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觀荊玉篇

鎖定
《觀荊玉篇》是唐代詩人陳子昂創作的一首詩。此詩是為迴應喬知之《採玉篇》而作,通過人之言與玉之質的關係,揭示社會中是非混淆、黑白顛倒、忠奸不分、讒傳得逞、賢士受害的現象,並借題發揮,感慨“君臣之際、朋友之間”因信讒而增疑,造成誤會,以至離閡。全詩採用以虛擬之物託寓內心真情的方式,典型地體現了“興寄”的詩學理念。
作品名稱
觀荊玉篇
作    者
陳子昂
創作年代
初唐
出    處
全唐詩
作品體裁
五言古詩
作品題材
邊塞詩

觀荊玉篇作品原文

觀荊玉篇(並序)1
丙戌歲2,餘從左補闕喬公北征3。夏四月,軍幕次於張掖河4。河州草木,無他異者,惟有仙人杖5,往往叢生。幽朔地寒,與中國稍異。予家世好服食6,昔常餌之7。及此役也,而息意茲味8。戍人有薦嘉蔬者9,此物存焉。囅爾而笑曰10:始者與此君別11,不圖至是而見之,豈非神明嘉惠,將欲扶吾壽也12。因為喬公昌言其能13。時東萊王仲烈亦同旅舍14,聞而大喜。甘心食之,已旬有五日矣。適有行人,自謂能知藥者15,謂喬公曰:此白棘也16,公何謬哉!仲烈愕然而疑。亦曰:吾怪其味甘,今果如此。喬公信是言,乃譏予,作《採玉篇》,謂宋人不識玉而寶珉石也17。予心知必是。猶以獨見之故18,被奪於眾人19,乃喟然而嘆曰:嗟乎!人之大明者目也。心之至信者口也。夫目照五色,口分五味,玄黃甘苦,亦可斷而而惑矣。而路傍一議,二子贈疑20,況君臣之際,朋友之間乎?自是而觀,則萬物之情可見也。感《採玉詠》21,而作《觀玉篇》以答之,並示仲烈。譏其失真也。
鴟夷雙白玉22,此玉有緇磷23
懸之千金價,舉世莫知真24
丹青非異色25,輕重有殊倫26
勿信玉工言27,徒悲荊國人28 [1] 

觀荊玉篇註釋譯文

觀荊玉篇詞句註釋

  1. 荊玉:即有名的“和氏璧”。《韓非子·和氏》載,楚人卞和在荊山中得到一塊玉璞,進獻給楚厲王、楚武王,卻都被認為是石頭而先後被砍去了左右腳。等到楚文王即位,才叫匠人雕琢,終於得到了玉璧。
  2. 丙戌歲:武則天垂拱二年(886)。
  3. 喬公:即喬知之,武則天時累官右補闕、左司郎中,《舊唐書》有傳。垂拱二年(886),左豹衞將軍劉敬周帥河西騎兵從居延入討金徽州都督僕固始,在補闕喬知之攝侍御史護其軍,事見《燕然軍人畫像銘序》(《陳子昂集》卷六)。
  4. 軍幕:軍隊幕府。次:駐紮。張掖河:在今甘肅西北部。
  5. 仙人杖:草藥名,可作菜蔬。
  6. “餘家”句:陳子昂《我府君有周居士文林郎陳公墓誌銘》中,説他父親陳元敬隱居山林,服食雲母以養性情,所以説“世好服食”。
  7. 餌:吃。
  8. 息意:斷念。味:指仙人杖。
  9. 薦:獻。
  10. 囅(chǎn)爾:喜笑顏開的樣子。
  11. 此君:指仙人杖。
  12. 扶:助。
  13. 昌言:美言。
  14. 王仲烈:名無競,官至監察御史、太子舍人,後坐貶卒。《舊唐書》《新唐書》均有傳。
  15. 行人:過路人。知藥:識草藥。
  16. 白棘:即酸棗。
  17. “謂宋”句:《闞子》載,宋國有一愚人得到一塊燕石,當成寶玉珍藏(見《藝文類聚·地部》引)。喬知之用這個故事來諷刺陳子昂把酸棗當成仙人杖。珉(mín):美石。
  18. 獨見:一個人的見解。
  19. 被奪:指遭眾人反對。
  20. 二子:指喬知之、王鍾烈。
  21. 《採玉詠》:即喬知之所作《採玉篇》。
  22. 鴟(chī)夷:皮口袋,外形做成像貓頭鷹模樣。
  23. 緇(zī):黑色。磷:薄,損傷。
  24. 舉世:整個人世。
  25. 丹青:丹砂和石青,兩種顏料。
  26. 殊倫:不同類別。
  27. “勿信”句:一作“勿信工言子”。工言子,善於言辭的人。
  28. 荊國人:指楚人卞和。 [2] 

