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觀音堂

(山西大同觀音堂)

鎖定
觀音堂,位於大同城西7.5公里的一座小山崗上。建於遼代。曾毀於兵火。 公元1122年,金兵攻陷大同,觀音堂再次毀於兵火。現存的建築系順治8年(公元1651年),在舊址重建,屢加修葺。1996年1月,被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在中國其他的地方也出現很多觀音堂。
中文名
觀音堂
外文名
guanyintang
地理位置
大同市平城區同雲公路旁(339省道北)
氣候條件
大陸性季風氣候
開放時間
夏季8:00-18:00 冬季8:30-17: 30 [3] 
門票價格
10元
佔地面積
7400 m²
著名景點
三龍壁,佛光殿
始建年代
遼代重熙六年(1037年)
佈    局
戲台、觀音堂、三真殿、台殿樓閣
所屬國家
中國
所屬城市
山西省大同市

觀音堂山西

觀音堂大同

大同 觀音堂
大同 觀音堂(1張)
該寺佈局緊湊。戲台、觀音堂、三真殿、台殿樓閣沿中軸線由前至後排列,迭層至高。山門結構為磚門洞,門額上書“觀音堂”三字。一座戲台,坐南向北,建造於離地8米高的洞口,洞下是古代車馬人行之道。戲台與正殿(觀音殿)之間的腰牆相隔,進入腰門,左右兩側各有鐘鼓樓台和碑廊。正間面闊三間,進深兩間,殿頂為懸山式,覆以琉璃瓦。殿內增置抱廈以擴大佛事活動場地。殿內正中有一尊6米高的石雕觀音立像,頭飾花冠直達屋頂。觀音兩側有2米高的石雕脅侍立像兩尊。這些雕像均為金色粉裝,系遼代所作。殿內東西兩側佇立着十大明王。壁上還繪有二十四幅畫,講述觀音菩薩救難的故事。寺前有三龍琉璃照壁,是大同市唯一的一座雙面照壁,為明代遺物。寺西摩崖上鐫有三米見方的雙鈎“佛”字,據考證為遼代遺蹟。(此圖為大同觀音堂前三龍壁

