交匯,水運交通便利,曇華林因此接納了南來北往的客商,使得不同地域的文化在此交流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並不斷向更好的方向發展。


    第五季第27集 紗縠行老街—一脈書香潤古街

    在蘇東坡的故鄉,四川眉山紗縠行的老街上,退休的老人們每日清晨都會聚在街邊一隅,低聲吟唱。美妙的曲中詞彷彿岷江水般從心底流淌出來,温暖動人。而詞中那位詩人,彷彿還在身後的三蘇老宅裏踱步,看着老街打開新的一天。


    第五季第28集 百色老街——百鍊成鋼

    生活在老街上的居民明白,讀書就和泡菜一樣,只有經過長時間的浸潤,最終才能改變與成就自己,有書為伴,無論世間有多少變化,老街人都能從容應對。


    第五季第29集 淄博周村——儒商發源地

    在山東省淄博市的西部,坐落着一處古老的商業街區——周村古商城。它佔地面積二十多公頃,由大街、絲市街、銀子市街等多條古商業街組成。這條有着千年歷史積澱的古老街區,曾是中國商業的搖籃之一,也是山東商業文化的發源地。


    第五季第30集 重慶渝中老街——開放包容

    渝中老街坐鎮重慶最繁華的經濟文化中心,是重慶母城的核心區域。千百年來,老街居民就在江岸的坡坡坎坎間謀求生計並依託長江、嘉陵江及其支流的水系突破阻隔而通達四方,南鄉北地的商賈也因水運便利在此往來貿易,客棧、商鋪、民房等建築如雨後春筍般出現,老街迎來了屬於自己的繁華景象。


    第五季第31集 無錫惠山——千年祠堂街

    中國人重視祭祀,祠堂也因此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建築。在江蘇無錫的惠山老街,人們也有修建祠堂的習慣,不同於別處的是老街人把這件事做到了極致。在這條不算大的老街上,他們共修建了108座祠堂,每一座祠堂都代表了一個家族,各個家族的後裔都會來這裏追憶先祖。老街人被宗祠裏的文化所感染也化身為文化的一部分,通過祠堂這一紐帶連接起逝者與今人,讓五千年的道德信仰從過去走到今天。


    第五季 第32集 漳州老街——一街連兩岸

    如今的台灣居民,有三分之一的人口祖籍地在福建漳州,為什麼會形成這種現象呢?答案還要從一條叫做“台灣路”的漳州老街上尋找。一千多年前,漳州還不叫這個名字,居住環境也非常惡劣,野獸出沒,瘴癘橫行。當時,朝廷派一對名叫陳政、陳元光的父子倆率領軍隊從中原千里跋涉而來,開墾荒原。


    第五季第33集 洛陽澗西—不忘初心 薪火相傳

    在“十三朝古都”洛陽的西部,有這樣一片地方:隋煬帝那會兒它是“皇家西苑”,武則天那會兒它是“神都苑”。直到1955年,因為地處澗河以西才有了“澗西”這個名字,而當地人更喜歡稱呼它的外號——“小中國”。從一窮二白到欣欣向榮,老街的成就不僅是老街人的驕傲,也是所有中國人的自豪。半個多世紀過去了,艱苦創業的拼搏勁兒始終在老街人的血液中流淌,如今的老街迎來了第二代、第三代,老一輩的精神也一脈相承,延續至今。


    第五季第34集 湖州小西街的“百坦”生活

    湖州自古就是“魚米之鄉”,豐饒的物產讓湖州人免受奔波勞累之苦,從而得以過上悠閒安逸的慢生活。 唐代書壇亞聖顏真卿在湖州任刺史五年,開啓了一方文脈。宋代湖州第一位狀元賈安宅,把狀元府建在了小西街,歷代名門望族,希望與學富五車之人為鄰,便紛紛聚居於此。


    第五季第35集 老道外—白山黑水 熱血丹心

    你永遠不知道東北有多冷,你也永遠不知道東北人有多熱血。正是這熱血丹心,將原本封凍的黑土地,變成了温暖的家園。從“闖關東”的開天闢地,到動盪年代的守衞家國,再到建國後投身建設的激情。一代代老街人用一腔熱血和丹心,耕耘着腳下的這片白山黑水。而如今的年輕人正從先人的故事裏汲取着力量,讓敢闖敢為、勇於擔責的精神薪火相傳。


    第五季第36集 龍州老街—熱血邊關 義勇當先

    家,是龍州;國,是中國,在龍州老街人看來兩者並不需要做出區分。守住國,就是守護了家園,千百年間龍州老街人以正氣為筆,勇氣為矛,書寫着一個又一個傳奇。如今,硝煙散去,他們的勇不只停留在戰場上,他們的義也早已延伸到生活的每時每刻。


    第五季第37集 重慶木洞——鐵作脊樑宜自強

    木洞,地處重慶主城東部,北臨長江,距離朝天門碼頭約40公里。老街沿長江順勢延展,自古以來就是熱鬧非凡的水陸交通驛站。在木洞老街上,有這樣一句俗語:“人有脊樑腰桿硬,頂天立地響噹噹”。這句話不僅是老街人對生活的總結,更是中華民族自強精神的體現。一路走來雖有風雨,但只要挺直脊樑,光明的前景終會到來。


