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觀(拼音:guān、guàn)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字(常用字) [1]  。此字初文見於商代至西周時期 [2]  。觀本義指有目的地仔細察看,又指有目的地向別人顯示。引申表示對事物的認識和看法。因“觀”所見到通常是值得人們欣賞的景觀,故又引申為觀賞及值得觀賞的景象。以上義讀guān。由景象又可引申為觀賞景物的建築,即宮觀,讀guàn,特指道教的廟宇,即道觀。
中文名
拼    音
guān,guàn
繁    體
部    首
又、見
五    筆
CMQN
倉    頡
EBHY [3] 
鄭    碼
XSLR
筆    順
橫撇、點、豎、橫折、撇、豎彎鈎
字    級
一級(編號:0586) [1] 
平水韻
上平十四寒(guān),去聲十五翰(guàn)
注音字母
ㄍㄨㄢ,ㄍㄨㄢˋ
筆畫數
2+4,4+2(部首+部首外)
造字法
形聲字會意字
結    構
合體字,左右結構
異體字
覌、観、𥍄、𥍅(其餘見擴展圖冊)
UniCode
CJK統一漢字-89C2
四角碼
7741₅

文字溯源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2]
“觀”一般認為是形聲字。其中“”是形符,表示看見;“(guàn)”作聲符。觀,《説文解字》解釋為凝視、審視。趙誠《甲骨文行為動詞探索》:“甲骨文的萑字寫作圖A,象一種飛禽之形。或寫作圖B,增加了兩個表示一雙眼睛(圖C),隸定當作雚。看來這是一種有着大眼睛的鳥。《説文》釋萑為‘鴟屬’,當指鴟鵂(也叫鴟鴞)一類鳥。鴟鵂,即俗所謂貓頭鷹,也叫夜貓子。這一類鳥確實是有一對大大的眼睛。大概就是因為有一對大大的眼睛,所以卜辭的“萑”或“雚”作為動詞有觀看之義,再由此發展而有觀察、監視之義。”甲骨文雚字用為觀看之義,又引申為觀察之義,正是《説文》所説的“諦視”之義。其本義也許是由貓頭鷹(雚)有兩個大眼睛而來。商代甲骨文、西周金文皆用“雚”為“觀”,後來才有從見雚聲的“觀”。大概當時的人們已經不知道雚就是觀的本字,不瞭解雚字的構形初義,因此才加形符“見”以顯示其字義。
從金文到楷書,“觀”字形態無較大變化。漢字簡化時,將左部“雚”簡化為“又”,乃省寫符號。右部“見”類推簡化為“見”。 [2]  [4] 
“觀”本義是有意地、仔細地看。如“察言觀色”。觀不像是一般的感覺,帶有更深入一層的更為理性的認識特徵。觀又表示對事物形成的一定意識、認識或觀念,如主觀、客觀、人生觀、世界觀等。觀雖帶有理性認識的特徵,但畢竟要經歷由表及裏、由外而內的過程,故觀也含有外觀的意思,如指容貌、景象、情景等。奇觀、大觀、壯觀等都指的是某種景象。
“觀”又音guàn,為古代的一種建築形式。觀是朝廷宮門外高台上修築的一種觀望台,也可以在上面懸掛旗幟告示之類,又稱為“闕”,宮門左右兩邊各一個。這種建築最開始是具有軍事防禦作用的,後來逐漸泛化,類似的仿建築也產生了,意思也就發生了擴大,泛指高大、華美的建築,例如“樓觀”。對於道教的廟宇也稱之為“觀”,例如“長春觀”,實際都是指的建築物。 [15]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guān
動詞
仔細看,也泛指看。
observe;watch
《詩經·小雅·庭燎》:“君子至止,言觀其旗。”
漢·曹操《觀滄海》:“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觀察;觀看;袖手旁觀
〈文言〉示範;給人看。
display;show
漢書·嚴安傳》:“調五聲使有節族,雜五色使有文章,重五味方丈於前,以觀欲天下。”
韓非子·喻老》:“越王入宦於吳,而觀之伐齊以弊吳。”

〈文言〉遊玩;遊覽。
visit
《詩經·鄭風·溱洧》:“女曰觀乎?士曰既且。”
范仲淹《岳陽樓記》:“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
觀光
〈文言〉鑑戒;借鑑。