觀荊玉篇白話譯文

丙戌這一年,我跟隨左補闕喬公知之北征匈奴,初夏四月,軍隊幕府駐紮在張掖河。河灘的草木沒有很特別的,只有一種仙人杖草往往一叢叢生長。幽州北方地氣寒冷,與中原地區有點不一樣。我們陳家世代喜好吃藥養生,過去我曾經吃過這種草藥。直到這次北征時,才不打算吃它。戍守的兵土有獻來鮮美菜蔬的,這個仙人杖就在其中。我不禁開心地笑着説:“當初與這位先生相別,沒想到在這兒卻又見到了它。難道不是神明的恩賜?將要幫助我延年益壽呀。”因而便給喬公用好話介紹了它的功效。當時,東萊人王仲烈也同在軍中,聽説之後大為高興,甘心情願地服食它,已經有十五天了。恰巧這時有個過路人,自稱能識別草藥的,對喬公説:“這是白棘呀,大人您怎麼這樣糊塗啊!”王仲烈吃驚而懷疑,也説:“我奇怪它的味道甜,如今果然是這樣。”喬公相信了這番話,就譏諷我,作了《採玉篇》一詩,説宋國人不識玉而把文石當作寶貝。我心裏知道這一定是仙人杖,但還是因為只是我個人見識的緣故,被眾人所反對,於是我慨然嘆息説:“哎喲!人最為分明的是眼,心最可相信的是口。眼照見五色,口分別五味,黑與黃,甜和苦,又是多麼分辨得清楚而不會迷惑呀!可是,路邊人一議論,喬、王二位便產生疑惑,何況是君臣之際、朋友之間!從這件事來看,那麼萬物的情理也是可以想見的。”我有感於喬公的《採玉詠》,作此《觀玉篇》來回答他,並把它拿給王仲烈看,諷刺他的失真。
鴟夷皮口袋裏面有一雙白玉,這白玉表面有一點斑點疵痕。
倘若把它掛出來標價一千金,世上沒有人理解它價實貨真。
硃砂丹青都不是特別的顏色,人們的看法卻有明顯的重輕。
千萬別信那巧言滑舌的小人,我只為貞士卞和的遭際悲憤。 [2] 

觀荊玉篇創作背景

根據詩前小序可知,此詩作於丙戌歲,即武則天垂拱二年(686),詩因“仙人杖”的真偽之辨而發。陳子昂以為真,喬知之聽信“行人”之言以為假並作《採玉篇》譏之,從而引起陳子昂的一番感慨。於是,陳子昂創作《觀荊玉篇》作為對此事的迴應。
武則天垂拱元年(685)北方九姓部族同羅、僕固叛亂,唐廷派左豹韜衞將軍劉敬同發河西騎士征討,左補闕喬知之隨行護軍,陳子昂亦被派佐軍幕。這使他有機會去實踐其報效國家的宏願。這次河西邊塞之行也使陳子昂有機會領略到西北邊陲的風光,體察到戰爭給各族人民造成的疾苦,感受到仕途的坎坷,尤其是他提出的足食足兵的籌邊策略似乎並未得到充分重視,所有這些,孕育了他思想深處的壓抑與不平,促成他的《觀荊玉篇》等邊塞詩篇的誕生。 [3]  [4] 