    第五季第38集 守望相助西津渡

    西津渡在江蘇鎮江西邊,歷史上曾經是長江中下游的重要渡口,到隋唐時,大運河開通,並在此與長江交匯,西津渡水域加倍繁忙起來,因渡而生的渡口自然而然也就相當的繁榮發達。


    第五季第39集 石泉老街——古風厚道

    石泉老街位於陝西省安康市,雖然地處秦嶺大山深處,但這裏的建築特色卻有着南方的風情。清代康熙年間開始江西、兩湖、安徽一帶的移民陸續來到這裏,移民來到老街,老街人也以包容的胸懷接納了這些充滿温情的人。在各地文化風俗的融合下,形成了老街古樸厚道的民風。老街人用自己的光和熱温暖着自己生活的環境,守護着自己所在意的鄉鄰。他們將愛、希望、善良、正直、實在注入生活每一個平凡的點滴當中,也正因如此,這些平凡人開始變得不再普通。


    第五季第40集 梧州騎樓——握手樓裏看中和

    廣西梧州的騎樓城,有着“一座騎樓半座城”的説法,老街是當地人心底裏最引以為豪的記憶,也承載着這裏的根和文化。千年古城,神韻騎樓。人們在這裏互濟互利,懷揣着歷史的榮耀,延續着街區的温暖和繁榮。


    第五季第41集 晉江五店市—紅磚古厝 賢為尊

    在福建省晉江市,每個週末,傳統的布袋木偶戲都會在青陽山下上演。晉江是福建經濟最發達的縣市,連續18年位居中國百強縣的前十名。樹有根,水有源,對這座輝煌的城市來説,它的歷史始於青陽,它的根就在一片被稱為“五店市”的地方。


    第五季第42集 昆明老街——敢擔當 善作為

    昆明古城,南臨滇池,北接蛇山,因城形似龜,故而有着“靈龜之城”的説法。在歷經了一千多年的歷史滄桑後,城中的昆明老街依舊保留着古色古香的韻味。昆明老街收藏着人們世世代代的集體回憶,也承載着所有人的夢想。無論世事如何變遷,老街人始終熱愛着它,並把“敢擔當,善作為”的精神,傳遞給每一個來到老街的人。


    第五季第43集 撫州文昌裏—才子之鄉

    從武夷山西麓順勢而下的涓涓細流在贛撫平原上匯聚成一條寬闊的撫河,緩緩向北流去,温潤恬靜的河水環繞撫州城而過,滋養着兩岸富饒的土地。一座古老的文昌橋連接着城裏與城外,相比城裏的熱鬧繁華,城外顯得更加古樸而幽靜,這裏還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作“文昌裏”。


    第五季第44集 長汀店頭街——客家首府

    福建省長汀縣的店頭街,全長不過453米,規模不大,卻濃縮了長汀這座千年古城的發展與變遷。古老的店頭街煥發着這個時代的熱鬧與繁榮,但從未改變的,是一代代老街人的追求,他們知道自己要走向何方,但永遠不會忘了來路。


    第五季第45集 北海老街——重情重義

    北海老街遊人如織,海港中舟楫連片,百年老街的繁華在今天的盛世裏延續。北海是中國南部陸地伸向北部灣的一處半島,因北面瀕海而得名。今天,北海、合浦一帶的江海交匯處是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之一。


    第五季第46集 海口騎樓老街—椰風海韻

    騎樓老街是海南省海口市最繁華的商業街區,因有幾百座融匯中西建築風格的騎樓而得名。老街人的精神氣質如同海島上隨處可見的椰子樹,執着生長,堅韌不拔。幾百年歲月滄桑,海口騎樓老街並沒有老去,面對新的時代、新的機遇,老街期待着再一次的騰飛和輝煌。


    第五季第47集 贛州鬱孤台—見賢思齊

    江西贛州古稱“虔州”,章江、貢江二水交匯於此,“章”“貢”二字加上“虔”字中的一個“文”字,就組合成一個“贛”字。兩江匯聚而成的贛江,哺育着人傑地靈的江西大地,“贛”因此成為江西簡稱,而贛州則成為江西的文脈所在。


    第五季第48集 黃桷坪老街—志於道 遊於藝

    到了重慶吃一碗小面,燙一次火鍋,坐一回過江索道,登高欣賞一晚夜景是很多遊客體驗文藝重慶的必備項目,但如果你想真正瞭解重慶的藝術之美,有一個相對冷門的地方不可不知,在那裏,生活,被過成了藝術。


    第五季第49集 鵬程老街——鵬程萬里

    在福建東北部的寧德有一片老街區,街區有一個美好的名字“鵬程”。都説“鵬程萬里”,然而這條叫作“鵬程”的老街在發展初期,並沒有獲得太多有利條件,這裏三面環繞着高山,一面是洶湧的大海,耕地稀少,交通不便。在向山要地、向海爭田的艱難中,這裏的人們明白只有知難而進、踏實做事才能生存和發展。鵬程萬里,終需始於足下。也許開始的第一步很難,但只有勇敢地邁出去,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下去,才能將美好的願景變為現實。


    第五季第50集 太谷老街——打個顛倒求公道

    貟成望創辦“志成信”票號,分號遍佈中國國;“蔚成德”老字號推己及人,醫者仁心;王拉友經營驢肉店,堅守良心,傳承手藝。這三家店都在山西省晉中市的太谷老街上。在這裏,商業的興盛並不是一種偶然,他們締造出商業傳奇的秘訣無非是“公道”二字。