左傳·莊公二十三年》:“君舉必書。書而不法,後嗣何觀。”

名詞
容飾;形態。
appearance
禮記·月令》:“禁婦女毋觀,省婦使以勸蠶事。”
外觀
看到的景象。
sight;view
范仲淹《岳陽樓記》:“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
景觀;奇觀
對事物的認識或看法。
concept;
outlook
阮瑀《為曹公作書與孫權》:“因形設象,易為變觀。”
樂觀;價值觀;人生觀
卦名。六十四卦之一,坤下巽上。

《易·觀卦》:“象曰:‘風行地上,觀,先王以省方觀民設教。’”

形容詞
〈文言〉多。

《詩經·小雅·采綠》:“維魴及魣,薄言觀者。”
稹《揚子華畫》詩:“子亦觀病身,色空俱寂寞。”

guàn
名詞
古代宗廟或宮殿門外兩側的高大建築物,也泛指樓台亭閣之類。
platform
《禮記·禮運》:“昔者仲尼與於蠟賓,事畢,出遊於觀之上,喟然而嘆。”
《左傳·哀公元年》:“昔闔廬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室不崇壇,器不彤鏤,宮室不觀,舟車不飾,衣服財用,擇不取費。”
台觀;樓觀
〈文言〉指京觀

南朝梁·江淹《齊太祖高皇帝誄》:“聚甲如陵,獻俘為觀。”

道教的廟宇。
temple
宋·趙彥衞《雲麓漫鈔》卷八:“秦皇、漢武始好神仙,方士祠祀始有觀。”
道觀;白雲觀
古國名,漢以後改作縣名,在今山東省聊城市西南。

左傳·昭公元年》:“夏有觀扈。”杜預注:“觀國,今頓丘衞縣。”

(Guàn)姓氏用字。參看“觀姓”。



(參考資料:《現代漢語詞典》 [5]  《漢語大字典》 [6] 

近義辨析

觀、看、望
它們雖然都有“看”的意義,但差別較明顯:“觀”是仔細看,所以可以引申出“觀察、觀賞”的意義;“看”字始見於戰國末期,最初只是“探訪”的意思;“望”是向遠處看,所以可以引申出“盼望”的意義。 [11] 
寺、廟、觀(guàn)
在上古,這三個字意義有很大差別。“寺”是官署,“廟”是祖廟,“觀”是台榭,兩漢以後,它們的意義有了演變:“廟”指供奉神的一般廟宇,“寺”是供奉佛的佛教建築,“觀”是供奉仙的道教建築。 [11]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八下】【見部】古玩切(guān)
諦視也。從見雚聲。
𩁰,古文觀從囧
【註釋】①囧:張舜徽《約注》:“取闓明視物審諦意。” [7] 

説文解字注

“諦視也”注:宷諦之視也。《穀梁傳》曰:常事曰視,非常曰觀。凡以我諦視物曰觀,使人得以諦視我亦曰觀,猶之以我見人,使人見我皆曰視。一義之轉移,本無二音也,而學者強為分別,乃使周易一卦而平去錯出。支離殆不可讀,不亦固哉,《小雅·采綠傳》曰:觀,多也。此亦引伸之義。物多而後可觀,故曰觀,多也。猶灌木之為藂木也。
“從見,雚聲”注:古玩切。按玩當作完。十四部。 [8] 

廣韻

古丸切,平桓見 ‖雚聲元3部(guān)
觀,視也。又音灌。
古玩切,去換見 ‖雚聲元3部(guàn)
觀,樓觀。《釋名》曰:“觀者,於上觀望也。”《説文》曰:“諦視也。”《爾雅》曰:“觀謂之闕。”亦姓,《左傳》楚有觀起。又音官。 [9] 

