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託山村

鎖定
託山村位於嘉禾縣西北,距鄉人民政府駐地坦坪村約1.8公里,縣人民政府駐地城關鎮約12公里。為低山丘陵地形,平均海拔高度約180米。村境北接石富衝村、東接坦坪村、東南與長溪村接壤,南緊臨下園山、汪洋塘村、西接壤蓮荷鄉富陽村、松家。村委會駐地託山村,在託山小學北部,下轄嶺頭、石琴尾2個自然村,共16個村民組。總面積3.27平方公里,耕地158.52公頃,729户,約2500人。省道215自村西400米處經過。
自南宋末年始祖李公鰲建村以來,世代為李氏族人聚居之所。村內保留了較多明清以來的古建築、古巷、古井。
中文名
託山村
外文名
tuoshan village
別    名
託山
託(託)峯
李村
李家
行政區類別
行政村
所屬地區
湖南省郴州市嘉禾縣坦坪鄉
地理位置
湖南省南部、郴州市西部
面    積
3.27 km²
下轄地區
1個行政村 2個自然村
政府駐地
託山村
電話區號
0735
郵政編碼
424507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約2500餘
著名景點
四神山
雙口洞水庫
車牌代碼
湘L
方    言
託山土話
姓    氏
主要宗系
石頭堂屋、新房
城鄉班車
2路
學    校
託山小學

託山村建村歷史

據傳,南宋末(13世紀末),始祖大學士李公鰲,字奠極,奉命往謁九嶷山,回朝途中聞蒙人南下,宋朝將亡,江左騷亂,故滯留於湘南,擇風水寶地,即現村所在處定居。
明代以前,歸轄於桂陽州富樂鄉。明崇禎十二年(1639)始置嘉禾縣,劃歸嘉禾管轄。清初,依明制,康熙年間,增設區劃,屬富樂鄉六都。民國時,屬坦坪區管轄。新中國後屬坦坪(舊稱“公社”)鄉管轄。 [1] 
古籍中,有寫作言乇山、託(言乇)峯、託(言乇)山李家、託(言乇)山李村等皆指現今之託山村。

託山村大事紀要

自南宋末建村至今,700餘年間總體而言平靜安寧。但由於地理因素,經歷大小自然災害無數,此處不再一一列出。期間亦經歷了清初南明政權、吳三桂政權、清政府間的政權更迭、清咸豐年間洪秀全起義軍過境時的軍事衝突與殺戮;民國初年,縣內匪患,惡霸橫行,此次災難延續十來年,由於坦坪地區離匪巢藍嶺山較近,首當其衝,慘遭長期蹂躪,本村亦深受其害。
清咸豐9年,春夏間,石達開部隊過境,駐紮於坦坪地區,並對該地區燒殺搶掠近三個月之久,村民死難者眾。
清光緒29年癸卯四月,大風雷雹,村旁包公亭倒塌,壓死農民2人。
清光緒28年五月,瘟疫爆發,坦坪地區疫情慘重,有數百人喪生。
清光緒32年,村南部(今存地名“大樹下” )枯死已久的古樟樹高六七丈,大十餘抱,忽然生出三嫩枝,分別伸向託、下、灣三村,夜間,能見樹上燈火閃爍。
民國9年庚申,藍嶺土匪在附近村莊劫掠,我村亦未避免。
民國12年十月十九日,坦坪圩團防局長謝鎮湘率部下24人與匪首王漢英所率土匪激戰於我村與汪洋塘,擊斃土匪十餘人。 [1] 

託山村宗族傳承

由託山分派出去的村莊有嘉禾縣坦坪鄉汪洋塘村、下園山村、沈溪村、峯塘村、山潭村、添泰堂雷村、花園嶺村、廣發鄉千家洞(wa za lai)、行廊鎮禾木嶺村、藍山縣新塘下村、寧遠縣保安鄉託山村、官田村、舜陵鎮小山塘村、宜章縣文福公後裔****村、廣東乳源縣龍歸鎮李氏**村。
(輩分順序 [2] 
託山排行:公子小大如甫卿孔志文彬思孟遠廷陽春景應朝(尚時)元紹明德本賢良盛。
大漿洞舊排行:文誠子思紹庸金必大國明用光章德本賢良盛。
山潭村舊排行:文詳子思紹廷永仁春(義)朝正一舉高登本賢良盛。
沈溪村舊排行:思良禮彥祖完光顯萬代朝廷德本賢良盛。
新擬排行:教衍延平緒,楷模裕後長;翰林名望重,傑士智謀藏;譽仰龍門第,學宗鹿洞堂;孝忠徵瑞露,訓愛布甘棠;節度才齊鬥,銘勳器作梁;萼輝詞美麗,弦被韻鏗鏘;壽祝香山久,情陳晉殿詳;函關饒紫氣,成紀世其昌。