    第五季第51集 沙溪寺登街—茶馬古集市

    寨門、寺廟、戲台;商鋪、茶館、民宿;在這裏可以嘗八大碗、聽白族調、喝普洱茶、瞧瞧茶馬古道風貌;這是一條老街,也是一座古集市,更是一片和合之地。這條街坐落於大理劍川南部的沙溪鎮,名曰“寺登”,取“興教寺那裏的集市”之意。老街曾是中國西南邊陲通往東南亞的要道,商隊馬幫途經休憩之地,是全世界所有茶馬古道中保存最完整的古集市。


    第五季第52集 永州柳子街——和合而居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是柳宗元被貶永州時所寫,由於名氣太大,這句話也順理成章地成為許多人對永州的第一印象,也將永州與柳宗元這個名字牢牢地綁定在一起。


    第五季第53集 東四街區—無規矩不成方圓

    東四胡同,元代的時候叫做十字街,也就是十字路口。就像現在的十字路口有各種大型商場,彼時的十字街也很繁華,娛樂購物方便得很。明代的時候又在這條十字路口四周建了牌樓,因為在皇城東邊兒,“東四牌樓”由此得名,簡稱東四。區別於蜿蜒迂迴、自然天成的南方小巷,東四的衚衕整體佈局十分規整,道路橫平豎直,這種建築模式源自元代。


    第五季第54集 松陽南直街—耕讀傳家 勤為本

    麗水市松陽南直街,這裏良田沃野,村舍儼然,大地青青,溪水潺潺,老百姓生活衣食無憂,然而在很久以前,這裏的生活可不像現在這樣幸福。


    第五季第55集 晉商老街—儒賈相通 以義取利

    晉商老街,位於山西省祁縣古城中。歷史上,從這裏走出過許多商人大賈,他們不僅在中國商業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更是將經世智慧、做人道理留在了一個個商業故事中。儒家思想和經商的完美結合,讓老街能夠延續數百年燦爛的商業傳奇,也為當地人帶來了綿長的幸福生活。


    第五季第56集 揚州東關街—千年繁華地

    這條老街名為“東關街”,杜牧詩裏“春風十里揚州路”説的就是這條街。此街貫穿整個揚州城,京杭大運河從街東頭經過。那時的運河就意味着交通,交通意味着繁華。商船一到這兒就停船,上街採買、整頓休憩。


    第五季第57集 銅官老街—妙彩陶都 變中求進

    三國時期,吳國和蜀國大將在湘江邊會師,他們下定決心,要與曹軍決一死戰。口頭説説可沒有震撼力,於是他們用銅打造了一口棺材,以示自己的信念。“銅棺”二字,逐漸演變成地名。後來人們為圖個吉利,就改“棺”為“官”,銅官老街的名字,就這麼被正式地定了下來。


    第五季 第58集 泉州西街——海絲起點

    泉州有個地方很有意思,説它古樸吧可洋樓也不少,這邊剛拜完宗祠,轉身又能撞見一座哥特式建築,哪怕是街邊的普通門户,都或多或少有點小秘密。


    第五季第59集 北京琉璃廠——文運興 國運昌

    琉璃廠文化街位於北京市西城區,蜿蜒曲折的衚衕裏,有着最地道的老北京風情,沿街的店鋪書墨飄香,讓這裏成為古老都城的文化地標。“戴月軒”、“一得閣”、“榮寶齋”等老字號店鋪,齊白石、徐悲鴻、吳昌碩等文人大家的墨寶,在這裏你都可以找到。與書為伴,這裏的人們,自然浸染上一份風雅的氣質。


    第五季第60集 三學街區——繼絕學 開太平

    説到西安,總繞不開兵馬俑、大雁塔,還有那見證着十三朝古都輝煌歷史的碑石拓片。碑石不言,拓片不語,卻涵養出一條斯文在茲、大道不廢的三學街。歷史的煙雲終會散去,那些鴻儒大家、壯士英雄的身影也終將遠去,但他們所承載的理想與追求、使命和擔當,將在晨鐘暮鼓與茶香炊煙中代代相傳。


    第六季 第01集平遙古城——晉商故里(上)

    平遙是一座至今仍舊鮮活的歷史古城,在過去,這裏的商旅絡繹不絕,處處是繁華熱鬧的景象,千百年來,不管這座城怎麼變化,古城也依舊熙熙攘攘,本期節目將帶您瞭解平遙古城。


    第六季 第02集平遙古城——晉商故里(下)

    平遙是一座至今仍舊鮮活的歷史古城,在過去,這裏的商旅絡繹不絕,處處是繁華熱鬧的景象,千百年來,不管這座城怎麼變化,古城也依舊熙熙攘攘,本期節目將帶您瞭解平遙古城。


    第六季第3集 銅山古城—海上家國夢

    忠勇石頭城六百多年前,東南沿海倭寇猖獗,明朝將領周德興在東山島上建立了銅山古城,古城由島上的堅硬岩石建成,數百年的歲月積澱鋪就了它深厚的歷史底藴和獨有的海島風情


    第六季第4集 憑祥古城—熱血邊關 共建家園

    作為中國最靠近東盟國家的口岸城市,憑祥家家户户掛國旗已經成為傳統,在陽光的沐浴下,整座古城隱現在一片耀眼的“中國紅”裏,本期節目將為您介紹被人們譽為“祖國的南大門”的憑祥古城。


