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西葫蘆白粉病

鎖定
西葫蘆白粉病俗稱白毛病,是由單絲殼白粉菌和瓜類單絲殼菌侵染所引起的、發生在西葫蘆上的病害。主要危害葉片,其次為莖、葉柄,果實很少受害。發病初期在葉面或葉背及幼莖上產生近圓形小粉斑,葉正面多,以後向四周擴展成邊緣不明晰的連片白粉,嚴重的整個葉片佈滿白粉。發病後期,白色的菌斑上生出成堆的、黃褐色小粒點,後小粒點變黑。 [1-2] 
西葫蘆白粉病為西葫蘆主要病害之一,分佈廣泛,中國各個蔬菜種植區均可發生,春秋2季發生最普遍,發病率為30-100%,對產量有明顯影響,一般造成減產10%左右,嚴重時可減產50%以上。 [3] 
西葫蘆白粉病的防治應在種植抗病品種的基礎上,加強栽培管理,提高植株抗病能力,採用以剷除菌源和藥劑保護為重點的綜合防治措施。 [3] 
中文名
西葫蘆白粉病
別    名
白毛病
為害植物
西葫蘆
為害部位
葉片、莖、葉柄、果實
病    原
單絲殼白粉菌和瓜類單絲殼菌

西葫蘆白粉病病原特徵

病原為單絲殼白粉菌(Sphaerotheca fuliginea (Schlecht) Poll.)和瓜類單絲殼菌(Sphaerotheca cucurbitae (Jacz.)Z.Y.Zhao),均屬子囊菌亞門真菌。該病除危害西葫蘆外,還危害黃瓜南瓜苦瓜西瓜甜瓜和一些花卉。 [3]  [4] 
單絲殼白粉菌:閉囊殼褐色至暗褐色,球形或近球形,直徑 60.0-95.0微米,具 3-7根附屬絲,附屬絲着生在閉囊殼下面,長為閉囊殼直徑的0.8-3.0倍,具隔膜0-6個,殼內含1個子囊。子囊橢圓形或卵形,少數具短柄,大小為(50.0-95.0)微米×(50.0-70.0)微米,內含8個或6-8個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橢圓形或近球形,大小為(15.0-20.0)微米×(12.5-15.0)微米。分生孢子在10-30℃均可萌發,20-25℃最適。 [3] 

西葫蘆白粉病為害症狀

西葫蘆白粉病
西葫蘆白粉病在苗期至收穫期均可發生,主要發生在西葫蘆生長的中後期,主要危害葉片,其次為莖、葉柄,果實很少受害。發病初期在葉面或葉背及幼莖上產生白色近圓形小粉斑,葉正面多,其後向四周擴展成邊緣不明晰的連片白粉,嚴重的整個葉片佈滿白粉,即病原菌的無性子實體——分生孢子。發病後期,白色的黴斑因菌絲老熟變為灰色,在病斑上生出成堆的黃褐色小粒點,後小粒點變黑,即病原菌的閉囊殼。 [3] 

西葫蘆白粉病侵染循環

温室西葫蘆拉秧後,病原菌以菌絲和分生孢子繼續在夏季種植的瓜類蔬菜和一些花卉上危害。在秋季再次利用温室種植時,露地瓜類蔬菜上的西葫蘆白粉病分生孢子隨氣流和灌溉水傳入温室中,成為初侵染源,從葉面直接侵入。 [3] 
翌春條件合適時放射出子囊孢子借氣流傳播,進行初侵染,落到葉面上的子囊孢子遇有適宜條件,發芽產生侵染絲從表皮侵入,在表皮內長出吸胞吸取營養。葉面上匍匐着的菌絲體在寄主外表皮上不斷擴展,產生大量分生孢子進行重複侵染。 [3] 

西葫蘆白粉病流行規律

西葫蘆白粉病的發生、流行與氣候、栽培管理等因素相關。 [3] 
氣候:病菌產生分生孢子的適温為15-25℃,發病程度取決於濕度和寄主長勢。低濕(相對濕度25%)可萌發,高濕(相對濕度85%)萌發率明顯提高。温室大棚前期大水漫灌和後期澆水過少時,西葫蘆白粉病發病重,尤其當高温乾旱與高温高濕交替出現時,西葫蘆白粉病極易流行。 [3] 
栽培管理:栽培過密、光照不足、偏施氮肥、植株徒長、早衰都會促使西葫蘆白粉病嚴重發生。 [3] 

西葫蘆白粉病防治方法

西葫蘆白粉病的防治應在種植抗病品種的基礎上,加強栽培管理,提高植株抗病能力,採用以剷除菌源和藥劑保護為重點的綜合防治措施。 [3] 

西葫蘆白粉病農業防治

  1. 選用抗(耐)病品種:在中國酒泉日光温室西葫蘆種植品種10多個,據調查,早青F1、銀星F1較抗病。 [1] 
  2. 加強栽培管理:種植前利用夏秋季晴天高温悶棚7-10天消毒,亦可用硫黃粉燻蒸消毒,也可高温與硫黃燻蒸消毒結合處理。施足農家肥,氮磷鉀肥配合使用。每座面積667平方米的日光温室施充分腐熟的農家肥5-7方、氮肥7千克、磷酸二銨20千克、硫酸鉀40千克作底肥。起壟覆膜,全地面地膜覆蓋。應用膜下滴灌、膜下溝灌技術。科學灌水,出苗至開花前少灌水,應用滴灌技術的日光温室一般5-7天滴水一次,結果後每2天滴水一次,每次每座面積667平方米的日光温室滴水量1.5-2方。摘除根瓜,合理疏瓜,及早摘除達到商品標準的嫩瓜,避免瓜多損秧,降低植株的抗性。加強日光温室温濕度管理,適時排風,降低濕氣。噴施葉面肥如“益微”、磷酸二氫鉀等,促使植株健壯,減少病害的發生。在開花期、幼果期、果實膨大期各噴灑壯瓜蒂靈一次,增粗瓜蒂,強化營養輸送量,促進瓜體快速發育,瓜型漂亮,高產優質。在日光温室入口處設置石灰隔離帶。 [1] 

西葫蘆白粉病化學防治

葉片上出現病斑後的4天內,是藥劑防治最佳適期。噴霧時葉片正、背兩面均勻受藥,可有效控制西葫蘆白粉病的蔓延。選用40%氟硅唑乳油8000倍液、或2%菌克毒克水劑200倍液、或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12.5%腈菌唑乳油2000倍液等,每隔7-10天噴1次,酌情連噴2-3次。 [1] 
參考資料
  • 1.    魏野疇,符崇梅,張付平編.日光温室蔬菜花卉病蟲草害彩色圖譜.甘肅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05:34-35
  • 2.    西葫蘆白粉病的防治[J].湖北植保,2014,(第1期):53
  • 3.    姚良瓊,魏峯,強剛.西葫蘆白粉病的研究[J].農業災害研究,2014,(第5期):21-24
  • 4.    李金堂主編,絲瓜苦瓜西葫蘆病蟲害防治,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02,第6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