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觀音堂

(雲南省大理市第一批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鎖定
觀音堂,又名大石庵、婦負石、觀音塘,位於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七里橋鎮上末村,東接滇藏公路,西靠蒼山聖應峯麓,南距莫殘溪150米。 [1-3] 
觀音堂的主要建築有戲台大門、籤亭、觀音石亭,兩側羅漢堂,前殿、大殿。觀音石亭,用大理石作為材料,亭子為樓閣式,重檐歇山頂,面寬3.3米,進深2.9米,亭子四周為水池,東西兩面建有四座精巧石拱橋。觀音堂已成為大理地區重要的旅遊景點,對研究大理地區佛教歷史和清代建築藝術有重要意義。 [1] 
1985年9月20日,觀音堂被大理市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一批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觀音堂
地理位置
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七里橋鎮上末村
所處時代
清朝
保護級別
大理市第一批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又    名
大石庵、婦負石、觀音塘

觀音堂歷史沿革

據《重修觀音堂記》碑載:清初已有廟宇,清嘉靖十二年(1807年)迤西道達阿明在婦負石周鑿池蓄水,圍以欄杆,清咸豐元年(1851年)六月二十日夜,莫殘溪水驟發,毀去南廂及花園,當時予以修復。 [1]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雲南提督岑毓英建蓋觀音石亭。
清光緒二年(1876年),楊玉科建大門,前殿、大殿及羅漢堂。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大殿進行維修。
觀音堂在“文革”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七里橋醫院在此開辦業務後又對部分建築作了改建和拆除,南邊羅漢堂拆除後,新建樓房作住院部。大門改作住房,北羅漢堂東面新開大門,原大門前面廣場被當地百姓佔用建蓋為民房。
1984年,大理市統戰部對大殿進行較大維修。
1990年,新建韋陀殿。
1993年,重建大門。 [1] 

觀音堂建築格局

觀音堂的主要建築有戲台大門、籤亭、觀音石亭,兩側羅漢堂,前殿、大殿。 [1] 
觀音堂

觀音堂主要建築

  • 觀音石亭
觀音石亭,用大理石作為材料,亭子為樓閣式,重檐歇山頂,面寬3.3米,進深2.9米,亭子四周為水池,東西兩面建有四座精巧石拱橋。亭子基座,水池邊緣,石拱橋邊緣建有大理石圍護欄杆。觀音石亭建築外形美觀,雕刻精緻,具有較強的本地特色。 [1] 
  • 大殿
大殿現有七開間,面闊22米,進深12米,四層斗拱挑檐,梁坊有精細的雕刻和典雅的彩繪,門窗雕刻有花鳥、山水、人物畫,技術高超。後大理市統戰部對該殿進行較大維修,並在殿內新塑“三世佛”像。 [1] 

觀音堂文物遺存

  • 重修大理大石庵記
《重修大理大石庵記》李根源撰,張文光書,高五尺,廣二尺,正書,民國元年(1912年)五月。 [4] 
  • 遊大石庵感賦
1996年大理觀音塘詩詞碑林載刻,周祜《遊大石庵感賦》:“上陽溪口降羅剎大石庵前阻敵兵。雨雨風風千百載白家心願是和平。”八十七叟馬麗生書。 [5] 

觀音堂歷史文化

  • 傳説軼事
李元陽《嘉靖大理府志》載:“婦負石,在城南十里陽和鋪右,世傳漢兵至葉榆境上,耀兵而入,觀音化作一婦人,以稻草縻一大石,將卒見立,相顧咋舌曰:婦人臂力如此,況丈夫乎?戒士卒勿露刃,因而士子易肆,以府地為葉榆縣,置吏焉”。當地羣眾為感戴觀音拯救的恩德,在“婦負石”上建立觀音閣,四時祭祀,後來以“婦負石”為中心,逐步修建寺廟,塑造佛像,寺宇建築規模日漸擴大,到了明清已成為大理地區佛教聖地之一。觀音顯化負石阻兵不過是民間傳説故事,不是歷史事實,反映了白族先民的大石崇拜。 [1]  [2] 
  • 藝文
觀音閣內用大理石鐫刻較多對聯:
大力負來永鎮西睡幹古蹟,慈容宛在平分南海一片春。
掃卻千軍不以甲胃逞雄干戈為勇,保全六詔真如金沙布地水火生蓮。 [2] 

觀音堂文物價值

觀音堂成為大理地區重要的旅遊景點,對研究大理地區佛教歷史和清代建築藝術有重要意義。 [1] 

觀音堂文物保護

1985年9月20日,觀音堂被大理市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一批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觀音堂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觀音堂位於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七里橋鎮上末村。 [1] 
  • 交通指引
觀音堂距離大理市人民政府23千米,駕車約40分鐘可達。
參考資料
  • 1.    楊宴君,楊政業主編;大理白族自治州文化局編. 大理州文物保護單位大全[M]. 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 2006.10.151-152.
  • 2.    觀音負石阻兵  .大理州人民政府門户網站[引用日期2024-06-04]
  • 3.    大理觀音塘  .雲南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引用日期2024-06-04]
  • 4.    雲南省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 續雲南通志長編 下[M]. 1986.06.680.
  • 5.    楊鏡編著. 大理古今詩人要事錄 上[M]. 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 2007.12.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