    第六季第5集 嘉峪關古城—大漠戈壁

    很多人都知道,在甘肅,有座嘉峪關,它是“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往北不遠是黑山,往南不遠是討賴河,兩處地形在古代都是天塹,三面設防的嘉峪關,被推上直面戰爭的第一線。所以,嘉峪關人守的不是一個簡單的關隘,他們守的其實是整個國家的安危。


    第六季第6集 會理古城—川南明珠

    會理古城位於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的最南端,西漢時期建縣,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如今,古城仍然保持着四街三關二十三巷的基本格局,南北長1770米,東西寬920米,總面積約為25萬平方米。


    第六季第7集 代縣古城—晉北之城 忠武安邦

    忠武安邦説起代縣,你可能覺得有些陌生;但説起代縣的雁門關,怕是每個中國人心中或多或少都有關於它的印象。“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這首我們在中學就背得滾瓜爛熟的詩句,詩名就叫《雁門太守行》。


    第六季第8集 鎮遠古城—太極古城 勇於擔當

    勇於擔當位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鎮遠古城,依山傍水。古城建於南宋,興於明清,翠綠的㵲陽河蜿蜒盤旋,將古城一分為二,北岸為府城,南岸是衞城,高處俯瞰猶如太極圖一般。


    第六季第9集 定海古城—向海而生 上

    在浙江舟山島西南端,有座面積不大的古城,名曰定海。海島上的古城,自然少不了大海的饋贈,檐廊下晾曬的魚鮮和餐桌上的各色海貨就是最好的證明。


    第六季第10集 定海古城—向海而生 下

    定海古城依山面海,宋元時期,這裏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中轉地,清朝中期,朝廷在城中設立海關,大量沿江而下的絲綢、茶葉、瓷器等大宗商品由此遠銷世界,西方的外交官、航海家、商人、傳教士也把這裏作為進駐中國的首選之地。


    第六季第11集 巍山古城—眾人拾柴火焰高

    巍山古城,地處雲南西部,紅河源頭,是個極具風情的地方。巷子裏彌散着餌絲的香味,小鋪子裏陳列着扎染布做的小物什,身着少數民族服飾的人們在這座方正如印的古城裏穿行。


    第六季 第12集 薊州古城—京師東大門

    薊州有“畿東鎖鑰”之稱,啥意思呢。“畿”是國都附近,“東”就是在國都的東邊,“鎖鑰”就是鎖和鑰匙。連起來就是説:薊州是北京的最後一道關口,拿到這個地方,就可以長驅直入北京城。


    第六季第13集 定州古城—燕趙雄風 凜然風姿

    凜然英姿定州古城位於河北省保定市西南60多公里處,太行山東麓,總面積約6.6平方公里。2600多年前,齊國國相管仲為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在這裏建起一座城池,歲月流逝,定州城依舊保留着古樸的風貌。


    第六季第14集 臨清古城—

    1400多年前,隋煬帝開挖大運河,恰好流經此處,於是臨清成了一座運河城市,小小臨清城開始有模有樣。到了元代,忽必烈派人把大運河截彎取直,京杭大運河形成,臨清又升級為溝通運河南北的節點城市,往北京走的船,必然要在這裏落腳,商人來往,交易買賣,想不繁華都不行。


    第六季第15集 貴德古城—天下黃河貴德清

    貴德古城始建於明洪武十三年,是明王朝在黃河上游的軍事重鎮,屬於青海地區河湟“三衞城”之一。歷史上,絲綢之路和唐蕃古道在貴德交錯延伸,使得這裏成為連通東南西北的大道通衢。


    第六季第16集 興城古城—勇者之城

    興城,位於渤海之濱、遼東灣西岸,隸屬遼寧省葫蘆島市。興城是個旅遊城市,冬日有温泉,夏日有大海,是個適合旅行消遣的好去處。但歷史上的興城,卻從未如此“悠閒”過。從它誕生之初,就註定與戰爭脱不開干係。


    第六季第17集 興化古城—一枝一葉總關情

    有的城市很大,但人們湧入的原因未必是真的喜愛這座城;有的城市很小,但城裏的每一個人,都願意盡全力守護這方水土,興化就是這樣一個地方。就連我們所熟知的大文豪范仲淹,也曾在興化做過“義工”。


    第六季第18集 鳳凰古城—神秘湘西上

    鳳凰古城,位於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西南部,已有四百多年曆史。這裏有充滿激情的龍舟賽,斑駁的城牆述説着古老的歷史,還有着古老神秘的職業——“趕屍”。


    第六季第19集 鳳凰古城—神秘湘西 下

    鳳凰人熱血,武能馳騁疆場,勇可安民保境。但如果説鳳凰古城常出文人,那也一點不讓人意外。畢竟生活在這種環境裏,目所能及之處,皆是美學教育。耳濡目染之下,鳳凰人筆下的作品,必然也是帶着信手拈來的詩意,《邊城》便是如此。第


    第六季第20集 神木古城—忠於心 勇於行

    神木古城位於陝西省榆林市。本期節目以“歷史英雄楊業、革命烈士張友清、治沙標兵張應龍、年輕村官張亮”4個人物故事為載體,將“鄉愁”具象到神木古城、石峁遺址、楊家城、烽火台、剪紙文化之中。


