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西泉鄉

(陝西省山陽縣轄原西泉鄉)

鎖定
西泉鄉位於山陽縣東南部,鄉政府駐地泉河村朱家院子,距縣城75公里。轄泉河、李家河、茶胡嶺,蒿坪河、青石河、兩岔河、西河、正溝、五溝9個行政村58個村民組,全鄉1446户5567人,鄉域面積104平方公里,耕地500公頃,人口密度為每方公里54人。
2011年,撤延坪鄉、西泉鄉合併設延坪鎮 [1] 
中文名
西泉鄉
地理位置
山陽縣東南部
鄉域面積
104平方公里
耕地面積
500公頃

西泉鄉自然環境

地處鶻嶺南麓,境內山河相間,溝壑縱橫,山地約佔總面積的95%,河谷、溝台地約佔5%,土壤以黃沙土居多,間有黑沙土、白沙土和紅土。屬暖温帶季風性半温潤山地氣候,海拔在800—1350米之間,最高1543米,北部山高地寒,南北温差較大,年均氣温在8—12℃,年均降水量800毫米以上,無霜期200天左右,屬中温、高寒相間氣候區,農作物一年一熟或二年三熟。
轄區主要山脈為鶻嶺支脈。
白龍洞梁,位於西泉北部,南北走向,峯高1543米。山腰有風景奇特的白龍洞
莫拿巖,位於西泉鄉南,峯高1065米。因山勢險峻,巖多樹少,攜物難行,故名“莫拿巖”。
主要河流靳家河,源於西泉鄉北部,流經西泉、延坪、法官至漫川關入金錢河,流長30公里,流域面積424平方公里。蒿坪河、李家河為靳家河支流。

西泉鄉資源物產

礦產資源豐富,有鋁、鋅、鐵、銅、、釩、銀、水晶石、重晶石、石灰石、大理石等金屬非金屬礦藏。傳統物產主要有核桃、板栗、油桐、生漆、柿子、龍鬚草木耳、蓮花、杜仲、丹蔘、魔芋板藍根黃芪等數十種,近幾年薯芋、柴胡發展勢壯舉迅猛,成為新興產業。

西泉鄉經濟狀況

農業以種植業為主,農業總產值佔工農業產值的75%,農作物主要種植小麥、玉米、馬鈴薯、甘薯、豆類。小麥和玉米播種面積分別佔總播種面積的40%和45%。全鄉林地面積8萬餘畝,其中天然林6萬餘畝,主要分佈在白龍洞梁一帶,多為針、闊葉混交林,種類主要有楊、柳、松、柏、樺木等。近20年來注重人工造林,累計造林面積達3萬餘畝,其中經濟林2萬餘畝,全鄉共有板栗累計14000餘畝,核桃4000餘畝。畜牧業生產逐步走向規模化、商品化,2002年底全鄉畜牧業產值佔農業產值的33%。勞務輸出已初見成效,2002年勞務收入110萬元。
受自然條件制約,全鄉無一重點鄉鎮企業,工業企業起步晚、底子溥、規模小,商業不發達,產值低,生存艱難。

西泉鄉基礎設施

近年來交通、郵電、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快,2000年前全鄉僅一條中西路與外界聯繫,2000年全鄉投資投勞達100餘萬元,打開了西泉鄉的西大門,修通了7.3公里的西延公路。全鄉已有7個村修通了公路,總里程85公里。北山、茶胡嶺兩村計劃在2004年底修通村級公路。全鄉共有無線電話60餘部,58個村民小組僅有茶胡嶺村的長溝、蓮花山兩組不通電,工程正在施工中,計劃年內通電。兩岔河、泉河兩座大橋計劃省已批覆,計劃2004年底建成通車。

西泉鄉社會事業

教育、文化、廣播電視,衞生事業蓬勃發展。2000年投資34萬元建成了中學教學樓,2002年投資25萬元建成了小學教學樓。全鄉已完成了普及六年義務教育和中小學排危工作,九年義務教育正在實施,計劃性004年8月底前完成,迎接省驗。教育質量不斷提高,1995年以來鄉辦初級中學累計考取各類中專生25人,縣重點高中35人。隨着廣播、電視事業的發展,羣眾文化娛樂活動日益豐富多彩,安裝衞星地面接收設施279處,廣播入户率達70%以上,鄉、村兩級衞星服務網絡基本形成,農民看病難問題初步得到解決。特別是“非典”防治期間,鄉、村兩級衞生服務網絡起到了效的作用。

西泉鄉名聲風景

白龍洞
白龍洞,位於西泉鄉五溝村,為天然洞穴。洞口呈橢圓形,洞高24米,寬35米,長43米。洞內通風良好,洞底平坦,洞內生長形狀各異的鐘乳石、天橋、石塔、石佛、石龍等,公路直達洞口。1998年縣政協正式開發對外開放,屬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千年石榔
千年石榔,全鄉共有5棵,分別分佈在泉河村3棵,李家河村1棵,最大一棵樹圍5米,高35米,據考有兩千年樹齡,已列入縣級重點文物進行保護。
龍洞溝自然風景區
龍洞溝自然風景區,位於西泉鄉政府大門東南部,溝長約1.5公里,景點有二龍戲珠、龍洞瀑布等9處自然景觀。

西泉鄉經濟建設

近年來,西泉鄉以扶貧攻緊總攬農村工作全局,以基礎設施建設為突破,以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為主線,大力培育中藥材、食用菌等優勢產業,大興退耕還林,美化生態環境,優化投資環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形成了萬眾一心,共赴小康的開放開發新格局。2000年以來,新修村組公路120公里,基本實現了村村通路;完成了電網改造,使80%羣眾用了上自來水,極大地改善了羣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加大小額扶貧貸款和信用貸款數額,支持羣眾退糧興藥,全鄉新興中藥材3500餘畝,其中黃姜2500畝,柴胡、丹蔘、天南星1000畝,糧經比達到4:6,藥材收入成為農民的主要經濟來源。退耕還林3300畝,其中核桃建園2000畝。板栗建園1000畝,其他300畝,有效地改善了生態環境。引資60萬元開採西河村姚溝、蒿坪河村三岔等重晶石礦點4處,使資源得到了合理的開發和利用。經過政府規劃引導,羣眾苦幹實幹,止2002年底,全鄉人均純收入達到1020元,廣大羣眾向小康之路穩步邁進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