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西河

(長江支流嘉陵江的支流)

鎖定
西河,長江支流嘉陵江的支流,古稱西水、小潼水。發源於五子山分水嶺西南劍閣縣、江油市交界,東南向,流經四川省劍閣縣、南部縣閬中市蓬安縣(邊界),於南部縣王家鎮南1公里西河口注入嘉陵江。主要支流有菜子河、興隆河、寶馬河、紫巖河、西紫河等。
西河是劍閣、南部兩縣的重要河流,流域內建楊家壩水庫、健康水庫、二教水庫、新電水庫、勝利水庫、迎高水庫、光華水庫、戰備水庫、青龍水庫、迎新水庫、徐岸河水庫等攔蓄洪水,灌溉農田。 [6]  特別是中游的升鍾水庫,總庫容達13.39億立方米,控灌南部、閬中、西充、蓬安、武勝、南充市、南充縣、劍閣等縣(市)的208萬畝農田。 [6] 
西河已實現梯級開發電站。規劃有升鍾水庫渠首電站、升鍾區水磨河電站、大橋區青巖子電站、閬中縣寶珠石電站、定水區新民電站、周家井電站等8級。西河可以通航。自周家井、鐵佛塘、王家電站建成後,周家井至定水有小船航行。
中文名
西河
別    名
西水、小潼水
所屬水系
長江支流嘉陵江的支流
地理位置
四川省南充市西部
流經地區
江油、劍閣、南部、閬中、蓬安
發源地
五子山分水嶺西南劍閣縣、江油交界
主要支流
菜子河、興隆河、寶馬河、紫巖河、西紫河
河    長
307.4 km
流域面積
3169 km²
河    口
南部縣王家鎮西河口

西河幹流概況

西河的位置及水系分佈 西河的位置及水系分佈
西河發源於五子山(五指山 [1]  )分水嶺西南,上源有兩支:一源出自劍閣縣五指山南麓,一源出自江油縣雲集鄉皇堂埡(一説江油縣七井鄉 [3]  )。二源在江油鄧家壩合流後,流經劍閣縣東寶、武連、正興、開封、迎水、柘壩、長嶺等地,於塗山鄉界流入南部縣。劍閣縣境內流長118公里,流域面積1235平方公里,佔全縣總面積40%。河道起點高程670米,出境高程368米,平均比降1.45‰,落差302米,中下游河面寬100米至200米,1982年修建升鍾水庫,攔斷西河,蓄水13.8億立方米。縣境長嶺至柘壩鄉一段河道為正常水位淹沒區,水位高程412.0米,洪水高程428.8米。 [2] 
西河經劍閣縣柘壩入南部縣境低山區,經西河、太霞兩鄉向東南逕流,至鐵鞭鄉羅家村折而蜿蜒向北,經保城,過雙峯鄉龍馬鎮,復向東南碑埡廟直流。碑埡廟已建成攔河大壩,是為西南最大水庫——升鍾水庫。在大壩以下,仍向東南逕流,經升鍾寺納菜子河,經永紅鄉玉眉山納觀音河入萬年鄉,繼經閬中縣將軍鄉,入南部縣興盛鄉蘭登山西麓有興隆河來會,至定水有寶馬河來會,其後又經風台、寒坡、肖家、棗兒、羣龍、盤龍至高雲鄉太平寺南納紫巖河後,復經廣法、碧龍、富利至大富鄉黃角店村納西紫河,而後入王家鎮納東溪。在王家鎮南1公里西河口注入嘉陵江。全長307.4公里,流域面積按升鍾水庫上下游合計為3169平方公里。 [1]  [2] 
升鍾水庫下游有一段為南部、閬中兩地界河;河口段為南部縣、蓬安縣界河,對岸經蓬安縣西睦壩鄉西河村入境,過白水灘、永安寨 [3]  。西河流經盤龍一段,與嘉陵江僅距1700米。1960年代,已利用嘉陵江水位高於西河水位2米的優勢,鑿穿隧洞,引嘉陵江水入西河發電。西河南部且境內流長202公里。碑埡廟以下為40.5公里,河寬50~140米,集雨面積1934平方公里,比降0.42‰,天然落差62米。 [1] 
西河劍閣縣武連鎮段 西河劍閣縣武連鎮段
西河劍閣縣開封鎮段 西河劍閣縣開封鎮段
劍閣縣長嶺鄉升鍾水庫庫尾一段 劍閣縣長嶺鄉升鍾水庫庫尾一段
西河南部縣定水鎮段 西河南部縣定水鎮段