    第六季第21集 鹽官古城—錢塘古韻 猛進如潮

    位於浙江的鹽官古城,最霸氣的景象,莫過於潮了。波瀾壯闊的“一線潮”,涇渭分明的“交叉潮”,驚濤裂岸的“回頭潮”,“中國潮鄉”的美名不是隨便給冠上的。


    第六季第22集 宣化古城—京西第一府

    宣化自古就佔據着燕北地區的軍事重鎮的地位,有“京西第一府”之譽,如今的宣化古城依舊保留唐代的規模。宣化葡萄多汁、皮薄、肉厚。這裏的張氏家族墓則向我們昭示着久遠的歷史。


    第六季第23集 如皋古城—向水而行 擇善而從

    位於長江三角洲北翼的如皋,與蘇州隔江相望。據《左傳》記載,春秋時期,賈大夫南屏公,帶着族人來到這裏,見此處水草豐茂,十分宜居,於是便在此定居,並給這片水邊高地起名為“皋”,如皋的名字由此得來。


    第六季第24集 寧安古城—北國雪城寧古塔

    在黑龍江廣袤的大地上,發源於長白山脈的牡丹江,自南向北流經一座名為“寧安”的古城。這裏有着最繁華的商業街——東大街,馬駿紀念館向我們展現着悲壯的抗戰史,這裏還有熱火朝天的漁獵活動。


    第六季第25集 織金古城—百泉橋城 靈山秀水

    織金古城,位於貴州西北烏蒙山腹地,羣山環繞,一條貫城河從城中穿過,滋養着這座鐘靈毓秀的古城。織金是一個充滿詩意的名字。據説這個名字的靈感來源於城外大片的稻田,每到金秋,秋風翻滾谷浪,稻粒金黃,穿梭如織,“織金”之名由此得來。


    第六季第26集 浚縣古城—倉廩實 天下安

    在河南省北部,太行山與華北過渡地帶,有一座古城,建於明代的古城牆雖歷經歲月的風雨,依然屹立不倒,守護着古城,古老的城門和鐘鼓樓如同一位位慈祥的老人,見證着古城中的滄桑變化,這裏就是河南浚縣古城。


    第六季第27集 歙縣古城—夢裏徽州 儒賈相兼

    儒賈相兼古徽州是一片具有古風與詩意的地方,在秀美的山水中,有着歷史悠久的歙縣古城,古城構造風格獨特,與山水相融合,古往今來,這裏留下了許多儒賈的佳話。本期節目將帶您瞭解歙縣古城。


    第六季第28集 台州古城—海濱鄒魯 無私無畏

    位於浙江臨海的台州府城依山傍水,威嚴雄偉的府城牆,將這座千年古城環抱其間。唐代以前,這裏還是一片閉塞之地。唐至德年間,被唐玄宗譽為“詩書畫三絕“的鄭虔被貶於此。當時的台州文風未開,禮儀不興,面對民風不善的惡劣情況,鄭虔在此開辦學堂,教授禮儀,由此開啓了古城長盛不衰的千年文脈。


    第六季第29集 昭化古城—蜀道雄關 義烈千秋

    四川的昭化古城有着兩千多年的歷史,背靠天雄關與劍門關,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在這裏留下了許多歷史故事,英雄人物的精神也在這裏傳承,本期節目將帶您瞭解昭化古城。


    第六季第30集 秀山古城—雞鳴三省 和合共生

    位於重慶東南部的秀山古城,地處重慶、貴州、湖南三地交界處,是土家族、苗族、漢族等多民族聚居地。當地人在世代的經營與發展中懂得,為人講究一個“和”字,心裏才能踏踏實實,做事講求一個“和”字,方能事事有着落。


    第六季第31集 通海古城—山水古城 和合而居

    “孤城臨水背依山,憶在江南煙雨間”清代詩人錢南園在《雨宿通海》中的寥寥十幾字道出了通海古城的鐘靈毓秀,冬日的暖陽撥開浮雲朝露,灑入碧波粼粼的杞麓湖,成羣的海鷗起舞翻飛,在與海鷗為伴的日子裏,通海古城走過了千年歲月。


    第六季第32集 天水古城—羲皇故里 一畫開天

    天水古城,地處陝、甘、川三省交界處,是甘肅省的東大門。古城西北面的卦台山,相傳是當年伏羲創畫陰陽八卦的地方。天水不僅是孕育人類文明始祖的地方,也走出了一位勇武的將軍——李廣,更多內容,敬請關注。


    第六季第33集 容州古城—僑鄉古城 勇者無畏

    容縣古稱容州,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東南部,因境內的大容山而得名。自西晉置縣以來,古城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容州因水而興,穿城而過的繡江是古代連接長江水系與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商道。


    第六季第34集 曲阜古城—孔子故里 上

    在山東的西南部,有座古城聞名於世界,這座城便是曲阜。曲阜的聞名得益於一個人,這個人是真正家喻户曉的人物,他就是孔子,也因為有了孔子,有了儒家文化,曲阜成為了一個底藴厚重的城市。