託山村村落佈局

古村掠影 古村掠影
託山村地勢平坦,北枕嶺頭,西倚石頭雔、南接下園嶺,東部開闊,遠望黃牛嶺,猶如太師椅。舊時四周山崗土嶺層巒疊嶂,草木繁茂終年鬱鬱葱葱,今過度採伐,擴大耕地,景緻衰微。有溪流一條,源於西部託山水庫,向東穿越古村,經上馬石、廟子壩,在田畝、岩石間迂迴跌宕,蜿蜒東去。此溪作用頗大,既是日常浣洗之所,又是洪、雨時排水通渠,更是村東耕地命脈水源,可稱之為村之“水脈”。
建村700餘年來,經歷代先人精心營造,形成了一定規模的古村落。建築以家庭為單位的堂屋為主,多數向南,堂屋為方形磚木結構,正中為大堂,兩側對稱分佈房間,每間為一户,大堂後有神龕,供奉先祖。以房間多寡可劃分堂屋為四户堂屋、六户堂屋、八户等等,户數較多的堂屋出於採光需要多開有天井,距老輩人回憶,村中原有十六户之大的堂屋,不幸毀於火災,屋基尚存。山牆多修建成馬頭牆,錯落有致,用以防火。建築前挖水凼以盛污物,前後檐下修有排水溝。村內道路皆鋪石板,村落間古道亦為石板鋪就。村中、西、北、南部三處各開設有較大水井一口,以供族人用水,防火救災。村落在佈局上講究天人合一,防火、採光、通風、排水,各項設施科學合理。2002年舊村改造,水泥馬路東西向穿過古村中部,古舊建築拆毀良多,並沿馬路兩旁修建較多水泥混凝土樓房,古村樣貌被毀。
近現代以來,村民房屋大致以古村為中心,沿馬路修建。20世紀90年代以前以紅磚瓦房為主,20世紀90年代至今以混凝土樓房為主。

託山村歷史名勝

託山村1、現存

四仙山
又名四神山,在村西北方,始建年代不詳。據縣誌記載,此處有四山大將神石像6尊,為元末自廣西飛來。現有石像5尊,皆為1995年所所立,石像或騎麒麟、雄獅,或牽戰馬、或捧經卷、或執天書。建國前,每逢秋收後常於神像前稻田上舉辦“兜野羊”活動。原石像毀於文革,1995年在原址露天重塑,增設休閒廣場、納涼亭。現今聞名於鄉里,香火旺盛,祈福者甚眾。
禮堂
舊稱“花公堂”,在村東部,磚混、磚瓦結構,佔地面積愈千平方米,平面呈”凸“字形,正南向,南北面各開設兩門,始建於明清,大躍進時期往南部擴建,形成現在規模。北部原為兩進,為青磚灰瓦結構,建於明清,2002年舊村改造拆毀最北一進,闢為停車場,現存一進為廚房。南部原為墳地,遷墳後擴建,為磚混結構,上架木樑、蓋紅瓦,中部為廣場,南端為戲台,南面為牌樓樣式,正中塑行書“禮堂”,左右各墨書“自力”“更生”。族人紅白喜事、梨園聚會皆於此。
大井水
在村中偏東,禮堂以西,是本村最具標誌性的水井。修建於明代以前,平面呈方形,以條石壘砌,深約3米,條石台階螺旋通往井底。井眼為石灰岩,高約2尺,極似海螺,泉口碗口般大小,井水涓涓而出,常年不絕。
雙口洞水庫
在村西約一里處,東臨省道215嘉禾—新田縣段。初建年代不詳,20世紀50至60年代,在原來託山村古水庫的基礎上增高大壩擴容至現今規模。水庫呈不規則形狀,彎延于山嶺之間,水壩及出水口在東,望向託山村。蓄水主要來源於廣發鄉千家洞水庫,出水東流,灌溉託山、嶺頭、下園山、汪洋塘、石琴尾等村農田。

託山村2、已毀

上馬石(上馬亭)
位於古村正中部,因此處安放有上馬石而得名,是村落中心點,亦是本村碼頭。該處有木構架四角攢尖重檐式古亭,始建年代不詳,溪流穿下而過 。亭有合抱粗四柱,柱間距約丈餘,亭高2丈餘,兩層檐之間安裝格子窗,亭頂立一藍色寶瓶,瓶身繪八卦。因年久失修,西部飛檐朽榻,2008年,族人拆毀該亭,木瓦構建及上馬石下落不明。
託山觀
位於村東約半里處,明代江西道士所倡建。該觀北向,觀前有溪流,通往坦坪之古道亦從前過,後倚觀背山。據村中老者回憶,觀中正殿有泥塑神仙數尊。該觀破舊失修年久,至文革時被完全破壞,遺址現為村民自留菜地。
水口庵
據縣誌記載,在村半里外,可能為託山、下園山、汪洋塘三村公建,並有供田20餘畝。民國17年,因戲劇受兵禍田賣盡。損毀年代不祥,遺址待考。 [1] 
廟子壩
在村東部,為溪流與陸路分叉口,規制已不可考,始建年代不詳。旁有水塘,稱之為廟下大塘。族中有過世者,若葬於村東公墓,則必經此處,過時焚香化紙,虔誠備至。
新涼亭
在村東一里半,與石琴尾村分叉路口,為託山村至坦坪官道之路亭,供路人休憩遮陰之用。亭毀,舊址尚在,現僅存地名。