西河水文特徵

西河升鍾水庫上游,即劍閣縣出境平均流量每秒12.8立方米,最大洪峯流量每秒7075立方米,平均年徑流總量為4.5億立方米。 [2] 
西河南部縣境內水文資料顯示,多年平均流量為9.2立方米/秒,1956年最大洪峯流量4300立方米/秒,1960年最小枯水流量0.07立方米/秒,多年平均輸沙量113萬噸,1963年7月16日實測最大含沙量為11.2公方公斤。 [1] 
歷史上,西河也出現過多次水災。隋大業元年(605)“水毀西水縣治”(今西河鄉高峯村),迫使西水縣治移彭定故宅(今保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水淹治平脊”(今閬中縣柏埡區治平鄉);1956年,西河兩岸19鄉均遭水災;1981年特大洪水,以“嘉陵江、西河兩岸為甚”。 [1] 

西河主要支流

菜子河,有兩支。左支源於雙佛鄉七寶廟,向西北流經鹽亭縣金安鄉,名石科河;繼向東北流經花罐鄉,稱凡河;入柳樹鄉至鳳真村折向東流至蠶絲宮。右支源自柳驛鄉洞空彎,向北流經柳樹鄉稱柳樹河(一名響沙河)。兩支在蠶絲宮匯合稱菜子河,再北流至升鍾鎮注入西河。此河全長30公里,河寬約30米,比降1.66‰,落差49.8米。多年平均流量1.2立方米/秒,每平方公里年輸沙量555~600噸。集雨面積252平方公里。 [4] 
寶馬河南部縣大王鎮段 寶馬河南部縣大王鎮段
寶馬河,源於伏虎鎮劉家溝村,向南經西充縣罐埡鄉,至鳴龍鄉西2公里處折向東北流經義和、中南等鄉,入南部縣境龍鳳鄉,繼向東北至建興場,納源自西充縣義興鄉的巡按河後,再東北經三官、大王兩鄉,至定水場南0.5公里注入西河。全長63公里,境內流長約45公里,平均寬約60米、深約1.5米,比降0.16‰,總落差37.5米,年徑流量1.19億立方米,年平均流量3.78立方米/秒,最大含沙量11.2公方公斤。集雨面積495平方公里。 [4] 
興隆河,一名溲水河、白燕兒河、秀水河、蘭登河。有二源:左支盤河,源於石泉鄉書房村,經大橋鎮稱金魚河,經雄獅鄉稱獅子河,再東納源自永紅鄉的一小溪後,向東南流至宏觀鄉金猴村;右支老觀河,源於大河鄉白土村,經石泉入宏觀鄉金猴村會後入興隆鄉,於蘭疊山西注入西河。全長24公里,平均寬20米,比降0.91‰,落差22.1米。多年平均流量0.93立方米/秒。集雨面積196平方公里。 [4] 
紫巖河,一名太平河。源於西充縣興隆鄉,於窯場鄉金陵壩村入境,經平橋鄉至高雲鄉,在王家溝村北注入西河。全長50公里,境內流長33.5公里,寬25米,比降0.9‰,落差10.4米。多年平均流量0.82立方米/秒。集雨面積172平方公里。 [4] 
西紫河,又名溲水、東壩河、梅家河。源於西充縣古樓鄉,從大堰鄉純陽山村入境,流經東壩、梅家、廣法,至大富鄉黃角店村注入西河。全長25.8公里,河寬20米,比降1.13‰。落差9米。多年平均流量1.06立方米/秒。集雨面積111.6平方公里。 [4] 
東溪,又名來龍井河。源於河壩鄉,流經大富鄉,於沙包井村東注入西河。全長15公里,寬25米,比降1.20‰,落差16米。多年平均流量1.2立方米/秒。集雨面積110平方公里。 [4] 
觀音河,一名永紅河。源於大橋鎮韓林村,北流經永紅,至升鍾鎮玉眉山村東注入西河。 [4] 
此外,在劍閣縣境內,西河的小支流有柳溝河、龍潭河、王家河、曾家河、羅家河、張家溝、劉家河、龍橋河、土門河、賈家河、楊家河、柳河。 [2] 