觀音堂長治

觀音堂
觀音堂(2張)
觀音堂位於山西省長治西北郊5公里處的梁家莊。它是一座明代建築的廟堂。觀音堂坐北朝南。進門並不見廟堂,只看到一座小土丘,芳草悽悽,野花爭放。西面有一小拱橋,兩池漏水,過小橋人中門,青磚鋪地,一片空闊,仍不見廟堂。往東不見天王殿。 頗有峯迴路轉、空靈幽深之感。天王殿是觀音堂的前殿。説是殿,其實早就前後闢門用作過道了。兩側設鐘鼓樓,拾階而上,登樓遠眺,四野盡收眼底。出天王殿,南北各有配殿三間,左右對峙,懸山頂式屋頂佈局嚴謹。後殿便是觀音殿。殿門正上懸一塊雕花大匾,是明萬曆十-年冬,兵部侍郎郜欽所書“觀音堂”三個餾金大字。觀音殿內自然是敬奉觀音菩薩的。
菩薩在佛國裏的位置僅次於佛,又叫“大士”。他們的職責是協助佛普渡眾生到極樂世界去,了卻一切煩惱,永遠歡樂。觀音又稱觀世音,是佛界裏第一位菩薩,又叫“觀自在”、“觀音大士”。唐代因避諱李世民名諱,略去“世”字,稱之為觀音了。“觀世音”是説芸芸眾生受苦受難時,唸誦其名,菩薩就會“觀”到這個聲音,立刻去解救。也許就因為如此,觀音菩薩在中國百姓中恐怕要比釋迦牟尼--如來佛--還廣為人知。 明代作家吳承恩寫的《西遊記》中,只要唐僧師徒有難,觀音必定伸手相救。也許是明文傳“神”吧,觀音菩薩的形象越來越高大了。在眾多的寺廟裏,觀音大多是亭亭而立,玉樹臨風,一手持柳枝,一手託淨瓶。或者跌伽而坐,雙手合十,面目端莊,伊然大家神聖。而這裏的觀音卻風姿獨俱。她坐在蓮台之上,面和目慈,身體徽微前傾,目光俯視,左臂自然伸直,左腿下垂,腳踏麟麟獸尾部,右腿彎曲,腳踏樣雲,右手很悠閒地搭在膝上。似乎她不是個神仙.倒像是個回孃家探親,走累了的俊俏媳婦,正坐在路旁的石頭上小憩。這與在她左右兩側半伽而座,單掌立胸,一派莊嚴、虔誠、肅穆的文殊、普賢形成了鮮明的對照。觀音殿南北兩側塑有十八羅漢,東西各九尊。有的面目猙獰、青面獠牙,有的寧靜端莊、温文爾雅,神態各異。有趣的是那位“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的大肚彌勒佛--這位釋迦牟尼佛的法定接班人、佛國的未來佛,不知為何自降身份混跡在十八羅漢席位的角落裏,一手扯金童,一手樓玉女,坐在那裏自得其樂。十八羅漢上面塑的是二十四諸天。他們是佛國裏的護法神。這些神仙當中有百姓熟悉的四大天王、送子娘娘,還有閻王爺等等。其中送子娘娘的故事最為傳奇:據説她原先是個有身孕的牧羊女,由於受人欺騙流產,便發誓要吃光人間小兒。後來她轉生為藥叉女, 生了500個孩子,每天靠吃別人的孩子為生。如來佛得知此事,便藏了她一個孩子,她十分悲傷,要求佛祖還她孩子,佛祖説:你有500個孩子還心疼,可你吃掉人家的孩子就不心疼碼?藥叉女如夢方醒,幡然悔悟,當即畈依了佛門。百姓因她是個多產母親,便將她敬作送子娘娘。而對她的“失足”經歷卻寬容大度,避而不問,也算是“佛恩浩蕩”吧。再上便是十二圓覺菩薩,也就是佛祖的親傳弟子、佛門的少壯派。他們果然與眾神不同,個個道貌岸然,法像尊嚴,令人肅然起敬。殿內正中的橫樑上端塑着三尊小像,中間是釋迦牟尼佛,左為老子,右為孔子,把中國古代社會所信仰的各方神聖齊集一堂,佛道縫合,堪稱一奇。除此之外,廟宇四壁及柱、梁、架上處處塑滿了天富聖境、桂殿蘭閣、瓊樓玉宇及三教各界人物,大小近千尊塑像無不神態各一,栩栩如生。最令人稱奇的是這些塑像僅靠背後橫柱連接,四面懸空,加之祥雲綴繞,頗有天宮仙境之感,令人歎為觀止。出觀音殿,殿門左側有一小石碑嵌入壁中,記錄了空殿始末。據載:萬曆九年(公元1581年),潞安府長治縣太平鄉衡漳都二里梁家莊農民梁水祿,因家中貧困準於為生,只得將自己賴以生存的十二畝土地賣掉,得二千五百錢。鄉鄰常朝潤買了這塊地。鄉人集資於萬曆十年動工修建了這座觀音堂。院落正中有一棵古松樹,高數丈,挺拔偉岸,華蓋如雲,樹幹兩人合抱方可勉強圍佐。夕陽西下,晚風乍起,貼幹而聽,枝葉瑟瑟,彷彿在訴説-個久遠的故事。撫摸斑剝的樹幹,依稀可辨認出歷史留下的深深印痕。
2001年06月25日,觀音堂作為明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觀音堂廣東

觀音堂潮州

觀音堂,又名菩提精舍,在廣東潮州市區官誥巷14號,明代萬曆年間(1573-1619)建,清代光緒元年(1875)總兵方耀(普寧縣人)重修,“文革”期間為北馬路小學使用。1998年由市佛協會收回管理,1999年由湘橋區佛教協會副會長釋道源籌資重建。
觀音堂明代石刻門額尚存。
清咸豐二年(1852),潮屬各縣三年連降大雨,氾濫成災,又值太平天國戰亂。四年(1854)反清義軍吳忠恕等攻下下坑,進駐冠山、龍田,圍攻澄海城。在天災戰亂影響下,該堂因無人常住而荒廢,直至1939年至1945年日寇淪陷時移作別用。
“文革”時,“紅衞兵”破四舊,鄉里宮廟、庵院一切神佛塑像均被抄沒,堆放於齋堂學校內。隨着1976年“文革”結束,撥亂反正,信仰自由,庵堂於1985年修復竣工,報請宗教局批准開光,予以開放。1999年,在原佛堂院後增建了二層佛閣及會客廳,總建築面積約600平方米。
觀音堂又稱普濟禪院,位於美副將大馬路,是澳門三大禪院中規模宏大、歷史悠久、建築雄偉的一家。建於明朝末年,距今約360多年,廟貌巍峨,深入三進,橫連幾座。具有中國名山古剎特色。大雄寶殿正對禪院,壯嚴宏偉,供奉三尊三寶佛像,皆為丈八金身,魁梧雄偉,其一為佛祖釋迦牟尼。進入主殿觀音殿,供奉觀音大士蓮台,樟木雕塑。十八羅漢分列主殿兩旁,雕工精細,造型神態活現。觀音殿是禪院的正殿,每逢觀音誕期,殿內香火鼎盛,善男信女絡繹不絕。 觀音堂還是1844年中美簽署不平等的《中美望廈條約》的地方。

