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覆土燒刃

鎖定
所謂“覆土燒刃”,就是以調配的泥土覆蓋刀身不需要高硬度的位置,然後將刀劍加熱至特定温度,當紅熱的刀身進入水中後,赤裸的部分迅速冷卻,而有泥土覆蓋的部位的温度變化不會非常明顯,導致硬度與赤裸部位不同,從而達到剛柔並濟的效果,在刀刃硬度高的情況下,依舊能保持刀身的良好韌性。
燒刃和刀劍的尺寸,選擇的鋼材,追求的硬度等等有很大關係。一米長的刀劍如果選擇T10,T8等鋼材,那麼最好就要燒刃,因為T10鋼在硬度HRC57,58左右或者更高時韌性差,容易斷,不適合做長刀劍,所以只好用燒刃這種局部熱處理的方法來彌補韌性不足的缺點。如果選擇一些合適的材料那麼就不用燒刃了,因為有些材料處理到硬度HRC57或58時,韌性仍然不錯。
中文名
覆土燒刃
外文名
Turns the soil to burn blade
類    別
刀劍製作
配    方
黏土+硼砂+鐵粉+碳粉(比例是1:1)

覆土燒刃刃紋介紹

燒刃改變硬度對鋼材有用,對鐵是沒用的,所以沒有好刀匠做全鐵燒刃刀。
覆土燒刃的工藝需要的幾種原料:
配方:黏土+硼砂+鐵粉+碳粉(比例是1:1),再加上以碳粉含量相等的木炭。
鐵粉推薦使用鏽鐵,可用砂輪機磨下來的,然後用磁鐵一吸就可以了;土用生土;硼砂是一種鈉硼酸鹽泥岩粉末,它的作用是去除表面氧化物,使粘土與刀身粘連的更緊密,淬火時使之不易脱落,還可以防止淬火時鋼的表面脱碳。
其實現代氣焊中也有用硼沙等同於=助焊劑,用來消除表面的氧化物,使之焊接得更牢固。
淬火:鋼材會因為温度升高而改變結晶方式,在温度達到727~911度(因含碳量而異)以上時,變為一種稱為麻田系(MARTENSITE)的結晶,此時將火紅的鋼投入水或油中,因瞬間降温致使結晶來不及變回,而被固定下來,稱之為淬火。麻田系(MARTENSITE)結晶的特性是硬且脆,而且體積較原來大。所述的“麻田系”在材料學中稱為“馬氏體”。
水淬速度最快,得到的硬度較高。
油淬速度相對慢點,得到的硬度相對低些。
風淬速度相對更慢,得到的硬度相對再低些。
各有各的優點和缺陷,按鋼材的不同和對期待的結果不同而選擇最合適的熱處理方式。
同一塊鋼材火紅時,若未全部投入水中,只有局部泡水,則未入水部份,因緩慢降温而回復原來的結晶狀態,導致硬度及體積不變,稱之為局部淬火。覆土燒刃即屬局部淬火的一種。
覆土部份的刀身因覆土的隔離,就如同未投入水中一樣,一把直的刀身。經過局部淬火後,刃口硬度。體積都增加了,自然就往刀背(棟)的方向彎曲----反
夾鋼類的中國劍不用覆土,燒紅了整支下水就可以,全鋼要覆土。淬火前當然要做出劍形而且要初磨。

覆土燒刃製作方法

中國在漢代就出現了局部淬火工藝,而且極有可能出現了較為成熟的敷土淬刃工藝。其基本方法是以調配的泥土覆蓋刀身不需要高硬度的位置,然後將刀劍加熱至特定温度。當紅熱的刀身進入水中後,赤裸的部分迅速冷卻,而有泥土覆蓋部位的温度變化不會非常明顯,導致硬度與赤裸部位不同。這樣可以精確控制刀條不同部位淬火時的不同冷卻速度。現代物理學證明,鋼鐵的冷卻速度與硬度成正比,與韌度成反比。 [1] 
參考資料
  • 1.    王燁編著. 中國古代兵器[M]. 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 2015.01.第3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