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西馬坊村

(陝西省西鹹新區灃西新城高橋街道西馬坊村)

鎖定
西馬坊村位於長安西片的灃西地區,西南接户縣、東北靠咸陽。隸屬西安市長安區高橋街辦管轄,在高橋街道辦以北偏西方向,因西接咸陽秦都區釣台街道辦王道村和資村,貌似西安一塊飛地直插咸陽,與古沙河遺址咫尺之遙。東接高橋街辦東馬坊村。
2009年底本村曾被灃渭新區託管,託管後積極打造“綠色無公害果蔬基地”現在已經初具規模,稱為西安周邊響噹噹的一張名片。後灃渭新區撤銷,2014年初西鹹新區成立,隸屬西鹹新區灃東新城行政管轄。2017年劃歸西鹹新區灃西新城管轄。
2017年本村由於城市建設拆遷,擬安置於村落原址新建的灃西新城新灃和園小區。
中文名
西馬坊村
地理位置
西鹹新區高橋街辦西馬坊村

目錄

西馬坊村村莊簡介

西馬坊村分南北二堡及圍牆三個自然村,南北二堡以張姓為主,另有韓、楊、陳等個數十户,圍牆無張姓,以韓、楊、陳三姓為主,另有曹、柴兩姓數户。
坊”字《唐元典》有記載:“古代把一個城邑劃分為若干區,通稱為坊”。由此可見,坊即為村落、聚集地。“街坊鄰里”也是來源於此。單言唐代長安城內,人口過百萬,有坊裏108個。可見“馬坊”一詞字面意義就是養馬人聚集的村落。
本村位於灃河西岸,毗鄰古沙河、灃河、渭河。遠古時期先民逐水而居。灃河西岸發現了大量原始社會遺蹟,屬於新石器時代典型的父系氏族公社村落,稱陝西龍山文化,足見此地遠古時期既有人居住。此地古為周秦漢唐京畿之所,歷史久遠。《詩經》詩經·大雅“文王有聲”篇有“豐水東注,維禹之績”。所謂的“豐水東注”古豐水即今陝西長安的灃河。東漢經學家鄭玄,在其所注毛詩中對這句箋雲:“昔堯時洪水,而豐水亦氾濫為害,禹治之使入洞,東注於河,禹之功也。”可見大禹時期先人便在這裏治理過洪水。西周以灃、鎬為都時,西安周邊已得到重點開發,長期以來這一地區人口稠密,村落歷史悠久,農業發達,商貿活躍。
為何名為馬坊的村莊皆靠近大河?因為河州水草豐茂,是天然的放馬灘。比如灃西靈沼鄉梁家灘便是清初敏壯公梁化鳳的放馬灘。馬坊村東南的嚴家灘也是一個天造地設的放馬灘。西周時,豐鎬地區水草豐茂,百姓養牛。用馬駕車,畜牧業已相當發達。《詩經》中有多處記載周人飼養家畜的詩句,如“誰謂爾無羊?三百維羣。誰謂爾無牛?九十其犉”等。當時,可見馬牛的使用已經相當普遍。從灃京車馬坑出土的馬車遺蹟看,馬已被用來駕車,挽具也較完備。該村以東不遠處有一個墳疙瘩,村人相傳這墳疙瘩為周文王九公主的墳墓(又説是周文王九王子的墳墓)。但是要以此為據説明成村於周朝恐為時過早,皆因無史料佐證,史籍無載。考古發現這個墳疙瘩其實是一出秦代宮殿遺址,有火焚痕跡,焚燬與秦末。
西漢時,在秦國上林苑基礎上設立上林苑,範圍更為擴大。西馬坊村此地就地處皇家上林苑。據《漢書·舊儀》載:“苑中養百獸,天子春秋射獵苑中,取獸無數。其中離宮七十所,容千騎萬乘。”西漢大才子司馬相如的《上林賦》記載漢武帝遊獵時,曾“西馳宣曲,濯牛首,登龍台,掩細柳”。其中的龍台,即龍台觀。三國魏博士張揖注《上林賦》:龍台,“觀名,在灃水西北,近渭。”胡三省註解《資治通鑑》220卷説:“此皆漢上林苑地也。雲:豐水,出鄠南豐谷,北流逕漢龍台觀東南,與渭水會於短陰山。”今龍台觀遺址就位於西馬坊村不遠的户縣大王鎮龍台坊村。史載:漢上林苑有士兵把守,尋常百姓不得入內,可見西馬坊村地處皇家上林苑宣曲宮核心地帶,要説村子建於西漢,那是不可能的事情。《西都賦》講到:“徒觀跡於舊墟,聞之乎故老”,説明東漢初期班固在寫《西都賦》時,上林苑已是一片廢墟了。可見西馬坊村建村那是西漢滅亡以後的事情了。