    第六季第35集 曲阜古城—孔子故里 下

    在廣袤的神州大地上,位於山東省濟寧市的曲阜在許多人心中是一座大城,它的“大”在於聖人故里的雍容氣度,在於孔廟所承載的文化向心力,在於儒學遍佈神州,走向世界的巨大影響力。


    第六季第36集 建水古城—翰墨詩書滿城香

    建水,位於九州之滇,彩雲之南,是個極具風情的地方。這裏有古樸的水井、傳統的古建築、獨特的民族手工藝鋪子以及熱氣騰騰的燒豆腐。文化浸潤鄉土,教育澤被後世,建水的崇文重教之風一直延續着。


    第六季第37集 合浦古城—廉城廉風

    合浦是一座充滿海洋氣息的城市,這裏盛產海鮮以及瓜果蔬菜,集市上人來人往的熱鬧景象已經延續了上千年。這裏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之一,千年時光的歷史積澱也為這座古城留下許多傳奇故事。


    第六季第38集 閬中古城—閬苑仙境 上

    自古以來,中國人敬奉天地,凡造屋築居、村落營建等無不講究順其自然、諧和天人,而閬中古城就是其中傑出代表。在這片鍾靈毓秀的土地上,人們道法自然、感悟天地,不僅建起了一座美麗的城市,還創立出了一部偉大的歷法,閬中也因此有了曆法之源、春節文化之鄉的美譽。


    第六季第39集 閬中古城—閬苑仙境 下

    閬中古城有着悠久的歷史,巴漢文化在這裏交匯相融,許多著名詩人都被這裏的美景吸引,在這裏寫下精彩的詩篇。閬中人敬天法地,與自然和諧共生,逐步形成了和善淳樸的民風,也有許多動人的故事在這裏世代流傳。


    第六季第40集 淮陽古城—羲皇故都 絃歌不輟

    在中國歷史上,伏羲是文獻記載裏最早的帝王,被視為華夏民族的“人文始祖”,作為他曾經的定都之地,淮陽古城也是中國古老的城市之一。古城坐落在龍湖的中央,從空中俯瞰,猶如浮在水面的巨大龜背,儘管歲月改變了古城原本的面貌,但歷史卻為它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資料參考於 [5-10] 

記住鄉愁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記住鄉愁幕後製作
記住鄉愁幕後製作(7張)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的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指出,城鎮化要融入現代元素,更要保護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要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記住鄉愁,就是要記住本來,延續根脈,傳承幾千年來深藏於中華民族文化基因中的家風祖訓、傳統美德和家國情懷 [11] 
拍攝過程
為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認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增強文化自信,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在中宣部等部委的直接推動和大力支持下,紀錄片《記住鄉愁》於2014年6月正式啓動,並被列入國家歷史文化傳承工程和歷史文化紀錄片工程重點項目。
該片啓動後,中央電視台中文國際頻道共投入40個攝製組奔赴中國各地採訪拍攝,福建、山東、江蘇、四川、山西、廣西、貴州、江西、河南、湖北等10個省區宣傳部和電視台也組織專門力量參與部分節目的攝製。第一、二季選取了100多個傳統村落實地走訪拍攝,通過找尋一個個家庭、一個個宗族的故事,探索、發現、研讀着屬於中華民族共有的文化過往 [12] 
該片第三、四季以古鎮為題,集中展現各地古鎮獨具特色的歷史人文風情,為完成第四季節目製作,中央電視台共投入了40多個攝製組歷時一年奔赴中國各地採訪拍攝。福建、重慶、廣西、山西、山東、四川、河南、湖北等10多家省級衞視也組織專門力量參與部分節目攝製 [13] 

記住鄉愁主創團隊

總顧問
黃坤明、王寧、聶辰席勵小捷(第一季)、黃坤明(第二季)
出品人
胡佔凡(第一季)、聶辰席(第2-4季)
總監製
魏地春(第1-5季)、李欣雁(第6-9季) [103] 
總編導
楊剛毅(第一季)、李欣雁(第2-5季)
執行總編導
王文昌、王峯(第一季)
王峯
製片人
王貴亮、黃衞、王海濤、袁興旺、楊霽、周朝永(第一季)
王海濤
文學顧問
馮驥才
歷史顧問
曹昌志、烏丙安
文學統籌
郭文斌
撰稿組
郭文斌、宋穎、鄒琦、王海濤、周密
郭文斌、宋穎、沈晶、王海濤、周密
郭文斌、王海濤、周密、張海龍、沈皛
王海濤、周密、張還龍、呂明月
策劃
王承友、李然、馬維、楊華、周密、呂曉佳(第一季)
楊華、周密、呂曉佳
郭文斌、劉伯山、周密、趙翀、呂曉佳
郭文斌、劉伯山、周密、趙翀
彭林、郭文斌、張海龍、周密、趙翀
夏靜、郭文斌、張海龍、趙翀
解説
方亮、剛強、春曉
MV製作
張然
音樂編輯
音頻編輯
徐鯉、鄭健、毛薇薇
辛青原
關朝洋(統籌)、苑學成、何安麗、王玥、李曉文
關朝洋(統籌)、苑學成、何安麗、王玥、何豐
關朝洋(統籌)、苑學成、何安麗、王馨悦、張真、歐陽宇晴、張星宇、許晨
視頻製作
張川
查東山
查東山、辛青原、林子源
製片主任
崔狄
製片
樊小豔、楊鋼、李娜
唐欣、王煥、李娜、官柏超、嚴盼、張麗麗
王煥、張麗麗、周婧
王煥、張麗麗、周婧、張雅娟
王煥、張麗麗、周靖、饒芳、張秋洋
王煥、張麗麗、周靖、張秋洋
節目推廣
王京芳、高天、夏子婧、唐雨涵
夏子婧、李寧、唐雨浛
趙翀、李墨、常穎、李金燕、羅光輝、呂妍
趙翀、樊東媛、呂妍、王欣彤、馬莉娜、劉琳、韓雙、張魏然、劉威、李嬌嬌、張子超
趙翀、樊東媛、王欣彤、呂妍、馬莉娜、韓雙、劉晨、譚瑤、胡涵嘉
趙翀、樊東媛、韓雙、劉晨、齊飛、王琳豔
節目包裝
和衞、賀鵬飛、查東山
查東山、賀鵬飛
查東山
校對
魏武然
製作
朱清清、許軒、于慧、王琛、王欣盟、王藝銘
合成
秦雯、王珊珊
邊媛媛
汪煒
指導單位
中共中央宣傳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國家文物局
注:以上為部分創作人員名單,全部名單請查看每期節目片尾字幕。資料參考於 [14-19] 