觀音堂佛山

寶林寺(觀音堂)初名“柳波庵”,始建於唐末五代之南漢殤帝光天一年(公元942年),宋代以前一直 是供奉觀音為主。
寶林寺觀音堂背山臨水,湖光捐翠,佔地一萬平方米,建築面積二千三百一十平方米,是仿明清建築,與寶林寺一脈相承,遙相呼應
觀音菩薩又名“觀自在菩薩”,在過去無量劫中已成佛,即“正法明如來”,為了一切眾生離苦得樂而示現菩薩身,在人潮音中,常以大悲心觀照世間,尋聲救苦。
殿前的一片紫竹林,彌足珍貴。相傳觀音菩薩所居的普陀洛伽山潮音洞前,也有一片紫竹林,觀音菩薩常於紫竹林中講經説法。此外,四合迴廊中有“二十四孝”石雕故事,每一個故事都至情至性,感人肺腑,是我中華民族孝義的經典篇章,而“觀音三十二應身”石雕,出自《普門品》,石雕生動地再現了觀音菩薩千處祈求千處現,為了救渡不同的生命,觀音菩薩化現無數不同的形象。

觀音堂汕頭

廣東汕頭澄海市澄華街道冠山觀音佛堂,亦稱下庵(稱毗鄰神山古庵即今石佛寺為“上庵”)。位於神山(即冠山)西麓,與北帝宮左旁相接,倚山向西,面對仙溪,為乾隆元年至三十九年(1736-1774)間冠山周郭氏所創建,1985年由釋禮禪尼師修復,1999年由其徒弟釋寬紹尼師等擴建,煥然一新。
“文革”時,“紅衞兵”破四舊,鄉里宮廟、庵院一切神佛塑像均被抄沒,堆放於齋堂學校內。隨着1976年“文革”結束,撥亂反正,信仰自由,庵堂於1985年修復竣工,報請宗教局批准開光,予以開放。1999年,在原佛堂院後增建了二層佛閣及會客廳,總建築面積約600平方米。

觀音堂四川

觀音堂位於重慶市萬州城西部的分水鎮分水嶺,佔地面積18畝,有觀音殿、居士樓等建築面積2000多平方米。它是一座歷史悠久,風情濃郁的古宗教活動寶地,也是分水鎮歷史上“九宮十三廟”之一。
據碑文記載,觀音堂修建於公元614年,歷史達1400多年,是中國蜀西最古老的佛教寺院之一。觀音堂歷來香火旺盛,香客雲集。在當地村民中影響深遠,所以才出現了屢遭損毀,屢次復建。特別是相傳第一次修建,就是唐高祖李淵和秦叔寶,傳説二人路過此地,因生重病不能前行,便在觀音殿前許下諾言,第二天一早起來,果然身體安然無恙,便請來能工巧匠對破廟進行整修。
“座上蓮花占斷西湖三月景,瓶中楊柳分來南海甘水露”。有小西湖小普陀之美稱的觀音堂是國內少見的崖觀音,寺中大唐石刻觀音佛像及近百幅系列大唐石刻壁畫栩栩如生,保存着盛唐石刻的特色,特別是觀音閣中兩根龍柱石刻,惟妙惟肖,是國內唯一僅有的大唐石刻珍品!寺中還有長壽富貴觀音井,吉祥如意觀音樹,消災解難觀音橋,救苦放生觀音塘,千年護法石獅子,有求必應石香爐等千年古蹟。
觀音堂於2004年經重慶市宗教部門批准開放以來,投入80多萬元對觀音殿進行了復建,把觀音像、龍拄及石壁畫等穿戴一新,還重新增塑了觀音三十二尊化身像。堂內現有僧人2名,居士140多名,每逢初一、十五香客上千人,特別是“觀音會”等重大節日,燒香拜服者更是絡繹不絕,高達5000人以上,香火十分旺盛。山不在高,有仙則靈。分水觀音堂是人們領略和觸摸宗教文化和渝東鄉村文化的理想之地,也是人們觀光、拜佛的淨土和樂園。
觀音堂被莫修洪搞垮了。