唐朝時時,長安城內設57坊1市,城外設59鄉295裏。1997年編撰的《長安縣誌》已經在第3編第3片第4節記載:“唐代及以前長安、萬年兩縣的村莊有西馬坊”可見最晚在唐朝時東西馬坊村已經出現。
到了宋朝,陝西地處遼夏金邊境,是抵禦周邊民族侵略的前沿陣地,為此,宋政府在這裏駐紮了大量軍隊。據史料記載,僅陝西邊境宋英宗治平年間屯駐的軍隊就達45萬餘人,關中地區是我國曆史上傳統的畜牧業基地,漢唐時期統治者就在此地大規模地飼養馬匹。史載,河東路“山川深峻,水草甚佳,其地高寒,必宜馬性。”.宋仁宗慶曆元年(1041年)九月成立陝西營田務,種糧、養馬、以備軍資。其中軍馬尤為重要,北宋時期西北地區先後建立了24所馬監,佔全國馬監數額的近三分之一。(宋)宋敏求:《長安志》記載:“《興平》陝西興平普通城,地跨渭水兩岸。興平有龍,大馬,小馬,羊澤4馬務,慶曆年闢為營田”,可見到了宋代渭河兩岸更是成為官方的養馬之地。
據宋敏求《長安志》載“長安縣設6鄉6裏”其中灃河一節述:“其源闊一十五步,其下闊六十步,水深三尺。自鄠縣界來,終(經)縣界,由馬坊村入咸陽,流至宋村入渭。”可見到了宋代,馬坊村重操舊業,已經響噹噹的叫了起來了。到了明朝,明《雍大記》載:“灃水出長安縣西南五十里終南山灃谷。其源闊以十五步,其下闊六十步,水深三尺。自户縣來,由馬坊村入咸陽,合渭水。
清代年間,長安縣將鄉、裏制改為鄉、厫制,雍正年間,長安縣城外設18廒轄797村5峪口。清朝《大清一統志》記載更為詳細“豐水出長安縣西南五十里終南山豐谷其源闊十五步其下闊六十步水深三尺自鄠縣界來終縣界由馬坊村入咸陽縣西十一里流至宋村入渭”。雍正13年《陝西通志》卷16記載:馬坊鎮在縣(今西安市)西45裏,鎮由東西2個堡子組成,無城牆。可見此時馬坊村已經開始設鎮。
到了清朝末,年長安縣縣令翁檉修修訂《咸寧長安兩縣續志》記載:長安縣設18厫,西鄉置厫六,本村隸屬馬王廒管轄。馬王厫在縣西南五十里,分十保障,統三十六村:廒在馬王大堡。全廒北界咸陽,西界鄂縣。灃水自馮籍、姜仁兩廒間流入,經韓家莊南左分一支,曰沙河。其正支北流入田許廒。沙河自韓家莊南分豐水北流,經曹坊村西,又西流,經栲子屯北流入咸陽界。泥河自馮籍廒流入,靈沼河自東南來注之,北流入咸陽界。靈沼河自馮籍廒流入,西北流入泥河。新河南自鄠縣流入,北流入咸陽界。有户二千二百三十四,口一萬二千零四十。
中華民國20年(1931年)改倉、廒製為區,下轄鄉里,中華民國23年改為鄉、保、甲制,長安縣轄32鄉289保6630甲。東西馬坊已經隸屬“灃西鄉”管轄。
1949年建國後,長安縣設設32個區,1949年9月後改為25個區,成立高橋、馬務、江渡3鄉,屬灃西區。1955年5月調整為155鄉。西馬坊村隸屬灃西鄉管轄。1958年9月,鄉建制撤銷,改為人民公社,西馬坊隸屬為高橋管區。1961年區劃調整時西馬坊隸屬高橋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初,1966年9月,高橋公社改稱高潮公社,西馬坊繼而隸屬於高潮公社。1971年9月,各公社均恢復原名。1984年撤銷人民公社,改為鄉,將高橋人民公社改為高橋鄉政府,西馬坊即為高橋鄉管轄,2009年撤鄉並鎮,高橋鄉升格為街道辦,西馬坊隸屬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