康熙字典

【酉集上】【見部】 觀;部外筆畫:18
古文:𥍊、𥸑、𥷯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並古玩切,官去聲。
《説文》:諦視也。《韻會》:所觀也,示也。《易·觀卦》:大觀在上,順而巽,中正以觀天下。朱注:觀者,有以中正示人而為人所仰也。《書·益稷》:予欲觀古人之象。傳:欲觀示法象之服制。觀,舊音官,陸音工喚切。《周禮·冬官考工記》:㮚氏為量。嘉量旣成,以觀四國。注:以觀示四方,使放象之。《前漢·宣帝紀》:觀以珍寶。師古曰:觀,示也。
又容觀,容貌儀觀也。《禮·玉藻》:旣服習容觀玉聲乃出。
又《爾雅·釋詁》:多也。《詩·周頌》:奄觀銍艾。箋:奄,久。觀,多也。一音官。
又《爾雅·釋宮》:觀謂之闕。注:宮門雙闕。疏:雉門之旁名觀。
又名闕。《白虎通》:上懸法象,其狀巍巍然高大,謂之象魏。使人觀之,謂之觀也。《三輔黃圖》:周置兩觀,以表宮門。登之可以遠觀,故謂之觀。《左傳·僖五年》:公既視朔,遂登觀台,以望而書,禮也。注:台上構屋,可以遠觀者也。
又《廣韻》:樓觀。《韻會》:道宮謂之觀。《史記·封禪書》:仙人好樓居,上令長安作蜚廉桂觀,甘泉作益延壽觀。
又太子宮有甲觀。《前漢·成帝紀》:元帝在太子宮,生甲觀畫堂。
又東觀,漢秘書監。《後漢·安帝紀》:詔五經博士,校定東觀五經傳記。注:洛陽南宮有東觀。一名蓬觀。
又京觀,積屍封土其上也。《左傳·宣十二年》:潘黨曰:君盍築武軍而收晉屍,以為京觀。
又《韻會》:壯觀,奇觀,謂景趣壯麗,事端奇偉有可觀者。
又《字彙補》:熱也。《周禮·夏官·司爟注》:今燕俗名湯熱為觀。
又人名,國名。《竹書紀年》:帝啓十年,放季子武觀於西河。注:武觀,卽楚語五觀也。觀國,今頓丘衞縣。
又縣名,水名。《前漢·地理志》:東郡有畔觀縣,膠東國有觀陽縣。《應劭曰》:在觀水之陽。
又姓。《楚語》:楚之所寶者,曰觀射父。
又通作館。《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靈圉燕於閒館。又:虛宮館而勿仞。《史記》:《漢書》:俱作觀。
又與鸛通。《莊子·寓言篇》:如觀雀、蚊虻相過乎前也。
又《廣韻》《集韻》古丸切。《韻會》《正韻》沽歡切,並音官。《博雅》:視也。《正字通》:遠視、上視曰觀,近視、下視曰臨。《易·觀卦》:初六童觀。《朱子曰》:卦以觀示為義,爻以觀瞻為義。《書·盤庚》:予若觀火。傳:我視汝情,如視火。鄭康成讀去聲。《穀梁傳·隱五年》:公觀魚於棠。傳:常事曰視,非常曰觀。《關尹子·二柱篇》:愛者我之精,觀者我之神。愛為水,觀為火。愛執而觀,因之為木。觀存而愛,攝之為金。
又遊也。《孟子》:吾何修而可以比於先王觀也。
又佔也。《史記·天官書》:觀成潢。晉灼曰:觀,佔也,潢,五帝車舍。
又猶顯也。《前漢·嚴安傳》:以觀欲天下。師古曰:顯示之,使其慕欲也。
又《韻會小補》:區願切,音勸。《禮·緇衣》:在昔上帝,周田觀文王之德。注:周田觀,古文為割申勸。《陸德明·釋文》:觀。依注讀為勸。
又葉古黃切,音光。《汲冢周書》:師曠歌無射曰:國誠寧矣,遠人來觀。修義經矣,好樂無荒。
又葉規倫切,音均。前漢高彪詩:枉道依合,復無所觀。先公高節,越可永遵。
又葉居員切,音涓。傅毅《七激》:推深窮類,靡不博觀。光潤嘉美,世宗其言。
又葉扃縣切,涓去聲。揚雄《甘泉賦》:大廈雲譎波詭,摧嗺而成觀。仰橋首以高視兮,目冥眴而無見。
又《詩·小雅》:維魴及鱮薄言觀者。箋:觀,多也。《韓詩》:作覩。 [10]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注》書影 《説文解字注》書影

字形書寫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上:U+89C2;下:U+89C0) 字形對比(上:U+89C2;下:U+89C0)