觀音堂山東

位於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商家鎮冶西村。該建築東西長10米,寬7米,高6米。磚石結構,硬山頂,無樑殿。始建年代不祥,明·嘉靖三十一年和清·康熙三十三年重修。殿前牆有重修碑文兩塊,約長70釐米、寬40釐米,東檐下碑文落款“嘉靖壬子年癸卯月上旬吉日重建”,西檐下碑文落款“嘉靖叁拾壹年正月貳拾肆日”。

觀音堂河南

觀音堂觀音堂鄉

觀音堂鄉位於河南省寶豐縣西部山區,距縣城31公里,207國道11公里,全站轄18個行政村,142個自然村,20038人,總面積72平方公里,森林覆蓋面積25平方公里,氣候温和,雨量適中,年平均氣温14.5攝氏度。
觀音堂境內有着得天獨厚的森林資源,近年來全鄉林果業發展更為迅速,已形成了以花椒基地為龍頭,以果林、風景林、護坡林、生態林為特色的山鄉林果業發展格局。當前,花椒產業產量在23萬斤以上,產值700萬元,正成為農民脱貧致富的支柱產業。地下礦藏十分豐厚,已經探明的有石灰石、鋁礬土、伊利石、紫砂石、鐵礦石等15種礦產資源,尤其是鋁礬土資源儲量達1000萬噸以上。