觀荊玉篇作品鑑賞

觀荊玉篇整體賞析

這是一首有着深刻寓意的古詩。詩序講了一個故事。陳子昂看到張掖的甘枸杞,便對眾人説甘枸杞是上好藥材,同行的喬知之(即喬公)聽了之後也附和陳子昂,同行的王無競(即東萊王仲烈)聽了後非常高興,就將甘枸杞當做益氣養神的靈藥來吃。一連吃了五天之後,一個自稱認識藥材的路人稱王無競吃的不是藥材甘枸杞,是一種叫白棘的普通植物,於是乎王無競開始質疑陳子昂之前的話,之前附和的喬知之也作詩《採玉詠》笑話陳子昂,而陳子昂自己明明知道甘枸杞是上好藥材,但因質疑他的人很多,他只好緘口不言。而後從眾人在甘枸杞事情上的前後態度,想到了君臣之際、朋友之間的相處之道。
詩人巧用比興,借題發揮。分明是價值連城的寶玉,卻被説成是石頭,真心獻寶的坦誠君子,卻被誣衊成欺世盜名的騙子;分明是益壽延年的補藥,卻被斥為白棘野果,真正識貨的人,反而遭到譏笑,有口莫辯。這種是非混淆,黑白顛倒,忠奸不分,讒傳得逞,賢士受害的現象,在封建社會本是屢見不鮮的,而在武則天執政前後則更為嚴重。因此,陳子昂深感“舉世莫知真”,“勿信工言子,徒悲荊國人”。詩人這痛切的呼聲既包含着懷才不遇的感慨,也強烈地表達出對武周王朝的不滿和遺責。
此詩寓含的真義是通過人之言與玉之質的關係感慨“君臣之際、朋友之間”因信讒而增疑,造成誤會,以至離閡,以寄託自己對遇合於“君臣之際”、取信於“朋友之間”的真誠期望。值得注意的是,此詩詠玉,但在其實際創作起因與過程中卻無玉,完全是虛擬、假借之物,而這種以虛擬之物託寓內真情的方式,卻正是“興寄”的典型形態。 [2]  [3]  [4] 

觀荊玉篇名家點評

麗水學院教授趙治中《“縱橫未得意 寂寞寡相吟”──論陳子昂的孤獨意識》:陳子昂在詩中不只流露懷才不遇的慨嘆,而且由於武后盛開告密之門,酷吏橫行,冤獄紛起,不免還產生憂讒畏禍的心理。 [5] 

觀荊玉篇作者簡介

陳子昂(659一700),唐代文學家,初唐詩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縣)人。因曾任右拾遺,後世稱為陳拾遺。青少年時家庭較富裕,慷慨任俠。成年後始發憤攻讀,關心國事。二十四歲時舉進士,直言敢諫,一度因“逆黨”反對武則天的株連而下獄。兩次從軍,對邊塞形勢和當地人民生活有較深的認識。後因父老解官回鄉,父死居喪期間,權臣武三思指使射洪縣令段簡羅織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獄中。其詩風骨崢嶸,寓意深遠,蒼勁有力。有《陳伯玉集》傳世。 [6] 
參考資料
  • 1.    彭定求 等.全唐詩(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12
  • 2.    王 嵐.陳子昂詩文選譯.成都:巴蜀書社,1994:60-64
  • 3.    許總.風骨興寄的實踐成果及其淵源影響──陳子昂詩論.中國韻文學刊,1994(02)
  • 4.    王婕.論陳子昂的邊塞行與邊塞詩.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04)
  • 5.    趙治中.“縱橫未得意 寂寞寡相吟”──論陳子昂的孤獨意識.綏化師專學報,1997(02)
  • 6.    夏徵農 等.辭海(縮印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