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西海

(漢代甘英抵達的海洋)

鎖定
東漢時期,甘英“臨西海以望大秦”,眾多學者對其進行過考證,結果眾説紛紜,但目前學術界主要以地中海波斯灣兩種説法為主流觀點。 [3] 
中文名
西海
釋    義
漢代甘英抵達的海洋
所屬時代
東漢

西海地中海説

甘英到達的條支城(安條克城)雖然早已不是塞琉古王國的都城,而是羅馬敍利亞行省的首府,稱其為條支國城也有情可原,面臨的西海則應是地中海。
甘英在這裏碰見安息西界船人也有可能。《魏略·西戎傳》説,條支被安息“役屬之,號為安息西界”。儘管此時敍利亞、安條克都在羅馬的管轄之下,但此地曾為安息西界,稱當地的船人為“安息西界船人”也在情理之中。如果此條支是指敍利亞的安條克城,甘英抵達地中海邊説可以成立。然而甘英功虧一簣,大秦在望卻望而卻步,確實遺憾。但無論如何,甘英西行是古代中西交通史上的一個標誌性事件,也是絲綢之路延伸至東地中海地區的證明。 [1] 
1928年小川琢治發表文章提出“條支”應當是安條克(Antiokia)省去首音 An 後的音譯。岑仲勉贊同該觀點,同時指出條支應當是指瀕臨地中海的安條克城,而不是波斯灣邊的安條克城。
1939年宮崎市定發表見解,認為西海不應是波斯灣,而是地中海,條支應當位於地中海附近。
20世紀後期,餘太山在全面考察中國古代文獻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後,認為“條支”兩字是塞琉西王朝首都安條克的音譯;《後漢書》所描述的“條支國都城”應是指安條克的外港塞琉西亞;“西海”應當是地中海。 [2] 
西海臨條支,而條支"暑濕。耕田,田稻。"這既符合地中海沿岸的情況,也符合波斯灣頭,但傳文稱條支“有大鳥,卵如翁。”大鳥即鴕鳥,棲息於地中海東岸的敍利亞沙漠,並非波斯灣頭的特產。《後漢書·西域傳》記載大秦(羅馬)“與安息、天竺交市於海中”,因此安息人出現在地中海的可能性也就非常大。
“條支國城”是確定西海位置的重要依據之一。關於條支國城的考證,以日本學者宮崎市定的結論最為可信。他認為“條支國城"是指塞琉古王國的兩都城之一安條克(Antiochia)的外港斯羅(Seleucia)港,其遺址位於峭壁之上,西南俯瞰地中海,東、西均有注入地中海的小河鑿成的深谷,只有東北隅一條小徑可通陸道。符合《後漢書》記載的"城在山上"又“面臨西海”,也稱得上“海水曲環"、"三面路絕”。只是實際考察發現"只有東北隅一條小徑可通陸道”與《後漢書》“唯西北隅通陸道”不相符合。但這一點完全可以認為是甘英觀察或記憶有誤,也可能是傳寫之誤。
比較各種説法,學者認為以餘太山先生為代表的“地中海”説最為可信、合理。 [3] 

西海波斯灣説

波斯灣也可以看作安息的西界。此西海也就只能是波斯灣及其以西的大海了。不過,如果“西南馬行百餘日”可至的“條支”是在波斯灣,那甘英原計劃出波斯灣繞阿拉伯半島進入紅海再經陸路到大秦也有可能。但這一線要經過伽德羅西亞的沙漠地帶,難於行走。伊西多爾的《帕提亞驛程志》根本就沒有提到這條路,可能在當時視為畏途。
而波斯灣附近也曾有過一座安條克城,但早已改名,距甘英抵安息西界之時已有兩個世紀之久。此時該城是否還有“Antioch”(安條克)之名,已不可考。因此,波斯灣“條支”之説,又略顯證據不足。 [1] 
很多學者認為西海即波斯灣,其主要依據是"甘英抵條支,臨大海欲渡,卻得聞安息西界船人之語”這樣的記載。但是,當時的條支不在安息版圖之內,西海亦不該是波斯灣。同時條支“有大鳥,卵如翁。"大鳥即鴕鳥,棲息於地中海東岸的敍利亞沙漠,並非波斯灣頭的特產。何況波斯灣位於安息之南,不在安息之西,故有學者認為西海並非波斯灣。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