西河治理開發

西河水庫

楊家壩水庫,原人民水庫,位於鹽店鄉蓮花村,屬西河流域曾家河支流,集水面積20.5平方公里,距縣城30公里。設計漿砌條石拱壩高53.6米,總庫容2695萬立方米,主幹渠長55.6公里,支幹渠長114.5公里,設計控灌龍泉、柳溝、武連三區的10.4萬畝農田。1977年開工。1978年6月定為緩建保留工程,停止施工。1987年,再次進行勘測設計,1989年,完成整個工程的初設方案,經省批准列為基建項目,設計壩高53.3米,總蓄水2640萬立方米,設計總投資3099萬元。 [5] 
健康水庫,位於廣坪鄉健康村二組,屬西河流域鄧家溝支流,集水面積3.2平方公里。1958年由廣坪、碑埡兩公社組織勞力興建。1976年完成均質士壩高14米,長248米,總庫容105萬立方米,正常庫容84萬立方米。溢流堰寬20米。左、右乾渠全長12公里,灌溉健康、快樂兩大隊的1000畝農田。1989年實灌面積985畝。 [5] 
二教水庫,位於元山鎮二教村五組,屬西河流域元山河支流,集水面積17平方公里。1960年3月動工修建,1965年12月擴建完成壩高12米,總庫容104萬立方米,正常庫容78萬立方米。溢流堰寬11.4米。左、右乾渠長17公里,控灌二教、金竹、福泉、平橋4個大隊的農田1600畝。1989年實際灌溉面積780畝。 [5] 
新電水庫,原名新生水庫。位於王河鄉新電村一組,屬西河流域拓溪溝支流,集水面積22.5平方公里。1966年動工修建,1967年竣工,完成壩高16.5米,總庫容325萬立方米,養魚水面450畝,是縣內人工繁殖魚種,發展水庫養魚的重要基地。溢流堰寬32.5米。無自流灌溉,庫內建電灌站7處,提灌面積2800畝。 [5] 
勝利水庫,位於高池鄉勝利村鳳凰角,屬西河流域柳溝河支流,集水面積3.2平方公里。1969年由開封公社組織勞力修建,1972年完成壩高23.5米,總庫容140萬立方米,正常庫容114萬立方米。溢流堰寬14米。左、右乾渠全長20公里,其中石渠長7公里,有效灌溉面積4548畝。1989年,灌溉面積5058畝。 [5] 
迎高水庫,原名八一水庫。位於高池鄉八一村,屬西河流域,集水面積2.5平方公里。1968年9月由迎水、高池兩公社共建,1976年竣工,壩高22米,總庫容164萬立方米,正常庫容116萬立方米。溢流堰寬14米。左、右乾渠全長25公里,灌溉高池公社的楊嶺、燈塔,迎水公社的玉清、燕子、迎水、馬林等6個大隊的2500畝農田,有效灌面1500畝。1989年實灌面積1072畝。 [5] 
光華水庫,位於毛壩鄉光華村,屬西河流域柳溝河支流,集水面積2.25平方公里。1971年由毛壩公社組織勞力修建,1973年12月完成壩高22米,總庫容100萬立方米,正常庫容82萬立方米。溢流堰寬20米。左、右千渠全長17公里,灌溉毛壩公社百花、元山、斑竹五個大隊的1300畝農田。1989年灌溉面積800畝。 [5] 
戰備水庫,位於涼山鄉甘水村,屬西河流域唐家河支流,集水面積1.2平方公里。1971年由涼山公社組織修建,1973年完成壩高25米,總蓄水庫容121萬立方米,正常庫容101萬立方米。溢流堰寬12米。左、右乾渠全長14公里,標準防滲渠道12公里,灌溉涼山公社鹽井、聯合、黃柏、江石公社雙塔4個大隊的農田1274畝。1989年實灌面積400畝。 [5] 
青龍水庫,原名國光水庫。位於國光鄉青溪村,屬西河流域邵家溪支流,集水面積3.5平方公里。1978年1月由國光公社組織修建,1980年完成壩高23.5米,總庫容231萬立方米,正常庫容200萬立方米。溢洪堰寬9.7米。左、右乾渠全長13公里,有效灌溉面積1581畝。1989年實際灌溉834畝。 [5] 
迎新水庫,位於塗山鄉迎新村,屬西河流域迎新溝支流,集水面積5.87平方公里。1977年10月由塗山公社組織修建,1979年12月完成壩高19.5米,總庫容115萬立方米,正常庫容75萬立方米。溢洪堰淨寬24.1米。左、右乾渠全長8公里,有效灌溉面積1164畝,1989年實際灌面750畝。 [5] 
徐岸河水庫,位於本縣龍鳳鄉寶馬河支流的徐岸河段上,集雨面積49.75平方公里。大壩為溢流式重力石拱壩。1977年動工,1978年完成。壩高12米,壩頂弧長52米,頂寬3.4米,總庫容195萬立方米,其中有效庫容113萬立方米,死庫容16萬立方米,滯洪庫容66萬立方米。壩頂最大溢洪水深2.6米,最大下泄流量541立方米/秒。實際過水量達到200年一遇洪水能力,符合設計要求。1981年“8.17”洪水沖壞壩腳及左岸碼頭,隨即組織力量整治,對壩腳護垣及加固碼頭護岸,1982年8月完成。國家先後補助經費8萬元。水庫設計灌面1.15萬畝,水利工程複查核定有效灌面0.65萬畝,全屬提灌。 [6] 
升鍾水庫 升鍾水庫
升鍾水庫,大壩樞紐位於嘉陵江右岸一級支流西河中游,坐落在本縣升鍾區升水鄉碑埡廟。1976年3月由國家計委批准修建,以灌溉為主,兼有防洪發電、航運、水產等綜合效益,屬大型骨幹水利工程。大壩於1977年12月8日正式動工興建。1978年11月起改人力施工為機械施工。1982年8月23日建成。升鍾水庫總庫容13.39億立方米,其中有效庫容6.27億立方米,控灌南部、閬中、西充、蓬安、武勝、南充市、南充縣、劍閣等縣(市)的208萬畝農田。其中,南部縣灌區灌面56.86萬畝。 [6] 
八爾灘水庫,是1座中型水庫。大壩位於大堰鄉青獅子。集雨面積20.3平方公里。大壩於1958年10月動工,1960年3月建成。總庫容1657萬立方米。1963年開始配套,1968年基本完成。有乾渠4條,總長約48公里(不含窯場乾渠10公里及馬王乾渠3公里)。大小支農渠55條,長102公里 [6] 
升鍾水庫囤蓄水庫,新建、擴建中型4座(永豐、趙子河、鹽溪、八爾灘),小(一)型67座,石河堰42處,增加蓄水有效庫容7210萬立方米,對削減用水高峯負荷,適時灌溉,減少渠道規模,降低工程投資,作用很大。 [6] 