託山村經濟概況

自建村以來,族人世代務農,至今,農業依舊是較為主要的經濟來源,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可一年兩熟;經濟作物以烤煙、辣椒、花生、黃豆、玉米、西瓜、蔬菜、柑桔為主;畜牧業以生豬、牛為主;漁業以四大家魚與鰱魚為主。
規模較大的族人農業生產有:1、李良松在村茶場經營的“松豔”綠色立體農業園;2、李四苟經營的淮山種植業。 [3] 
改革開放以來,較多年輕人南下謀生,他們主要前往廣州、東莞等地,或入廠求職,或自己開設廠,或從事餐飲服務業,促進了祖國經濟繁榮,增加了個人收入,改善了生活條件,並積極報答家鄉,熱心公共事宜,為村內公共設施建設出謀捐資,添磚添瓦。

託山村風俗習慣

託山村伴嫁歌

本村亦保留了大量伴嫁歌曲目,世代女性口耳相傳,是嘉禾伴嫁歌重要組成部分。伴嫁歌是女伴陪出嫁姑娘以歌表情的一種惜別活動,它最突出的是圍繞新娘出嫁,傾訴她們的離情別緒,其中又以表現她們對封建婚姻制度和舊的倫理道德的怨恨、憤怒與抗爭為主。

託山村傳統節日

與我國傳統節日大體上相契合,但亦有較多獨特之處,收錄其獨有特色之處列舉如下:
春節:傳統油炸大塊肉為必備菜品,油炸肉年前即已炸熟備好,待有客來時,取若干與油炸豆腐煮食,主人為客夾肉置於碗內,以示熱情好客。初一、十五常有青壯後生組舞龍隊挨户拜年,至開闊處着舞上一段,圍觀者喝彩叫好。
社:在驚蟄後幾日,春分前。有“新墳不過社”之俗,即先年下葬、新立之墳在社之前掃墓。
清明:村俗為春分至清明節之間掃墓祭祖,俗稱“掛青”。族人喜祭祀、尊崇先輩,故此節之盛大不亞於春節。
立夏:吃艾葉煮的田螺、沙螺、雞蛋。立夏當天每人吃三個田螺、沙螺,一個雞蛋,老人言如此可保整個夏天平安健康。
端午節:插艾蒲、吃餈粑。餈粑可有糯米餈粑、麪粉餈粑等。
中秋節:吃粽子。粽子可包豆類、花生、肉等。
鬼節(中元節):於大多數地方不同,本村農曆七月十四過節,當天焚香化紙祭祀先人。

託山村特產美食

美食:血鴨、血灌腸、油炸肉、餡豆腐、餡辣椒、酒糟炒黃鱔等
美酒:水酒、米酒、倒缸酒、燒酒等

託山村先賢名人

李公鰲,字奠極,後世人尊稱公鰲公。江西吉水榖村(今簡寫“谷村”)人,以文學經濟受知於上,官拜翰林院大學士,奉命拜謁九嶷山,回朝途中聞蒙人南下,宋朝將亡,江南戰亂,故滯留於湘南,擇風水寶地定居,是為託山村開村始祖。仙逝後葬於謝家山(今為扒家村猴家塘上邊猛虎跳牆形),墓向坐北朝南。下園山村、汪洋塘村、山塘村、蓮塘村、沈溪、禾木嶺、千家洞、新塘下諸李姓皆其後人,今概稱為“七族”。其後代至今已有兩萬餘人。 [1] 
七族始祖李公鰲為南宋末期翰林院大學士,奉皇旨赴寧遠縣拜祭舜帝,時值南宋傾頹,歸至長沙得知南宋朝庭已亡。遂在嘉禾坦坪託山村附近的四神山處討一塊地卜居下來,從此隱姓埋名,繁衍後代。縱觀南宋史,讀之淚不止。偏安江南仍受北方金國、蒙古族的肆意侵略,國無寧日,民無安飽。公鰲公能保全一家實屬不易。公雖盡忠報國之志不像文天祥那樣,凜然正氣,浩氣長存;官位不高但氣節頗有。元朝統治九十七年期間,一家人拒絕落户,不事元庭。元滅亡後,明朝期間,其子孫開始續出為官,孔則公為京秩歷官,貴卿公官室兵部尚書,志高公為山東按察史,志海公為陝西慶陽府推官,文緣公、祥卿公為梁山縣、陽山縣知縣,調鼎公、調弼公為崇禎撥貢。
李紹熊 參見(《民國.嘉禾縣圖志》1022頁)
李元良 參見(《民國.嘉禾縣圖志》1174頁)
李寶珠 參見(《民國.嘉禾縣圖志》1330頁)

託山村所獲榮譽

2021年11月,被中共湖南省委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領導小組辦公室授予“湖南省省級鄉村振興示範創建村”稱號。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