觀音堂觀音堂鎮

觀音堂鎮位於河南三門峽市陝縣東部丘陵淺山區,地處澠池、宜陽、洛寧三縣結合部,地形地貌概況基本為:“四山五嶺一分平”。全鎮25個行政, 190 個村民組, 167 個自然村,1 個居委會, 32 個鎮直單位,總面積 119.7 平方公里,耕地面積 50690 畝,總人口 37500 人,其中農業人口 23018 人。鎮區內資源豐富,交通發達,市場繁榮,歷史悠久。煤、鋁礬土、石英石,石灰石等地下礦產資源儲量大、質地優,具有較高的開發利用價值,觀音堂煤礦、石壕煤礦,杜家溝鋁礦,陝縣耐火廠, 102 廠、三門峽捷馬化工公司等 6 家縣以上大中型企業和 1 家煤礦, 1 家鋁礦、 13 家石料場等企業強勁發展;隴海鐵路、 310 國道橫穿全境,連霍高速公路在該鎮設有上下出口,新建高速鐵路經鎮南而過,陝洛、觀李、觀宮、觀舜等縣鄉公路綜合交錯,四速八達;鎮區建設初具規模,瓜果、蔬菜、農資、建村等專業市場規範運營,文化、教育、衞生、通訊、金融等服務行業齊全;千年七里古槐、古剎建築鐘鼓樓、馮玉祥將軍綱領碑、《石壕吏》遺址等人文自然景觀數不勝數。 全鎮地貌特徵大數可分為山地、丘陵、窪地三種類型。鎮區東部的石堆、陳營、七里、張村、阮坪、葛條溝 6 個村,嶺多山少,耕地比例大,發展大農業經濟為一定基礎;南部的大延窪、糯米溝、蘆草等 12 個村,嶺多山多,耕作條件差,適宜發展養殖業和林業;中部的觀音堂、韓巖、段巖、南寨 4 個村,人多地少。村民收入主要以第三產業為主;西部 淺 山區的石壕、段家門、江樹腰 3 個村,山高坡陡、嶺溝縱橫、土地分散,零星小集中,土質較瘠薄,但煤、鋁等地下礦產資源儲量大,村民主要靠發展工礦業和運輸業增加收入。 特產:觀音堂牛肉。清朝同治年間,觀音堂一帶即有人以製作牛肉為生。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秋,慈禧太后途經觀音堂,食用該地的牛肉後讚不絕口,並定為朝廷貢品。史書記載:“五香牛肉產於觀音堂,清香濃郁,肉嫩可口……牛肉師傅張永安苦心探索,改進配方,使牛肉名聲大振。”20世紀50年代國慶時,觀音堂五香牛肉曾禮獻北京,80年代被編入《中國名特食品大全》,90年代在全國農副產品博覽會上備受青睞。特點:色澤鮮豔,醬香濃郁,鹹味適度,肉嫩可口。
觀音堂鎮的由來
在豫西的澠池與陝縣交界處,有個村鎮叫“觀音堂”。關於這個村名的來歷,還有個美麗的傳説呢!
據説很早前,有個書生上京趕考,他帶眷書僮,乘坐一輛馬車,路過崤嶺的一個小村,見一位中年村婦,拉着一個六七歲的男孩,怒衝衝地責打。那孩子一邊掙扎,一邊哭叫。書生看了,心中不忍,便叫御者停車。他下了馬車,上前施禮道,“敢問大嫂何以動怒,痛打孩子?他年紀太小,即使有錯,也應寬恕一些!”那村婦道:“我每日悉心教他讀詩習文,他卻不知用心,竟對不上我出的一句普通詩聯。若不嚴加管教,他是不會勤學苦讀的。”書生一聽,甚是驚異,這山村民婦竟能教子習讀詩文,實在難能可貴!於是再次施禮問道:“不知大嫂出何上聯? 請説出來,讓學生我也見識見識。”村婦見這位書生眉清目秀,舉止文雅,便道:“我出的上聯是‘風吹藍衫靛噴香’”。書生原想,一個山村農婦,能出何高深上聯,誰知一聽,苦思良久,也對答不出。這時書僮站在一旁看到主人尷尬為難。急忙上前解圍道:“公子,現在我們趕路要緊,等回來時再對答吧!”書生聽了,乘機轉舵道:“大嫂所吟妙句,學生十年寒窗,尚且一時難於對答,何況年幼蒙童?你就饒恕他一次吧!”那村婦見公子講情,才息了怒氣。
書生平時自以為才高八斗,學富五車,不料竟被一位山村農婦難住了,心中好生不悦,便怏怏然乘車而去。
曉行夜宿,趕到京城,離考期尚有數日,他就在偏僻小巷尋了一家清靜的客店住下,每日攻讀詩文,但等開科之日一到,好去應試。
卻説當今皇上有一公主,正值青春妙齡,他欲通過這次開科,挑選一位才貌雙全之士為東牀附馬,並決計要親自面試。