西河灌溉

升鍾水庫灌區配套工程,由各級輸水渠道、囤蓄水利工程、提灌站和綜合利用設施等工程組成。渠系工程,總長5667公里。其中,右總乾渠1條,長43.32公里;乾渠2條(西充、南充),長88.8公里;分乾渠3條(左分幹、西南、西蓬),長126.76公里;支渠3條(流馬、華光、五龍),長57.3公里;分支渠8條(大橋、定水、石河、羣德、龍鳳、盤龍、李渡、鹽溪),長187.19公里;斗渠71條,長678.98公里;農渠858條,長4484.65公里。 [6] 
提灌工程,升鍾水庫灌區提灌面積67.34萬畝。總裝機2.52千瓦。其中,庫區提灌站47座,裝機148台,容量12302千瓦。為保證提灌電力供應,建輸變電工程有35千伏線路199公里,35千伏變電站7座,擴建3座。 [6] 

西河水電

西河梯級開發電站。總落差(升鍾水庫壩址河底高程360米)62米,水能理論藴藏量5300千瓦(不含從嘉陵江引水發電)。西河段的梯級開發電站,從上游至下游的佈局順序是:升鍾水庫渠首電站、升鍾區水磨河電站、大橋區青巖子電站、閬中縣寶珠石電站、定水區新民電站、周家井電站、黃石巖電站(未建)、盤龍電站一級(鐵佛塘)站、盤龍電站二級(王家)站。 [7] 

西河航道航運

西河劍閣縣縣境內流長118公里。1984年底前,不能通航。1985年升鍾水庫建成後,從升鍾壩址至迎水鄉,可通汽輪、木船。 [8] 
南部縣境長202公里。解放前僅下游170公里,在4~10月平水期,間斷通航3~8噸小船。自周家井、鐵佛塘、王家電站建成後,周家井至定水有小船航行。 [9] 
參考資料
  • 1.    南部縣誌編纂委員會.南部縣誌(第一輪):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87-88
  • 2.    劍閣縣誌編纂委員會.劍閣縣誌(第一輪):巴蜀書社,1992:105
  • 3.    蓬安縣誌編纂委員會.蓬安縣誌(第一輪):四川辭書出版社,1994:53
  • 4.    南部縣誌編纂委員會.南部縣誌(第一輪).: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89
  • 5.    劍閣縣誌編纂委員會.劍閣縣誌(第一輪).:巴蜀書社,1992:455-459
  • 6.    南部縣誌編纂委員會.南部縣誌(第一輪).: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395-402
  • 7.    南部縣誌編纂委員會.南部縣誌(第一輪).: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416-421
  • 8.    劍閣縣誌編纂委員會.劍閣縣誌(第一輪).:巴蜀書社,1992:530
  • 9.    南部縣誌編纂委員會.南部縣誌(第一輪).: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455