書寫提示

觀字書寫筆順 觀字書寫筆順
【規範提示】“又”的末筆捺改點。
【寫法】“又”窄“見”寬,頂部“又”低,底部“見”低。“又”,兩筆在橫中線相交。“見”首筆在豎中線,下端過橫中線;豎撇從“ㄇ”內撇出。撇尖伸向“又”下;乚(豎彎鈎)的鈎部超出上部。 [12] 

書法欣賞

以上參考資料: [13] 

音韻彙集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k
wɑn
王力系統
k
uan
董同龢系統
k
uɑn
周法高系統
k
wan
李方桂系統
kw
an
西漢



東漢





uan


uan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寒桓刪

wɑn
北魏後期北齊
寒桓刪

wɑn
齊梁陳北周隋
寒桓

wɑn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k
uɑn
擬音/王力系統

k
uɑn
擬音/董同龢系統

k
uɑn
擬音/周法高系統

k
uɑn
擬音/李方桂系統

k
uân

參考資料: [14] 

韻書集成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上平二十六桓

合口呼
全清
古丸切
kuɑn
去聲
二十九換

合口呼
全清
古玩切
kuɑn
集韻
平聲
上平二十六桓

合口呼
全清
沽丸切
kuɑn
去聲
二十九換

合口呼
全清
古玩切
kuɑn
中原音韻

陰平
桓歡

合口呼

全清

kuɔn

去聲
桓歡

合口呼

全清

kuɔn
中州音韻


平聲
桓歡





瓜光切



去聲
桓歡





光玩切

洪武正韻

平聲
九寒


全清
沽歡切
koun

去聲
九翰


全清
呼玩切
xuon
分韻撮要

陰平
第二十七官管貫括







陰去
第二十七官管貫括







以上參考資料: [14] 

方音彙集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和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kuan
55
陰平
參觀
kuan
51
去聲
寺觀
官話(北方官話)
濟南
kuæ̃
213
陰平
參觀
kuæ̃
21
去聲
寺觀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kuæ̃
21
陰平
參觀
kuæ̃
55
去聲
寺觀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kuan
55
陰平
參觀
kuan
35
去聲
寺觀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kuan
44
陰平
參觀
kuan
31
去聲
寺觀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kʊ̃
212
陰平
參觀
kʊ̃
53
去聲
寺觀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kuõ
21
陰平
參觀
kuõ
55
去聲
寺觀
晉語
太原
kuæ̃
11
平聲
參觀
kuæ̃
45
去聲
寺觀
吳語
蘇州
kuø
44
陰平
參觀
kuø
415
陰去
寺觀
吳語
温州
ky
44
陰平
參觀
ky
42
陰去
寺觀
湘語
長沙
kõ
33
陰平
參觀
kõ
55
陰去
寺觀
湘語
雙峯
kua
55
陰平
參觀
kua
35
陰去
寺觀
贛語
南昌
kuɔn
42
陰平
參觀
kuɔn
45
陰去
寺觀
客家話
梅縣
kuɔn
44
陰平
參觀
kuɔn
52
去聲
寺觀
粵語
廣州
kun
53/55
陰平
參觀
kun
33
陰去
寺觀
粵語
陽江
kun
33
陰平
參觀
kun
24
陰去
寺觀
閩語
潮州
kueŋ
33
陰平
參觀
kueŋ
213
陰去
寺觀
閩語
kuan
55
陰平
參觀
kuaŋ
11
陰去
“寺觀”文讀
kuã
11
陰去
“寺觀”白讀
閩語
福州
kuaŋ
44
陰平
參觀
kuaŋ
213
陰去
寺觀
閩語
建甌
kuɪŋ
54
平聲
參觀
kuɪŋ
22
陰去
寺觀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 [14]  、《漢語方音字彙》 [16]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8-05]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763
  • 3.      .漢典[引用日期2018-11-23]
  • 4.    吳東平 著.漢字的故事[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09:268
  • 5.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478;481
  • 6.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3920-3921
  • 7.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175
  • 8.    辭書查詢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引用日期2019-08-06]
  • 9.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125;403
  • 10.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1112-1113
  • 11.    張雙棣 編著.古漢語小字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06:137
  • 12.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115-116
  • 13.    各體書法  .漢典[引用日期2019-08-06]
  • 14.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19-08-05]
  • 15.    鄭春蘭著.傳統文化經典讀本 漢字[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18.01:67
  • 16.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 第2版[M]:文字改革出版社,1989.06:264-265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