記住鄉愁音樂原聲

歌曲名
作詞
作曲
演唱
類型
《鄉愁》
黃石
孟慶雲
第一至第五季、第九季片頭曲
第六-八季 片頭曲 片尾曲
第十季片尾曲 [14]  [102]  [106] 
遊子吟
王敬新
孟文豪
第一季 第1-5集片尾曲
第二季 第1-6集片尾曲
第五季 第21-25集片尾曲 [14-15]  [20] 
《心絃為誰撥響》
繆新華
第一季 第6-10集片尾曲
第二季 第7-12集片尾曲
第五季 第16-20集片尾曲 [21-23] 
《月滿故鄉情》
王雪燕
第一季 第11-15集片尾曲
第二季 第36-40集片尾曲 [24-25] 
《夢迴故鄉》
郝尊
王原平
第一季 第16-20集片尾曲
第二季 第13-18集片尾曲 [26-27] 
《江城子·鄉愁》
趙小明
孟慶雲
第一季 第21-25集片尾曲
第二季 第51-55集片尾曲 [28-29] 
《想念故鄉》
林宏易
苑飛雪
第一季 第26-30集片尾曲
第二季 第41-45集片尾曲
第五季 第31-35集片尾曲 [30-32] 
《月兒圓》
王偉學
戚建波
第一季 第31-35集片尾曲 [33] 
《記住鄉愁》
孫書林
劉青
第一季 第36-40集片尾曲
第二季 第46-50集片尾曲 [34-35] 
《走進你心裏》
李錚
劉青
第一季 第41-45集片尾曲
第二季 第56--60集片尾曲 [36]  [46] 
《源》
王秀竹
王黎光
第一季 第46-50集片尾曲
第二季 第31-35集片尾曲
第五季 第56-60集片尾曲 [37-39] 
曾乃光
趙麟
第一季 第51-55集片尾曲
第二季 第19-24集片尾曲
第四季 第56-60集片尾曲
第五季 第51-55集片尾曲 [40-43] 
《歸》
劉瑞雪
汪舒南
第一季 第56-60集片尾曲
第二季 第25-30集片尾曲 [44-45] 
《心念》
陳濤
王備
第三季 第1-5集片尾曲
第三季 第56-60集片尾曲
第四季 第1-5集片尾曲
第五季 第6-10集片尾曲 [16-17]  [47-48] 
《再憶江南》
第三季 第6-10集片尾曲
第四季 第46-50集片尾曲
第五季 第41-45集片尾曲 [49-51] 
《時間的遠方》
陳曦
第三季 第11-15集片尾曲
第四季 第31-35集片尾曲
第五季 第11-15集片尾曲 [52-54] 
《月亮看我》
第三季 第16-20集片尾曲
第四季 第6-10集片尾曲
第五季第1-5集片尾曲 [18]  [55-56] 
《美麗鄉愁》
王藝
第三季 第21-25集片尾曲
第四季 第36-40集片尾曲
第五季第46-50集片尾曲 [57-59] 
《你的名字離夢最近》
第三季第26-30集片尾曲
第四季 第21-25集片尾曲 [60-61] 
《飄滿月光的河流》
第三季 第31-35集片尾曲
第四季 第11-15集片尾曲
第五季 第36-40集片尾曲 [62-64] 
《正在回來》
陳濤
第三季 第36-40集片尾曲
第四季第51-55集片尾曲 [65-66] 
《過家家》
第三季 第41-45集片尾曲
第四季 第26-30集片尾曲
第五季 第26-30集片尾曲 [67-69] 
《故鄉的目光》
許冬子
第三季 第46-50集片尾曲
第四季第41-45集片尾曲 [70-71] 
《鄉音》
第三季 第51-55集片尾曲
第四季第16-20集片尾曲 [72-73] 

