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覆船山

(建甌市覆船山建安郡城遺址)

鎖定
城南雲際山西麓眾多餘脈中,水南橋南向直至緊挨城池的環城路邊側,有座這樣的山巒,山勢呈東南向,長方形,個頭小,海拔僅198米,長700餘米,寬約250米,頂部較為平坦,四周山坡上段略陡,遠觀形如一隻倒扣過來的船,因形得名,喚作覆船山 [1] 
閩越王·無諸建行宮,後焚又建,至郡治遷移黃華山麓計歷時526年。此為建甌最早之城牆。
中文名
覆船山建安郡城遺址
館藏地點
今建甌水南覆船山下
所屬年代
戰國末時(閩越)
出土地點
福建省建甌市
門    票
免費

覆船山歷史沿革

無諸(約生於戰國時期,卒於漢初),漢閩越王,姓騶氏,為越王勾踐後裔。越國解體後,無諸移居閩地,成為閩越王,並在今建甌水南覆船山下建無諸行宮。閩越國(前202-前110)初,無諸經略閩地兩大手筆,一是創冶城(福州),一是創芝城(建州)。
約公元前200年,建溪松溪交匯處敞闊地帶土地擁有者童毅慷慨獻地,與無諸一同主創了芝城。創城伊始,是在城南、城北,還是城西,已無從考證。從後來的發展跡象來看,這三個片區當幾近同步,或前腳後腳。故大體可認定,約公元前200年,覆船山下已創有城。
覆船山 覆船山
漢滅閩越國後,置東部都尉府(後改南部都尉府)駐侯官(今福州)統領全閩。公元前85年,閩地第一個縣冶縣治侯官(今福州)。建安初年,漢廷析侯官縣(原冶縣)北鄉在閩北置建安、南平、漢興(浦城)三縣。三縣以建安為核心,建州在閩北中心地位就此形成。
203年統領全閩的南部都尉府從今福州北遷,府署駐建郡城南覆船山下,賀齊任都尉。閩地中心從閩越國起的400年後,第一次從福州北移建州。芝城的中心,也從城北移至城南覆船山下。
三國吳永安三年(公元260年),郡守王蕃始在水南覆船山下築郡城。後焚又建,至郡治遷移黃華山麓計歷時526年。此為建甌最早之城牆 [1] 

覆船山現狀

原建甌博物館館長張家先生説,20世紀80年代初他曾上得覆船山,發現面城的西向大半山腰上有城牆殘基。後來,村民在山上開墾桔園,所存被毀。
郡城遺址 郡城遺址
歲月滄桑,變遷幾度。現如今城南已成片開發,高樓矗起。可行腳其間,尤其是登上覆船山,依然能感受到當年府城、郡城、州城經久不衰的氣息。 [1] 

覆船山文物價值

建甌歷史悠久,為福建最早被開發的地區之一,在福建歷史上曾有舉足輕重地位,自古為建安郡,建州,建寧府治所所在地,長期作為閩北部首府,兩度成為福建地區首府,一度成為正式國都,清代之前經濟發達,轄區廣大,併為唐宋茶葉、木材、陶瓷、造酒、鑄錢、書坊中心,出現過眾多著名歷史人物,文教興盛,被譽為“東南縐魯”
作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有着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和豐富的文物古蹟。它既是我國古代閩越文化的搖籃,又是閩漢文化交融區域,當地的民俗風情至今留存着濃厚的閩越族的古樸氣息和神秘色彩。
據文物部門普查摸底,我市共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市級文物保護單25處,現有館藏文5000多件,其中3000件屬國家級文物;納入資料管理的各類古遺址、古城址、古寺觀(廟)、古窯址、古墓葬等計200餘處

覆船山文物保護

覆船山建安郡城遺址,目前抓緊由市政府行文確定為市級文保單位,劃定大致的郡城遺址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在城市控制性詳中加以確定,要求保留現(原)狀,嚴禁深挖取土和進行任何建築。有可能的話,可在遺址四周種上勒子樹(即籬笆樹)作為圍牆,並選擇適當地點建個標誌大門,立個保護石碑。其餘的待中遠期進行恢復。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