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西蒙·武埃

鎖定
西蒙·武埃(Simon Vouet)法國畫家。他是17世紀上半葉法國代表性的畫家。1613—1627年在意大利,是聖路加學院院長。作品受卡拉瓦喬影響,後來發展了類似雷尼的巴洛克和古典主義的折中風格。1627年,路易十三邀請他回國任宮廷畫家。他把法國人的藝術趣味帶離風格主義,導向了卡拉瓦喬的風格和巴洛克藝術。他在法國的聲望非常之高,
中文名
西蒙·武埃
外文名
Simon Vouet
國    籍
法國
出生日期
1590年
逝世日期
1649年6月30日
職    業
畫家
出生地
1590.1.9

西蒙·武埃人物簡介

在法王路易十三的宮廷裏,有一位"皇家首席宮廷畫師",此人22歲時去意大利,在那裏一住就是16年。在藝術上受意大利的教養當然根基深厚,而在色彩與素描上對他影響最深的還是卡拉瓦喬的作品。後來他又傾注於對威尼斯的光色表現的研究。最終形成為他的法國巴洛克畫風。此人在17世紀法國宮廷中赫赫有名,他就是壁畫家與裝飾畫家西蒙·武埃。

西蒙·武埃人物生平

《希望、愛情與美的受扼》 《希望、愛情與美的受扼》
西蒙·武埃(1590-1649)出生於巴黎。14歲時被英國邀去為一位地位相當高的法國夫人畫肖像,後又被法國駐土耳其大使於1611年把他請到土耳其君士坦丁堡。武埃在那裏呆了一年,就轉道去了意大利的威尼斯,1614年初到了羅馬。武埃的天賦甚高,又善於結交,憑着這兩種秉賦,他的生活編年史一直是步步高昇。他在羅馬得到最有權勢的紅衣主教巴貝里尼的青睞,允許他在羅馬郊區費拉蒂納別墅辦一所繪畫學校。由於他的交際能力,很快成為僑居羅馬的法國畫家首領。1623年,他的保護人巴貝里尼當選為羅馬烏爾班八世教皇,武埃的地位就不言而喻了。不久,他受教皇提名,升為聖路加學院“親王”。這是封建教皇賜給外族人的最高榮譽。
1627年,武埃應路易十三之召,從意大利回到巴黎,繼續被聘為宮廷的首席畫師達15年之久。武埃的繪畫(包括雕塑)有一個特徵,即喜用典故,多取幻想性象徵形象。幻想世界能使人如身臨其境,造成一種錯覺,給人以精神的感奮。他的一些繪畫,其巴洛克藝術的特色是很明顯的。如《美術的寓言》(現藏羅馬國立藝術館)、《時代的征服》(1627年作,現藏馬德里普拉多美術館)、《引見的禮儀》(1614年,現藏巴黎盧浮宮)、《和平的寓言》(約1648年,為德·旺歇公爵私人別墅收藏)等等。那時路易十三與宰相黎塞留主教命他監理巴黎好幾座王宮的裝飾,那幅宮廷裝飾畫《希望、愛情與美的受扼》也是他返回巴黎後完成的一系列裝飾巨畫之一。
希臘神話中的夢神莫耳甫斯,原是睡神許普諾斯的兒子,死神塔那託斯的侄子。這個形象象徵生命的休憩,慾望的停止,在藝術作品中常被描繪成長有雙翼的老人。這個令人討厭的神話形象,給世間帶來的只是夢(莫耶甫斯,在西語中也是“酣睡”的同義語)。他把世上各種人形託給做夢的人。他的兄弟佛貝托爾與芳塔索斯則把人託以動物和無生命的形象,因而常常激起愛神與美神的憤怒。由於他的作用,人間不再祈求希望、愛情和美,只要夢就滿足了,女神們找到了莫耳甫斯後,就聯合向他襲擊。女神吹響了號子,喚醒眾神,去打退這個扼制人類一切美好希望而耽於睡眠的夢神。兩個女神正抓住莫耳甫斯的紅色與白色披肩,給畫面增添色彩的熱烈氣勢。武埃精於人體造型,技法熟練,色澤亮度較高。就造型的整體構思看,具有古典主義繪畫的最初特徵,調子十分和諧。武埃的許多壁畫幾乎都被毀壞了。此幅畫現藏於比利時布魯日的貝里美術館內,約184×133釐米。
《童貞女得子》 《童貞女得子》
童貞女得子》一畫是西蒙·武埃前期藝術的代表作,此畫作於他去羅馬的第二年。我們從這幅油畫的構圖處理與明暗關係諸特點看,畫家這時接受了一些威尼斯畫風的影響,然而人物又具有卡拉瓦喬的造型特色,這是武埃在意大利期間最富特徵的傾向性創作。西蒙·武埃的人物形象結構較結實,但不善於刻畫人物的表情,這也是畫家年輕時期的主要弱點。在1612年至1627年間,他在意大利各地教堂所完成的創作,差不多都有類似不足。儘管如此,武埃仍是一位才賦很高的法國畫家。他的勤奮令人欽佩,在意時所承接的繪畫任務幾乎與他回法後接受的裝飾畫與壁畫任務同樣多。《童貞女得子》是傳統的聖經故事畫,武埃使這一"神聖"情節更加世俗化,而且以富裕人家的閨房為背景,與宗教背景相距甚遠。所謂"童貞女得子",是指耶穌降生的事。經書上説耶穌的母親馬利亞是從受聖靈而感孕的,馬利亞就是耶穌唯一的肉身長輩的親人。畫上描繪馬利亞生下耶穌後,正由家人為嬰兒端湯沐身的時刻。童貞女生子的記載,最初見於《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2世紀時,被基督教會普遍承認,壁畫題材也應運而生。後來這一信條推演成教義,説馬利亞從受孕、分娩到生下耶穌,畢生都是童貞,説她從未受分娩之苦。所以畫上的馬利亞不象是產後的婦女,她毫無一點疲憊與病容之態。這幅畫對於瞭解西蒙·武埃在意大利期間的畫風,有一定的代表性。此畫約作於1615-1620年間,繪於畫布上,尺寸為217×311釐米,現歸羅馬傳教士聖弗朗西斯科·A·裏帕私人收藏。
2009年科學家用X光驗出美國華德斯藝術博物館的《蒙娜麗莎的微笑》裏面有一幅畫《聖韋羅妮卡》美國華德斯藝術博物館的《蒙娜麗莎的微笑》是贗品!裏面藏着《聖韋羅妮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