記住鄉愁獲獎記錄

時間
頒獎方
獲獎名稱
獲獎者
提名/獲獎
2016年
“金熊貓”國際紀錄片節
人文類最具人文關懷紀錄片獎
《記住鄉愁第二季》
獲獎 [74] 
2018年
第25屆電視文藝“星光獎
電視紀錄片獎
《記住鄉愁第三季》
獲獎 [75] 
2019年
中國紀錄片國際選片會
創優評析評委會推薦作品
《記住鄉愁第四季》
獲獎 [76] 
“壯麗七十年 熒屏慶華誕”--“視聽中國全球播映”活動主推片目
《記住鄉愁》
入選 [77] 
2020年
2020年首屆新時代電視文藝精品榮譽評説大會
2020年“新時代電視文藝精品評説大會”榮譽
《記住鄉愁》
獲獎 [78] 

記住鄉愁發行信息

宣傳發行
2014年8月1日,《記住鄉愁》節目組向全球範圍徵集歌詞活動,最終收到中國各地及海外近40個國家和地區的8000多件來稿,經評委會評選,共評出12首優秀歌詞作品。
2015年2月7日,中央電視台錄製“2015我們的中國夢——《記住鄉愁》徵集歌曲音樂會”,於2015年2月11日在央視綜合頻道和央視國際頻道兩個頻道同時播出 [79]  。2月27日,該片研討會在北京舉行 [80] 
2016年1月2日,《記住鄉愁第二季專題音樂會》在央視國際頻道播出 [81]  。1月8日,《記住鄉愁第一季》圖書出版座談會在北京舉行 [82]  。3月3日,第二季研討會在北京舉行 [83] 
2017年1月1日,《記住鄉愁第三季開播特別節目》在央視國際頻道播出 [84] 
2018年1月1日,《記住鄉愁第四季開播特別節目》在央視國際頻道播出 [85]  。8月9日,《記住鄉愁》(第三季、第四季)同名圖書及音像製品發佈會在北京舉行 [86] 
2019年1月1日,《記住鄉愁第五季開播特別節目》在央視國際頻道播出 [87]  。2月29日,《記住鄉愁》海外版登陸美國國家地理頻道《華彩中國》欄目 [88] 
2020年1月1日,《記住鄉愁第六季開播特別節目》在央視國際頻道首播 [89] 
音像製品 音像製品
2023年2月16日,《記住鄉愁》第九季之《三山——湖畔人家 年年有“魚”》亮相CCTV-4中文國際頻道。 [97] 
2024年3月14日,《記住鄉愁》鄉村振興篇《天台山——一河赤水一山情》將於晚上20:00,在CCTV4播出。 [107] 
播出信息
內容
播出頻道
播出日期
播出時間
集數/內容
《記住鄉愁第一季》
中央電視台國際頻道
2015年1月1日起
每天20:00-20:30
60集/古村落
《記住鄉愁第二季》
2016年1月6日起
每天20:00-20:30
60集/古村落
《記住鄉愁第三季》
2017年1月2日起
每週一至週五20:00-20:30
60集/古鎮
《記住鄉愁第四季》
2018年1月2日起
60集/古鎮
《記住鄉愁第五季》
2019年1月2日起
60集/街區
《記住鄉愁海外版》
《記住鄉愁國際版》
美國國家地理頻道
中央電視台國際頻道
2019年3月11日-12日
2020年2月6日
每天19:45-20:30
3集
《記住鄉愁第六季》
中央電視台國際頻道
2020年1月2日起
每週一至週五20:00-20:30
56集/古城
《記住鄉愁第七季》
2021年1月1日起
60集/古城
《記住鄉愁第八季》
2022年1月3日起
60集/古村落&古城
《記住鄉愁第九季》
2023年1月2日起
60集/古村落
《記住鄉愁第十季》
2024年1月1日起
古村落
資料參考於 [1]  [5]  [13]  [88]  [90-92]  [96]  [98-99]  [101]  [105] 

記住鄉愁作品評價

該片以“關注古老村落狀態,講述中國鄉土故事,重温世代相傳祖訓,尋找傳統文化基因”為宗旨,展現傳統村落優美和諧的自然環境、佈局合理的人文景觀、豐富多彩的民風民俗、獨具特色的鄉土之物、深沉豐厚的文化積澱,梳理傳統村落的歷史發展脈絡,通過傳承千百年的村規民約、家風祖訓,找尋、探索民族文化的精髓,深入挖掘和闡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 [93]  (新浪娛樂評)
《記住鄉愁》總是和它撥動人們內心的某些特定內涵和氣韻是分不開的。專題片所解析的培田這一村名的意義,既簡潔明瞭又寓意豐贍,所謂“培田”即體現了“以田地培養子孫,靠教育培養後代”這樣一種以耕讀為本的傳統文化和理念。且行其名而責其實,付諸實際的舉措,在代代相襲、生生不息的家族血脈繼承流轉中,常由德高望重的鄉賢以各種形式,傳授家族的自身歷史,講習土地的根本意義,從而達到追根尋源、延續傳統、發揚光大的目的。這樣一種講述和傳承是很重要的,人們對田地的倚重,對故土的懷念,正在那源源不斷的血脈中,在那土地所散發的氣息與芳香中,在那屋上炊煙、塒裏雞鳴中。這一切都構成人們不能釋懷,想起來就備感温暖和疼痛的心靈歸屬(和訊網評)。 [94] 
觀眾從這部片子中不僅可以看到傳統村落的鄉風、優美的風景和古樸的風情,還能看到悠久的歷史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閃亮的因子。黃坤明評) [95]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