這日試期一到,考生們都懷着惶惶的心情聚集殿前,靜等皇上前來御試。誰知皇上新得一寵妃,兩人如膠似漆,整日在一起飲酒作樂,竟把此事忘到九霄雲外去了。待到監官前來催促,他才恍然想起。
此日東風輕吹,細雨斜飄,皇上從後宮出來,在御傘下邊走邊想,忽見雨絲灑濕了龍袍,觸景生情,便油然吟出一句:“雨灑黃袍龍意醉”。他想,就以此句為上聯,讓舉子們應對,也可以看出他們的才思學識如何。
試聯既出,皇上就高坐龍庭,俯視場內,只見滿場舉子,抓耳撓腮,心急如火,卻都對答不出。那位書生起初也緊鎖眉頭,搜索枯腸;後來猛然想起路過崤嶺山村所遇一事,恍然大悟:那村婦出的詩聯,不正好相對嗎?於是喜出望外,筆走龍蛇,即刻寫就,呈了上去。皇上一看,龍顏大喜,再看那位書生,儀表堂堂,氣宇不凡,又和公主年齡相當,隨即就點他為頭名狀元,並招為附馬。
那書生被皇上親自選中,好生歡喜。奉命在京城誇官三日,便與公主完婚。剛度過新婚蜜月,便回鄉拜師祭祖。他想,此番得中,全憑村婦佳句,禮當首先登門拜謝。不料到了崤嶺一帶,四處查尋,卻再也找不見那座小村子。這時新科狀元忽然想起,他幼年時隨祖母到觀音廟去燒香上供,廟裏觀世音的塑像與那村婦的模樣極為相似,莫非那是觀音娘娘專為點化自己而來?於是就讓人在崤嶺修建了一座觀音大堂,並派專人年年月月香火供奉。以後這兒就逐漸形成了一個村鎮,取名就叫“觀音堂”,千百年來,一直沿用。後來隴海鐵路在這設了站,又建起了規模較大的煤礦,於是“觀音堂”便譽滿豫西了
觀音堂鎮歷史
上世紀初,隴海鐵路往西只修到觀音堂鎮,這裏便成了終點站。因此,大量的西運物資由火車運到這兒,或分載到船上經黃河水運,或用馬車載着經崤函古道西行,抑或是過黃河會興渡口(茅津渡)北運至山西。同時,西部、北部各地的物資又船載車裝拉到觀音堂等待裝火車東運,這兒由此形成了一個經濟中心,熱鬧程度可想而知。
1900年八國聯軍攻佔北京,慈禧與光緒逃至西安避難,後返回北京時就在觀音堂住宿。據説,當時給她修造的行宮因坐南朝北而引起慈禧的不快。她看了一遍嫌不吉利,便棄之不住,到當地大户周員外家的豪宅過夜。1914年春,馮玉祥將軍奉命到豫西剿匪,率部隊分乘三列火車第一次到觀音堂駐紮。7年後,他又率部西進,因觀音堂以西不通火車,只好再次到觀音堂停留,期間用炸藥炸開了一個山頭,將輜重暫存於此,留下專人看守。1924年7月,魯迅先生到西安講學,他7月7日起程,先乘火車到觀音堂,然後改乘船走黃河水道,於7月14日到達西安,走了7天。據説,他從觀音堂到潼關90公里的黃河水道上就走了4天,可謂路途艱難,代價不小。但這90公里的水路卻給他帶來了創作靈感,寫出了兩篇著名的雜文,一篇是《看鏡有感》,另一篇是《説鬍鬚》。
因為“斷頭路”而形成經濟中心,只是觀音堂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在觀音堂的地下,有豐富的煤炭資源,300多年前就開始開採了。到上世紀20年代,這裏已經形成了規模宏大的煤業市場,礦工們開採出來的原煤經火車運往東南各地,因此各地商家或煤販子都在觀音堂設立“辦事處”,以第一時間採購出產的原煤。由於經濟活躍,陝州的一些商家也看好這塊地皮,紛紛到此做生意,使得當時的觀音堂形成了比陝州城還要熱鬧的景象。
在當時的條件下,觀音堂成為西部重鎮,也留下了革命的種子。1921年11月,隴海鐵路大罷工,觀音堂附近的鐵路兩邊工棚裏住着數千名修路工人,是鐵路工人中數量較多又較集中的區域。李大釗得知後,當即派羅章龍到此發動工人,指導、組織罷工運動,並取得了勝利。
新中國成立後,隨着國家逐步改善條件,打通了觀音堂以西的鐵路,東西物流才得以順暢,觀音堂這個物流瓶頸也隨之消失了。往日熱鬧、活躍的市場氣氛,漸漸恢復了平靜。而且,這裏的煤炭資源經過幾百年的開採已逐漸枯竭,觀音堂鎮從此風光不再,回落到自身的農業鄉鎮隊伍之中。
從19世紀中葉的煤業形成成熟的市場,到20世紀中葉開通隴海鐵路西部延長線,觀音堂鎮經歷了100多年的紅火期,由此演繹了許多故事,並留在了各種記錄裏或幾代人的記憶中

觀音堂北京

觀音堂 觀音堂
中國畫廊一條街——北京觀音堂文化大道於2006年6月開業,全長700米,入駐畫廊50家,每家畫廊面積在300平方米到600平方米之間,不定期地舉辦各種展覽。觀音堂文化大道具有良好的地理位置和優越的周邊環境:它位於北京CBD大國貿商圈內,交通便利快捷,距國貿僅10分鐘車程,毗鄰環境優美的CBD國際高爾夫球場和明代建築古塔公園。
觀音堂是以油畫為主的大型藝術品經營交易平台,可以欣賞到世界各地的油畫精品。也能看到傳統的國畫和書法作品!
觀音堂文化大道除了配置完美的配套設置,更有適合中西方不同文化特點的各種公共交流場所與設施,適合中小型拍賣、展廊的360度全景觀展廳,構建了最優秀的文化藝術品交流環境,是京城惟一可以二十四小時營業並且集商住為一體的文化經營場所。長達千米的文化街,擁有66套獨立二層空間設計的經營單位。這裏將定期舉辦活動,使這條文化街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

觀音堂雲南

觀音堂又名大石庵,清代曾設汛溏,故又稱觀音塘,在大理古城南上末村。始建於明代,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岑毓英重修。《重修觀音塘殿閣碑記》記載: “大理府古妙香國,觀音大士靈蹟最多,而負石卻兵一事尤靈而奇,府志備載其詳,大石上舊有礎石小閣,後建有殿宇。自迤西道達公鼎力重修,依石鑿池,增以欄杆,閣後殿宇備極壯麗。”以後部分殿宇和廂房毀於水災和杜文秀起義兵燹。清同治年間,清將岑毓英和楊玉科復修。觀音塘分前閣、中殿和後殿,其中最具有特點的是前閣,內祀觀音,閣建在一塊名叫觀音石的大石上,用大理石建造,四面圍以大理石欄杆,雕龍畫鳳,十分雄偉壯觀。觀音大石上刻有佛像,玲瓏剔透。相傳,漢時曾有兵侵犯大理,觀音化作一老婦,用草索負石嚇退漢兵,故稱“婦負石”。後人為紀念觀音負石阻兵,於是在這塊大石上修建了觀音閣,供人蔘拜瞻仰。前人在“婦負石”上刻有一聯:
是大士負來,奠安蒙舍初開地;
想媧皇煉就,留補人間未滿天。
清同治十二年,撫滇使者岑毓英在觀音塘閣門上也親題書一聯:
負石阻兵本菩薩心腸,顯出英雄手段;
畫圖擒賊託神仙幻夢,竟成將帥功勳。
觀音塘是大理市佛教協會駐地,每年農曆二月十九日為觀音會,人們不僅朝拜觀音,而且還開展各種文藝活動,將宗教、文化、集市貿易融為一體。現今觀音菩薩已成為人們追求慈愛、正義和希望的象徵。

觀音堂澳門

澳門觀音堂 澳門觀音堂
觀音堂又稱普濟禪院,是澳門三大禪院中規模宏大、歷史悠久、佔地廣闊、建築雄偉的一家。建於明朝末年,距今約三百六十多年,廟貌巍峨,深入三進,橫連幾座。觀音堂之名聞遐邇,除在於其悠久歷史以外,更是簽署中美“望廈條約”的地方。禪院為中國古翬飛式的佛教建築,具中國名山古剎的特色,禪院的首座是大雄寶殿,次殿是長壽佛殿,後座正殿是觀音殿。院後還有廣闊幽深的後花園,是一座具規模,港澳罕有的佛寺建築。 大雄寶殿正對禪院,莊嚴宏偉,供奉三尊三寶佛像,皆為丈八金身,魁梧雄偉,其中之一為佛祖釋迦牟尼;殿旁懸有一個銅鐘,古色斑駁,已有三個半世紀的歷史。殿頂檐頭瓦脊,鑲有明朝琉璃瓦及精工鑲嵌的石灣公仔,栩栩如生,維肖維妙。
澳門觀音堂 澳門觀音堂
次殿是長壽佛殿,供奉長壽佛,佛像安詳,象徵佛陀普渡眾生的精神。進入主殿觀音殿,供奉觀音大士蓮台,樟木雕塑,十八羅漢分列主殿兩旁,雕工精細,造型神態活現,其中位於左面的一尊羅漢,眼睛浮突、鼻骨高隆、鬢髮捲曲,極像外國人,據云就是意大利威尼斯人馬可孛羅,他曾在中國研習佛理。
禪院內進的前廳掛有一幅畫像,人稱“大笑佛”。無論從那個方向欣賞畫像,佛相均咧咀相視而笑。院內收藏了很多名家的書畫、書法、文物,包括馳譽中外畫壇的嶺南派大師高劍父及乃徒關山月,有嶺南三大詩家之稱的陳恭尹,著名學者章太炎等人,他們的作品懸掛於殿堂,供遊客欣賞。在院內僧舍客堂屏壁,雕花金飾,而書法雕刻,亦見清雅。兩度屏風,每度刻四屏條,收米芾、董其昌、劉墉等歷代名人手跡,刻工精細。
步入後花園,有一花岡石桌和四條長石凳,就是簽訂中美不平等條約“望廈條約”的地方。1844年,清政府國勢日衰,列強覬覦,美國以顧盛為代表,與清欽差大臣耆英於澳門簽署“望廈條約”,強迫中國開放通商港口,擴大美領事裁判權。 1944年,禪院於石桌後方立一亭碑,記述此事。

觀音堂海南

觀音堂 觀音堂
三十三觀音堂位於三亞市西南20公里處的南山文化旅遊區,遊覽區以北有255國道和海南環島高速公路通過。南山因形似巨鰲,古稱為鰲山,山高500餘米,山上終年祥雲繚繞,氣象萬千。歷來被稱為吉祥福澤之地。
三十三觀音堂依託南山獨特的山海天然形勝和豐富的歷史文化淵源開發建設,以觀世音菩薩曾經“乘龍南海弘揚佛法”的美麗傳説為依託,挖掘和打造“乘龍觀音”文化品牌,並於2009年1月4日,經海南省民族宗教委員會批准,成為固定宗教活動處所。寺院枕靠南山雙峯,左丘右陵環抱,面向萬頃碧波,為南山龍脈之中心,風水之寶地。
三十三觀音堂一覽
三十三觀音堂一覽(17張)
是一座展示觀音文化、龍五爺財神文化、民俗文化為一體的佛教文化場所,佔地3300平方米,投資六千多萬元興建,由130餘名工藝師,歷時四載精心打造而成。院內主要供奉的有觀世音菩薩三十三種應化法身羣像、觀世音菩薩三災八難浮雕全圖、觀世音菩薩十二大願轉經柱、人間第一財神龍五爺、天下第一聚寶盆、南海第一祈福龍門等等。院內文化項目富有深刻哲理寓意,信眾在參與的同時,能夠啓迪心智、教化人生。使人思想昇華,心靈淨化,心情愉悦!
其中“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三十三觀音羣像”和“天下第一聚寶盆”已經被載入世界基尼斯紀錄,為世界傳世珍寶。三十三觀音堂已於2009年1月21日(佛曆十二月二十六)舉行了舉世矚目、千載一時的盛大揭牌灑淨大典。三十三觀音堂的落成,又為中國的佛教文化、民俗文化注入新的亮點,豐富了海南的旅遊資源和內涵,為南山打造世界佛教文化名山邁出了堅實的一步。”三十三觀音堂自揭牌開業以來,吸引眾多遊客信眾和佛教大師、西藏活佛、社會名流前來參訪。在這裏,人們既能領略熱帶濱海陽光、碧海、沙灘、鮮花、綠樹的美景,更能獲得佛教文化帶來的心靈慰藉,體味迴歸自然、天人合一的樂趣。是來海南必需觀光的旅遊勝地,也是到南山不得不去的好地方!

觀音堂安徽

九華山觀音堂
觀音堂,位於安徽省黟縣城下街八角亭,明天順八年(1464年)建,供奉觀音佛像。清乾隆初重修。建國後庵堂尚存,後因擴建街道拆除。 [1] 
初名觀音巖,又名觀音庵,位於真人峯北、幘峯下(今青陽縣九華鄉劉衝村西入口處)。
元初詩人陳巖《觀音巖》詩原注:幘峯西衝有石室,唐末高僧卓庵感觀音現,故名。
詩云:一性圓時萬境通,三生綺念墮真空。如今舉眼無非佛,身在光明法界中。
清道光陳蔚《九華紀勝》卷十六載:觀音巖,幘峯在真人峯北,雙鬢如幘,下有觀音巖,峭壁叢聯,懸石四覆。由竇而入,深廣如室,天光上透,翠彩環生,誠異境也,唐末高僧卓庵感大士現於此。
今觀音巖依舊,石洞尚存,庵已久廢。

觀音堂遼寧

觀音堂,位於渤海之濱,遼寧省海城市,建於公元2004年(佛曆2548年),當時,居士戴爾寶(照寶、圓通、白瑪多傑、寶爾)居士暨王秀君(國君、圓融、羅布卓瑪)居士、真如居士全家人發願,將自家房屋開闢成觀世音道場,先後修建了觀世音禪堂、觀音閣、七寶池、仙人台、仙人洞、藏經樓、齋堂等。2006年(佛曆2550年)4月起,增建文殊院、普賢居士林、護法堂、圓通門、蓮池海、自在園、天下戴氏宗親會、紫雲劇本工作室等。因觀世音本堂功德和風景十分殊勝,而被許多大德高僧和居士以及十方善信稱為遼海“小南海普陀禪院——觀世音本堂”。

觀音堂浙江

觀音堂位於天台縣城關鎮中心東路95號,坐東朝西,正對古城東大街(古泰寧街,今中山東路)。有正門、正堂、廂房、耳房等。由於地處古城最繁華的東大街,自古為天台民俗文化和佛教文化集中展現之所,尚存其餘緒。
二000年十二月,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